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短篇小说
❶ 埃德加·斯诺的作品有哪些
《远东前线》、《活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红区内幕》、《为亚洲而战》、《苏联力量的格局》、《斯大林需要和平》、《复始之滚腊旅》、《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等。
1、《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2、《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3、《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
4、《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5、《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1)纪录片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大锋滑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发起了工业合基穗作运动。从内蒙到云南,开办了2300所小工厂,为后方生产纺织品和日用品,为前方制造手榴弹,缓解了战时物资的短缺和失业问题。
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携手建设新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埃德加·斯诺
❷ 邓海南的主要作品
诗集:《机器与雕像》;
短篇小说:《龙泉剑》、《介质》、《平等四边》、销腔《翡翠钻石》等;
中篇小说:《自燃煤山》、《莫戈尔少校》等;
长篇小说:《垓下悲歌》、《戏人》;
电影:《漂流瓶》、《青春卡拉OK》;
歌剧《在海波上》;
小剧场话剧《梅花情绪》;
电视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话剧剧本《人杰鬼雄》,获“田汉”戏剧文学奖一等奖;
音乐剧《征婚启事》,获中国文化部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优秀编剧奖。
音乐剧《海风吹来》(合作作品),获中国文化部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优运枯秀编剧奖。
音乐剧《青春涅盘》(合作作品),获曹禺剧本一等奖。
话剧《“厄尔尼亏悄衫诺”报告》(合作作品),获中国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
奖要出版的书籍有:诗集《青铜与瓷》;历史散文《秦汉罗马》
❸ 王阿成的获奖概况
短篇小说《年关六赋》获1987—1988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1995—1996年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短篇小说《小酒馆》入围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提名。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作协抗战文学优秀作品奖。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小说选刊》1995年最佳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人民文学》1995年优秀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狗皮帽子》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优秀
作品奖。
散文《德国印象》“2010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年会、散文选刊杂志社
散文《母亲永在身边》第三届“漂母杯”全球华语母爱主题散文大赛2等奖:中国散文协会主办。
中篇小说《蟒珠河》获《中国作家》1996年优秀作品奖。
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黄豆》获《小说选刊》1998——1999年度优秀作品奖。
短篇小说《秀女》获2005年《小说月报》第11届百花奖。2005年
短篇小说《丙戌六十年祭》2007年《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获奖
短篇小说《流亡者社区的雨夜》获200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十佳。2005年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2004年中国当代小说排行榜》。2004年
短篇小说《上帝之手》《2005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05年
短篇小说《鲶鱼》入选“2005-2006中国文坛最佳人气作家榜”
长篇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获“2003中国纪录片协会学术奖”长纪录片1等奖
电影《一块儿过年》(与人合作)获优秀电影剧本奖
[其它从略]
中篇小说《回乡》获公安部颁发的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长篇小说《俯仰之间三级跳》获公安部颁发的优秀长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年关六赋》获1988—1989年度黑龙江省文艺创作大奖,荣誉奖。
短篇小说《东北人,东北人》获黑龙江省第四届文艺创作大奖。
短篇小说《恍记》入选“西南军事文学二十周年优秀作品奖
短篇小说《良娼》获首届东北文学奖(1992年)。
中篇小说《走廊》获第二届东北文学奖。
短篇小说《小酒馆》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一等奖(1996—1997年)。
及《纸风车》等多篇作品获历届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哈尔滨天鹅文艺奖(从略)
《白狼镇》获首届萧红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
并多次获哈尔滨“优秀专家顾问奖”、“优秀咨询建议奖”。以及“芒种”、“山花”“佛山文艺”、“天津文学”“天鹅文艺大奖”“北方文学” “北京文学”“长江文艺”等全国多家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以及其它多项奖励。有百余篇作品收录《二十世纪中国百年百名作家》等一系列相关的文选、文集。
❹ 《百年孤独》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败凯耐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4)纪录片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一、作品主题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察春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二、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孙银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以孤独。
