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母亲是谁写的
Ⅰ 母亲是谁的作品
发表于1906年,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以巴威尔一家为中心,通过“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和“车站被捕”几个典型性的场景,描写了以母亲尼洛夫娜和高尔基(右三)在贝纳塔朗诵剧本《阳光之子》列宾俄罗斯巴威尔为代表的俄国工人阶级的觉醒,表现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部小说第一次正面歌颂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后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Ⅱ 泰戈尔的《母亲》
泰戈尔是位举世闻名的诗人,但也是一个享有盛名的小说家。在他长寿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泰戈尔全集.中篇小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包括5部小说:《最后的诗篇》、《四个人》、《两姐妹》、《花圃》和《人生四幕》。这5部小说大多创作于泰戈尔的晚年,是泰戈尔思想成熟的标志。像泰戈尔的其他小说一样,这5部中篇小说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即或多或少与爱情有关。有的小说即便不是主要讨论爱情,爱情也作为题材或隐或显地存在,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暗示深层的意味。为什么泰戈尔会对爱情产生这样浓厚的兴趣?为什么泰戈尔不能像丹尼尔.笛福一样写出一部没有爱情,甚至很少有女人出现的小说?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了解爱在泰戈尔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有学者认为,泰戈尔的世界观是一种进化和谐论,人生观是精神主义的理想,而爱则在其中充当着沟通的桥梁,以及实现的手段和目的。这种分类法其实就是郭沫若观点具体而微的解说,亦即“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的具体化。对于泰戈尔来说,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源泉,也是归宿;既是宁静的港湾,也是进化的动力。爱在泰戈尔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地位可以从泰戈尔下面的话中找到例证:“世界是从爱中生的,世界是被爱所维系的,世界是向爱而转动的,人是运行于爱之中的。”另一段话:“爱是一切围绕我们的东西的极端的意义。”“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泰戈尔爱的哲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有三种:人之爱(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神之爱(梵我合一的追求)与自然之爱。而这三种爱又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很难截然分开。本文主要讨论第一种人类之爱中的男女之爱。
泰戈尔小说中频频出现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女人既是爱的施动者又是爱的受动者,更重要的是,泰戈尔认为女人的本质就是爱,女人最能够体现爱的价值。他说:“上帝派遣妇女来爱这个世界”,他还说,妇女是“种族的母亲、爱之存在的需要和更深的同情和爱的必需的总管。”“她奉上帝的使命来做个人的保护者”,“能把残暴的爱,移向美的完全创造。”
泰戈尔著作中对女性的论述颇多,例如《论妇女》、《妇女与家庭》、《浅谈罗玛巴依的演讲》、《穆斯林妇女》、《论东方与西方》、《印度的婚姻》、《妇女》等,游记中也不乏对外国妇女生活状况的观感。泰戈尔把妇女比作一首和谐的诗,认为妇女代表着“韵律”、“完善”、“联合”与“平均发展”,泰戈尔对和谐、统一的哲学理想的追求,使他格外看重妇女对人类世界的意义,因而他才能在其创作中如此热切地关注妇女的现状与未来。
不过,虽然泰戈尔的小说大多与爱情有关,却很难被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尤其是上述5本中篇小说,很少相遇的欣喜、相恋的狂喜、分别的创痛、思念的缠绵,人物之间的感情似乎总是淡淡的。这5篇小说中的故事都以悲剧告终,但造成悲剧的原因,或者阻碍爱情的力量也似乎总是隐身暗处,不经仔细考察难以发现端倪。似乎小说中的男女莫名其妙地相遇,莫名其妙地又分开。然而,如果不把视野局限在爱情的范畴,就会发现小说叙事的深层意味。这5篇小说其实凝结着泰戈尔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不仅涉及男女两性关系,也容纳了对民族和国家前途的探讨,家庭与世界关系的挖掘,甚至形而上的沉思。爱情在泰戈尔笔下只是一面镜子,借以折射那些更大更广的命题。小说中的男女置身在种性制度、民族解放、思想碰撞、宗教纷争的洪流漩涡中,他们之间的爱慕和离散既是外界力量破坏的结果,也是自身弱点使然。另外,这5部中篇小说超越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视,因此读者阅读后难免产生人物面孔模糊不清的感觉,但这也正是泰戈尔的匠心所在,他已经不再满足于讲好一个故事,而是把人物充分符号化,借此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泰戈尔的中篇小说可以看成社会问题小说,也可当作哲理小说来读。
泰戈尔中篇小说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出走或死亡作为爱情的最后归宿。所谓出走,是指主动地放弃爱情或者选择脱离与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当然,这里所说的“主动”并非指出于自愿,恰好相反,女性的出走有时候恰恰是对压力屈从的结果;“主动”是指相对男性而言,小说中的女性往往首先是率先行动者,把恋爱关系引向终结。如果说,出走是感情的非自然中断,那么死亡则是感情的自然终结,不过,鉴于死亡的不可逆性,它带来的往往是更深的震撼和更打动人的力量。
