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阅读答案
A.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 阅读理解答案
得有题啊!
B. 福楼拜的故事阅读答案,下面有短文!!!!!!!!
2.“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莫泊桑明白了什么?你读后有什么打算?
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这样才写能出精品。
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中的“这种习惯”指
只写第一行,其它九行是留着修改用。
C. 求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以后》的阅读理解
本篇区区千余字,但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生动逼真,纵然跃于纸上。主人公吉米韦尔斯有情有义、高大魁梧、平易近人、聪明、机警又恪守法律,爱憎分明。而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二十年的磨练学得十分镇定。但作者很幽默,仅一根火柴就把他给暴露了。
语言凝练,是又一大特色。情节简单但又一波三折。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讽刺、幽默。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系,惜墨如金。结构严谨,严密。作者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将读者的心领进了里面以致无法自拔,最终一个小字条解开了浓重的雾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处笔锋陡转,言简意赅,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震撼。《二十年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扬了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伟大力量,里面没有一丝血腥的味道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是一场智慧的胜利。窥一斑而见全貌,欧亨利正是以巧妙的构思、夸张而幽默的文笔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代令人敬仰的大师和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D. 六年级课文《报纸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报纸的故事》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高尔基说的。正因如此,我很喜欢读书,但要是让我和孙犁比起读书,我甘拜下风,谈到孙犁,我便想起了那篇《报纸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失业居家,订了一份报纸,作者每天都读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连广告、行情都一字不差地读过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这年雨水大,裱糊的壁纸已脱落,作者和妻子用报纸来裱糊房屋,这样,作者又可以重新阅读他所喜爱的文章了…… “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连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看到这里,我便想起自己,虽然每天都在读书,但都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那些紧张动人的情节、结局是什么,最后整本书读完,主人公都忘记是谁了,我不由得佩服孙犁。 孙犁每次读完报纸后,都是珍重地把报纸放在屋子里,生怕一不留神给撕破了、撕烂了。而我呢?每次看完书后,随手一放,放到哪里是哪里,每次都是妈妈帮我整理好后,放到书架上,我不禁为自己的行为羞愧。 孙犁是多么地喜爱读书啊,他竟可以把一张报纸的每一个角落都一字不差地看一遍,而且百看不厌。他真不愧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我要虚心向他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报纸的故事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北师大版语文)
一. 选择六个加点字注音。
千钧 叩头 裱糊 时髦 粜米 省悟 闲暇
二.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责难(nán nàn) 芸菲(fěi fēi)
便宜(pián biàn) 行情(xíng háng)
三. 解释下列词语并分别造句(长句)。
随心所欲:
大名鼎鼎:
不屑一顾:
四. 填空。
1. 《报纸的故事》作者 ,他是 著名 家,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
2. 沈从文是 家, 家,代表作有小说 。
五.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得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要去,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1. 这段文字运用了两种描写方法,分别是 ; 。
2. 妻子先说:“订那个干什么?”后又说“你去订吧。”这两句矛盾性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3. 当我说出“订一月,要三块钱”时,妻子“啊!”了一声。发挥你的想象,请把妻子说“啊”时的表情、语气、语调、心理活动写出来。
4. “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一句应该怎样理解?
(二)她点点头。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还可以把它当作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5.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6. 本段话是“她”对母亲的教导的理解和认识。谈谈你读后的感受(联系实际,有层次)。
【试题答案】
一、二、三略。
四. 1.孙犁,现代,文学,《荷花淀》。
2. 现代著名文学,服装史研究专,《边城》。
五. (一)1.对话(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第一句话表现了妻子文化水平低,对读报没兴趣,对订报不理解。第二句话是我在做了解释后,妻子对“我”的理解和关怀,表现了她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
3.略。
4.表明了作者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作为一个男子汉,读书人,还要向妻子借钱。表现了作者的自责、无奈、惭愧的感受。
(二)5. 如果——新衣。
6. 略。
E. 奶奶的星星+史铁生短文阅读答案
奶奶的星星+史铁生短文阅读答案
《奶奶的星星》是史铁生创作的短篇小说,登载于1984年第二期的《作家》杂志上,收录在《来到人间》作品集中。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奶奶的星星史铁生短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观看!
