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毕飞宇短篇小说评论

毕飞宇短篇小说评论

发布时间: 2023-03-22 18:12:48

① 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

毕飞宇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小说,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东西。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很值得一看。因为他的格局比较大,能比一般人读出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层的含义。

有人说许荣哲的《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小说课:偷故事的人》比毕飞宇的《小说课》精彩多了。可是我觉得,许荣哲书里讲得是小说写作的技巧,通俗一点就是小说写作的“套路”。而毕飞宇书里讲得是小说写作的艺术,还上升到了审美。如毕飞宇所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在展示他的阅读才华。

和小说的整体一样,人物描写其实是由两个半圆构成的,也就是两个层面,一半在叙事层面,一半在辅助层面,也就是钩沉。通过两个半圆来完成一个短篇,是短篇小说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双层面的小说都要比单层面的小说厚实一些,两个层面之间可以相互照应。

一般说来,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一件大事情要做,那就是小说人物的性格发育。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缘故,它是不允许的。正因为如此,我常常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体制,而不是小说的长短问题。说起短篇小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它不好写。其实,所谓的“不好写”恰恰来自小说的人物。一方面,短篇小说需要鲜活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短篇小说又给不了性格发育的篇幅,这就很矛盾了。我极端的看法是,短篇小说一旦超过了一万字几乎就没法看了,说明我们的能力达不到。第一,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短篇小说“在哪里”;第二,即使看到了,我们手上的能力没跟上。短篇小说真真正正的是手上的才华,我们必须要有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说写作可以通过许荣哲的小说技巧多练习,然后再通过毕飞宇的艺术审美升华。

② 毕飞宇的人物评价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蚂拍枣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贺含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闷拆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③ 毕飞宇:从细节看如何写短篇小说

我很喜欢毕飞宇谈写作,谈阅读。他就像一位老师,循循善诱,给我们讲小说背后的故事,给我们指引。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毕飞宇谈阅读短篇小说的心得。

短篇小说其实是不好写的。其实对于我来说,长篇短篇都不好写。写短篇你得写很多个故事,才能有一个短篇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有点难度的。因为经历是有限的,故事就会重复,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说到写长篇,我尝试写过,但是写了几千字,就感觉没法儿写下去了。回到正题。

短篇小说为什么不好写?

他说到,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的问题,你要在有限的字数里去写人,人物的性格是没有发育起来的。长篇小说为什么好看?因为它是连贯的,人物的性格发育起来是很好看的。用两句唐诗来概括短篇小说的难度,那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短篇小说可以看不见把人,但是一定要把人物的心里形象塑造出来。

叙事短篇很接近诗歌。你理解诗的时候,往往不是看表面意思的吧。它有一个意境需要你去体会。

短篇小说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写的人物性格没有完全发育,要去启发读者,让读者在心里自己完成这个人物。

读短篇可以提升自己。

这个概念我是以前没有的,从现在起,应该要有意识的去读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好的长篇倚仗一个好的作者。好的短篇倚仗一个好的读者。这就对读者是有要求的。你光是看通俗小说,比如言情,重生,武打,可以看的津津有味。短篇小说的话,在小说和诗歌的修养上,特别是语言的修养上达不到,是没有办法看的。他说到作为一名严肃作家,读诗歌可以提升自己,读短篇小说同样可以提升自己,长篇是没法儿提升自己的。

短篇的言外之意。

短篇有它的弦外之音,这就要求读者要仔细的读,不要读个大概,否则你是体会不到作者真正要说的东西。

1.他谈到自己的短篇《相爱的日子》。我看的时候,看个大概,没去仔细想想作者悔液要说的是什么,我就给搁一边了。那么小说讲的是什么呢?

