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的烦恼短篇小说
⑴ 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这既是客观写实,也是主观移情。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
⑵ 契科夫《苦恼》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1、作品层次:
《苦恼》的层次非常清楚,写了姚纳四次向他人倾诉,四次碰壁,最后只好走进马棚,对马诉说。
契诃夫每写完一次姚纳的碰壁,接着便写他的苦恼,而每次碰壁后,他的苦恼就随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后,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后,写了姚纳想象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倾诉,整个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匠心独运。
姚纳遇到的四类人及对他们的称呼是军人(老爷)、三位年轻人(老爷)、仆人(老哥)、年轻车夫(老弟),这四类人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从高到低的顺序,姚纳在最后一次碰壁后,他在想象中向“娘儿们”倾诉,从排列顺序看,排在牲口(小马)的前面,可见当时俄罗斯妇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当姚纳向军人和三位寻欢作乐的年轻人倾诉时,这两类人虽不耐烦,却还敷衍一句:“他是害什么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当他去向仆人和年轻车夫诉说时,前者让他走开,后者一言不发倒头便睡。
如果说,被姚纳称之为老爷的军人和三位年轻人,决不会花时间去听一个穷车夫的诉苦,这里存在社会地位的隔膜;而当姚纳去向和他同阶层的仆人和年轻车夫诉说时,他们竟连敷衍的话也懒得说,这的确发人深省。
2、语言风格
小说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却内容丰富,这与作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
首先作者用词简单、精确、凝练,在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等方面选用的词语朴实无华、又简洁精炼、寓意却又十分丰富;
其次作者在选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对话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结构简单、短小精悍,显示出了语言简洁的特点,再次作者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格,收到了简单、精炼、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另外《苦恼》中还大量运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运用也使语言含蓄、凝练,产生空灵之美。
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极其精炼,毫无冗长和罗嗦之感。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下和场合里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
三个青年的对话显示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着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
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内心愁苦的心情。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3、描写手法
契科夫在《苦恼》中也采用了现实主义客观描写手法,他强调作者在创作中的客观态度,但丝毫不反对作品应有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不是廉价的说教,不是硬塞给读者,而是把鲜明的倾向丝毫不露行迹地融入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述中,他认为倾向性是作者主观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流露越隐蔽越好。
全文通篇没有作者主观的说教,但读者却从作者抑郁的描述中,看到人间的冷酷和世态炎凉。这正是契科夫“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现实主义的成功体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于冷如冰霜的社会的揭露,真实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苦恼》它强烈刺激着读者的不是别的,乃是惊人的真实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2)高级的烦恼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苦恼》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期。7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无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了。
进入80年代后,他们转而采取暗杀手段来推翻专制制度。虽然他们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便开始了更加残酷的血腥镇压,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普遍的绝望情绪,丧失了以往的那种革命信念和斗争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气也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了庸俗的市侩习气。
契诃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深有体会。19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创作生涯,到写作《苦恼》时,社会责任感已经日益增强,民族倾向也更加鲜明。
19世纪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当时社会中的人等级制度分明,人与人之间关系麻木冷漠。处在上层社会的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处在下层的如马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则生活困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⑶ 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苦恼》的作者是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苦恼》写于1886年,描写一个死了儿子的老马夫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无奈偌大一个彼得堡却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小说以冷峻的笔触写出了老马车夫的辛酸和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时代背景
《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笔,客观的描绘了这种社会现状,为不幸的人们抗争。
主题
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
打字不易,留个赞吧!🙈
⑷ 短篇经典励志小说有哪些
在繁忙的生活中,看短一些的小说似乎更为可取,那你喜欢看励志类的短篇小说吗?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短篇经典励志小说,欢迎参阅!
