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小说短篇故事
『壹』 谁能给我一段《林海雪原》主要内容的概括,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大概700至900字之间
《林海雪原》是根据曲波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同时也搬上京剧舞台,其中“智取威虎山”这段唱词,很多人都会唱。 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 少剑波率小分队进驻与威虎山遥遥相望的夹皮沟,一边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组建民兵队伍;一边抓紧滑雪练兵,积极备战。多年来饱受土匪侵害的百姓在小分队组织下,开动火车,用山内的木材换来了生活必需品,李勇奇等一批青年积极参加了民兵训练,拥军爱党、消灭土匪的热情空前高涨。 年三十,威虎山要摆“百鸡宴”,让杨子荣担任值日官和“百鸡宴”的司宴官。白天杨子荣指派着全山的匪徒把威虎山前前后后,摆了六六三百六十根松明火把,说是“山光普照”,还把大厅里里外外安上了60盏猪油灯,说这正应座山雕的六十大寿。他还说服座山雕以大庆为名,要把今年的百鸡宴全摆在厅里,以便于小分队进来一网打尽。座山雕对他的这些安排大加赞赏。 杨子荣在“百鸡宴”上八面威风,巧施安排,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东倒西歪。小分队及时赶到,杨子荣和战友们,一举全歼威虎山的这伙顽匪,战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贰』 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家及作品
1、高云览《小城春秋》
《小城春秋》是高云览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6年。
该书以主人公何剑平的成长为线索,以中共地下组织成功地开展厦门劫狱斗争为中心事件,真实地反映了1927—1936 年间厦门地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动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情节和场面,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2、欧阳山《三家巷》
欧阳山30年代参加过左联,1941年到延安。1947年出版写“解放区”农村生活的长篇《高干大》。50年代以后定居广州,任华南和广东地区文学界的主要领导职务。
在五六十年代,欧阳山的小说有中篇《英雄三生》、《前途似锦》和短篇《乡下奇人》、《在软席卧车里》、《金牛与美女》等。发表于60年代初的这些短篇,由于题材的新颖和写法的特别,而受到注意。
3、杨沫《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4、梁斌《红旗谱》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时间1957年。
《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 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5、曲波《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
《林海雪原》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
《林海雪原》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更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说作品。
『叁』 简述《林海雪原》的故事梗概。
《林海雪原》故事梗概:
1946年冬天,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成立了由伪满官吏、地主、恶霸、土匪等组成的“中央先谴军”。这群乌合之众不断对我军进行军事骚扰,其中匪首许大马棒、座山雕、马希山等人分别集结残股,窜居深山密林之中,长期进行暗杀破坏,手段残忍无比。
东北地区一时间匪患成群,这对当地百姓的工作、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严重破坏了土地改革的成果。为了清除匪患,军区领导决定改变战术,组织了一支36人的小分队。
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带领下,杨子荣、孙达得、高波等人深入林海雪原,先后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围剿大锅盔,与这些“鲨鱼性、麻雀式”的凶残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拼搏。经过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激烈交锋,匪徒们最终被全部歼灭,小分队取得了剿匪的全面胜利。
(3)林海雪原小说短篇故事扩展阅读:
《林海雪原》创作背景:
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的时候,曾无数次地讲过战友们的故事,也曾无数次地讲过林海雪原的战斗。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惊叹,而且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
讲来讲去,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最初试着写了三章,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分不出轻重,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都撕毁了。
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作者冒雪回家,一路还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当他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孩子,一种深沉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八年前,北满也是刮着狂风暴雪,那时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