两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他们是老乡,他碧滑物们在一起了,他们也做爱,他们是有感情让伍的,但他们都知道他们不会在一起。他不会娶她,她也不会嫁给他。女孩带着感情说,真好夏天来了。男孩也聪明的附和,真好,夏天来了。他们心里都知道他们不能在一起。两个人看似无聊的对话,其实是很无赖的。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言就是言,意就是意。但是作家写的是言,营造的是意。 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小说家是要营造一个障碍的,所以在我看来,所谓意在言外也好,留有余地也好,我们往更高层面来说,其实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个作家与读者之间尊重是什么,这个尊重就是读者永远相信写小说的人是好作家,作家永远相信读者比我聪明。

2.他还谈到了《促织》。看过我的文章都知道,前一篇文章也谈到了《促织》,今天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细节。蒲松龄通过《促织》讲的当朝对人民的压迫,可是他不好说。他就把故事放到了明朝。讲的是皇帝喜欢蛐蛐,一小孩把献给皇帝的蛐蛐给弄死了。他就跳井自杀,但是最后傻了。夫妻两人知道了以后是很伤心的,那么作者怎么来表达这悲伤的呢?他就用了八个字“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夫妻两人不吃不喝,没有办法面对面,都面对墙站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人间疾苦,百姓在压迫下民不聊生。 所以语言是多么的简单,只给我们提供了八个字,可是意是什么呢,意是老百姓的疾苦,意义是人生的疾苦,意是人民在官府的压迫之下多么的民不聊生,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好的语言,就不会有好的作品。

没有好的言,就没有好的意。我们都知道,意是假的,首先是好的言,言做到位,言漂亮,言美了,言准确了,言生动了,意义就确定了。对作者来讲,如何捕捉到最好的语言,是我们一生的使命。

前面我也写过其他作家谈的写作,但是可能说的太笼统了,我也没太在意。今天通过写这篇文章,又学到了一些阅读细节的东西。毕飞宇老师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什么是好的语言?很直接,但是很受用。

④ 海明威“爱虚荣”红楼梦有“两本”看毕飞宇如何解读经典

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毕老师来学校做讲座,这也是我第一次听毕飞宇老师讲话,当时很震撼,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只讲了小说中的一个动作,回去以后有人问我,天哪,这么长时间只讲了这么点东西,不觉得亏吗?老实说,一点都不觉得亏,相反受益良多,听的讲座大多枯燥无趣,但毕老师却能讲得如此有趣,如此激情澎湃,听的人几乎都入了迷。则锋而那个讲座的内容,正是这本《小说课》中的第二篇文章——《“走”与“走”》。

《小说课》中收录的都是毕飞宇在各大高校谈古今中外小说的演数大讲稿,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鲁迅的《故乡》,从海明威的《杀手》到霍金的《时间简史》……总共只有八篇,但是篇篇都是精品。毕老师在书中这么说:“ 什么叫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你自然就写出来了。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能越强。 ”相信毕飞宇就算做不了一个出名的作家,他也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评论家。他阅读小说,很有自己的一套,在我看来,简言之,就是一种“ 幽默的工匠精神 ”。

幽默暂且不提,这种“工匠精神”实在是令人叹服。在这个速读甚至来不及读书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人人都在比一年读多少书的时代,毕老师还能存着这个心气,一年只读一本书,只回味其中几个小小的片段,用一种苛求完美的态度去解构那些几乎被所有人忽略而过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个人称,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字,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甚至有些无聊的内容里,毕老却都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解读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 。海明威的作品素来以彪悍有力著称,简洁的对话是他的硬招牌,而这也是我不太喜欢海明威的原因,因为他的作品实在太简洁太明了了,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都被迫下台,只剩下孤零零的冰山,显得很无趣。但海明威真的无趣吗?显然不是,他只是要求高,你孙毕晌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领悟能力,那自然读不懂,读不明白。放在《小说课》中,用毕老师的话讲就是:“ 海明威是一个爱虚荣的家伙,海明威也是一个喜欢夸张的家伙,他在体能和智力上都很自负,他喜欢和读者较量智力,他是不可能去体谅读者的——你要是能读明白,挺好;你要是读不明白呢?拉倒。 ”

