诺贝尔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那些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年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年 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2. 有什么好看的诺贝尔奖小说
1、《被禁锢的头脑》
作者:(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版时间:2013-0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
这是一本卓越的寓言小说,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着名作家切?米沃什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名着,当时他已被迫离开祖国,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
虽然米沃什突破了传统小说精致的外壳,但他四重奏式的写法,以及不同故事线索之间深刻的呼应关系,让这本小说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文本上反而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可以说是20世纪东欧国家(以波兰为主)知识分子的肖像画。今天的人们看待20世纪,可以有一堆的词语:技术、GE命、战争、冷战、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西斯。但是在米沃什那里,“苦难”两个字似乎更为显眼,尽管他并不作为一个受害者来诉说,没有看到“控诉”,更别提“声泪俱下”。更多的,他是作为一个制造苦难的共谋者的身份来反思自己,而在反思中间,有仇恨,也有惋惜(特别是对于被伤害的民族和被毁灭的天才),当然还有:恐惧
2、《带灯》
作者:贾平凹
出版时间:2013-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贾平凹带给文坛、带给读者的又一惊喜,作品不仅保持了作者以往的艺术特点,更是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带灯”的女乡镇干部,她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这个名字也显示了带灯的命运,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地微弱无力,终归尘土。
主人公“带灯”的痛苦是无法救赎的,她既无法摆脱现实,又没有能力得到解脱。带灯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她注定要燃烧了自己来祭奠理想。
3、《繁花》
作者:金宇澄
出版时间:2013-0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4、《逃离》(精装)
作者:(加)艾丽丝·门罗
出版时间:2014-0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图书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代表作,也是她的最佳短篇小说集。逃离,不是因为渴望,只是因为厌倦。逃离,不过是短暂的梦幻。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逃离沉闷的家庭,逃离乏味的婚姻,逃离令人窒息的生活……逃离,不是因为渴望,只是因为厌倦。逃离,不过是短暂的梦幻。
5、《耶路撒冷》
作者:徐则臣
出版时间:2014-03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图书简介: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耶路撒冷)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想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6、《北去来辞》
作者:林白
出版时间:2013-0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图书简介:一曲别具一格的“北漂”之歌,一片斑驳陆离的时代足迹,一代又一代难以尽述的生命体悟,汇聚成这部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女主人公柳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欢。小说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7、《复明症漫记》
作者:[葡] 若泽·萨拉马戈
出版时间:2014-03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图书简介:选票堆积如山,凌晨才统计完:无效票极少,弃权票也极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选票。混乱、惊愕,还有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各方调查毫无头绪,舆论压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场席卷全城的白色瘟疫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
8、《失明症漫记》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出版时间:2014-03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图书简介: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3.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哪些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老人与海》、《荒原狼》、《小毛驴与我》等等。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也译作荒野之狼))是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恶果。
无家可归的哈勒尔,像一只狼一样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尔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两难,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他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
《小毛驴与我》是西班牙J.希梅内斯写下的关于自己与心爱的小毛驴普儿唇齿相依的散文集。《小毛驴与我》共100多个短篇,每篇文章短小、简洁,干净典雅的文字,充满诗意的忧郁,散发出淡淡的哀愁,以孩子天真的口吻道出现实的不完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和温情。
4. 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什么
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
2、《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
3、《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52年,主要讲述的是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同时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
人物介绍: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
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5.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一、爱丽丝·门罗
《逃离》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 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
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
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
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细节背后的情绪,无数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
艾丽丝·门罗
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短篇小说家”。她笔下的 故事 大多以乡间 小镇及其邻里为背景,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
二、奈保尔
《大河湾》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大河湾》为V.S.奈保尔巅峰代表作,被媒体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纽约时报》这样评价:V.S.奈保尔是个精神坚韧的作家,不为当代历史的浅薄庸俗所惑。奈保尔在《大河湾》中表现出的强韧的精神一如既往,亦一如之后:黑暗就是黑暗,奈保尔从来不屑为之描上光明的花边,以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