奶奶的星星
作家名片: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创作的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文/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噢,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
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已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2012年02期)
感悟亲情,品味人性
——史铁生《奶奶的星星》赏析
析/ 张宗明
《奶奶的星星》这篇小说是史铁生初期的佳作,充满着人情人性的色彩,是一个人对亲人的深情怀念。小说用的却是散文化的笔法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蕴涵了真实的情感力量。
《奶奶的星星》之所以荣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因为这篇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其散文化的笔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散文化标题
标题“奶奶的星星”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蕴含了奶奶的美德和奶奶在“我”心中的地位,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极富诗意,意蕴丰赡,意向朦胧,引人入胜。
第二、散文化的线索
以第一人称“我”的成长为线索,叙述了“我”孩提时代与奶奶一起生活的片段,表达出“我”与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从中刻画了奶奶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高大形象,让读者与“我”感同身受,令人敬仰与怀念。所选素材寄托了作者对“温暖和爱”的渴望。
第三、散文化的表达
小说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一句是解释说明,突出了儿时 “我”的聪颖与淘气。又如“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一句是议论抒情,多侧面烘托了奶奶乐于奉献的精神。
第四、散文化的情境
对奶奶这个人物,小说没有精雕细刻的描写,而是通过情境创造,从侧面表现奶奶淳朴、善良及其乐于奉献的精神。如“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这一情境,营造了一个甜适、温馨而美好的环境气氛,表达出奶奶对“我”的关爱以及祖孙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又如“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这一情境,渲染了一个快乐、幸福而和谐的环境氛围,蕴涵了奶奶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给了读者特别深刻的印象。
第五、散文化叙述
叙述的托物言志,表现在作者对“温暖和爱”的渴望。如“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的叙述,就是一种渴望“温暖和爱”的真实写照。
这种渴望还表现在“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这种温情的句子如此反复出现,也足见作者是在通过“我”寄托他对爱的强烈愿望。
第六、散文化的语言
语言是小说审美形态的重要表征。而史铁生《奶奶的星星》的语言是智性的。上例中“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这一段语言,虚实结合,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方法,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又如“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一句运用博喻,强化了意象的状态、特征,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哲理感受。再如“‘唉,行了。’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一组对话,幽默风趣,祖孙之间的脉脉温情,溢于言表。
F. 风和火柴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风因为爱把正在燃烧的火柴给吹灭了。这篇《风和火柴》告诉我们,有时不分是非、一味地宠爱也是一种伤害。下面由我为你带来关于风和火柴短文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风和火柴短文阅读材料
①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
②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去,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
③熄灭了的火柴被主人扔在了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啊!”
④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
⑤火柴听后,叹息道:“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可您却扼(8)杀了我短暂的生命中的闪光点……”
⑥有时,爱也是一种害。
风和火柴短文阅读题目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
2.“‖”将短文分成三段。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惋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疾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画出短文中的中心句。
5.短文反映了火柴的什么品质?在正确答案后面打“√”。
(1)好出风头,想炫耀自己。
(2)忘恩负义,别人救了它,还不领情。
(3)有牺牲精神,为了照亮别人,不惜毁灭自己。
(4)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识好人心。
6.风婆婆为火柴即将烧掉而感到惋惜,把火柴吹灭了,你觉得对不对,为什么?
风和火柴短文阅读答案
1.:“,,,!”
