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
⑴ 《丈夫》:一个绿帽丈夫尊严苏醒的故事,写透底层男人的生存尴尬
文|芳小菊
《丈夫》是沈从文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它是沈从文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小说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湘西某地花船上的故事。
沈从文的《丈夫》笔调委婉细腻,可故事情节读起来却让人倍感沉重。
在湘西农村,有件极为平常的事: 为了生存,许多年轻丈夫娶了媳妇后,就把她们送进城里,让她们跟随同乡熟人到船上做“生意”。
丈夫明白这个“生意”的利益,女人虽然在外面讨生活,但名分照旧归他,养的儿子也归他,赚的钱也有一半归他。
在贫穷的乡下人眼里,这些女人做的“生意”和别的生意一样,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不违反健康。
长久的贫穷,让他们放弃了尊严,人性在他们心里变得麻木且扭曲。
小说《丈夫》,通过对一个丈夫两天在花船上亲身经历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底层男人在现实面前的生存尴尬。
用一个男人在尊严面前,从麻木到觉醒的内心挣扎,让读者领悟到人性的庄严和自我救赎能力。
小说《丈夫》里,沈从文给女主人公取了个“老七”的名字,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则没有具体的名字,他被称为老七的“汉子”。
老七和她的汉子来自湘西大河坝一个叫黄庄的山村,那里出“强健的女人”和“忠厚的汉子”。
黄庄是个极为贫穷的山村,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劳,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即使用红薯叶拌糠灰充饥,也不容易对付下去。
为了生存,在黄庄有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女人外出“讨生活”,男人在家种地过日子。
那些不急于生孩子的妇人,到城里的花船上做“生意”后,把赚到的钱,每个月按时寄给或托人捎给家里的丈夫。
逢年过节,如果媳妇没办法回家,丈夫就换上一身干净衣裳,到船上来找她。
找到媳妇后,如果有客人,媳妇继续做“生意”,丈夫则坐在船尾低低地喘气或者抽烟。
到了睡觉的时候,丈夫偷偷看一眼客人有没有离开,如果客人还不走,丈夫就裹一条棉被独自睡去。
遇到生闷气的丈夫,妇人便会抽空从前舱爬过来,往他嘴里塞一颗糖,因为这一点甜头,丈夫就原谅了媳妇,尽她在前舱陪客,自己屏声静气地在后舱待着。
丈夫明白,女人虽然在外面做“生意”,但名分依旧归他,赚的钱也有他的一半。
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呢,大家都心知肚明,相安无事。
黄庄人这种把妇人在花船上做“生意”,看成是“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不违反健康”的心理,充分显示出物质匮乏下,人性的麻木和扭曲。
为了让日子好过一点,他们不惜集体给自己戴上一顶绿帽子。
沈从文笔下,贫穷的黄庄人在生存和尊严之间,迫不得已地选择了前者。
从沈从文的笔端,我们不难看出,把一件原本摆不到台面上非道德化的事情,公开且合法化,这种秘而不宣的约定,在贫瘠落后的乡下并非个例,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选择。