而今祖国已空前强大,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己的小屋是如此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但这一切的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望着窗外飞舞着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大德、刘蕴苍、刘清泉、李恒玉等同志的形象和事迹,又一一浮现在作者的脑海。
从此,曲波每晚都加班三至四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则是他写作最集中的时间。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里,曲波完成了四十万字的书稿。
《林海雪原》作者简介:
曲波(1923—2002),现代作家。山东黄县人。1938 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等职。1943 年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4 年起任八路军大队政委、团政委、政治处主任等职。
1950 年因伤转业。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院副院长、铁道工业部总局副局长等职。1956 年起,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飙》等。
『肆』 《林海雪原》,是龙口人写的
美龙口,好人之城~
曲波简介
曲波(1923-2002),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于龙口市石良镇枣林庄曲家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地区作战,曾任连、营指挥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开赴东北作战。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了艰险的剿匪战斗。在参加解放东北的战争中两次负重伤。
1949年到海军学校任领导工作
1950年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业建设。曾先后担任沈阳、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副厂长、党委书记
1955年后调北京一机部,后又在铁道部工业总局任副局长等职
1955年曲波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
195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上演
1962年出版了《林海雪原》的英译本,在国外该书还曾被译成俄文、日文、阿拉伯文、挪威文、蒙古文、越南文、朝鲜文等多种外文出版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还创作了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1977年重新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新出版了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戎萼碑》
1983年离休
2002年因病不幸去世,终年79岁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波曾遭到打击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文学创作,并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自传。
曲波的创作曾得到他的妻子刘波的大力帮助。刘波是曲波青年时代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她除完成本身的工作外,还对曲波的创作积极参加探讨,并为他抄写了大量稿件,是曲波创作上的得力助手。
曲波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没读过几年书。他从小酷爱文学,十一岁那年,书中的字还认不全,就读《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又听过乡间老人说《西游记》,并攻读了几十篇《古文观止》和几十首唐宋诗词。参军后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和一些杂文集。读了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合写的《新儿女英雄传》,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福贵》,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曲波读书有两点好的习惯:一是精读、强记,所读过的书,全能记牢,重要的章节,还可以背诵。二是揣摩、甚解,做到读而解其意。特别对书中的人物,总是反复衡度好人与坏人,忠良与奸贼,善良与邪恶,英勇与怯懦,精明与愚昧的本源所在,悟人情之哲理,悉世事之兴衰。
1955年农历腊月三十,大雪纷飞。曲波挥笔疾书:“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林海雪原》的创作,自此开始。
当时曲波不懂文艺理论,写起来没有条条,也没有框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速度之快,曲波自己也没料到,构思好了一章,一气呵成,每天多则可写一万二千字,少则也能写八千。书刚写了一半,曲波从齐齐哈尔调到北京工作,下一半是在北京边工作边完成的。
在《林海雪原》编排出版的日子里,刘波亲自提笔为《林海雪原》题写了书名。责任编辑龙世辉为编《林海雪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在出版前将书稿推荐给《人民文学》。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主编秦兆阳还亲自写了按语。
1957年2月《林海雪原》与读者见面之后,在 社会 上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很多人问曲波的创作经验,他只回答十个字:“生活、感情、理想、技巧、风格。”至于问到自己平日的文学修养,创作时的精神境界,曲波只能答以:“卑中情,志成师,师造化,师传统,借鉴中外。最根本的是:溶入生活,激励感情,发挥理想,运用技巧,独创风格。在这些大致俱备之时,就来个以笔为戈,白刃格斗,生冲硬闯!”