其实毕老师也是一个喜欢夸张的家伙,他夸张着夸张着,就生出了幽默:你听听他这话讲的,逝世多年的海明威俨然成了他正打得火热的“好哥们儿”,既然是“好哥们儿”,那就不怕揭他的短,然后拿他的短,再来夸他的好。海明威好在哪儿? 自然是好在他的“冰山理论”。 对话就是冰山的一角,毕老师跟大家分析这些对话,他分析对话中被简化掉的人称,分析说话人服务员、杀手阿尔和马克斯的身份与语气,进而分析故事中隐藏的逻辑线索,人物关系地位的配比。

换做自己,扪心自问,你能发现这些问题吗?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有人可能会说,也许穷尽一生去研究海明威,我们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但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尽头吗?“工匠精神”就仅仅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死命抠字眼儿,一步一步地解读文本吗?

答案显然是不。

细读文本就像在寻找线索,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连成一条极具发现力、创新力的线。 比如毕老师教大家读《红楼梦》:“ 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要做两件事:第一,看看曹雪芹都写了什么;第二,看看曹雪芹都没写什么。 ”我从没听说过要看一个作家没写什么,但为什么《红楼梦》要这么看?因为毕老师在其中发现了反逻辑,他读凤姐的“走”,读凤姐去看望病重的秦可卿,表面上看似难过,但每每写到如何难过,就被曹雪芹叫了停,突然笔锋一转,又写到了别的东西上。而这份没写的“难过”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才是读者真正应该关心的东西。对此,毕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两本《红楼梦》!“ 另一本《红楼梦》正是用‘不写之写’的方式去完成的。另一本《红楼梦》是由“飞白”构成的,是由“不写”构成的,是将“真事”隐去的。它反逻辑。 ”

而毕老师的这种“工匠精神”所引发的思考,其实也会透过文本,引发读者的怀疑与思考。当他谈到《水浒传》的时候,他说:“ 李逵和林冲这两个人物的写作难度是极高的,在《水浒》当中,最难写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写李逵考验的是一个作家的单纯、天真、旷放和力必多,它考验的是放;写林冲考验的则是一个作家的积累、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度和复杂性,它考验的是收。 ”确实,两个人一放一收,一天真烂漫一深不见底,一浪漫主义一现实主义。拿这点夸施耐庵写得好,但在我看来,从早期的宋元话本中出现的“智取生辰纲”,到后来元剧里开始出现“忠义堂”,《水浒》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他的作者到现在都很难下定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有可能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其实是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民间高手描绘而成的呢?

说到这儿,想以毕老师的这句话结尾:“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读小说,它绝不只是精神的事情,它牵扯到我们的生理感受,某种程度上说,生理感受也是审美的硬道理。 ”所以“幽默的工匠精神”我们得有,但是也请不要忘了我们的初衷:

读小说让我们快乐,读小说让我们愉悦。

⑤ 读毕飞宇短篇小说集

       最开始知道“毕飞宇”这个名字,是在一本日本中篇小说中文译本前头的序。小说是一位叫赤染晶子的日本女小说家写的《少女的告密》。薄薄一本,买它的原因是当时暑假将要参加的会议上,同组的发言者有人要对其进行研究发表。但是最后发表者并未到场。

        说实话,这本第143届芥川奖作品写的实在是无甚趣味。初读觉得情节幼稚,隐喻太过神秘,就连这篇小说的译者都在《译后记》中写到,这小说的深意过于晦涩难懂,而且获奖时评委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小说讲的是在京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德语的女孩们,应老师的要求背诵《安妮日记》。传言有女同学与德国男外教老师巴赫曼教授由师生关系而引发出了不当关系,这种女同学间的传话和相互猜忌算是贯穿小说从始终的一个“紧张点”,而女主人公美佳子对上背诵的恐惧感则是小说中的另一个“紧张点”。“少女的告密”这一主题,在于女同学间的流言,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塑料姐妹花”关系吧?