这种忍辱负重的生活方式,演化成了乡下人的集体无意识,让他们丧失了做人该有的尊严。
春天的落雨时节,老七的汉子背了一整篓的红薯糍粑,像访远亲一样来城里看望媳妇。
见到媳妇时,他惊讶地有点手足无措,两眼发呆:
看着自己汉子的呆相,老七问他: “那五块钱得了吗”? 然后又问起家里豢养的猪。
老七的问话,让汉子看出自己做丈夫的身份还在,于是,悬着的心放下了,胆子便大了一点,遂摸出烟管和火镰要吃烟。
这时,老七一把将烟管夺了去,在他粗而厚大的手掌里塞了一支“哈德门”香烟, 看着手中新鲜有趣的香烟,老七的汉子再一次感到惊讶,但是看得出,他很开心。
晚上,船上来了客人,喝过酒的客人摇摇晃晃上船后,大声嚷着要亲嘴、要睡觉, 看着客人的威风和派势,老七的汉子不必指点,就往后舱钻去。
沈从文用一个“钻”字,形象地描写了贫穷的丈夫在绿帽子面前的麻木,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底层男人的生存尴尬。
一个人呆呆地躲在后舱,丈夫的心头涌起一股寂寞,和妻子距离上如此接近,心却好像离得很远,他想起了家里的鸡和猪,仿佛那些才是自己的亲人。
他欲起身回家,可腿刚迈出后舱,他想起了30多里山路上有豺狗,有查夜的团丁,于是,便泄气了,只得轻声返回后舱,以免弄出动静惹得前舱的客人发怒。
到要睡觉的时候,丈夫悄悄从板缝里看见客人还没走,便什么话也不说,独自一人睡去了。
第二天一早,老七和掌班大娘还有打杂的丫头五多上集市买东西去了,留下丈夫看船。
河里涨了水,管船的水保为了安全起见四处查看,他来到老七做生意的船上,叫了一声“七丫头”,老七的丈夫躲在船舱里没敢作声。
水保是一个上了年纪吃水上饭的男人,他的权利在这条河和这些小船上,比一个皇帝或总统的权利还要集中。所以,河船上许多女人都认他做了干爹。
干爹喊完老七,见船上没有动静,就偻身窥视舱口,老七的丈夫深恐开罪来人,于是便从船舱里爬出来,非常拘束地看着水保,又虚又怯地说:
水保从男人结结巴巴的回答中知道,他应该就是老七的丈夫,第一次见到“女婿”,水保饶有兴致地听他说起乡下的事。
得到鼓励的丈夫,以为水保当真听得懂他说的话,激动之余,便把自己的心事合盘对他托出,连那些只适合同自己媳妇睡到一个枕头上才能说的话,都告诉了水保。
老七丈夫的粗话和蠢话,水保听了一会便没了兴致,他起身要离开时,丈夫问他姓名:
水保满不在乎地回他说:
水保离开后,老七的丈夫一面等她回来,一面猜测来人的身份。
他猜想这个人肯定是老七的熟客,老七一定得了他很多钱,他忽然觉得很愉快,轻轻地唱了一首山歌。
但是,当他想起来人的那句“告诉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的话时,忽然又有些愤怒了。
一些作为男人不该缺少的情绪,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开始滋长,他不想再唱一首山歌了,也不能再有什么快乐,他想立刻就回乡下。
心中瞬间涌起的羞辱,让他不想等老七回来就立刻上路。
走到街尾时,他遇到正说笑着往回走的老七她们,老七手上拿着一把崭新的胡琴,这是他做梦都想的一个好家伙。
老七看着气鼓鼓地要回去的丈夫,把胡琴塞进了他的怀里。
接过胡琴时,丈夫的气一下子便消了。
晚饭后,前舱盖了蓬,丈夫抚琴,老七和五多跟着唱起了歌, 琴声悠扬的热闹中,年轻人的心中乐开了花,老七的丈夫暂时忘却了羞辱。
船上传出的琴声和欢歌笑语,引来了两个喝得烂醉的士兵。
他们一边用脚踢船,一边用石头打船篷,嘴里还不停地叫嚷着:
船上的人都吓慌了,掌班大娘不敢吱声,老七的丈夫夹了胡琴就往后舱钻去。
不一会,两个醉鬼又进入船舱,一边说着野话,一边要和女人亲嘴,还叫嚣着要把拉琴的拖出来。
掌班大娘吓得更慌了,不知如何是好,多亏老七急中生智,她拉住醉鬼的手,用力按在自己胸脯上。
醉鬼懂了老七的意思,于是,两个醉鬼一个在老七左边躺下后,另一个在她的右边躺下。
躲在后舱的丈夫,见前舱没了动静,悄声问掌班大娘醉鬼走了没有?