短篇经典励志小说
1.《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123页]:加缪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有些冷漠的男人杀了人,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后果,这本书经常被援引为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作(虽然加缪本人并不喜欢被集中划分在存在主义这个范畴)。
2.《弗兰肯斯坦》
又名《科学怪人》,(玛丽·雪莱)[166页]: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极具野心的科学家展开了一个非正统的实验,创造出一个“怪物”。这本书已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哥特式恐怖小说写作的早期范例。
《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55页]:没人会错过卡夫卡的这篇著名小说,故事讲述一个男人在早上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如果你已经读过它,你也许愿意看看刊载在《纽约客》上的由村上春树撰写的致敬小说。
3.《织工马南》
(乔治·艾略特)[160页]: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描绘了恢宏而又不可思议的《米德尔马契》【1】的乔治·艾略特竟然也曾写过如此短的故事!在这本小说中,塞拉斯·马南是一个传统村庄里的一员,他被控偷窃了教堂的钱,最终被判有罪,随后则讲述了他离开这个避之不及的村庄后的故事。
【1】米德尔马契:一部描绘众多人物、众多生活场景的小说,904页。
4.《少年维特的烦恼》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96页]:正在经历一场糟糕分手?那么你可不应该错过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维特爱着一个女孩,但她已与他人订婚,他成为了他们俩共同的朋友,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5.《冒充白人》
(内勒·拉森)[102页]:这篇中篇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20年代的哈莱姆,讲述了两位曾是儿时伙伴的混血儿再次重逢的故事。她们其中的一个——克莱尔,已经可以顺利地冒充白人,甚至也对她的丈夫隐瞒了她的种族。这本文笔优美的书描绘了种族主义的恐怖和一段人们不想成为“不如人”的历史时期。
6.《了不起的盖茨比》
(F·司各特·菲兹杰拉德)[180页]:那些还没有读过此书的人,开始读吧!它只有180页。这部经典小说被一些人看作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把对爱情的痴迷转变为使自己变得更好,然而最终也导致了他的灭亡。(故事当然不止这些,但只有你读了它才会全部了解)
好看的励志短篇小说
1.《觉醒》
(凯特·肖邦)[128页]:这本小说关注了一位女性,试图让她对南方保守主义、女权主义及母亲角色的看法保持一致,但故事并没有迎来幸福的结局。
2.《黑暗之心》
(约瑟夫·康拉德)[72页]:康拉德的这篇经典小说讲述了在非洲中部的一位象牙商人寻找(并且痴迷于寻找)另一位商人的故事。
3.《诺桑觉寺》
(简·奥斯汀)[182页]:这是奥斯汀第一部彻底完成的小说(虽然它也是最后一部出版的小说),讲述了对一位17岁少女的心的试炼。她必须做出一些极为重要的爱的选择,但是她最终收获了幸福。
有深度的短篇小说
01《大树》
短篇小说推荐
贝纳尔·韦尔贝
豆瓣评分:8.4
(3854人评价)
中国城市出版社
作者的脑洞合集
我有话说
法国人的科幻想象力一向与众不同,浪漫而讽刺,20个故事分别从宇宙、神话、社会现象,展示了不同的世界,一则则天马行空的短文带给人奇妙非凡的阅读快感。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智者手指月亮,傻瓜却望着手指。
2.有一天我将离去,我所有的记忆也会随之消散。
3.当你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你的眼界也会变得狭窄起来的。
02《夜半蜘蛛猴》
短篇小说推荐
村上春树、安西水丸
豆瓣评分:7.6
(2263人评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没头没尾稀奇古怪
我有话说
一本很可爱的书,里面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构思奇异,幽默诙谐,再配上36幅彩色插图,更是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女孩问男孩:“你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少年想了想,用沉静的声音说:“半夜汽笛那个程度。”
2.一旦化为扎面圈,人就要永远扎面圈下去。
3.我们人这一存在的中心是无,什么也没有,是零。
猜你喜欢:
1. 比较好的励志短篇文章3篇
2. 励志短文精选
3. 短篇名人励志的正能量故事
4. 短篇名人励志正能量故事
5. 短篇的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
⑸ 最经典的短篇小说精选:高山
在某个星辰闪烁的夜晚,高山决定去找个陌生人聊聊。他走了出去,遇到了一位叫钱芊芊的女孩。
【本文作者:徐东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青羊上山)】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