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中短篇小说英译本
⑴ 野草根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链接:
《野草根》是200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坤。这本书主要讲了女主人公夏小禾及其母亲、大姨在当时的父权社会所经历的事情,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父权社会的痛恨及对女性的同情。
⑵ 徐坤的主要作品
小说集
《先锋》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热狗》华侨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新生代小说系列)
《女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 (“红罂粟”丛书)
《游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她们”丛书)《遭遇爱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跨世纪文丛”)
《行者妩媚》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2月出版 (“独特文丛”)
《含情脉脉》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0月出版 (“金苹果丛书”)
《小青是一条鱼》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9月出版 (“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
《白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中国小说50强”)
《厨房》华文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获鲁迅奖作家自选集”)
《一个老外在中国》 新世界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中国作家档案书系”)
《北京以北》昆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回报者文丛”)
《橡树旅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4年1月出版 (“短篇王丛书”)
长篇小说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爱你两周半》作家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野草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八月狂想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散文随笔集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 明天出版社 2000年1月出版《坐看云起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网上有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我的人生笔记》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
小说自选集
《徐坤作品精华·性情男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徐坤作品精华·狗日的足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中国作家经典文库·徐坤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现代文学典藏系列·徐坤小说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出版
⑶ 遭遇爱情(徐坤)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遭遇爱情(徐坤)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游行
关键词:游行游荡游思
广场
神说:那么多人闹闹嚷嚷都到广场上来干什么?
人日:游行就是满足广场对旗杆的渴望。
林格觉得无论怎样她都走不出这个广场了。广场很大,大到可以和天接壤。地平线就在
前方,在她视觉的盲点上,伸手可触而又遥遥无望。她虽然是在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着,可分
明又像是逆行在自动上升的扶梯上,无论如何也到达不了她想要落下的地方。她就这样悬浮
着,飘荡着,徒劳无益地做着向前迈步的挣扎。
黑戊和许多观光旅游的平头百姓一起,挤在戒备森严的广场东侧的铁栅栏外,遥遥注视
着他的情人正在穿越三月的广场,一步一摇蹒跚地向他走来。平日里喧闹嘈杂的偌大的广场,
如今却变得无比的寂寥空旷。兵丁们站得笔直把守住四角周围每一寸地方,防暴车潜伏在隐
蔽的角落里,随时都准备箭一般地冲将出去。一面正红色的旗帜很祥和地被早春微熏的风轻
轻吹拂着。大地氮包的暖气徐徐地升腾,托起林格的……
⑷ 徐坤的人物经历
徐坤,生于辽宁沈阳,1980年9月至1982年7月在辽宁省实验中学读书,1982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辽宁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 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6年,中国社科院亚太所,1996年至2003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2003年至今,北京作家协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党组成员,驻会一级作家,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论著等300多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白话》、《先锋》、《热狗》、《沈阳啊沈阳》、《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短篇小说《遭遇爱情》、《鸟粪》、《狗日的足球》、《厨房》、《一个老外在中国》,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野草根》、《八月狂想曲》,话剧剧本《青狐》(根据王蒙长篇小说改编)、话剧《性情男女》(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06年上演)。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语。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女性文学成就奖,三次获得《小说月报》大众评选“百花奖” 多次获得《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评选的优秀小说奖。
⑸ 请问徐坤的成名作,处女作,代表作各是什么谢谢!!!