马尔克斯正是描写以死亡为背景的种种生活现象下的孤独。如: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等。
❺ 有哪些记录当代中国人真实情感生活的文学作品,纪录片
伤痕文学
作者:沙立玲
现今,我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指责—新批评—结构主议—后结构主义有关语言、文学语言的论辩。在他们那里,文学反驳了意义、感伤、情感的谬误,仅仅作为语言、结构而存在。文学不再忧心忡忡、殚精竭虑,它成了文本本身,成为语言的狂欢盛宴。然而,无论批评的智慧如何让我们叹服,总有那么一类文学,以其记录的情感、生活与我们经验的历史和现实而攫住我们的目光以至心灵,打动已经许久不曾震憾的灵魂。20世纪中国文学艰难挺进,穿过十年梦魇的狂热和样板束缚,在年结束后出现了现实主义回归热潮,这一回归浪潮中的文学“一起步就向现实主义的艺术格局靠拢。不回避现实既定的尖锐性,也不死死恪守现实主义的光明结局,而是大胆地踏入历史的纵深地带,去看取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痛苦的现实人生,去宣泄悲剧时代里压在心底的悲剧情感,以真实作为旗帜。这一时期,与其说是文学在想象,不如说文学在记实。”(1)而在这不重想象重纪实的现实主义复归文艺思潮中,“伤痕文学”无疑处在源初之位。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生与死擦肩而过,笑与泪顺颊而溢。“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就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作家刘心武刊发于《文学》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2)甚至有些论者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六十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3)而“伤痕文学”名称的源出则与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伤痕》。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卢新华,小说刊登于年8月11日的《文汇报》。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一些论者认为迟至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老鬼),也应看作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4)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表现祖国在之中的巨大灾难,表现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表现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与毁灭,表现爱的痛苦与失落,表现人的非人遭遇,成了文学的神圣使命。”(5)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揉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从“伤痕文学”的滥觞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
“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这些作品的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以及揭露性的取材趋向,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6)因此,围绕《伤痕》等作品,在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我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7)。而从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意志。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品的具体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时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对“历史”()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都与当时言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权势话语的囿限。即便作为思潮存在的“伤痕文学”离开因素,不仅无从表述,也毫无意义。“伤痕文学”的文化取值,选择与民众期望高度一致,文学言说与言说一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
❻ 《<玩具屋>九讲》:慢读
《玩具屋》是一部短篇小说,原文不到3000字。台湾作家王文兴先生用了足足九堂课讲解这部短篇小说。《<玩具屋>九讲》则是完整的课堂笔记。
为什么一部不到3000字的小说,用九堂课的时间才讲解完毕呢?这与王文兴先生践行的 慢读法 密不可分。王文兴先生读书,每天不超过2小时,每小时不超过1000字。先生读书追求的是:
要字字求解,便不能一目十行地浏览,而是要用 读诗 的方式咀嚼。读诗,需要 拆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理解字面意思,揣摩言外之意。读诗,还需要 建 ,调用感官和想象力,把纸上文字转化为彩色的画面、立体的空间、罩亩动态的情境,置身其中,体会文字用意。
以《玩具屋》的一小段描写为例:
Lil的母亲是洗衣妇,父亲尚在监狱。在这篇小说中,社会地位低下Lil屡遭他人的排斥和嘲笑。摘出的这一片段是对Lil的人物描写。
总之,Lil这一身衣服,不伦不类,粗糙劣质,也难怪遭人嘲笑看不起。更何况,把别人家弃置的布料,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难免不会感到低人一等。
短短一句话,作者已然生动描绘出一个工人阶级家物棚森小孩的形象。如果不慢读,怎么可能读出这么多的信息来?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为了描述方便和配,将 拆 和 建 分开叙述。真正阅读时, 拆 和 建 是同时进行的,推敲字词有所得,脑中构建的形象更生动具体;在脑中构建形象,也会帮助人捕捉到文字的言外之意。
在 拆 与 建 之外,也要能评价文字,哪里写得好,哪里写的不好,有自己的观点。 比如,讲到文中的一段描写,王文兴先生直接评价说:
王文兴老师示范了,要有欣赏的眼光,也要有批评的魄力!