大娘没好气地告诉他: “他们睡了”。
“睡了......”?丈夫重复一句大娘的话,便呆在那里摇头不语。
掌班大娘听懂了他的语气,为了安慰他,便请他上岸听夜戏,老七丈夫没作声,也没有理她。
醉鬼走了后,掌班大娘喊老七丈夫来前舱,连喊两次,他都没答应,一直低着头坐在后舱不肯出来。
老七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拉住大娘,不许她说话,一个人轻手轻脚爬到后舱。
不一会,她又回来了,她的汉子犯了“牛脾气”。
到了后半夜,船上刚要消停下来,水保又带着四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来察船了。
丈夫被大娘摇醒揪出船舱时,看见老七披衣坐在床上,喊“干爹”,喊“巡官老爷”,他不知道有什么严重事情发生了,吓得不能说话。
水保见“女婿”吓得不轻,连忙替他交代了身份,巡官看了一会老七,又看了一会她的丈夫,临走撂下一句话: 等会他要回来细细考察老七。
经过这一番折腾,丈夫看出了老七的不易,他的气已经消了,他很想和自家媳妇躺在床上说点家常私话,商量点事。
掌班大娘看出他的心事,也明白他的欲望,可她还是跟老七打了一声知会: “巡官就要来的”。
听了大娘的话,老七呆呆地坐在那里,咬着嘴唇没有出声。
第二天一早,老七的汉子就要回乡下,临走时,他有许多话想说又说不出口。
老七一个劲地挽留丈夫,让他多住几天,丈夫始终不松口,他执意要走。
看着丈夫难过的样子,老七把昨晚两个士兵给的钱塞到了他手里。
老七的汉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上,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住脸孔,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大娘和五多看情形不好,一齐逃到后舱去了,看着老七丈夫哭的样子,五多想笑,可她始终没有笑出来。
水保来船上请远客“女婿”吃酒时,只有大娘和五多在船上。老七和他的丈夫一早就回转乡下去了。
沈从文笔下,老七的丈夫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了从麻木到觉醒的转变。他的醒悟是在尊严被一次次践踏下完成的。
沈从文用一个“钻”字,两次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底层男人在尊严面前的卑微和尴尬。
丈夫刚来船上时,听到来了客人,不用指点,就知道往后舱钻,此时,一个底层男人的卑微和尴尬让人一览无余。
这时的老七丈夫,男人的尊严尚处在混沌状态,直到次日水保的出现,才掀起他的情感波澜。
他先是以能和一个有头脸的人攀谈为荣,甚至还因为这个人是妻子的财神而愉快地唱起山歌。
后来,因为忽然想起水保那句“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他又感到很愤怒。
这个时候,老七丈夫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尊严意识,正处在萌芽状态,还没有完全苏醒,所以,在听到两个醉鬼士兵的叫骂和挑衅时,他还是夹了胡琴就往后舱钻去。
直到他再次亲眼见证妻子被醉鬼士兵要挟,并被迫接待他们,半夜了还要“照顾”巡官老爷时,他才理解了妻子的不易,并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丈夫的身份已经彻底缺失。
至此,他作为男人的尊严才完全苏醒,所以,他决意离开这里。
临走之际,他把妻子塞进自己手里的票子撒在地上,捂住脸哭了,这一刻,他心底丈夫对妻子的疼惜和夫妻感情终于超越金钱和物质,他身上的人性和尊严统统被唤醒。
老七丈夫最终救赎了妻子,也救赎了自己。
沈从文写《丈夫》,关注的是世人该如何保持人性的健康完整,怎样才能不让人性被暂时的苦难和生存危机所玷污、扭曲。
沈从文的笔下,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伤害到你,除非你自己放不下。
他想通过《丈夫》告诉我们, 苦难最终都会过去,人要活着,就必须具备心灵的自我救赎能力。
⑵ 沈从文小说集
最早知道沈从文应该是从他的作品《边城》开始。
上周逛图书馆,突然看到一本《八骏图》,作者就是沈从文。我看了一眼书的背面封面,上面有一首追寻人性救赎的绝句:
觉得很有深意,便借来一读。
这本书总共收录了沈从文的13篇短篇小说,分别是:
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在 《八骏图》读后感 里已经有所阐述,接下来就简单概括一下余下作品的大致内容。
《丈夫》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农村汉子去城市找以卖S赚钱养家的妻子时的所见所闻及心理斗争,向我们展示了种种违背人伦道德的陈规陋俗以及民众尚未开化觉悟时的尊严丧失。
《都市一妇人》讲述了一位命运多舛的妇人,在经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心理发生变化,从一位单纯、美丽、大方的女子,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的经历,变得麻木,扭曲。
《柏子》人物刻画非常简单,水手柏子靠劳力挣钱,过段时间就会和吊脚楼的JN幽会,经过一晚的的抵死爱欲,现实的艰险、苦闷、困窘等都被柏子置之脑后,新的目标又已形成:多挣钱,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作者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女的欢爱,表现湘西人民的本性使然、自在而美丽的生命形式,呈现一种纯粹率真、健康自然的人性。