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
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V.S.奈保尔
英国作家,生于一个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先生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
三、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帕慕克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是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旁征博引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
不论在自己的国家还是海外,帕慕克都有能耐跨立于两个世界,也因此在商业上获得极大的成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语言。他的小说间接援引旧苏菲派的故事与伊斯兰 传说 ,并结合了大众 文化 ,使他成为了这一代土耳其小说家中能够置身欧洲文学主流的第一人。
奥尔罕·帕慕克
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2006年获诺贝文学奖,作品囊括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已经被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
四、格拉斯
《剥洋葱》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德国社会标志性人物君特·格拉斯在这部爆炸性回忆录中,自揭其隐瞒了六十年的秘密,从而引发震惊世界文坛的“格拉斯党卫军事件”。一时间,《剥洋葱》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标题新闻,年届八旬的格拉斯首次公开承认这一人生污点后,受到了文学界、政界、评论界等各方的猛烈批评,《剥洋葱》引发了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君特·格拉斯
作家、雕塑家、画家,生于但泽。他是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诗歌、 随笔 。
五、赫塔·缪勒
《呼吸钟摆》
“专注于诗歌以及 散文 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给予了赫塔·穆勒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这样的评价。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赫塔·穆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人,即奥斯卡·帕斯提奥。将他的命运转化为一部文学作品是冒险,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奥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历史、始终也无法摆脱这段恐怖过去的人们。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例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改营中。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以及赫塔·穆勒的母亲也遭到了流放。由此,奥斯卡·帕斯提奥与赫塔·穆勒有着相似的经历,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更在于他们对语言内部力量的信任,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达真理本身。正因如此,这两位作家决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开始的这部文学作品。
赫塔·穆勒
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被德国媒体称为“德国文学的圈外人”。
代表作品:《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呼吸钟摆》等。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仅透露着诗性,同时也有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这两者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
六、略萨
《绿房子》
“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绿房子》的故事发生在相距很远的两处地方,即位于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故事的象征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尔莫建造的享乐中心——绿房子。
对于一切愿意深入了解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叙事作品的人来说,阅读《绿房子》这部拉美文学史上的典范小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
警长扫了帕特罗西纽嬷嬷一眼,肉蝇还停在她的额上。汽艇在混浊的河水上颠簸不已,两岸墙一般的树木散发出黏糊糊炙人的蒸气。警察们光着上身,被中午黄绿色的太阳照射着,蜷缩在船篷下呼呼大睡。小个子的头枕在讨厌鬼的肚子上;黄毛汗出如雨;黑鬼张着嘴在打鼾。一群蚊蚋紧跟着汽艇;蝴蝶、蜜蜂、肉蝇在人体之间飞来飞去;马达均匀地咕嘟着,打了哽噎,接着又咕嘟起来。领水员聂威斯左手掌舵,右手拿烟,脸上亮油油的,头戴草帽,毫无表情。这些森林地区的人跟常人不一样,不那么汗淋淋的。安赫利卡嬷嬷闭着眼,直挺挺地坐在船尾,脸上至少有一千条皱纹,她不时地伸出舌尖舔舔胡髭上的汗水,再吐出来。可怜的老太婆,怎么能禁得起这种颠簸呢。肉蝇扇起蓝色的翅翼,轻轻一震,离开帕特罗西纽嬷嬷发红的前额,在白光中绕了几圈就消失了。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作家、诗人,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文学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其“无用之用”。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也许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七、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手时间》
“她的复调写作,成为对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
本书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他们的真实讲述见证了历史转折时代整个社会的变动,为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历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在近两百年之后,他们依然与欧洲相隔。
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到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
“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на Алекс?ев?ч
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
八、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夜的草》
“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不可捉摸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这部作品是他在“半梦半醒之间”,用“记忆与遗忘、现实的残片与幻想的光芒” 编织 出的又一个色彩绚丽的“锦绣花饰”,是他“群岛式的写作”中浮现出的又一座迷人的小岛。
在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旧 笔记本 里,一位作家发现了一段往昔时光的踪迹。五十年过去了,笔记本里记录的文字将他带回到蒙帕纳斯、大学城、左岸以及那个“去殖民化”时代。那时他与一位名叫丹妮的年轻女子来往甚密,然而走在2012年的巴黎街道上,1966年发生的那些事变得可疑——她隐瞒了许多事实真相:她的真名,她的活动,还有一个令她着实烦恼的巨大秘密……警察局里留有她与几个熟人朋友的档案,但追寻真相的线索依然若隐若现。空间与时间的错位,现实与诗意的混淆,让这部小说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青春梦幻曲。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及作品盘点>>>点击下一页!
