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村上春树短篇小说
❶ 村上春树代表作是什么
1、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市伏见区,日本当代作家。
2、197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1979年,凭借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后入围第83届芥川奖。1982年,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出版单行本,并获第4届野间文艺新人奖。1985年,凭借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至2009年发行逾1000万册,该书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沉寂,出现了所谓的“村上春树现象”。
3、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舞!舞!舞!》。1996年,凭借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获得第47届读卖文学奖。1999年,凭借纪实文学《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获第2届桑原武夫文学奖。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2006年,获得捷克设立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同年,凭借短篇小说《盲柳与睡美人》获得爱尔兰第2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07年,获得第1届早稻田大学坪内逍遥文学奖;同年,发行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2009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同年,《1Q84》第一部与第二部印行,发行量达到200万册。2010年,发行第三部《1Q84》。2011年,获得西班牙卡塔洛尼亚国际奖。2013年,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印行。2015年,获得安徒生文学奖。2017年,推出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
4、代表作:《1Q84》、《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刺杀骑士团长》、《奇鸟行状录》、《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
❷ 村上春树的《眠》想表达什么
《眠》——叩问自我主体性
村上春树《眠》这篇文章收编于他的短篇小说集《电视人》中,是一篇叩问人类主体性,围绕“我”自身的失落来而展开的作品。
文中,“我”失眠整整十七个昼夜,可“我”并不是学习压力大或者工作压力大的人,而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是高收入的牙科医师,一个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家庭生活风平浪静。失眠起因于一个梦,梦见一个穿黑衣服的老人举起水壶往“我”脚下不停倒水,而“我”却不能动弹,觉得自己的脚会因此腐烂。
腐烂!潜意识中,“我”被某种东西束缚,正在逐渐腐烂!这“某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另外,奇怪的是,虽然连续失眠,“我”却格外的精神,一个人喝白兰地,日以继夜地读《安娜.卡列尼亚》,去游泳俱乐部游泳,深夜驾着车去兜风,觉得自己的人生因失眠扩大了三分之一。
这便是故事的大概内容,其中“我”的失落感贯穿全文,这“失落感”不妨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失落感之一,自己与他人的隔绝。
在文章的最后,在“我”午夜兜风停车休息的空当,两个笼罩在黑影中的男人不停地摇晃着“我”的车,试图将之掀翻。引擎无论如何不点火。“我一个人闷在这小箱子里,哪里也去不得。”这里的“隔绝”含有暴力性因素,多少有点主体性被客体侵占的味道,一种现代都市中人由于被种种因素束缚而产生的身不由己的感觉。这客体,这种种因素,有生存的压力,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我”有两个妹妹,因此必须大学一毕业就离家自己谋生,以自己双手挣钱活命;“我”曾经很迷恋丈夫的睡相,而现在却觉得丈夫的脸变丑了,累了,磨损了,“我”只能长长喟叹一声。生存的压力,有时也会是悄无声息的,在你脆弱敏感的时候一触即发。“我”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何以变得如此面目全非呢?那个年轻时走火入魔看书的我究竟跑去哪里了呢?”这里“我”失去的,不仅是看书的激情,而且是失去自我主体性,失去反抗客体的力量,以及对生活的澎湃激情。逐渐地,便会失去和世界发生联系的欲望——自己与他人的隔绝。
在生存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只顾埋头干下去,错过了几次陪孩子逛公园的机会,几次与父母品茶谈心的机会,不去了解与审视自己和关注身边的人,一次次错过的叠加,形成了无可挽回的失落。
失落感之二,他人与自己的隔绝。
“谁也没注意到我的变化。我彻底睡不着觉也好,**以继夜看书也好,我脑袋远离现实几百年几万公里也好,都没有人注意到。”没人注意到“我”的变化。芸芸众生,各人有各自忙不完的繁杂事情,自顾已无暇,谁还会顾及你的一颦一笑?最亲的人,也不可能时刻伴你左右,无微不至。村上说“人生基本上是孤独的”,于是每人都深深挖洞,有的人把自己掩埋于泥土中,有的人企图与另一个同样深深挖洞的人打通通道。《斯普特尼克恋人》里关于孤独有最好不过的比喻:“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
多关怀身边的人,失落感是不是会少一点?
