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与下棋有关的短篇小说

与下棋有关的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2-14 16:56:35

1.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见棋、见偏执

        这几天读到了 茨威格 的作品 《象棋的故事》 ,里面收集了八篇短篇小说,第一篇即为《象棋的故事》。从题目可见一斑,小说必然涉及到西方的象棋—— 国际象棋 。

        儿时我曾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国象,看到这篇小说也便情不自禁地往下读。

        茨威格先生虽然不是国际上的象棋大师,但他对国象的理解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深邃而深情!他的写作风格——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二战中人物遭受精神打击的关怀,同样在升华!

        我从 国际象棋本身 和对 人物性格的理解 两方面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小说中对国际象棋的描写要从人物岑托维奇开始,他是一个具有象棋天赋又有些清高的大师。与小说中的“我”上了同一艘船,后来又与“我”等人下棋,这其中穿插着“我”对国际象棋的崇敬。作为国象爱好者,我十分赞同茨威格对象棋的陈述。对其中一小段的描写体会颇深——【以下加“ ”为书中内容】

       “它是古老是,却又是永远崭新的” ——国际象棋历史远古,但棋盘上仍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对局;

       “它被限制在几何形的呆板空间,然而在其组合上却又是无限的” ——经典的布局有很多:意大利开局、西西里开局、米兰体系……但固定的布局上只有通过自己的创造才能为我所用;

        “它是不断发展的,但又是毫无创造性的” ——64格棋盘看起来很小,但上面能有成千上万种走法,无穷的招式;

        “它是得不到结果的思想” ——因为尽管你心思再怎么缜密,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不在你的计划之中;

       “它是什么也算不出的数学” ——在学习指数之前,64格棋盘能告诉你什么是爆炸型增长;

        “它是没有作品的艺术” ——因为任何国象爱好者都可以在上面创作自己的艺术;

        “它是没有物质的建筑” :自国象发展以来,多少大师呕心沥血,将国象的高塔构建得熠熠生辉,与世共享……

       读到这一段话时心情澎湃不已,我觉得这是目前自己看到的关于国际象棋最好的表达方式.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让我领略了不一样的偏执

      《网络》释义:偏执的基本含义:过分的偏重于一边的执著

       我的印象中,偏执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傲慢、偏见、见识短浅、狂妄自大……在《象棋的故事》开头的译者序中,有这么一段茨威格的自述:“ 我平生对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接近 。”

       起初我感到不解,那岂不是知识越少就越无敌了?直到我细细品味了小说中的两个人物:

       生活中荒诞不经、三句话都写不好的农村青年在棋盘上却成为了有天赋的国际象棋大师;成名后不停借用自己的名声捞取金钱,清高在上,看不上三流棋手。 岑托维奇是偏执的 ,一个思想活跃的人却一辈子将自己的世界局限在64个方格之中,思想的张力只用在如何把棋子王将死在棋盘上。

       在纳粹精心设置的“集中营”里,为了防止自己崩溃时将重要信息泄露给敌人,强行将自己人格分裂为白方、黑方,将折叠的床单作为棋盘、省下来的面包屑作为棋子,让思维在自己抽象的棋盘中时刻保持活跃,以致走火入魔的地步,用这种扭曲的欲望战胜敌人的折磨。 B博士是偏执的, 更确切地说,他用偏执守护了自己的精神园地,喝退了纳粹,却也留下了精神分裂的后遗症——虽然能够化解象棋大师岑托维奇的杀招,但牢房中日复一日的“折磨”让他在下棋后半程双手哆嗦、神情恍惚、嘴中喃喃自语……虽然周围是平和的环境,但下棋时思维的方式“残忍地”将B博士的回忆拉扯到不见天日的牢房中,让他想起了那一招一式,更让他犯了“棋毒”。

       岑托维奇和B博士都是在遇到国际象棋之后生活有了天翻地覆变化的人,都是在国际象棋上有很高造诣的人,同样是对国际象棋有着偏执的人。他们的偏执不太一样,在我看来,岑托维奇的偏执是孤注一掷——象棋照亮生命的所有;B博士的偏执是九死一生——象棋抵御了侵犯精神园地的纳粹,却让他出狱后再也无法下棋时像个正常人。

      偏执成就了岑托维奇和B博士同样传奇的人生,岑托维奇和B博士也演绎着不一样的偏执。倘若岑托维奇没有对象棋偏执,也许他的思维能分给其他方面,生活中也能表现得聪明一些,但是早已没了大师的招式;倘若B博士没有偏执,那他早已在不见天日的牢房中放弃挣扎,在纳粹的精神拷打中泄露出重要信息……

        掩卷深思,我突然希望自己也可以有偏执的事物;虽然我没有岑托维奇那样的天赋,生活的年代也没有B博士那样坎坷,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正确地偏执。

2. 《棋王》的梗概是什么

《棋王》梗概:

1、王一生从小家贫,偶然的机会他迷上了下象棋,并且王一生痴迷成性,他母亲深知儿子所好,在临终时留给他一副磨好的“无字棋”。

2、“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时流言满天飞,批判他的大字报比比皆是,王一生却不在意,王一生只知拾纸卖钱解决吃饭问题。这使王一生结识了一个拾破烂老头,在老头指点下他的棋艺有飞速的进步。

3、不久,王一生在下乡列车上与“我”邂逅,并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为挚友。


4、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后来王一生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很多高手欲欲跃试。