        会议上,发表者没来,实属遗憾。毕竟我还期待着在于我而言这么难懂无趣的文本之上,能分析出什么结论来着。而当时让我能读下去这篇小说的原因就是——中篇小说的优点——短。

        扯远了。小说本身没看出什么,这篇序文写的倒是十分好。其实,我从这本小说中看到的东西,除了“毕飞宇”这个名字,还有全文中唯一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篇幅不多的《安妮日记》片段。

        毕飞宇在序中写的文章《中篇小说的“合法性”——“中经典”总序》与小说本身可以说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看副标题就能明白,这篇总序是毕飞宇老师给“中经典”这套中篇作品丛书写的,而不是单为某篇小说写的。读序言的时候,我感觉这总序写得既有理论性,又有趣味性,看上去像是专业人士对于中篇小说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了。后来一查,哎呦,作者挺有名的。

        虽然他的《平原》还有《推拿》都颇负盛名,但在读这篇序文之前,我真的不认识他。

        但当我读过这篇序文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我想了解他。

        有时候真的是这样。你听说了某某名作家的某作品获得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重量级文学奖,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他的文字,恐怕这种爆炸性新闻过几天印象就淡了,再过几天,就跟没发生过似的。除非身边的人总提。

        到现在,仅完整读过的这本是毕飞宇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1993年到1997年发表在文学刊物上的一些小说。《毕飞宇文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书,但我只买了其中的一本。从一开始絮絮叨叨的自述式小说作品,到代表作《哺乳期的女人》,以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婶娘的弥留之际》,有一些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在恋爱以及婚姻生活中经历的细节点滴,当然也有些超越现实生活的描写。去知网上查了一下以毕飞宇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发现果然有人批他的创作失真。

        非常奇异的生活化描写。

        这是在我看完这本短篇小说集之后,自觉可以用来概括所有不同作品的感受。有人批他的作品失真,但上面这句话,可能恰是我对这种“失真”的个人理解。至少我对这种夸张式的“失真”并不反感。

        另外,让我感到惊讶的一点就是,虽然在主人公视角为女性的时候,依然能够看出写作者是男性这个事实,但是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让我觉得,毕飞宇对于真实生活中细节的洞察力应该是极强并且极细致的。即使主人公是女性,他也少有写的不细的地方。毕飞宇的小说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他的小说里让你感觉有违和的地方,那很可能是他故意这样处理的。不是他写不出来。有可能是他懒了。或者突然就想爆发一下个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毕老师又在自序中“爆出金句”——

      “小说不是逻辑,但是,小说与小说的关系里头有逻辑,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一个作家精神上的走向。现在我想再补充一句,在我看来,这个走向有时候比所谓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意义。”

        虽然毕飞宇这样说,但在了解他作品的过程中,我一开始果然还是只挑了几本与他创作精神走向相比“不太重要”的“重要作品”买了回来。下一本书还没有翻开,就被封面设计和上面的经典语录吸引了——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 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就在前几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钟山》上的专栏,特地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把别人的小说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你确定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么?我不确定。 作者是怎么想的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

        “我也是写小说的,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论文只是证明“毕飞宇这么写是因为毕飞宇确实就是这么想的”,那么,文学研究这件事就该移交到刑警大队,警察可以通过审讯作者来替代文学批评。常识是,没有一个警察会这么干;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文学审讯的记录上签字。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

        我最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毕飞宇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这么感兴趣,后来才渐渐意识到:他说的话,既有道理,又有趣。

⑥ 解读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母性的光辉是人间的至善

毕飞宇可以说是当代男作家中,写女性写得最好的一个作家了。无论是《青衣》中的城市女性形象筱燕秋,还是《玉米》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玉米、玉秀和玉秧三姐妹,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飞宇对女性的心理刻画尤为细腻准确,并且没有明显的男性眼光,因此被称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哺乳期的女人》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了。在这篇小说中,毕飞宇刻画了一个忧伤孤独的留守儿童形象旺旺和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年轻女性形象慧嫂。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断桥的南方小镇。小镇上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断桥镇对他们来说只是汇款单上的地址。七岁的小男孩旺旺从小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见到父母。旺旺不是他的真名,因为他总是坐在门槛上吃旺旺饼干,大家就都叫他旺旺。

