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与子的短篇小说
Ⅰ 《父与子》主要内容是什么
1859年5月,医科大学学生巴扎罗夫应同学阿尔卡狄之邀,到他父亲的庄园玛丽伊诺村做客,并受到阿尔卡狄的父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的热情款待。
但阿尔卡狄的伯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却对客人很不以为然,认为他是个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于是,在善于批判一切的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和顽固守旧的贵族知识分子帕维尔之间,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题涉及俄国人民、社会制度、科学与艺术等问题。
此后,在省城的一次舞会上,巴扎罗夫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贵族安娜·谢尔盖耶芙娜·奥金左娃,对其一见钟情,但他的爱却遭到拒绝。
一天早上,失恋的巴扎罗夫在灌木丛里偶遇年轻貌美的费尼奇卡(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的情人)——捧着一大把鲜花,便情不自禁地亲吻了她,这一切被躲在灌木丛后的帕维尔看在眼里。
帕维尔自己对费尼奇卡觊觎已久,因为他觉得她长的有些像他青年时代的一个恋人。因此,便提出要和巴扎罗夫决斗。帕维尔在决斗中受了伤。
巴扎罗夫于决斗次日动身回家,回到故乡帮助父亲为乡亲看病。时隔不久,他在一次医疗中不幸感染患者的病毒,危在旦夕。奥金左娃闻讯后前来看他,吻别了行将死去的情人的前额。就这样,巴扎罗夫在“许多事还没有来得及做,生命就已经结束了”的叹息中郁郁而终。
他死后,他父亲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此后,尼古拉和费尼奇卡正式结婚;帕维尔移居国外;阿尔卡狄娶了奥金左娃的妹妹卡捷琳娜;奥金左娃则嫁给了一个法学家;而巴扎罗夫则孤零零地躺在坟墓里,只有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不时前来探望一下。
《父与子》是俄国小说家伊凡·屠格涅夫的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62年。
(1)关于父与子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父与子》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首部现代小说(尼古莱·果戈理的《死灵魂》,是另一部主要的竞争作品,但一般则被认为它是类似但丁的《神曲》的诗或史诗)。
此外,小说带出了双重人物性格的研究,正如看到巴扎罗夫和阿尔卡狄的虚无主义对立的逐渐瓦解到他们情感的告白,尤其是当巴扎罗夫爱上了奥金左娃和费尼奇卡。
这突出了人物双重性的主题和而这深层的心理学洞察力也影响了之后更多俄国伟大小说的完成,最明显就是反映在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
Ⅱ 《前夜·父与子》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前夜 父与子》([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kziEWlhCMhrNta3ILnEa3Q
书名:前夜 父与子
作者:[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巴金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7
页数:410
内容简介:《前夜》塑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夜”平民知识分子的“新人”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运动由新的活动家来推动的历史趋向。《父与子》揭示了面临社会变革时期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两部小说均是揭露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和揭示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品,问世之初曾在俄国引起争论,但至今一直为中外读者所喜爱。
作者简介: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Ⅲ 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原文是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Ⅳ 小说《父与子》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父与子》(1860~1861)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所写事件与创作时间大致平行。屠格涅夫对当代现实的敏锐态度在这里又一次充分体现。
小说写青年医生巴扎洛夫到他的同学阿尔卡狄家做客,与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发生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巴威尔是旧贵族保守派,年轻时他放荡不羁,寻欢作乐,而到中年后他却要故意表现贵族的高傲和优雅。起初他看到巴扎洛夫不拘守贵族礼节,心里不痛快;后来听说巴扎洛夫不信任任何贵族的神圣原则,就更加愤慨了。这两代人的代表经常争论不休。在父辈和子辈的论战中,阿尔卡狄站在巴扎洛夫一边。后来,两个青年人到省城去,在舞会上认识了优雅动人的富孀阿金左娃,随后又应邀到她的庄国做客。巴扎洛夫明知他和这个好享受、对谁也不迁就的地主太太之间隔着很大距离,但却对她产生了爱情。她虽也为巴扎洛夫不凡气度所吸引,但终因不愿改变平静舒适的旧生活而拒绝了他。巴扎洛夫苦恼地回到父母身边,当他第二次又去阿尔卡狄家做客时,他与巴威尔的矛盾更加激化,终于为一件偶然的事发生决斗。巴威尔受了轻伤到国外去了。巴扎洛夫又回到家中,帮父母行医。一次在解剖尸体时,手指被细菌感染而死去。通过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屠格涅夫展开了一幅“父”与“子”两代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画面,创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新人”,即60年代平民知识分子出身的民主主义者巴扎洛夫的形象。
Ⅳ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谁写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原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
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百万人已超过了4千次演讲。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
马克也创作了一系列书籍、录音带、VCD,使得他的听众认识和发挥在生意和个人生活中自己的潜能。他的讯息,使他成为受欢迎的电视和电台的人物。他也出现在许多杂志的封面。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的故事。它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的强烈欲望;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对它产生一种信任。后被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八课(文章名改为《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十七课。但故事本身为作者虚构,因而真实性一直遭受质疑,入选课本后对细节进行了多次模糊处理。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
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的强烈欲望;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对它产生一种信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