6.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囚笼》,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囚笼》》是一篇短篇小说,由73的小说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所著,作家来自坦桑尼亚。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这是一部写实小说,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对殖民主义的不妥协,文中大量描写反映了作者对难民渗入的同情心。
这是一样悲伤的故事,作者深入解析了当时的他们面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种族主义余孽时的痛苦与迷惘,这种碎片似的叙事风格,更能拨动人心,也许它没有那么惊天动地的描写,但已然把书中人物的命运跃然于纸上,与读者紧紧相连,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魅力。
7. 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个个都是大咖:加缪、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莫言、石黑一雄……他们是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一生必读清单”的头号人选。我整理了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欢迎借鉴参考。
↓↓↓点击获取“诺贝尔奖”相关内容↓↓↓
★ 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
★ 2021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
★ 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
★★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
1901-2021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2004年-2021年
2021年
得主:坦桑尼亚作家Ablrazak Gurnah(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
代表作:《天堂》、《在海边》、《来世》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对难民在 文化 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2020年
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
代表作:《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
获奖理由:以带有朴素美感、准确无疑的诗歌语言将个人的存在普遍化。
2019年
2019年瑞典文学院颁发了两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获奖者分别为:波兰女作家Olga Tokarczuk(奥尔嘉·朵卡萩)、奥地利作者Peter Handke(彼得·汉德克)。
奥尔嘉·朵卡萩
代表作:《镜子里的城市》、《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彼得·汉德克
代表作:《卡斯帕》、剧本《骂观众》、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和维姆·文德斯电影《歧路》、《柏林苍穹下》
2018年
瑞典文学院因卷入性丑闻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机,取消颁发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7年
得主:石黑一雄
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
获奖理由:他的小说带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揭开了我们与世界连接的虚幻的深渊。
2016年
得主:鲍勃·迪伦
代表作:《随风飘荡》
获奖理由: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2015年
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
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获奖理由:多样声音的作品,一座记录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2014年
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代表作:《暗店街》《星形广场》《青春咖啡馆》
获奖理由: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2013年
得主:艾丽斯·芒罗(女)
代表作:《快乐影子舞》《逃离》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2012年
得主:莫言
代表作:《红高粱》《丰乳肥臀》《蛙》
获奖理由: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 民间 故事 、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1年
得主: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代表作:《十七首诗》《途中的秘密》
获奖理由: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0年
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代表作:《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
获奖理由: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09年
得主:赫塔·米勒(女)
代表作:《呼吸钟摆》《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获奖理由:兼具诗歌的凝练和 散文 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2008年
得主:勒·克莱齐奥
代表作:《战争》
获奖理由: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年
得主:多丽丝·莱辛(女)
代表作:《金色笔记》
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 经验 的史诗。
2006年
得主:奥尔罕·帕慕克
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
获奖理由: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下一页“ 1983-2005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8. 诺贝尔文学奖历代作品是什么
诺贝尔文学奖历代作品如下:
2004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奥地利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利莎的影子》《我们都是诱骗物,宝贝。》 《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英国 哈罗德品特 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了压迫的封闭房间 《生日宴会》、《背叛》、《看门人》《回家》。
2006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土耳其 奥罕帕慕克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白色城堡》《黑书》《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英国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勒克莱齐奥,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 、《乌拉尼亚》等。
200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赫塔缪勒(女),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西班牙(双国籍)著名作家。这是自1990年以来首位拉美作家获奖。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对权力结构作了深入的描述,并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进行了犀利的刻画。”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在23岁时便出版处女诗集《诗十七首》,成名后陆续出版了《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观看》、《真理障碍物》等诗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莫言 中国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