5、最后比赛规则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赛前王一生把“无字棋”交给我保管。

6、这次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并夺得最后一盘胜势,此时最后一盘与王一生对弈的老者——运动会冠军,亲身来到现场向王一生求和,并大赞王一生的棋艺融汇释道,世所罕见。王一生答应了他的求和,所以比赛以王一生的大获全胜告终。

7、比赛后,王一生见到我交还的“无字棋”,然后大哭了一场,王一生这才从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

3. 棋王的内容梗概

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说语言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

文章简介: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小说发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

(3)与下棋有关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文学界革新新力量积聚的旨在离开“十七年文学”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力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在这种大环境下,阿城在朋友、同事的鼓励下将自己在酒桌上叙述的故事写了下来,这个在朋友催促下完成的小说一经发表便在文坛引起轰动。

内容简介:

文章叙述中,平实里的玄奥颇为得体,大有道家之遗风。阿城觉得,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时代,人倘还能因技艺而进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层面,则精神庶几不得荒芜,自由救赎的地方。这是道家与禅林中的古风,悠然与乱世之中。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众口相传,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无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风就不缺少根据了。

王一生被号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

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围扰。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4. 读《棋王》有感——固执和知足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题记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故事讲述了在革命摸索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关于《棋王》这篇小说里的主角王一生、“我”、倪斌,这几位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面对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和矛盾,我想引用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里的一段话:“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护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

        文中有多次提到了主角和“我”关于吃的讨论和描写,作为生存需要的入世,具有社会和生命意义。“吃”,本身是一篇对道家文化“入世”的文化寻根小说。

        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王一生的语句描写:王一生看着我说:“你哪儿知道我们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儿!你们这些人好日子过惯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儿多着呢!”

      “你们这些人”这个口气有一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感觉,隐含的意思自然是“我可不是那样,我吃饭就是为了肚子的需要,可不是什么所谓的精神需要”,这里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表明了王一生对于“吃”和“馋”的界限十分清晰,有点文学理论上所谓的“自我”和“本我”的区别,这也许就是他在“下棋”上能“超我”的原因吧。

        王一生被号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

        王一生在温饱没有大问题之余,还有兴趣爱好,喜欢下棋,有精神寄托,所以觉得“知足”。

        而“我”也有自己看书、看电影的兴趣爱好,在穷乡僻壤得不到满足,所以觉得精神空虚。

        他认为下棋的爱好是对生活最低级的要求,其他什么“书籍、电影、文学”都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事儿。

        但各花入各眼,兴许在别人看来“阅读”就是对生活最低级的要求,而“下棋”倒是可有可无。

        嘴上重复着“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但其实很清楚下棋并不能当饭吃 王一生大概就是罗曼罗兰说的那种英雄主义的人。

        吃饱喝足有觉睡,那是生存,让自己的精神感到愉悦或痛苦,才叫生活。

        文章里王一生的象棋,他父亲的酒,捡烂纸老头的棋,作者的书,画家的画,何尝不是同一种东西呢?

        看《棋王》,没人不感到快乐,没人不感到辛酸,这里快乐和辛酸是交杂着的,但缺一不可。《棋王》中的人物都是良善的,这种良善不是慈眉善目。在阿城笔下,良善是一种风度,一种怪人的风度,一种痴人的风度,像《海上钢琴师》里1900说钢琴就那些琴键,全在自己双手掌握之下了,而船下的、陆地上的世界,未知的因素太多,复杂得摸不清。

        他能够在已知的琴键上汪洋恣肆地漫舞,对于未知的人生却少了一点走下台阶的勇气。我想王一生是明白他的,选择坚守一份纯洁乃至是固执,本身就需要旷古的勇气。

5. 网上有哪些好的象棋类小说啊

小说有大陆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大陆作家武歆的短篇小说叫《中国象棋》、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

电影有徐克版的电影《棋王》,它是将大陆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同张系国的小说《棋王》结合到一起拍成的。还有大陆版的电影《棋王》,它是根据阿城的小说《棋王》拍的。
正在筹划中的电视剧有《棋摊风云》。

6. 《棋王》小说将“棋”与“吃”并列,意味着什么

《棋王》小说将“棋”与“吃”并列,意味着:

“吃”是物质需要,“下棋”是精神追求,两者构成生命的现实性整体存在,共同塑造出一个具体的王一生。在作品发生的苦难时代,“吃”的缺乏与“下棋”一道成为生命的考验,“吃”向人的精神层次的渗透与拓展,是对苦难的超越,对自由的或求,从而与“下棋”获得一致性与同在性。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创作的短篇小说,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故事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说语言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 棋王

热点内容
男主和女主青梅竹马的总裁小说 发布:2025-07-12 06:31:17 浏览:875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标题 发布:2025-07-12 06:28:59 浏览:234
轻松都市爽文小说 发布:2025-07-12 06:28:23 浏览:959
高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2 06:01:37 浏览:351
可以搜索免费小说的app 发布:2025-07-12 05:44:38 浏览:293
都市言情阅读小说家 发布:2025-07-12 05:24:02 浏览:39
关于网游的小说搞笑 发布:2025-07-12 05:19:08 浏览:315
宇飞的艰辛结局小说 发布:2025-07-12 05:18:33 浏览:91
这里没有善男信女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7-12 05:09:19 浏览:830
远古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12 05:08:37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