可以说《<玩具屋>九讲》全书,便是跟随王文兴先生共赴 拆 、 建 、和独立评价的阅读之旅,非开卷而不能领略小说与慢读法的奥妙。
最后,关于阅读与写作,王文兴先生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在写作课前读到,感觉很受启发:
不阅读经典,不在阅读时推敲语言的运用,自己写作时,又怎么能懂得遣词造句呢?阅读和写作,本就是一体两面的事呵!
附: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有制作王文兴先生的纪录片,该片获得48届金马奖最佳剪辑和最佳纪录片提名,度盘能搜到资源: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王文兴先生的访谈,关于慢读和慢写: 快读等于未读 台湾作家王文兴不慌不忙的50年
❼ 【短篇小说】邻家小妹(一、二、三)
第一章 摘杨梅
小时候,还是生产队时期,那时物资匮乏,生活艰苦,连饭都吃不饱。
每到现在这个季节,我就会和同村的小伙伴相约到山上去摘杨梅。
有一位邻家小妹经常跟着我们上山摘杨梅。她因为年纪太小,每次一天辛苦下来,都摘不到多少杨梅。
我们怕小妹会哭,也怕小妹回家后,家里人会不高兴。
所以,每次下山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杨梅分些给她。
“小妹,我们分些杨梅给你。”
然后,大家你一捧我一捧地把自己的杨梅分给小妹。结果小妹篮子里的杨梅,反而比我们的还多。
小妹很高兴,
“谢谢哥哥!谢谢哥哥!”
“哈哈哈!”
“不用谢!”
只要小妹高兴,我们都高兴。
大家今天虽然收获不大,但我们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今天没有摘到多少杨梅,明天再来吧!我们小伙伴们有的是时间和快乐。
第二章 割猪草
我和小妹在同一所小学读书。我读三年级,小妹读一年级。
下午放学后,我们两人各挎着一只小竹篮,里面放着一把割草刀。欢呼雀跃,唱着歌儿,来到门前不远处的小河堤上割猪草。
这条小河水流很长,河水清澈,缓缓地由东向西流淌,漫延数里,流入外乡。
河堤上长满了很多不知名的树,郁郁葱葱,俨然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把竹篮往河堤上一丢,就开始玩打石子。
夕阳西下,橘红的光芒照在我们脸上,把我们白皙的小脸映照的红嫩红嫩。
我们不知打石子打了多久,直到打累了,才停下来。伸直腰,看看夕阳沉得更下了,已经不是那么耀眼的光芒四射了。我们赶快找到竹篮和割草刀,割猪草。
当我们割满猪草准备回家的时候,村庄里已经炊烟袅袅。
小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的爸爸已经重病在身,浑身浮肿,不久病逝了。小妹爸爸生病三年来,家里一直省吃俭用,因为治病欠下巨额外债。
小妹爸爸不在了,小妹和妈妈哭干了眼泪。小妹妈妈考虑再三,无奈地对小妹说:
“你爸走了,妈要去生产队干农活,弟弟妹妹又小,需要人带,现在没有人能帮妈,你们三姐妹,你是老大,只有你能帮妈妈了,你就不要去上学了,回家帮妈妈带弟妹做家务吧。”
小妹听完,哭了一天,只能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从此,小妹痛苦地告别了学校,成了专职小保姆。小妹每天除了带弟妹,还要剁猪草、喂猪、做饭。
小妹不能去割猪草了。我下午放学后,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去河堤上割猪草。
第三章 看电影
我初中毕业后,回到了生产队干农活。小妹的弟妹上了小学,不用带了,小妹和我一起跟着大人去田地干农活。空余时间,我们又在一起玩了。
晚上,我们最盼望的就是看电影。大队买了一部小型电影放影机,每月放影四次,每次放两夜。每次一般会有两块电影正片和一块《新闻纪录片》。
我们大队是山区,人口不多,但村庄分散,有十个生产小队,从坑口到坑屋,有十几里地。
每次放电影,第一天晚上在外坑放,第二天晚上在内坑放,轮回放映。
我和小妹通常是早早吃了晚饭,就焦急地走在通往放电影场的路上。
小妹妈妈白天在生产队干农活,晚上要干家务活。小妹要去看电影,只能把弟妹一起带上。