2.①‖ ②③④⑤‖ ⑥‖
3.可惜;快速
4.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
5.(1)×(2)×(3)√(4)×
6.不对,因为火柴的最大价值就是燃烧,风婆婆把火柴熄灭,让火柴没了生命的价值。
火柴的故事
火柴诞生至今仅一百多年历史, 由于它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围绕火柴产生了许许多多故事, 中外名著中关于火柴的描写比比皆是, 既有美丽如梦的传说, 又有催人泪下的悲伤哀愁。
最脍炙人口的火柴故事当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小说, 他的《火柴匣》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以火柴为载体展开的。
《火柴匣》描写了神奇的火柴匣给一个兵士带来似梦非梦的美好生活。一个多么美妙的火柴匣。只要他把它擦一下,铜钱和美丽的公主就会来到面前。
《卖火柴的小女孩》则令人心酸不已,边看边流泪:
“小姑娘只好赤着一双小脚走路了。这双脚已经冻得又红又青了。她的旧围裙兜着许多火柴盒,她手里还拿着一束火柴。这一整天谁也没有向她买过一根,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可怜的小姑娘!她又饿又冻,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火柴把四周都照亮了,在这亮光中祖母出现了,她显得那么沧桑,那么和蔼。“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这火柴一灭掉,你就会不见的,你就会象那个温暖的火炉、那只美丽的烤鹅,那棵幸福的圣诞树一样不见的。”
新年寒冷的清晨,小姑娘仍坐在墙角里,她的双颊苍白,她已经死了—在除夕的夜里冻死了。新年太阳升起,照着她小小的尸体!她坐在那儿,手里还攥着火柴—其中有一束差不多是烧光了……”
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悲惨故事令人肝肠寸断。2004年7月, 上海木偶剧团带着这部木偶剧到陕西宝鸡演出, 首场演出就惹哭了满场西部娃娃, 连陪同的家长也偷偷擦试眼角, 人们多么盼望火柴给小姑娘带来的是希望而不是梦。
2005年4月2日是享誉世界的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上海造币厂专门特制了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纪念大铜章,正面是红头火柴梗,背面是安徒生像,惟妙惟肖,精美无比。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火柴的国家之一,当初的火柴特别稀罕,有关火柴的故事层出不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外作家竟先后写出了三篇《瑞典火柴》同名小说。一篇是一百二十年前,俄国契诃夫写的《瑞典火柴》短篇推理小说,以火柴作为线索展开侦探。一篇是一百年前法国作家萨巴蒂埃写的《瑞典火柴》长篇描写童年的小说。而从小拜读两位文学巨匠《瑞典火柴》小说长大的中国大连青年作家小雨康桥,近来又写出了《瑞典火柴》情感小说,以“要么是一根燃烧的火柴快熄灭了,要么是一根寂寞的火柴要燃烧了”,描写了都市男女在憧憬爱情、保卫婚姻中的爱情故事,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半年网络点击超百万次,一度成为网络流传最广的情感小说。
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1934年写了一篇小说《春桃》。主人公春桃是民国时期靠卖“取灯”(北方老人称火柴为取灯或洋取灯)换废纸谋生的苦难妇女。由于战乱,她刚结婚一天就与丈夫失散,丑年后与另一个穷苦人建立感情,但这时,前夫出现了而且失去了双腿,沦为乞丐。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春桃与两个苦难的男人互相体谅,共同生活在一起,展示了穷苦百姓美好心灵和善良品质。小说中多次出现了“取灯”的描写。
《春桃》小说深刻地展示那个时代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生活。后《春桃》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著名演员刘晓庆、姜文主演男女主角。这部电影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明星演技,获得了中国电影第十二届百花奖。
著名作家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讴歌了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这篇小说被编入初中生语文教科书,作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材料。该书结尾部分尤为感人:
“卢进勇悄悄地走到后卫连指导员身边。映着那闪闪的红光, 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 剩下的六根火柴, 一根根递到指导员手里, 同时, 以一种异常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七根火柴包含着红军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 反映了广大红军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形象, 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 把死亡留给自己, 用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火柴。
猜你喜欢:
1. 《火柴天堂》阅读题的参考答案
2. 最后一根火柴阅读题答案
3. 寒冬阅读理解附答案
4. 千面安徒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5. 《真正的慷慨》阅读理解答案
G. 老舍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老舍的四则小故事
19岁当小学校长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作品取材于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经历。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行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H. 远处的伐木声阅读答案为什么桥桥可怜
因为姑妈去世了。
短篇小说。作者蔡测海。载《民族文学喊者李》1982年第10期。获同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以新时期为背景,写了古木河畔老桂木匠的女儿阳春与他的徒嫌李弟桥桥、水生的爱情纠葛,力图表现现代生活冲击下的山沟女性的觉醒郑迟和追求。主人公阳春自小生活在山沟里。
I. 求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以后》的阅读理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答案A 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第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每答对一点给2分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案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