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布宁短篇小说初恋

布宁短篇小说初恋

发布时间: 2023-03-06 05:52:57

1. 俄罗斯最后一位经典作家布宁

1933年11月10日,伊万•布宁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

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图片来源:Wikipedia
早在1922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就将伊万·布宁(Ivan Bunin, 1870-1953)列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从那时起,布宁就一直期望有一天能真正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
1933年11月10日,巴黎所有报纸的头条都是“布宁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巴黎的每一个俄罗斯人,不管有没有读过布宁的作品,都把这一天当做节日来庆祝。因为最有才华、最有天赋的作家是自己同胞,当然是一件让人欢欣鼓舞的事。
布宁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在瑞典皇室的见证下,他被授予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71.5万法郎的支票。回到巴黎,已成为“富人”的布宁很是慷慨,为侨居法国的外国人发放“津贴”,四处捐款,支持各种社会活动。在别人的建议下对“不会亏本的买卖”投资后,花光了所有的钱。
布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诗集《落叶》获过普希金奖,但他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巴黎》。他擅长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到俄罗斯。

2. 谁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亦有重大贡献

现实主义是全部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最主要、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学流派。这不仅是由于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强大存在和有力影响,更因为20世纪的现实决定了俄罗斯作家们始终没有丢弃人道主义的旗帜和强烈的使命感。但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在继承19世纪传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吸取各种新兴艺术流派、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新鲜经验,不断向纵深开掘,因此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新成就。

20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除高尔基之外,还有同样是“知识派”成员的伊凡‘布宁(1870—1953)。布宁以诗歌创作进入文坛,却是以小说创作确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小说,或以“严峻的真实”描写俄国农村和农民的世界,讲述知识分子一无产者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骚动;或以凄婉的笔调勾画出贵族庄园的没落和旧俄国社会的解体,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吟唱着深情的挽歌。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因抒情诗般优美的文笔、通篇散发出的浓烈的乡愁气息、精雅考究的语言和印象主义色彩,被批评界认为代表了布宁作品典型的风格特征。中篇小说《乡村》(1910)是布宁十月革命前最成功的作品。小说广泛地描写了1905年革命期间的俄国乡村生活,多角度地传达出那个深刻变动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气氛,冷峻地揭示了农民的贫困和他们的精神心理特征,即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粗俗、野蛮、猥琐、冷漠和愚昧,显示出观照俄国乡村和农民生活的一种新的、批判的目光,在文学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乡村》没有贯穿全部作品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着意勾画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轨迹,主要由一幅幅动态生活图画和人物剪影组接而成,在结构形式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行文过程中始终伴有一种沧桑感、命运感。布宁的另一中篇《从旧金山来的先生》(1915)则形象地表明有产者拼命聚敛财富的毫无意义,在对主人公乐极生悲、命运突变的描写中,传达出关于生与死、贫与富、幸福与痛苦的哲学思考。1920年布宁迁居国外以后,仍不断新作问世,其中包括《中暑》(1927)、《莉卡》(1939)、《幽暗的林中小径》(1946)等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27—1931)。后者是布宁在国外完成的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虚构的自传”中,作者再现了过去时代的俄罗斯以及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表现了深深的乡愁、浓厚的怀旧情绪和对生活的无限眷恋,并流露出对某些“永恒”问题的哲学沉思。由于这部长篇小说,布宁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俄罗斯作家。

亚‘伊‘库普林(1870—1938)也是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中篇小说《决斗》(1905),通过描写一个诚实的青年军官罗马绍夫和环境的冲突以及这个人物内心生活的演变过程,勾勒出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个性复苏的轨迹,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俄罗斯人社会意识的觉醒。作家借鉴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传统,十分重视人物心理过程本身的再现。他的另一中篇《亚玛》(1909—1915),以妓女生活为题材,写尽她们的不幸与悲苦,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阿。托尔斯泰、费定、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阿.托尔斯泰(1883—1945)以象征主义诗歌创作进入文坛,但到1910年,他已经找到了小说这一适合自己的文学体裁。1923年,阿?托尔斯泰回到苏联,除继续于在国外即已开始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写作外,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1929—1945,未完成)和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1921)写于国外,第二部《1918年》(1927—1928)、第三部《阴暗的早晨》(1941)则是作家回国后完成的。这三部曲是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作品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的广阔社会背景上,以两姊妹卡嘉和达莎以及她们的恋人旧军官罗欣和工程师捷列金四个知识分子在这一动荡年代的经历和命运为主线,艺术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历史角色和精神心理的转换,是一个“在清水中泡三次,在血水中浴三次,在碱水中煮三次”的“苦难的历程”。作品既展示了四个主要人物追求高尚的理想生活、真诚善良的共性,又突出地表现了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阿.托尔斯泰善于把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结合起来,在时代风云变幻的背景下表现人物的精神心理特点,又透过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显示出历史的变迁