失落感之三,自己与自己的隔绝——意识与肉体的隔绝。
明明是失眠,精神却极佳,这首先就是莫名其妙的意识与肉体的隔绝。再者,“我”有了充裕的时间,于是去图书馆看了一本关于睡眠的书,书中说:“人这东西不知不觉之间形成自己行动和思想的倾向,而一旦形成便很难消失,除非发生非同一般的情况。换言之,人是活在此种倾向的囚笼里的。而睡眠恰是对这种倾向的偏颇加以中和,调整和治疗。”失去睡眠的中和,“我”认识到了这种倾向,从“倾向”一词“我”想到的是家务。作为义务,我买东西,做饭打扫房间,照看孩子,习惯了。一如操纵简单的机器,一度记住操作程序,往下无非重复。简单重复罢了。这种“倾向”——行动倾向与思维倾向,一旦形成,就成了一股流势,不再是意识决定肉体,而是两者顺着各自流势,各自平行前进——即意识与肉体的隔绝。如果说自己与他人的隔绝的产生来自于生活的压力,那么自己与自己的隔绝则是来自生活平淡中的松弛与麻木了。平淡中,我们随着地球无休止旋转,很容易忘了自己是谁,正在干什么。张弛之间,把握有度,保持清醒,实属不易。“我”不禁发问:“我的人生算什么?我的人生岂非仅仅如此周而复始?岂非哪里也觅不到归宿?”
这种意识与肉体的隔绝,原因之一便是惯性与麻木,久而久之,便会导致主体的失落。惯性与麻木中,我们很多时候为活而活,按照固有的价值观念与世人的道德标准一路走来,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退休,被时间之轮无声无息地推着前进,一转眼,便是半生蹉跎。
每当夜幕降下,隐藏在温柔夜色中的,更多的是唏嘘与脆弱。现代都市,夜阑人静,有多少迷失自我的孤独灵魂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徘徊踟蹰?是街角半疯不疯的流浪汉,是桥上凝视着滔滔河水犹豫不决的心碎者,还是独守空房心事重重的少妇?是学生,工人,白领,政府高官?是你?是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了吗?
《眠》中的主人公因失眠而觉醒,重新意识到自身、重获自主和独立,而我们大多数人有张舒适的床,好梦连连。若说人生如梦,那梦中的人,什么时候会醒呢?
❸ 推荐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合集)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
❹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总共有哪些要所有
1.挪威的森林
2.舞舞舞
3.好风长吟
4.寻羊冒险记
5.出击面包店
6.莱辛顿的幽灵
7.象的失踪
8.加纳格列达
9.双胞胎与沈没的陆地
10.我们那个时代的民间爱情传说-高度资本主义前史
11.掐脖子鸟与星期二的女人们
12.僵尸
13.电视国民
14.罗马帝国的崩溃
15.四月一个晴朗的..
16.面包屋再袭击
17.飞机
18.奇鸟形状录
19.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
20.文学中的音乐
21.且听风吟
22.海边的卡夫卡
23.没落的王国
24.村上春树新作:天黑以后
❺ 《萤》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萤》([日] 村上春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zy_mURV8gDFjwL64Oah7zg
书名:萤
作者:[日] 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12
页数:138
内容简介:
《萤》是村上春树198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共五篇。其中1983年发表的《萤》是《挪威的森林》的前奏曲,四年后村上春树以此为基础写出了《挪》。另外四篇,《跳舞的小人》是有趣的求爱故事,《烧仓房》、《盲柳与睡女》描写人生的和无奈,表现了村上春树深沉的另一面,《三个德国幻想》描写了东西德统一前的柏林。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之歌》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