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短篇小说三部曲
⑴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什么
1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就写出了这本巨作。
2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家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3
我的大学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⑵ 高尔基三部曲是什么
1、《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2、《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寄宿在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期间,他得到祖母的呵护,并在祖母所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搏友舅舅为争夺家产而表现出的自私于贪婪,在这种爱与恨、善与恶的生活中成长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3、《在人间》是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体,讲述阿廖沙在11岁时便在社会上独立谋生活,饱基李槐尝人生疾苦百态;
4、《我的大学》作品讲述扰闭了阿廖沙在客山时期的生活,住在“大杂院”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也经受住了生活的各种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更多关于高尔基三部曲是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1374b161582074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⑶ 高尔基的三部曲都有什么啊
[前苏联]阿列克谢·马克西姆维奈·彼什科夫(马克西姆·高尔基)著 童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阿廖沙的生活,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主要人物关系表 父亲 彼什科夫 (手工业者,老实、本分) 母亲 瓦尔瓦拉 (善良的下层妇女) 继父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夫 (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 外祖父 卡希林 (凶狠、残暴、自私) 外祖母 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 (勤劳、善良) 主人公 阿廖沙 (善良,坚强,勇敢,纯洁,有信心) 大舅舅 米哈伊尔 (自私自利) 小舅舅 雅科夫 (自私自利) 舅母 纳塔利娅 (温柔、怯弱) 表哥 雅科夫的萨沙 (顺受、麻木) 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 (沉默、忧郁) 伙伴 小茨冈 (是个弃儿,为人开朗活泼,与主人公十分友好,但后来被害死) 老匠人 格里高里 (正直、本分) 保姆 叶芙盖尼娅 (快活善良) 房客 “好事情” (知识渊博、沉默寡言)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睁洞巧”随母亲去投奔外悉键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依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颤好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平凡、善良的好人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的精神,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具体可参考: http://ke..com/view/43920.htm
⑷ 高尔基的小说三部曲是什么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再人间》《我的大学》镇腔,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顶峰、走向革命的蚂旅返艰难道路,同时反映了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劳动才追求真理的曲折历程。
高尔基简介: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参见网络闷饥网络:http://ke..com/link?url=2WGh3O2fRpjOklFpYypo-CcRVvMkoYaEPB8BC-gA2m726xYpMMMu91jmGSCQfF_8GYG3nq2tPjemx6ZFPMFgGK
⑸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什么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童年》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该篇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童年的故事 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
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铅袜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
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面对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2、《在人间》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
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3、《我的大学》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三部,作者在该段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
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
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5)高尔基短篇小说三部曲扩展阅读: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切尔卡什》。
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独立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
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
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
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
在高尔基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棚氏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人,有辱人的尊严。作家深信,人民的愚昧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并非是天生的。
人民一旦掉脱黑暗的过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镣铐,他就能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力而战,成为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成为大写的人。
高尔基从事创作始终都抱着一个鲜明的文化目的:通过文学艺术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话醒,提高入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
为着这一基本文化目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只限于发掘生活琐事,而应当“讲到激动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复兴的可能性”。
要有“对创造生活的号召”,要善于“以思想和言词之美来丰富生活”。要美化人,美化生活。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尔墓在盲面惨淡的人生。
直书全部的真实的同时总想通过美化、“虚构”来显示人生的亮色,使人们不至于因现实的可怕而沉沦和绝望。因此他才强调。
作为艺术家,既要从现实出发,敢于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现实,又要“善于站在现实之上”,把肯定性的现象加以“浪漫主义化”。
高尔基有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一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
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社会主义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链激散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
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
⑹ 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是哪三部作品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三部曲非常经典。书中的主人公对自己内心真诚无比,其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生活,不随波逐侍孝流,不趋炎附势。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细腻到位,描写景色的部分妙不可言,读者也能通过小说了解彼时候俄国的社会状况。
作品简介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作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人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三部曲之一,主要记述了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与外祖母一起摘、卖野果,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当过洗碗工,做过圣象作坊徒工。
《我的大学》描庆唯写了作者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老差稿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⑺ 高尔基的三部曲分别是哪些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分别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首次出版于1913年。它不仅是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自传,也是国际公认的艺术瑰宝。是作者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对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的动态描绘的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其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他本人。
《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和《我的大学》(谈饥毕1923年)这三部中篇小说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自它们陆续问世以来,岁月悠悠,风云变幻。然而,这些三部曲始终保持着它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高尔基创作中最受欢迎的作品。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时,他离开家乡,去喀山上大学。他的梦想破灭后,他不含芹得不为生存而奔跑。住在一个“大院”,卖苦力,联系流浪者,与各种小市民和知识分子交流,进入一所广泛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复杂的精神发展道路,经受了生活诸多方面的考验,对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部曲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幅彼此连缀的动态风俗画。这部作品突出了旧俄罗斯生活中充满无知、肮脏和无耻的特点。消极的生活态度和愚蠢的生活内容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在他的三部曲中,高尔基描述了“像铅一样沉重的生活”是如何造就了无数听天肢衫由命的人、困惑和无所事事的人、浑浑噩噩的人,以及一些曾经有一些热情但很快就灰心丧气的颓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