3. 请介绍一些可以读短篇小说的网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3738d010005x9.html
http://www.opencn.cn/moredpxs.asp?tag后再点“国外短篇小说精选”键
霍桑短篇小说选http://book.danawa.com.cn/book/581328.html
埃梅短篇小说选http://book.danawa.com.cn/book/326229.html
哈代短篇小说选http://book.danawa.com.cn/book/604799.html
美国当代短篇小说http://book.danawa.com.cn/book/621695.html
布宁短篇小说选http://book.danawa.com.cn/book/963359.html
欧•亨利短篇小说http://ke..com/view/415346.htm#4
这些外国短篇小说都很感人,特别上面第一个网址那篇最感染人

4. 求布宁的诗歌及诗歌分析


(俄)伊凡.布宁
我是瓜地里的一个普通村姑,
他是一个乐天的渔夫。
白帆在河湾上消逝,
大海大河他见过无数。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希腊姑娘——
人人夸他们长得美……可是我又瘦又黑。
白帆从海面上消逝了——
他也许永远不回!

天好天坏,我都会等待……
等不到他,我就会告别瓜地,
走到海边,把戒指投进海里,
用乌黑的发辫自缢。
1906
(乌兰汗 译)

伊凡.布宁,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写作中短篇小说为主,并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月革命之后,布宁由于政见不同,流亡法国,使他终身处于对祖国的遥远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抑郁之中。不过,这首诗写于他还在俄罗斯的早年时期。
诗歌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乡下姑娘的心迹,充满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美丽动人,而又满是忧伤。与之相对的是,那个渔夫可能辜负了她。但是这首诗容易给我们造成一个误解,会以为这只是姑娘在等待心上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中国传说有关望夫石的故事,“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都是一种对不归的心上人的等待。望夫女直到化为石头也不知道夫君是否归来,然而在本诗中不幸的事实已经发生,这将是一个悲剧的结果,诗人无意呈现悲剧,而是在这样的结局中,“歌”的主旨才明晰起来。
征兆在第二段,因为有这样的事实发生了,姑娘才从第一段的自豪与欣喜的陈述中转为自卑与绝望。可是如果心理的绝望未得到事实的肯定,对于执着的爱情来说是不可能放弃的,因而姑娘说“天好天坏,我都会等待……”可是姑娘会等到心上人吗?沈从文《边城》的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们知道后者才是答案,前者只是增加我们悲痛的重量。何况第二段已经暗示了渔夫不能回来的事实,尽管姑娘的内心会为自己保留一线希望。姑娘等不到的结果是毁灭,是绝望的破碎,是不能再继续生命,它将随着渔夫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不难猜测,这个渔夫可能在不断接触外界的新人新事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诗人的题目是《歌》,他以此歌颂这样一个普通却高尚的乡下姑娘,甘为爱情而死,因而本诗同时也是一首为悲剧结尾而作的挽歌,与之相对,诗人批判了负心人,在对比中表明低贱的渔夫根本配不上姑娘的纯粹与真诚。

5. 谁知道俄罗斯著名作家布宁的感情史啊 上课要用 急!

伊凡·布宁常常因其出身而自豪,他强调他生长在俄罗斯中部,那是一块为他的国家一些重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背景的地方。

1870年10月 22日,伊凡·布宁出生于沃罗涅日一个古老的地主家庭,祖上曾有人是沙皇的侍从,也有人是世界文学界的知名人物。虽然房地产问题迫使他父母到处搬家,然而布宁对青少年时的那些印象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确实,其后生活的大部分几乎都与他从事的文学事业密不可分。他受到的正规教育相当少,是自学和在家听哥哥授课弥补了知识的不足。广泛的阅读使布宁在写诗上一试手笔,他在1887年第一次发表诗作,1891年出了一本诗集。刚刚成年不久的布宁还在短篇小说方面崭露头角,不久他就在文学界来往活动了。他在1894年去了莫斯科,此行使他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次年,他被介绍认识了安东·契诃夫;后来他结识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并跟一些象征派重要诗人来往甚密。