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先后出版了《山呼海啸》、《戎萼碑》、《桥隆飙》等长篇小说,同时还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
曲波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乡。1958年他曾捐款帮助乡亲们修水库。1978年他与刘波一道回到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的山区,重新走访那里的群众,挥笔写下了《丝丝故乡情》的诗歌:“飞马走天下,归里观沧桑。耕遍归战场,罗布新渔庄。地翻金谷浪,山飘花果香。躬身敬父老,善能破天荒。”
曲波作为著名人物被收入《大网络全书》、《人物辞海》,但他自己却不止一次地讲:“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
『伍』 呐喊,林海雪原,是谁写的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林海雪原》1957年,曲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引起阵轰动。
『陆』 有哪些关于雪的名著
关于雪的名著有:鲁迅的 《雪》、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阿克萨科夫的《暴风雪》、沧月的 《七夜雪》、川端康成的《雪国》、曲波的《林海雪原》等等。
1.《雪》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本文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3.《七夜雪》
《七夜雪》是200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沧月。主要讲述了关于"生命中最深沉的爱恋,最终仍是抵不过时间"的故事。
《七夜雪》是沧月最重要的代表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侠巨著。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沧月内心的渴望及转变。《七夜雪》表面上写的是武侠,而实际上写的是一段人们内心里渴望已久的爱情。
4.《雪国》
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5.《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曲波。该小说描述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
参考资料网络-林海雪原
网络-雪国
网络-七夜雪
网络-沁园春·雪
网络-雪
『柒』 名词解释: 1.京派; 2.山药蛋派; 3.《林海雪原》; 4.伤痕文学。
1,京派文学,指30年代以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作品以描写真善美为主,与海派文学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目的的文学流派形成较大反差。
2,“山药蛋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
3,《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讲述的是小说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书里所写的是有关于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4,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的主流。伤痕文学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捌』 《林海雪原》故事梗概
《林海雪原》主要讲了杨子荣、少剑波和他的战友们深入东北林海,智取威虎山,剿灭座山雕的英雄故事。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故事梗概,欢迎阅读。
《林海雪原》故事梗概1
该小说描述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
《林海雪原》故事梗概2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兵力压向东北,形成了敌我双方严重对峙的局面。这时在我军后方,国民党又搜罗了一些伪满官吏、警察、地主、恶霸、流氓、大烟鬼,组织土匪武装,号称所谓“中央先谴军”,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使我军腹背受敌,当我军抽出力量进行扫荡后,一部分被击溃的国民党匪首又钻出了深山老林,疯狂地烧杀抢劫,凶恶之状闻所未闻。为了清除匪患,少剑波带领的36人的小分队,插进了林海雪原,与这些“鲨鱼性、麻雀式”的敌人进行交锋……
《林海雪原》故事梗概3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的场景,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即使是面对生死间的抉择,他们依然处变不惊。因为死亡对这些战士来说毫不可怕,他们的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而流的,它鉴证着一颗颗中华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中跳动。狂卷的穿山风,骇人的枪弹雨林,都不能令他们退缩,因为心中有一团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撑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
『玖』 红色经典书目有哪些
红色经典书目:《红岩》、《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小英雄雨来》和《青春之歌》等。
1、《红岩》
小说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陈然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2、《铁道游击队》
这是一部描写在抗日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中由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的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5、《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以高亢激昂的旋律为爱国知识分子写下了一首青春的赞歌。
『拾』 《林海雪原》内容概括怎么写
《林海雪原》内容概括如下:
《林海雪原》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故事。
《林海雪原》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更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说作品。
读后感
前几天,我在看一本红色经典电影阅读,名叫《林海雪原》,我被书里的人物深深打动了。
书中写到,在1946年,人民解放军派出一支由少剑波带领的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组织群众反抗,剿灭土匪。但通过抓获的土匪之口,他们了解到目标威虎山上土匪是小分队人数的好几倍,且地形复杂,便派出杨子荣同志,扮成土匪,取得土匪头目的信任,最后,杨子荣同志不负重望,与小分队里应外合,成功剿灭了匪帮。随后,他们继续发动了土地改革,投入了新的战斗。
这也是东北当时剿匪时的真实写照。在本书里,给我感触最大的是杨子荣同志。他扮作土匪胡彪,深入威虎山,博得头目座山雕的信任,最后才能以少胜多。
我想起了一位位身边的人,他们在不停地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我同学的父亲就是一名军人,他长年在部队为祖国效劳!
杨子荣同志智斗小炉匠的一段,最令人荡气回肠。杨子荣抱着必死的决心,成功地博得了众匪的信任,将小炉匠逼上绝境,除掉了这个大敌。
战火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应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各位先烈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