《最后的诗篇》中,兰娃去如黄鹤,离开了一段如流星般突如其来的爱情,选择了从小就暗恋她的另一个男孩。《四个人》中,达米妮离开了自己一度视为精神导师的沙奇士,嫁给了相对温和的斯里比拉斯,享受平静的生活,最后因病逝世。《两姊妹》中,妹妹乌尔密拉爱上了姐夫萨山格,但正当破产后的萨山格准备迎接失败的挑战,同时和两姊妹一起生活,并东山再起的时候,乌尔密拉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花圃》中,妻子病重后找来丈夫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来帮忙,但丈夫却发现,自己和表妹之间一直存在着爱情,最后,临死前的妻子恶毒地诅咒夺走自己爱情的情敌,一命呜呼。《人生四幕》中,艾拉的爱情和救国理想把男友厄定带上了死路,就在两人感情达到顶点的时候,远远地响起警笛声,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死亡。为什么女性出走和死亡的主题在这5部小说中如此频繁地出现?
泰戈尔的哲学中,爱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实体,而男女两性的爱却是一种包含着占有、嫉妒、欲望的排他性的具体感情。同样,妇女作为整体或抽象的符号,对泰戈尔来说是爱的化身或承载,但当一个个具体的女性在泰戈尔的笔下出现,她们又各有各的缺点,甚至成了爱的反面。这种抽象与具体的深刻差异贯穿在泰戈尔的中篇小说创作中,为小说的解读带来了难度。从抽象的角度来说,纷纭而不完美的现实难以容纳完美的女性化身,女性的出走和死亡实属必然;从具体的角度来说,单个女性本身的不完美又是造成自身悲剧的内在根源。
综合起来,女性出走和死亡的主题在泰戈尔中篇小说中频繁出现,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原因。
一、泰戈尔对死亡的关注。
泰戈尔一生中的主要女性有三位:他的母亲、他的嫂子和他的妻子,这三个人都先后离他而去。
泰戈尔的母亲操持着一个上百人的大家庭,因此对泰戈尔单独的爱并不多。13岁时母亲去世,泰戈尔在卧室里睡着了。只有家人送母亲去火葬场时,他才知道母亲不会回来了。
泰戈尔的五嫂在泰戈尔8岁的时候嫁给他的第五个哥哥,当时她只有10岁。五嫂对泰戈尔的影响非常大。她补足了泰戈尔所缺少的母爱,更是他的伙伴,最重要的是,她把泰戈尔从仆人的严酷而刻板的管束中拯救了出来。泰戈尔后来回忆说:“在‘佣人统治’中长大之后,当我突然获得女人抚爱的甘霖滋润的机会时,我不会不欣然领受的……外界的旁观者认为,闺房好像是一座监牢,但对我来说,则是全面解放的寓所。”泰戈尔使用了“全面解放”这样的字眼,可见五嫂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惜的是,25岁的时候,五嫂离开了人世,而且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方式——自缢身亡。对于泰戈尔五嫂的死因,历来颇多猜测,当时她丈夫面临破产的险境,而她婚后16年始终没有生育,一个尤其值得玩味的事实是,五嫂的自杀恰好是在泰戈尔结婚刚刚6个月的时候。印度教排斥自杀,认为自杀的人丧失了得救的机会,五嫂为何如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其中的缘由也许只能是个不解之谜。
不管怎样,五嫂的离世给泰戈尔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痛,这种伤痛也反映在他的诗文创作中。按照白开元的说法,泰戈尔有两首诗明显是影射五嫂的:《首次伤悼》和《萨玛》。前一首诗幻想一男一女久别重逢,男人困惑地说:“我仿佛见过你,只是说不出你的芳名了。”女人说:“我属于你远久的往昔,是二十五岁那年的伤悼。”《萨玛》用回忆的语气记述了少男少女初次相见的时候,少女身上洋溢的温柔让男孩激动又窘迫,鼓不起勇气开口,只是在心中暗暗嗟叹:“她离我很远,很远。”
泰戈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这一段经历:“在我24岁那年,我和死神的相识历久难忘。……那个确确实实存在的人,那个在各方面都同我的生活与身心有联系,对我来说,更为真实的人,转眼却像一个梦一样消逝了。当我环顾四周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多么难以理解,自相矛盾啊。”
另一个泰戈尔生命中的关键女性是他的妻子。嫁给泰戈尔的时候,她只有11岁,20年后也离开了泰戈尔。
泰戈尔生活中的女性(包括他的女儿)相继离世,在他的心理难免留下波澜,他对死亡不同寻常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二、世俗力量的阻挠。
《最后的诗篇》中兰娃和阿米德的分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人门第不同,当然,两个人始终没有理顺两性关系更为重要。《花圃》中卧病在床的妻子尼尔佳既是世俗力量的代表,也是它的受害者。她本打算接受弟弟的劝告,选择放弃和给予,在临终前祝福丈夫和丈夫的表妹,但当她一看到自己的情敌,嫉妒立刻占领了她的心,用最恶毒的话诅咒她。
裹在一件肥大睡袍里的尼尔佳惨白而干瘪的躯体突然离开病床,直挺挺地站在地上,用一种怪异的声音吼道:“滚,滚!马上滚开!不然我要用矛头刺穿你的胸膛!我要把你的血吸干!”
说完,她扑通一声倒在地上。1
这段文字将尼尔佳描写成一个巫婆甚至恶魔般的形象,她强烈的嫉妒心不仅伤害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
泰戈尔的一篇短篇小说《活着还是死了》与此可以互读。女主人公迦冬比妮晕厥后在火葬场复苏,可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她还活着的事实,就连她用心抚养的侄子的父亲也对她说:“你既然已经辞别了人生,就请你中断这虚幻的纽带吧!我们一定会很好的祭奠你。”最后,迦冬比妮喊着“我没有死呀,我没有死……”跳进院内的池塘,她“以死证明,她原来没有死”。2
如果说《简爱》中的世俗力量把女性迫害成阁楼上的疯女人,《活着还是死了》中的世俗力量则把女人消解为没有身份、没有生命的活死人,从这个角度说,泰戈尔比一些女权主义者走得更远。迦冬比妮是纯粹的受害者,尼尔佳则既是帮凶也是牺牲品,她“扑通一声”倒地的死状让人深思。
三、两性关系的摩擦。
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对两性关系探讨得非常深入,毗玛拉的丈夫尼基尔不给妻子一点崇拜他的机会,而是带领她学习知识,接触外面的社会,但这样做却无形中助长了毗玛拉的骄傲。“这种过分的殷勤,使我骄傲得以为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一切财富,才把你吸引到我的门前……因为当我坐在皇后的宝座上要求人家的敬礼,这种要求必然继续不断地升高,永远也不会满足。”3丈夫已经不能满足她的虚荣,于是一段出轨的恋情产生了,虽然对方是一个打着爱国旗号的自私鬼,但由于他把毗玛拉捧到了民族女神般的高度,她仍旧深受迷惑。最终她才幡然醒悟,“在虔诚的侍奉中捐弃她的骄傲,这是女人唯一的超生的道路”。