这饼干是他的爸爸特意关照的,每次都要在汇款单旁边写上“每天一袋旺旺”。由此可见,旺旺的物质生活还是挺不错的。但旺旺从小就没有吃过母乳,因此每当他看到对门的慧嫂给小孩喂奶时,就十分好奇和向往。

毕飞宇在描写慧嫂时,让人感到一种母亲的温暖。慧嫂“矮墩墩胖乎乎的,又浑厚又溜圆”,也十分亲切,对人笑得很和善。她经营着一个小卖部,总是坐在门口给孩子喂奶,也不避讳什么。旺旺坐在对门看到慧嫂的乳房上那天蓝色血管,想象着奶水也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这对于一个没有吃过母乳的孩子来说,充满了企盼和忧伤。

故事出现了转折和第一个高潮。旺旺趁慧嫂不注意,突然咬住了她的乳房。旺旺没有吃过母乳,不知道怎么吃,就咬得很用力。慧嫂长长地尖叫了一声,于是小镇的人都知道了这回事。大家开始议论起来,说旺旺是个小流氓,还有人当着慧嫂的面开玩笑说:“惠嫂,大家都‘旺’一下。”慧嫂和他们一起笑,并不生气。

旺旺的爷爷知道了这件事,把他打了一顿。旺旺生病住院了,慧嫂还问旺旺爷,怎么好多天不见旺旺了,还给他解释:“没有伤着我的,就破了一点皮,都好了。”旺旺出院后,不敢再坐在门槛上了,但慧嫂知道,旺旺总是从门缝里偷看。两个人守护着这个无声的秘密。慧嫂去找旺旺,也被爷爷拦住了。

故事的第二个高潮出现了。旺旺在爷爷睡午觉的时候又从门缝里偷看,被慧嫂捉住了。慧嫂把他拉到自家后院,撩起上衣,让旺旺吃奶。但旺旺没有吃,他哭了,说这不是我妈妈的,然后跑了回去。慧嫂追了上去,拍打着门叫他,也哭了。爷爷以为还是旺旺的错,不由分说就揍起了旺旺。慧嫂在外面伤心地叫喊着。

寂静的中午,这些声音传遍了寂静的小镇,人们围了过来,又开始了冷嘲热讽。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惠嫂回过头来。她的泪水泛起了一脸青光,像母兽。有些惊人。惠嫂凶悍异常地吼道:“你们走!走——!你们知道什么?”

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看完了《哺乳期的女人》这篇小说,我们不禁也要问自己:“我们知道些什么?”毕飞宇这篇小说的题目看上去有点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如果我们想到了别处,又和断桥镇的人们有何区别呢?因此,结尾的这一句话,也是问我们的。毕飞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哺乳”,这是天下所有母亲出于爱的本能的行为,而慧嫂对旺旺的关爱,突破了亲情的局限,因此也就具有了伟大的母性的光辉!

⑦ 重读毕飞宇《小说课》有感

最近一直在用语音重读毕飞宇老师《小说课》这本书。同时自己也在读他的短篇小说《叙事》。

现在就老师的书,谈谈自己的感受。

读老师的书感觉就是不一样。

读一般的小说,最多看文中的故事情节,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故事发展,感情纠葛。吸引自己的往往是里面的爱恨情仇,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可是读毕飞宇老师的书,他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一篇文章应该如何去读。

如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呐喊》,他要求大家,不仅要看一篇文章中的人物关系,还有看整本书之间的人物关系。一部短篇小说,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其中之间有一定的勾连关系。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故乡》等相互之间不是没有联系,中间有一个的共性或者逐步深入的意味,先生是在一步步地告知大家,何为奴性,何为流氓性,以及何为“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在一步步唤醒人民,提高认知宏缓,先做好一个人,然后做真正强壮的中国人。