每个生产队的村庄前,都有一个很大的晒谷场。电影就在晒谷场上露天放映。在晒谷场边沿埋上两根柱子,挂上银幕,就可以放电影。
轮到在我们生产队放电影的时候,我们就早早地搬张凳子去,摆在晒谷场上霸好位置。有时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傻傻的等候电影放映。
农村人活多、忙,晚饭吃得很晚,如去别个生产队看电影,只能饿着肚子去,看完电影再回来吃晚饭。
我们赶到电影场,他们本村庄和附近村庄的人来得很早,早已经把凳子摆在好位置上坐好,边嗑炒南瓜子或吃炒花生,边等着看电影。
我们没有抢到好位置,只能在僻静的地方站着看电影。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电影终于开始放映。但每次总是要先放完时长三十分钟的《新闻记录片》,然后才放正片。
电影正片多是战争片,记忆最深刻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战上海》、《侦察兵、》、《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每次我们总是感到还没看过瘾,电影就映完了。
看电影我们一向是风雨无阻。下雨天,我们就头戴斗笠,身披农用塑料薄膜避雨,像浪漫情人雨中散步。
天色愈晚,雨愈大,落在斗笠、塑料农膜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
冬天的夜晚,去看电影,有些寒冷,我就戴起帽子,穿起了棉袄。特别是突然刮起寒风不停地朝我进攻,把我的脸吹得冰冰凉,手脚冻得生疼。冻得小腿弹三弦。我还是拼命的忍住刺骨的寒冷,坚持到电影放映结束散场,我们才肯回家。
(待续)
❽ 曾是超人的男子在哪下载
[韩国][曾是超人的男子/全智贤黄正民韩版超人][DVD-R/465M][中英双字][迅雷+BT]
F7733-01.jpg (79.27 KB)
2008-9-7 10:28
◎译 名 曾是超人的男子
◎片 名 A Man Who Was Superman
◎年 代 2008
◎国 家 韩国
◎类 别 剧情/爱情
◎语 言 韩语
◎字 幕 中文/英文
◎IMDB评分 None
◎文件格式 Rmvb
◎视频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465MB
◎片 长 105 mins
◎导 演 郑允哲 Yoon-chul Jeong
◎主 演 黄政民 Jeong-min Hwang .....超人
全智贤 Jeon Ji Hyun .....宋水晶
陈智熙 Ji-Hee JIN
李相烨 Sang-yeop Lee
◎简 介轮闷
在公司工作了三年的宋秀晶(全智贤饰)厌倦了用伪装的眼腊举弯泪和感动拍摄出来的记录片的工作,有了宁可去拍“没有同情心的非洲狮子”的念头——起码更真实。热爱事业的她一气之下拿走公司的摄像机来代替未发给自己的工资。一心想着自己打拼出一片天下的秀晶近来为自己开办的小型制片公司的未来发展找材料而苦恼,可是前往非洲的拍摄被迫取消的节骨眼上,心爱的摄像机也眼看着被小偷抢走,突然出现的穿着夏威夷风情衬衫的男人帮她把摄像机从小偷手中追回来。这个男人自称是被坏人在脑中植入了电脑芯片而丧失了超能力的超人。
尽管心里暗说这个能在马路中心众目睽睽之下握紧拳头喊出:“我是超人”的男人是“傻瓜”,但为了拍出高收视的片子,性格功利的她不惜利用这个男人,和其四处奔走追访他“拯救地球”的过程。
“太弱了,太弱了,光是这样的程度表现不出超人的非人魅力啊!”,这个超人除了会去斥责守在女子学校前的变态人,原地埋伏捉垃圾虫,帮伤心的人找回丢失的狗以外似乎不会做出更大的惊天动地的事情。更令人匪疑所思的是,因暖化北极将要溶化,为将地球移开远离太阳,因此号召身边的人都要像自己一样每天坚持倒立,或测试浪费电力和开冷气对地球温暖化的影响。可是即便是秀晶自己也觉得他不是正常人,但就是无形中被他所吸引。以这个男人为主角拍出来的名为《请守护地球.超人》记录片曝光后,很快就聚集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并且迅速登上网络搜索排行榜的冠军位置。