有一段时期,布宁的个人生活不够稳定,他流水浮萍般地到处游历,并在他的中期创作上留下了印记。1898年,他跟一个报纸出版商的女儿安娜·尼古拉耶夫娜·察柯尼结婚。这次草率的结合仅仅维持了两年;在妻子怀孕后他抛弃了她。他的独生子尼古拉1905年死于猩红热病。在此之前布宁曾访问瑞士和德国,其时正在奥斯曼帝国各地访问。

1906年,布宁与维拉·尼古拉耶夫娜·慕罗采娃邂逅。他们依据习惯法宣布结婚,这次婚姻一直持续到布宁逝世。1907年他们访问中东,并于几年后在访问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和新加坡等国,途中再次来到中东。他们还访问过西欧,包括在意大利卡普里岛上度过三个冬天。布宁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大多数公众的承认。他分别于1903年、1909年和1915年获得普希金奖金。1909年,他还当选为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宁出于对他祖国命运的担忧而郁郁寡欢。在 1917年革命中,这种郁闷更成为切肤之痛。他感到有一种超越政治的不祥之兆,就在1920年彻底地离开了祖国,到法国定居。后来他住在阿尔卑斯山滨海山区的格拉斯近郊,同时在巴黎保留着一套房子。这段时间,他的文学作品继续大量涌现,写出了几部瑞典文学院特别提到的著作。在布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著作发行更加广泛,并出版了俄语和各种文字的译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艰苦的日子再一次降临,虽然他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的困厄处境中,没有以任何方式同纳粹军队或当权者合作。另一方面,尽管他于1945年秋曾去苏联驻巴黎大使馆作短暂访问,他并没有表示有回到苏联的特别兴趣。根据法国有关文件的记载,他一直是一个无国籍的俄罗斯人。1951年,他成为流亡作家国际笔会中心的第一个名誉会员。

由于疾病缠身——他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和个人处境拮据,伊凡·布宁的暮年暗淡无光。此时从已出版的著作所得到的收入充其量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思乡之情使他忧郁不堪,更为他在法国的滞留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打击。由于年迈,在与呼吸器官疾病做了最后的搏斗之后,布宁于 1953年11月8日在巴黎的寓所逝世。

6. 俄罗斯作家布宁因哪部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俄罗斯作家布宁因《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伊凡·布宁创作的中篇小说。布宁因《米佳的爱情》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米佳的爱情》描写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学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剧式爱情,卡嘉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对米佳忽冷忽热,米佳心灰意懒,一度同视为卡嘉替身的女仆幽会,最后因绝望而开枪自杀。

(6)布宁短篇小说初恋扩展阅读:

《米佳的爱情》作品评价

1、法国诗人亨利·福雷纳埃:“蒲宁这部非凡的小说是出自拥有屠格涅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的那个时代的俄国小说巨匠之笔。”

2、评论家斯捷布恩认为,蒲宁成功“挖掘了位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作为实体的、源于人的自然状态的爱情悲剧”,它也正是米佳悲剧的实质所在。

3、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我读了《米佳的爱情》的法译本后,大为激动。我叹服于小说对爱情分析的细腻,我不能不表达我对小说的赞赏。”

4、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在《米佳的爱情》中,蒲宁以对心理的全面的娴熟把握,来剖析年轻人的情感。在这种心理把握中,感官印象和心理状态得到了出色处理,这是特别不可或缺的。”

7. 麻烦哪位把外国作家浦(普)宁的作品《乌鸦》原文找给我嘛

你要俄文的?蒲宁(这是比较老的翻译,后来一般译作布宁)是俄国作家,貌似不用英文写作。
我手头有一本《布宁短篇小说选》中收录了一篇《大乌鸦》,应该就是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陈馥译。书还算比较新吧,应该不难找,俄文的就不知道咯。

8. 伊万布宁作品

伊凡·蒲宁。又译:伊万·布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微型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巴黎》等。
其中《米佳的爱情》使他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

热点内容
重生超级战舰小说txt 发布:2025-07-08 17:50:09 浏览:476
你我别来无恙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08 17:46:20 浏览:350
经典小十大小说排行榜2015 发布:2025-07-08 17:44:38 浏览:830
都市生活类影视穿越小说 发布:2025-07-08 17:41:52 浏览:907
女频小说短篇重生甜文 发布:2025-07-08 17:27:19 浏览:932
丝袜的味道短篇小说 发布:2025-07-08 17:24:03 浏览:475
驸马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8 16:57:41 浏览:229
耀斑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发布:2025-07-08 16:41:51 浏览:904
快穿恋爱养成游戏小说 发布:2025-07-08 16:41:49 浏览:377
网游之十倍召唤小说无防盗章节 发布:2025-07-08 16:38:42 浏览: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