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海明威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海明威

发布时间: 2023-02-09 20:04:06

『壹』 大家谁有关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参考文献所在网址吗谢谢!

《雨中的猫》中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

葛伦鸿

《雨中的猫》发表于一九二三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小说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洗练,由第三人称叙事者展开叙述。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评论,在叙事过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词,因此给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该故事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极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
《雨中的猫》讲的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生活中特定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这对夫妇在意大利度假或旅游,住在一家饭店二层楼的一套房间里。一个雨天的下午,妻子从房间的窗子向外眺望的时候,发现有一只猫正躲在楼下花园里的一张桌子底下避雨。她忽然产生想要一只猫,想把这只猫抱回房间的冲动,于是说她要下楼去把这只猫抱回房间来。她的丈夫此时正躺在床上看书,听到妻子要下楼去抱雨中的猫,嘴里说着愿代妻子去,人却躺在床上未动。妻子便自己下楼去抱那只猫。途中经过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礼貌地起身向她鞠躬致礼,并随声附和她对雨天的抱怨。雨下得更大了,正当这位妻子站在饭店门口判断那只猫所在的位置,考虑如何穿过雨中的院子去找那只猫的时候,给他们打扫房间的女侍从她身后给她撑起了一把伞。女侍为她撑着伞,陪着她一起来到那张桌子旁,却发现那只猫已经不在了。
这位妻子在失望中回到房间里,但是她想要只猫的愿望却愈发强烈了。她的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书,她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一边从镜子里看着自己,一边自言自语,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诉说她的愿望。此时她不仅想要一只可以任由她抚摩的猫,还想要很多她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她想把她的短发留长,然后在脑后梳成一个发髻;她想有一套银制餐具,想在吃饭的时候点上蜡烛,等等。但是她的丈夫却让她闭嘴,让她找点儿什么读读,随后又自顾自读他的书去了。窗外,雨还在下着,就在妻子望着窗外黑下来的天和院子里亮起来的路灯的时候,有人轻拍房门。来人是那位女侍,她抱着一只大花猫,说,这是旅店老板让她送给这位妻子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故事的情节概括为:那位妻子想要旅馆院子里的那只猫,但是她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那只猫不见了。在故事的结尾,事情似乎出现转机,因为旅店的老板让女侍给她送来了一只猫。从表面上看,故事的情节与它所要传达的深层的?更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多数读者都不难从中解读出故事所传达的有关夫妻关系或者有关女性地位和处境,甚至是命运的主题。那么是什么在帮助读者解读和挖掘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呢?
笔者认为,虽然《雨中的猫》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那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展开,但是故事中的另外两个看似次要的人物,旅店老板和女侍,也各自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他们,故事的叙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本文就围绕小说人物的结构性功能展开议论。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家格雷马斯对叙事文本进行句法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每一个叙事文本可以被视为一个由主体 (subject)? 客体 (object)?传送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协助者(helper)和反对者(opponent)这六个角色(actant,不同于从心理角度界定的“角色”,指由具体行为界定的功能性单位)构成的类似句子的结构。这六个角色又可以构成三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的结构,即:主体和客体,传送者和接受者,协助者和反对者。任何一个叙事结构中都包含着将一种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和相关的叙述①。将这一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即是该叙事结构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于是叙事结构中第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中的主体就是该事件中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物,而客体则是被主体追求的目的(一种物体或价值);第二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传送者指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促成主体实现所追求的目的的人或一种力量,接受者则指客体(或对象)的获得者,它与叙事结构的主体往往是同一个人;第三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协助者是主体实现他所追求的目的的助手,而反对者则是主体实现目标追求的敌对势力,这两者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被人格化的一种力量。
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曾在他的“现实主义文本的分析与阐释:海明威的《雨中的猫》”②一文中依据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雨中的猫”中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即由此而获得的叙事效果,指出小说中那位妻子为叙事结构的主体,猫为客体;旅店老板和女侍为小说叙事的句法结构中的协助者;而那位丈夫,因为对他妻子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甚至加以阻止,则扮演了反对者的角色。
小说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围绕着那位妻子找猫这一故事主线展开,这四个人物之间也在不断组合和变换成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先后共组成了六对二元对立关系。首先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妻子想要那只猫,丈夫无动于衷;妻子未能找到,因此也未能得到那只猫,由想要一只猫又想到想要她生活中还没有的其他一些东西,她向丈夫诉说,却又未能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同情,而是被告知“闭嘴”。显然,在叙事结构的主体那位妻子争取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过程中,她的丈夫扮演了一个反对者的角色,他与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那位妻子自己下楼去找那只猫,途中旅店的女侍,显然是受到旅店老板的指示,给她送来?并为她撑起了一把伞,使她免遭雨淋,因此女侍在那位妻子争取得到那只猫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她与那位妻子的关系是主体与协助者的关系。在小说的结尾,女侍显然又是受到饭店老板的指示,给那位妻子送来了一只猫,虽然这只猫不一定就是妻子看到的在雨中的那只猫。这一次,女侍扮演了传送者的角色,她帮助那位妻子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目标,而那位妻子在那一刻则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她们之间又形成了接受者和传送者的关系。而此时,那位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他的书,于是女侍和那位丈夫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之间也因此形成了协助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笔者认为,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位妻子和旅店老板之间的关系。旅店老板自始至终没有与那位妻子发生什么实质性的直接接触,也没有亲自为那位妻子做过任何事情,但是,正是他两次让女侍帮助了那位妻子,因此他与那位妻子之间也就形成了叙事结构中主体与协助者的二元关系。不仅如此,小说里有一段对那位妻子在下楼途中看到旅店老板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描述,正是这一段描述使从未谋面的旅店老板与那位丈夫之间也发生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对那位妻子在下楼去找那只猫的时候途经旅店老板的办公室?看见那位老板坐在他的办公桌后?与他稍作寒暄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小说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那位妻子朝楼下走去。她路过饭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站起来向她鞠躬。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的尽里头。老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这位妻子说,她喜欢这位老板。
“是啊,是啊,太太,天气不好。”
他站在房间尽头的办公桌后面,房间里的光线很暗。那位妻子喜欢他,她喜欢他特别认真地对待顾客抱怨的态度,她喜欢他沉稳威严的风度,她喜欢他期待为她服务的样子,她喜欢他作为饭店老板的自我感觉,她喜欢他那苍老的面庞和那双大手。③