徐坤简介:
女,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集十余部,代表作有《白话》、《先锋》、《热狗》、《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厨房》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语。先后获得《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评选的优秀小说奖,1998年获首届“女性文学成就奖”,2000年获首届“冯牧文学奖”,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文学视界”撰写、编辑整理】
作品目录:小说集
《先锋》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5年4月出版
《热狗》 华侨出版社 1996年1月出版(“新生代小说系列”)
《女娲》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红罂粟”丛书)
《游行》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她们”丛书)
《遭遇爱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跨世纪文丛”)
《行者妩媚》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独特文丛”)
《含情脉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金苹果丛书”)
《小青是一条鱼》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散文随笔集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明天出版社2000年1月
《坐看云起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网上有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自选集:
《徐坤作品精华·性情男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徐坤作品精华·狗日的足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
代表作推荐: 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2001年,第一部长篇,风格开始趋向写实。)
⑹ 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徐坤
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徐坤
徐坤,女,1965年3月生于辽宁沈阳。徐坤1993年开始小说创作,成名作为中篇小说《白话》。此作以幽默的叙事,辛辣的语言,描写了年轻知识分子下乡锻炼的事与愿违,独到的意趣与构致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此后,徐坤连续发表了中篇小说《先锋》、《呓语》、《遭遇爱情》和《鸟类》,长篇小说《女娲》等,在文化反讽、女性命运和都市情爱等几个方面多重探索,不同的题材卓具不同的题旨与品味,表现出女性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与锋芒。进入90年代后,徐坤逐步转向以女性姿态描写当下女性的精神状态,《游行》、《 *** 足球》、《小青是一条鱼》、《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等中、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极具“女性人文主义”色彩的代表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⑺ 生命里,总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岀于哪部作品
出自莫言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作者:莫言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咬人的,你不能说它是坏狗。狗总是要咬人的,这是狗的天性和使命。也就是说,在盯着别人的同时,还要看到自我的缺陷和不足。
当然了,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这时候,若只说是脾气、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过是浅喜;最深的喜欢,就是爱,就是生命内里的粘附和吸引,就是灵魂深处的执着相守与深情对望。
这是一场诡秘而又盛大的私人化进程。私人化的意思就是,即使无比错误,也无限正确。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
如果对方不喜欢,都懒得为你装一次天使。谁也不需要逢场作戏。尽管,一时的虚情假意,也能抚慰人陶醉人,但终会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伤。
所以,这个世界最冒傻气的事,就是跑到不喜欢的人那里去问为什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没有为什么。就像一阵风刮过,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尘,一转身沉静走开。然后,把这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寂然忘掉。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勉强不来的事情,不去追逐。你为此而累的时候,或许对方也最累。你停下来了,你放下了,终会发现,天不会塌,世界始终为所有人祥云缭绕。
谁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扑腾着。有的人天生是来爱你的,有的人注定要来给你上课的。你苦心经营的,是对方不以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却是对方习以为常的。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不是死磕,便是死拧。然而,这就是生活,有贴心的温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过是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面快乐散步。天底下赏心快事不要那么多,只一朵,就足够足够。
(7)徐坤中短篇小说英译本扩展阅读
赏析
这世界上,是有太多的人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就像莫言在文中所写的:“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渴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现实就是这样子,你喜欢别人,别人未必就喜欢你。只是,当一个人真心地爱极了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放到尘埃里,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原来,爱一个人的时候,在他面前,你不由自主地就变得很低很低了。
可是,即使你再低,如果对方不在意你,也只是枉然。因为“刻意去讨别人喜欢,折损的只是自我的尊严。”所以,莫言在文中还写到“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而且“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
如果对方不喜欢你,都懒得为你装一次天使。谁都不需要逢场作戏。尽管一时的虚情假意,也能抚慰人陶醉人,但终会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伤。”所以,无须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作茧自缚,撕心裂肺,最好是“一转身沉静走开”,“把这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忘掉”。
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无论是别人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这都是自然存在的事情,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是正常的,你喜欢的人从来就不喜欢你也是正常的,面对现实,走出悲伤的泥淖,正常生活,才不枉在世上走此一遭。也才不至于对不住周围那些爱你的人。
