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短篇小说精选孔夫子
1.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巴金写的,巴金为什么要批评孔子呢,这是在污蔑他吗
巴金的文章《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发表的,是篇40年前的战斗檄文……发表该文时使用的作者名字是巴金的笔名“萧甘”。本文使用了当时最激烈的词语批判孔子,其中带有淋漓尽致的阶级斗争情绪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自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八年。写完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其中包括有对文革期间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1)外国短篇小说精选孔夫子扩展阅读:
作品风格: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 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
2. 有关孔子,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的“英文”资料
孔丘 ,字仲尼, 生 在 公 元 前 5 5 2 年 , 死 于 公 元 前 4 7 9 年 。 他 生 活 在 东 周 的 “ 春 秋 ” 时 期 , 曾 在 鲁 国 任 委 吏 和乘 田 等 小 吏 , 鲁 定 公 时 升 任中 都 宰 、 司 寇 。 后 因 不满 定 公 及 其 贵 族 季 桓 子 , 便 离 鲁 而 周 游 卫 、 宋 、陈 、 蔡 、 楚 等 国 ,希 望 实 现 其 仁 政 理 想 , 但 却 无 人 采 纳 其 主张 , 只 好 返回 鲁 国 。从 此 他 开 始 整理 古 代 文 献, 同 时 开 创 私 人讲 学 之 风 , 广 教 弟 子 ,宣 传 其 思想 , 使 他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杰 出 的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和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成 为 儒 家 的 创 始 人 。 孔 子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 “仁” ” , 所 谓 ““仁”” ” 就 是 “ 爱"
莎士比亚
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在英国的斯特拉福城。他有浓厚的文化基础,但没读过大学。18岁时与一位26岁女子结婚,未满21岁时有了三个孩子;3年之后去伦敦成了演员、剧作家;30岁时开始走红;34岁时家庭经济宽裕,艺术取得成功,被公认为新崛起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独自生活在伦敦的20 年中,他的妻子一直住在斯特拉福。近40岁时,莎士比亚才回到斯特拉福直到去世。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后大受观众欢迎,并为他赢得了很高声誉,让他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1599年,莎士比亚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以后的几年里,莎士比亚又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活了52岁。在这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坛上的一位“巨人”。他继承并发扬古希腊罗马戏剧和英国民间戏剧的优秀传统,不顾“三一律”之类的清规戒律,突破喜剧和悲剧的界限,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革新。针对中世纪封建制度和禁欲主义的束缚,他尊重妇女、歌颂爱情,塑造出一系列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可爱形象。在历史剧和悲剧中,他又刻划了一系列封建暴君的形象,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暴政。他还在戏剧中提倡人道以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强调人的伟大和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也常常在剧中揭露宗教的伪善。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特点,是幻想与真实的巧妙结合。马克思在1848年后为了 “想使自己的英语知识达到完善的境地”,曾把“莎士比亚特殊风格的词句都搜寻出来加以分类”,进行学习。
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象朝圣一般去瞻仰。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 看在上帝的面上,
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
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马克吐温简介
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3.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1、孔子行礼
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2、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3、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4、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这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5、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