在庆祝节目首播告捷的酒会结束后喝得大醉的秀晶回到家时,却发现男人早就呆在屋里。这个傻头傻脑的超人表示要在观众面前揭开记录片伪造的真相,并带秀晶来到“暗藏有怪物”的下水道,哪有什么所谓的“怪物”,只是透着臭水味道的寻常下水道而已。但在这意外摔伤头的超人来到医院接受详细的身体检查后,却被发现其脑里真的有异常的东西……
秀晶决定从今天开始真正地采访和追查他的生活点滴……
他是超人,一个真正心里面是超人的人。
花絮:
韩版无厘头《超人》+《阿甘正传》
本片根据韩国著名作家刘一韩(? )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讲述一个相信自己是超人的男人和想利用后者的“天真无知”制作一起相信同情心无法改变世界的非常现实的人文纪录片以此获得高收视一鸣惊人的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擅长执导温情片的郑允哲表示自己看过原著后很感动,因而有了想把其拍成电影的念头。在《曾是超人的男人》里,郑允哲将延续以往作品的风格:没有韩式生死离别的“惯性设置”,平实简洁的对白影象出来的效果和被赋予的意义却是细腻深刻的,他把自己正面乐观的价值信念灌输到男主角的身上,表达的人性靠拢在美好的一面上,片答御里人物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有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注脚。
黄政民扮演的相信自己就是超人的无厘头男子,天真善良的个性俨然是成年版的《马拉松》里的那个自闭儿,只是前者走出了草来到更加复杂的现代社会里,与周围人们的人性格格不入,左冲右撞的矛盾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与女编导宋水晶的相遇更是这种不搭调,甚至南辕北辙的人性的碰撞的最激烈时,人性纯净的一面也就在这过程中被蒸发和升华。在宋水晶的眼里,这个妄想是超人去拯救苦难中的人群的男人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由此引发了一串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她发现谁才是真正小丑时,催泪的结局必不可少。类似《阿甘正传》,也隐约看到《剪刀手爱德华》的影子。在平板无奇的主题里加上天马行空的轻松喜剧调料,是出色的商业片要考虑的杀手锏。
影片也是韩国的娱乐巨头CJ娱乐在2008年的重头戏之一,请来了全智贤和黄政民两位演员担当主演,全新的配搭被《体育朝鲜》评论为:华丽的全智贤+朴实的黄政民,想着都觉得新鲜,不管影片拍出来是否叫座,首先肯定制作方的想象力。
黄政民:这个超人有点“傻”
影帝黄政民在圈内的好演品是出了名的,连此次与其第一次合作的全智贤也发出了:“真希望所有的男演员都像黄政民一样”的感叹,表示他是一个很亲和照顾后辈的演员。自《我的野蛮女友》后再无卖座作品出炉的全智贤实际在开拍时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幸有黄政民在身边鼓励她“只要用心拍好戏就可以了,不要想结果如何”,才渐渐平复情绪投入到拍摄中。为拍好本片,黄政民可谓是“赴汤蹈火”,不仅要吊在15米高的钢丝上装作若无其事式的威风凛凛,而且还要顶着寒风刺骨的天气拍火海救人的戏——当天他冒着呛鼻的浓烟拍了很多次依旧未能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身穿单薄的衣服反复奔走数次后才完成镜头,可那时剧组人员几乎认不出他:全身脏得不像样子不说,五官更像是参加化妆舞会似的黑头土脸。片中的角色是个相信世界上真有超人的男子,因此异想天开地做出许多让人意外的事情,扮演其的黄政民自然要像《爱丽丝奇遇记》里的爱丽丝一样,大开眼戒地过着荒唐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子。
这个超人不似好莱坞《超人》系列的男主角那么幸运,做帅气的举动,经常“碰钉子”的他很无厘头,用黄政民的话来说就是:“很亲民,没有英雄的架子”,谈到遗憾,他很“委屈”地表示:“难得与有‘大众情人’的全大美人合作,可惜我没有以前的男主角的福气,影片里我们没有爱情戏。”这样傻得可爱的超人,你喜欢吗?
