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
㈠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有哪些优秀作家作品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总的趋势是多元化,各种思潮、流派和风格的作家作品争奇斗妍,并存发展。这30多年间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列·列昂诺夫(1899—1994)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1953),弗·杜金采夫(1918—)的《不是单靠面包》(1956),鲍·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57),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1956—1957),亚·索尔仁尼琴(1918—)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鲍·瓦西里耶夫(1924—)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尤·邦达列夫(1924—)的长篇三部曲《岸》(1975)、《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特别是尤·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滨河街公寓》(1976)等“莫斯科小说”,小说家兼电影艺术家瓦·舒克申(1929—1974)的中篇电影小说《红莓》(1973),瓦·拉斯普京(1937—)的中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1973),还有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的散文体小说《鱼王》(1975),艾特玛托夫(1928—)的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等。
㈡ 少年文艺的《少年文艺》书库
“《少年文艺》60年金品典藏书系”包括六本小说卷,两本童话卷,一本散文卷和一本诗歌卷。精选《少年文艺》创刊60年以来最富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文本,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面貌。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定价:19元/本
《星河流影》(小说卷1)
精选了《少年文艺》20世纪50年代初创刊至60年代中叶的小说作品
《岁月花语》(小说卷2)
精选了《少年文艺》20世纪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的小说作品
《逆光飞翔》(小说卷3)
精选了《少年文艺》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中叶的小说作品
《盛夏光年》(小说卷4)
精选了《少年文艺》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新世纪初期的小说作品
《蓝调青春》(小说卷5)
精选了《少年文艺》2000年至2007年间的小说作品
《草长莺飞》(小说卷6)
精选了《少年文艺》2008年至2012年间的小说作品
《云朵的牧场》(童话卷1)
精选了《少年文艺》20世纪50年代初创刊至80年代末期的童话作品
《天使的呼吸》(童话卷2)
精选了《少年文艺》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12年间的童话作品
《秋千的私语》(散文卷)
精选了《少年文艺》创刊60年以来优秀的散文作品
《青鸟的秘密》(诗歌卷)
精选了《少年文艺》创刊60年以来优秀的诗歌作品 “《少年文艺》典藏书坊”是《少年文艺》编辑部2014年倾力打造的书系,结集历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全部获奖作品,荟萃当代最前沿儿童文学作家最新原创短篇佳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今我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创作的至高水准,值得阅读、研习并珍藏。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定价:18元/本
《一条杠也是杠》 (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①)
《轻轻对你说》 (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②)
《冰蜡烛》 (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③)
《夏天的小数点》 (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④)
《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 (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⑤)
《风吹柳笛声》 (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⑥)
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名的短篇小说作家有哪些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短篇小说作家”的概念,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
㈣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小说作家艾芜在取材、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进行了哪些改造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小说作家艾芜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则不得不在取材、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进行改造。为了体验生活,深入人民群众中间,1952年,艾芜来到东北的鞍山钢铁厂,并以钢铁工人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短篇集《夜归》。《夜归》集中一些作品,如《雨》、《夜归》等,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现新生活中的情绪,显示了作者的灵动敏感。但从整体而论,连同长篇《百炼成钢》,都表明了在题材、艺术观念和方法“转向”后所遭遇的挫折,作品并没有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对于艾芜,给人印象最深的是30年代的《南行记》。1961年,他重返云南故地,看到和30年前不同的生活景象,而写了《南行记续篇》。依然是抒情性的文笔,渲染的还是边疆风情,而叙述者的“身份”已完全改变,作品的“主旨”,被纳入“新旧生活对比”的简单的观念框架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艺术创造力,没有体现出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发现。
㈤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伊朗优秀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伊朗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短篇小说,如萨迪克·赫达亚特的《明天》(1946),阿赫玛德·萨迪克的《同志》(1952),奥密德的《白色地平线》,达里亚的《反叛》(1952),伯佐尔格·阿拉维的《一个吉兰农民》(1951)、《书简及其他故事》(1952)和《水》(1952)等。
㈥ 中国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头发的故事》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小说通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生动有感染力。
2、《风波》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
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写此”,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
小说最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3、《故乡》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4、《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系列小说作品,《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
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5、《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
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革命年代的代表作品是
1、红岩: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