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泰戈尔当然不是一个守旧的保守主义者,不过他的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他认为,在男女的关系中,男人应该占主导,女人应对男人保持适当的崇拜和尊敬,不过,这种崇拜不能过度,否则就会招致危险。《家庭与世界》中的尼基尔不满意妻子总是在自己的照片前供奉鲜花,因为他认为这是妻子在向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的他表示尊敬,因此让他嫉妒。同样,在《四个人》中,达米妮对沙奇士的爱恋是深沉而炽热的,因为她前夫曾热情侍奉的“师父”并不能满足她的精神渴望,她把沙奇士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导师。但是,沙奇士本人就是一个尚且在暗昧中摸索的寻路者,不可能为她带来坚实的精神依靠,只有对这段感情采取回避的态度。当他明确地表示了对她的拒绝,她只好选择离开:“好吧,我走开。” 达米妮后来选择了相对平和的斯里比拉斯,似乎泰戈尔认为,女性理想的伴侣应该是高于朋友而又低于导师一类的角色。
与此不同,《最后的诗篇》里兰娃的出走,不仅有门第不当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她不愿去当阿米德的对象物,这和《家庭与世界》中的尼基尔非常相似。阿米德一直把她想象成一个不同于她本人的形象,而他爱的其实是自己头脑中的幻象,兰娃只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是个不真实的影子,正像兰娃所说的,“泰姬陵竣工的那天,国王沙杰汗正为慕姆泰姬的去世而高兴,她的死是对爱情的最大奉献。泰姬陵并没有表达国王沙杰汗的哀思,只是体现了他的欢乐。”
《两姊妹》中的萨山格事业成功后,喜欢上活泼的小姨子,但也正因为这段爱情,他忽略了自己的事业,走上了破产的道路。这恰恰说明,具体的女人无法作为抽象的爱的化身而存在,她们往往具有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从这里可以看出,泰戈尔对女性和爱情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
四、家庭与世界的关系。
把爱情引向毁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女性盲目地投身所谓的正义事业,为民族解放或国家独立等“大业”忽略了爱情和家庭。《家庭与世界》中的毗玛拉是如此,《人生四幕》中的艾拉也是如此。艾拉在轮船上对厄丁一见钟情,当时就打定了主意要把他争取到“革命队伍”里来,结果却是,所谓的革命者都是些草寇,厄丁收到牵连,被迫逃亡,但终归落入警方的追捕圈中。正是艾拉盲目的爱国热情毁灭了爱人,也毁灭了自己。这里泰戈尔格外强调了艾拉的白皙的皮肤,有趣的是,泰戈尔笔下一般传统的女子都是黧黑的,多为正面形象,新派女子都是白皙的,如《人生四幕》里的艾拉,《最后的诗篇》里的塞西“天生白皙的脸上涂了一层有色的油膏”。有的时候白皙的皮肤是贬义,比如《戈拉》中戈拉的白皮肤暗示他的真正出身,是对他一度固守的种性制度的嘲讽。《家庭与世界》的名字其实是对女性地位的暗示,泰戈尔并不赞成男女平等,他说,“如果人类世界思想上成为完全男性的,那么要不了多久它将降为毫无意义。因为生活感到它的真和美,不在于相同性的夸张,而在于协调一致。”在泰戈尔看来,家庭就是女人的第一世界,如果女人脱离家庭盲目地去像男人一样企图征服世界,那么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她们得不到世界,连家庭也要失去。
泰戈尔在爱情中寄寓了太多的理想,赋予了爱情太多的意义,而现实又往往是严酷无情的,连他本人都不敢相信这些爱情能得到完满的结局,或者理想能够得到彻底的实现。所以,泰戈尔笔下的爱情往往以幻灭告终,女主人公或者出走,或者死亡。这5部中篇里几乎每一个都是出走或死亡的结局。正像泰戈尔从来不交待清楚男女主人公为什么相爱一样,他也很少揭示两个人被迫分离的过程,爱情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淡淡的。与泰戈尔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笔下的爱情也总是朦胧的,若即若离的,并大多以伤感的悲剧收场。
注释:
1.《泰戈尔全集》,第15卷,第340页。
2.《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3.4.《家庭与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页。
参考书目
1.泰戈尔:《泰戈尔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泰戈尔:《家庭与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3.泰戈尔:《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
4.李祝亚:《大师与女性——漫谈泰戈尔与身边及其笔下的女性》,载《贵族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杨玉珍:《泰戈尔妇女观新探》,载《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谭洁:《泰戈尔小说中的妇女观》,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Ⅲ 莫言《母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母亲在我记忆中的画面是这样的: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母亲在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3)短篇小说母亲是谁写的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2019年,创作的《等待摩西》获得第15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Ⅳ 《母亲》主要讲了什么