读毕飞宇老师对鲁迅文章的分析,感觉原来自己读鲁迅先生的书,都白读了,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鲁迅先生,原来有这么重大的价值观和力量意义在这里。原来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如此之大。

同时读毕飞宇老师的文章,感觉,原来读文章需要这样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发展,以及与相关文章的对比。应该说,对比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只要通过相近文章的对比,方知各自优劣。

由此可见,读“大家”的文章就是不一样,收获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对写作还是读书,都是质的提高,绝非走过程。这才是一个文学专业人士对文学的专业分析。

想读书,晌绝逗想写文章,毕飞宇的这部《小说课》都是绝佳的选择书,不读会遗憾终身,读了会受益无穷。

并且这部书,需要反复读,多次读。

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一时根本难以吸收,只有多读,常读,才能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

很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在读第宴卖二遍。

⑧ 彩虹的作品赏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出现了新名词“369”。3指的是三八妇女节,留守妇女;6指的是六一儿童节,留守儿童;9指的是九九重阳节;孤寂的老人。“369”这一群体物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家毕飞宇就是其中一位,他用短篇小说《彩虹》反映了留守下来的老人与小孩孤独寂寞的内心。
《彩虹》将艺术触角有力地伸向了当下的生活,呈现出作者异乎寻常的现实关怀精神。作品对当今社会愈来愈严重的老年问题和儿童问题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挖掘和表现。
《彩虹》一文以社会生活最平常的事例为题材,讲述了退休的大学教师夫妇二人和邻居家小男孩相互交往的故事,反映了当代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既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槐槐障碍,也揭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的对交流的渴望:人与人之间需要彩虹般的桥梁相互勾连彼此贯通。
这样的主题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铅蚂友一处处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明白作者的用意。可以这样说,《彩虹》的成功,就成功在细节上,一些细节实际上构成了小说的魂。

⑨ 有关毕飞宇小说的评论 特别是《青衣》

《青衣》的笔触很细腻 也充满着无奈
毕飞宇的写作才华是显著的,他的《玉米》就以精细著称,获誉良多,大概是受了外界的鼓舞,毕飞宇近年的写作,包括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都往《玉米》的路子上用力,可在我看来,他之前的《青衣》,无论是对存在的发现还是对人心的洞察,都远在《玉米》之上——毕飞宇如果选择的是沿着《青衣》的写作路子往下走,他的成就我想会大得多,因为《青衣》是真正对人性的书写有创见的小说;而如何获得写作创见,许多时候,就是一个作家所面临的最大的写作难度。

⑩ 《玉米》和《青衣》:探析作家毕飞宇对作品中女性悲剧群像之解读

1991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孤岛》是其小说的处女作,到目前为止,毕飞宇已经创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四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 《怀念妹妹小青》 《气球地球上的王家庄》等; 短篇小说集有 《慌乱的指头》 《冒失的脚趾》 《轮子是圆的》等; 中篇小说有 《青衣》《玉米》系列三部曲等; 长篇小说有 《平原》《那个夏天,那个秋天》《上海往事》以及 《推拿》。

毕宇飞也凭借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获得了许多大奖,这其中包括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作家大红鹰奖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以及人民文学奖。

纵观毕飞宇的作品可以发现,对女性的书写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之中,他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如玉米、玉秀、玉秧等农村女性形象, 林红、筱燕秋等城市女性形象; 婉怡、桃子、小金宝等风尘女子形象,这些女性的一生都在欲望与痛苦中苦苦挣扎。

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读者可以发现, 毕飞宇一直用其男性特有的眼光审视着他笔下的每一位女性,并用一种细腻冷峻的笔触向读者描绘出了女性生活的痛苦坚韧与酸甜苦辣。

一方面毕飞宇将女性内心的痛苦彻底地呈现在读者们面前并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出了她们虚荣、自私、贪婪的一面。