《贵生》讲的是一位五爷家的短工,暗恋桥头上卖杂货浦市人的16岁的女儿金凤。金凤爹有一次去娘家吃喜酒害蛇钻心病死掉了,算命就说金凤八字重,克父母、压丈夫。
贵生虽然暗恋金凤,但是对于算命一说有点余悸,一直未曾采取行动。终于有一天,害怕金凤被别人抢了先,所以贵生开始行动,去集市上买了一些提亲所需的东西。
但当他再次经过桥头时,却发现已经被五爷(由于赌博经常输钱,听信别人需要纳一个未开苞的女人冲霉运)捷足先登了。最后的两把火以及贵生的失踪引人深思。
贵生淳朴踏实善良但迷信懦弱又有着深刻骨髓的奴性,他的弱点可以说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一大原因。
《逃的前一天》这篇文章说实话没读太懂,仿佛就是一个生活在军旅的人,在逃跑前的一天见到不同的人时心理状况,是对生命的深思?还是军旅生活的枯燥?亦或是内心的孤独……
《喽啰》…………
《说故事人的故事》这篇文章类似局中局的模式,一个经常给别人讲故事的人最终却成为另外一个故事的主角,借以讽刺那些已经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的堕落者。
《在别一个国度里》叙述的方式别出心裁,通过一位妇女和一个山大王来往书信的形式向大家述说着作为母亲一直生活在想要女儿幸福,又怕祖坟被刨,准女婿(山大王)凶恶的两难境地,然而想象总归想象,事实却是山大王修成正果,女儿也很幸福:女婿对外是山大王,在女儿面前却是一只羊,事事体贴呵护女儿。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个男人,分别是军队里的我(班长)、同乡号兵,以及豆腐铺的青年老板。三个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其实只是豆腐铺邻居官士家的女儿, 及笄之年(15岁,刚到出嫁年纪)的美人儿。不过是远远瞥见,若隐若现,班长和哨兵只想多看一眼,以此借故总去豆腐铺,与青年老板交好,常常是讨好女人养的两只狗儿,借此感受某种不可能的关联。
后来相传女人吞金自尽,再后来是墓穴被盗。只有当事人视角里的事件,只有猜测,没有原因。通过文章可以猜测:是豆腐铺的青年老板做的,因为他确实在那晚消失了。也许他相信,吞金人七日内是可以近身肌肤而复活的,也许他只是想独自拥有心爱的女人,也许他们早已私定终身(但女人的家人应该是把她另许了别人做利益之换所以她才吞金,这些文中都没有说,但可以猜得),谁知道呢。
《节日》: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特别是文末的一句话:x城是多狼的,因为小孩子的大量死亡,衙门中每天杀人,狼的食料就不如穷人的食料那么贫乏难得。
《黔小景》:作者采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人们的麻木,甚至粉饰太平;有些人并不麻木,但是看得清却更痛苦,因为无可奈何,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你了然控诉也无用,但是心又不甘,所以也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无力感。
《一个母亲》:主要讲述了一个母亲面对丈夫给予的爱充满了内疚、自责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唯一的孩子竟然是她和另外一个男人的骨肉,这个男人曾经是他们家的宾客,丈夫总是在外面忙,还很放心让妻子和宾客长期呆在家,并且让妻子想尽办法让宾客无拘无束,可以说在这个悲剧中,丈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些痛苦却只能有妻子独自默默承受。
这些小说有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有些却不甚明白,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吧。。
⑶ 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沈从文的《丈夫》这篇小说是写在上海的,他从上海亲身感受到了生命的危机感,就是原始生命的活力有可能被现代所吞噬的危机感,使他想到他的家乡这样的危机已经出现了。
沈从文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而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化世界里是一个原始精神的存在,他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
老七为城里人做“生意”后,老七丈夫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最终做出回乡的抉择,我们不难看到沈从文对农村生活的高度认可。
作品鉴赏
《丈夫》一文让我们看到丈夫的多次情感曲折之后,值得注意的是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所在。这种只能在旧社会旧制度之下存在的社会怪胎,无疑是腐朽制度下孕育出来的产物。
《丈夫》曾被改编并拍摄成电影《村妓》,从片名上我们可以知道,与小说比较,这部电影更着重于对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无论重点在哪里,二者都共同地传达了旧社会中国农民苦难的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