实际上,无论你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世界总会有一朵或几多祥云在你的头顶为你缭绕。与其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苦苦挣扎,真“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快乐散步。”
作者资料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童年经历
1955年2月17日,莫言(管谟业)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建文学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成名之路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1988年2月,由《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闻名世界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2000年,莫言凭借《酒国》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同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
2001年,莫言的《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当时获奖的呼声很高,最后以一票之差落选,无缘奖项。《檀香刑》的落选也再次引发了文学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同年,莫言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2006年,莫言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2008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获得红楼梦奖以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2011年,莫言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并且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2014年12月,莫言获颁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1月30日,莫言一幅书法作品亮相拍场,仅以起拍价5000元人民币落槌;2012年莫言获诺奖后,莫言相关作品在拍场上最高成交价可达97.75万元。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莫言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在北京博物馆展览,近百幅书法作品展示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
⑻ 求徐坤的小说《厨房》
《厨房》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厨房》是由徐坤所作。瓷器在厨房里优雅闪亮,它们以各种弯曲的弧度和洁白的形状,在傍晚的昏暗中闪出细腻的密纹瓷光。墙砖和地板平展无沿,一些美妙的联想映上去之后,顷刻之间又会反射回眸子的幽深之处,湿漉漉的。细长瓶颈的红葡萄酒和黑加仑纯酿,总是不失时机地把人的嘴唇染得通红黢紫,连呼吸也不连贯了。灶上的圆人苗在灯光下扑扑闪闪,透明瓦蓝,炖肉的香气时时扑溢到下面的铁囵上,“哧啦”一声,香气醇厚飘散,升腾出。一屋子的白烟儿。离笋和水芹菜烹炒过后它们会荡漾出满眼的浅绿,紫米粥和苞谷羹又会时时飘溢出一室的黑紫和金黄……
⑼ 《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了300字左右。
《闻书香 识女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坤为第四届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奉上的一部新作。徐坤以智慧幽默、犀利深刻、侃侃而谈的妙趣横生,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平易亲切,讲述了自己如何从读书到写书、再到品书论理与识人的读书心得与创作心得,表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读书点亮智慧人生、读书改变生存命运的意识觉醒过程。因徐坤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太多的爱心真诚与姐妹情谊,阅读起来更是字字入心,句句扣理,颇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性思想成长与精神解放的必读教材,更是一部能够引起女性共鸣的心灵读本。
她开篇就现身说法,以散文来回忆读书是自己童年的最大乐趣,用“偷着读书”“饥饿读书”,来描述读书给自己内心带来“隐秘的快乐”。并且,在和祖母、母亲与自己的比较中娓娓道来,读书如何成就自己人格的爱与善、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何照亮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渐渐地,读书与写书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读书是追求精神快乐的一种方式,是完善自我的必修课。这些亲历的读书经验,有一种带着体温的鲜活感,体验感。从中可以悟出如何读书才能读有所获,读有所用,以书相伴成长。
第二、三、四章,是徐坤不同时期引起文化“风暴”的短论力作。那种嬉笑怒骂的侃侃而论,酣畅淋漓的一语破的,对女性意识的凸显、男权文化的剖析、男性形象的重审,对女性现实困境的洞见,以及反思女性主义的论断,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文化批判与性别关怀。甚至,她以“双调夜行船”的仪式,“通过”灵魂黑夜,考察发现男女不平等关系的全部秘密:男权统治与男权中心文化世代相因的袭染与异化,把倾斜的情感关系内化成了亘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如当年《因为沉默的太久》发表之后,那位自诩为学术权威的丁先生再无还手之力,终止了一场性别之争。她对女性历史地位与现实处境成因的精辟思辨,会如精神之光注入灵魂而使之豁然开朗。
女性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徐坤在第五章里提出“读大师、吟经典”的读书理念。大师是成就经典的大师,经典是大师笔下的经典。不仅要阅读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个人传记,还要阅读经过经典化过程的大师作品。因为“读大师、吟经典”能够与大师的“真我”相遇,更可能遇到更好或未来的自己。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谈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从这个方面讲,徐坤阅读的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当年启迪她的女性著作,莫言、库切、门罗等等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可以堪称经典,女性都可以拿来“重读”。另一个方面是,女性读书要有选择的读好书,要超越性别国界樊篱,汲取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营养,才能塑造理想自我,主宰自己的命运。
徐坤的五部中短篇小说束为最后一章,即《厨房》《狗日的足球》《遭遇爱情》《橡树旅馆》《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展现出女性遭遇的爱情、婚姻与婚外情问题。尤其是“厨房”“广场”“庙堂”的意象,对知识女性命运是一种预言性隐喻。在我看来,既然女性经历了从“厨房”“拎垃圾”、在“广场”“摔跟头”的疼痛涅槃,“新生”也就不远了。“庙堂”虽高,在全球化时代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智慧女性群体,正在成为一道举世瞩目的当代风景。阅读着徐坤这些刚柔相济、观照深远的文字,人类平等和谐的希望,顿时在心中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