毕飞宇被认为是当代书写女性形象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始终以一贯的态度关注女性的生活命运,因而他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在毕飞宇的笔下,这些女性都是悲剧的代名词,无论怎样地追求和挣扎似乎都摆脱不了命运的羁绊。

首先,农村女性群像。 毕飞宇笔下的农村女性各个光彩照人、性格迥异且生活际遇不同,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无论是 《怀念妹妹小青》中的小青,还是 《玉米》三部曲中的玉米、玉秀和玉秧,抑或是 《平原》中的吴曼玲,她们不是匍匐在男性的权力中苟且偷生,就是在索然空洞的政治理念中失去了自我,残酷无情的生活境遇慢慢地磨去了她们以往的天真烂漫,随之而来的却是心理与人性的变态扭曲与异化。

小说 《玉米》中的玉米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农村女孩,但是生于男权桎梏中的她渐渐认识到了男性在生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因而她一方面凭借父亲在村中的权力展示出了无比的高姿态,另一方面也试图在男人身上获得所谓的幸福。

在父亲因为触犯军婚而倒台之后,她嫁给了郭家兴,因为郭家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依附于郭家兴是玉米唯一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由此可知,在男权决定一切的扭曲时代,女性只能沦为他们的附属和点缀。

其次,城市女性群像。 毕飞宇笔下的城市女性一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受过良好的教育, 虽然她们的生活较为优越,但是她们还是在无聊刻板、呆滞沉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这些城市女性在现实与物质的双重挤压中逐渐地失去了自我,人格尊严以及道德操守也在人性的扭曲变形中消失殆尽。

小说 《林红的假日》中的林红是一位成功的白领女性,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家庭,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包围之中,但光彩照人的背后却是她对生活的迷茫和对自我的放逐。

林红因为同事的一句话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的单调与乏味,因此她决定开始一段寻找 “自我” 的旅途,这个过程中她随意地更换自己的身份,用一种近乎 “放荡” 的方式释放自己体内被压抑着的欲望,她体验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感,但这种暂时的放荡与堕落并不能使得她完全摆脱生活的束缚,也许过度的放逐会将她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渊,由此可知,林红虽然想证明一下自己,但其实她什么都没有证明出来。

毕飞宇特别重视对女性心理层次的刻画,试图展示出主人公的真实精神、心灵状态,这种内在层次上的描写使得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栩栩如生,通过他对悲剧女性群像的描写勾勒,读者可以体会到他对女性的深切关怀以及同情,同时他也对女性悲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女性的悲剧源自人性欲望的驱使。 人性有善恶之分,荀子、张爱玲等认为人性””恶”,而 “恶” 的表现就是人总是摆脱不了欲望的束缚与支配,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也都对欲望有着一种强烈的追求与向往,对欲望的追求实际上显示出了她们对生活感到了缺失,因为只有自我有所缺失的时候欲望才可能称其为欲望。

《玉米》中的玉米在父亲倒台之后极力地渴求权力,为此她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且年纪大她许多的郭家兴,她用自己的青春和肉体来换取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为了巩固自己在郭家拥有的权力地位,她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亲手将玉秀推向了生活绝望的深渊,由此可见,玉米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丧失了人格尊严和女性自身独有的存在价值。

《阿木的婚事》中的林瑶原名为许扣子,但是为了摆脱自己农村人的身份,满足她那所谓的虚荣心,她不但改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在生活方式和说话语气上也都尽量模仿城里人,但这种模仿不能改变她原有的身份,她反而成为村里人的笑话。林瑶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悲剧的根源不在于过去的身份出身,而是她对虚荣心的欲望追求。

其次,女性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传统封建思想对我国女性来说无疑是一把无形的枷锁,“男尊女卑” “贞操贞洁” 等观念仍然束缚着每一个女性并一步一步将她们推入了绝望的人生境地,毕飞宇在小说中强烈地谴责了这些封建传统思想。