《母亲》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作于1902~1906年,1922年出版。小说一开始就揭示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在工厂主残酷的剥削下工人的苦难生活。作品的主人公母亲尼洛夫娜和她的儿子巴威尔,就生活在这种阴沉冷漠的深渊里。那时的母亲经常忍受着丈夫的殴打、虐待和宗教神权的束缚,成了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妇女。丈夫酗酒死后,儿子巴威尔改变了父辈的生活态度而走上革命道路。她在儿子及其同志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革命真理。后来巴威尔在领导工人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沼地戈比”事件中被捕,母亲冒着风险与党的地下印刷所联系,去工厂散发传单。巴威尔出狱后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在五一节示威游行中面对武装警察而英勇不屈,使母亲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毅然接替儿子,勇敢而沉着地担负起革命工作。作品通过母亲的成长,描写了20世纪初俄国人民的觉醒和成长,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奋不顾身的革命者,同沙皇专制政体和反动的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这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Ⅳ 名著母亲是谁写的
是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为该小说的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由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配合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名家导读、正文、读后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母亲》是苏联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母亲(尼洛夫娜)原本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妇女,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儿子巴威尔的影响下,思想迅速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部小说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列宁称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Ⅵ 《母亲》的作者是谁是郭敬明还是高尔基
高尔基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3组人物。第1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2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3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3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巴维尔率领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觉醒。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结构都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学中,《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在高尔基之前,不少俄国作家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国,19世纪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劳动就成为民主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八九十年代,在绥拉菲莫维奇等作家的创作中,对工业无产阶级的描写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总是把工人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母亲》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作者将时代的主要冲突作为情节基础来描写。情节的开端是阴暗的工人区中一个贫困的家庭的情景,情节的基础是革命运动的产生、扩大和蓬勃发展。小说历史地具体地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自觉的工人和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日益觉醒的农民和农村的革命形势。它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特有的具体性和逼真性。同时,它又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这不仅表现为预见未来,展示通向未来的道路,而且表现在作者处处从未来的高度反映现实。在《母亲》中,对未来的浪漫主义向往是与深刻的生活真实性结合在一起的。