全智贤:“全智贤效应””
不愠不火的《雏菊》如片名一样慢慢淡出观众的视线,闯荡好莱坞的《Blood~最后的吸血鬼》公映之前《曾是超人的男人》是她久违了韩国影坛两年后的回归之作。坦言“不想让观众失望”的全智贤面临的压力可以想象。为配合“宋水晶”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情的“内心冰冷荒芜”的职业女强人的想象,她特意剪去了商标式的顺直长发,烫起稍显粗线条的大波浪卷,一头随便扎起的枯黄乱发加上不加精致化妆的素颜,跟随着狗仔队的记者们在大街上狂奔,这样抛弃了淑女风范的全智贤的确罕见。第一天出现在拍摄现场时,她的扮相不像一个女明星,让工作人员们吃惊不小。片里的水晶是个为了刷新收视纪录,三年来一直拍摄纪录片的工作狂,在跟踪采访黄政民的过程中需要拿出不亚于拍动作片的体力。空中飞翔,舞台跳水……为了拿到新闻素材,这个编导可以使出“上天入地”的招数。开拍前她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熟读剧本和人物的背景资料,并不时约导演一起讨论沟通发挥出角色的特质应如何演绎。更打破自己的健康原则在荧幕前做起“烟君子”的扮相,尽管被黄政民捅破其“美丽的谎言”:“她抽的是用艾草做的替代品,在我们看来,她并不是抽烟。”尽管如此,她不愿做美不胜收的花瓶的用心还是可见一斑。全智贤果然不负“韩国头号女明星”的光环,走到哪哪都是扎堆的记者争相拍摄其芳踪。在江南区拍摄外景戏时吸引了周围居民和特意跑来探班的影迷们的围观,一度导致附近的交通瘫痪。与黄政民拍摄高空戏的当天,更是有8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令影片的工作人员不时感慨:“‘全智贤效应’真的很厉害,也证明了这部电影受到大家的注目。”全智贤表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也似宋水晶一样不修边幅,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更称:“这是我盼望已久的本色演出。”
大牌们的“超人白日梦”
全智贤很贪心地笑言:“我想拥有提高演技的超能力,此次参演《曾是超人的男人》尝试把这种幻想中的超能力变成现实。”而听到此话的黄政民连忙在旁插话道:“她的演技好得没话说啦,根本不需要超能力来提高,而且以崭新面貌拍戏的全智贤有着不一般的性感味道哦。”至于黄政民自己的“超人梦”,他很老实地承认:“像《超人》或《蝙蝠侠》里的英雄那样,真的可以飞天下海,拯救众生。”导演郑允哲则不忘肩上“振兴韩国电影工业”的责任,表示:“目前韩国电影的发展遇到了困境,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挽救本土电影市场的超级导演,影片讲述了只要有信心和爱心,人人都能变成超人的信念,希望观众看完片子后能收到电影传递的励志的力量,勇敢地去做超人梦。”
海报故事
影片海报是黄政民、全智贤两位男女主人公,身披超人商标式的红衣的黄政民露出沉醉的笑容站在屋顶上,似乎马上就能飞到高空中,底下的全智贤拿着摄像机一脸茫然地望着他。据了解,海报的创意和内容是由黄政民和郑允哲共同完成的,黄政民摆出各种自发的造型,由郑允哲亲自画草图创作而成的,非常有心意和诚意的一张海报。
◎影片截图
.jpg (26.85 KB)
2008-9-7 10:28 .jpg (22.4 KB)
2008-9-7 10:28 .jpg (30.29 KB)
2008-9-7 10:28 .jpg (23.95 KB)
2008-9-7 10:28 .jpg (17.91 KB)
2008-9-7 10:28
下载地址: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曾是超人的男子.rmvb
曾是超人的男子.torrent (37.84 KB) 曾是超人的男子.torrent (37.84 KB)
下载次数: 0
2008-9-7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