《玉米》中施贵芳虽然贵为村支书王连方的妻子,但是她一直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不仅丈夫每天在外面拈花惹草,同时还要受到村里人的闲话和鄙视,这一切都源于她没有为王连方生下一个儿子,当时的人们仍然秉持着男尊女卑,女人只不过是延续香火的工具等老旧的思想。

当施贵芳为王连方生下儿子之后,她瞬间觉得自己的地位提升了, 她有资格向王连方要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封建传统的思想陋习不仅存在于其他人的身上,同样存在于施贵芳自己的身上,她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这种思想的落后性,反而是在顺从中争取那所谓的 “地位”。

毕飞宇对其笔下的悲剧女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与关注,但在怜悯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她们的批判, 作者非常肯定并欣赏她们为摆脱命运所做的努力, 但对她们改变命运的想法和行为却体现出了批判性。

在毕飞宇看来,丢掉人格尊严甚至丧失自我价值的抗争并不存在任何的实际意义。作者在塑造女性悲剧形象的同时也展示出了现实生活的种种丑态。

首先,其小说表现了对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官本位的思想一直深深扎根于我国的社会之中并且深入人心,在一般人的思想之中,当官有权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会高人一等。小说《玉米》中的王连方仅仅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却可以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他可以明目张胆地与任何一个女人发生关系,当他和有庆家的发生关系被有庆撞见的时候, 他却显得不慌不忙、镇定自若,而有庆也默默忍受着这一切的发生。

王连方这样的猖狂大胆,只不过因为他有着一顶 “乌纱帽”。玉米也因为当官的父亲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虚荣,因此玉米一直对权力情有独钟。郭家兴能够娶玉米做妻子也是因为他的官位和权力,作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他顺理成章地将可以作为他女儿的玉米娶回家中,这对他和玉米来说只不过是一场交易而已,他们的心灵和人性在权力的侵蚀中不断异化变形。

其次,小说在批判中包含悲悯情怀。 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一直处于情与理的冲突之中,并在情理的冲突中逐渐地失去了人性与自我,作者对她们的堕落一方面做出了严厉的批判,但他在批判中却蕴含了浓厚的悲悯情怀。

《青衣》中的筱燕秋是一个执著于追求艺术的女性,当她得知自己又有机会登台的时候兴奋不已,但她清楚地明白,和资助她重返舞台烟草老板达成某种交易是迟早的事情,可当事情真的发生之后,筱燕秋却感到了无比的难受与心痛,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堕落,是自己人性尊严的丧失,但她还是在良心的谴责中不断地出卖自己的色相和青春。

毕飞宇在作品中极力刻画的是 “命运决定性格” ,也就是说他将女性悲剧的主要根源归结于外因,他对造成女性悲剧的外在力量进行了强烈的批评,特别是 “文革” 时期的社会形态。

纵观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她们人性的堕落与丧失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筱燕秋、玉米、玉秀等都是这样,因此他又对女性显示了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

综上,毕飞宇塑造了一系列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了我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尊严、爱情、欲望以及责任等人生基本问题,作为能表现出女性心理状态的作家毕飞宇和苏童都是我们文坛目前关注的焦点。

-END-

我是 “十里荷塘秋水长” ,用文字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

热点内容
网络短篇小说作者名字大全 发布:2025-07-05 00:31:33 浏览:177
重生到法国外籍兵团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00:14:54 浏览:978
游戏创业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05 00:06:05 浏览:572
丑女霸道总裁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04 23:58:25 浏览:286
总裁冥王的是什么小说 发布:2025-07-04 23:49:22 浏览:114
最近都市的小说 发布:2025-07-04 23:42:01 浏览:524
黑莓免费小说下载 发布:2025-07-04 23:37:51 浏览:744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全集读书笔记 发布:2025-07-04 23:27:24 浏览:433
不能说的秘密结局小说 发布:2025-07-04 23:16:23 浏览:904
主角叫辉煌的网游小说 发布:2025-07-04 23:16:17 浏览: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