《母亲》也标志着高尔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从19世纪90年代起,他在创作中一直积极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进入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激情。1905年革命对高尔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艺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站在无产阶级思想的高度,大胆地进行创新,终于塑造了巴维尔这个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农英雄人物进入文学领域。《母亲》显示了高尔基刻画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高度艺术才能。首先,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作者通过一系列革命斗争表现了工人革命者成长的过程和高尚的品德。由于这些革命者植根于群众之中,体现了群众的愿望,又得到群众的支持,因而众多的群众场面是小说结构的特点。群众场面和对两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动的描写使小说成为完整的统一体。其次,作者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英雄人物。如巴维尔的成长主要表现在语言变化中。他参加革命以前语汇贫乏,句子简单,语气粗暴;参加革命后讲话愈来愈明确中肯,政治用语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后在法庭上的演说更是具有启发群众觉悟、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亲的觉醒更多地表现在心理描写方面。通过母亲的感受来展示小说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亲内心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使母亲的形象在小说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画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时,突出地描写了他们之间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如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和她崇高的母爱、巴维尔与莎馨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等。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说对巴维尔与未婚妻的爱情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真挚感人,充分表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无产阶级的人情美。小说还着重描写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友谊,如巴维尔同安德烈像亲兄弟一样亲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关系也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对母爱、爱情和革命友谊的描写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这些形象显得更加生动和丰满。
高尔基在《母亲》中首次运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母亲》是用这一创作方法进行写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学作品。
总之,《母亲》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Ⅶ 《母亲》是谁的作品拜托了各位 谢谢
《母亲》是高尔基的名篇之一。小说通过青年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出丰满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一个方面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母亲》是高尔基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写作的新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把对未来的浪漫主义的向往与深刻的生活真实性结合起来;同时,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从而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Ⅷ 高尔基的《母亲》内容简介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国外长篇小说,看完后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母亲”是人间最伟大的称呼。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在革命斗争中,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
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
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Ⅸ 母亲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吗
是。母亲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并且其中字体和剧情都是此人认真设计的。该小说无论是剧情设定方面还是人物设定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
Ⅹ 《母亲》这篇作文是谁写的(外国的谁写的)
《母亲》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小说描写了老钳工伊尔·弗拉索夫的一生以及他的儿子的变化,通过这一家的遭遇表现了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非常重要,母亲的觉醒过程,充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党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历史趋势。小说的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