当这位妻子与女侍从院子里空手而归,向她自己的房间走去的时候,她再次路过了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也再次起身向她鞠躬,这时这位妻子:
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无助,心头憋闷,饭店老板使她感到自己的既渺小又被人看重。有一刻,她感到自己的确很有面子。

小说中对这位妻子心理活动的这段描述显然至关重要,聪明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妻子之所以喜欢这位旅店老板恰恰是因为这位老板与她的丈夫完全不同。她的丈夫年轻,而这位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她的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因此尽管旅店老板站在他办公室的尽头而且房间里的光线很暗,这位妻子却偏偏注意到了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沉稳?威严?认真的表情和态度。生平第一次受到别人如此悉心的关照,她感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她在男人眼里是柔弱无助同时又是举足重要的。事实上,此时小说作者从这位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的描述正是这位妻子潜意识里理想丈夫的形象在老板身上的投射,如果不是因为她感觉到了丈夫对她的轻视和冷落,如果不是感到自己孤独和无助,很可能她注意到的不是旅店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威严认真的表情与态度,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此时小说的叙事从其中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展开,这个人物眼中的旅店老板很可能与这位妻子眼中的老板完全两样,他可能根本没有一双大手。至此,这位旅店老板和那位丈夫之间也就构成了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又一对二元对立关系,他们二人之中的前者是故事主体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的过程中的协助者,后者则是反对者;前者很可能是那位妻子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后者则是一位粗心大意?甚至有些自我中心?因此使妻子感到无助和失望的丈夫。
在《雨中的猫》里,小说的主要人物显然是那对美国夫妇,然而旅店老板和女侍虽为配角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方面,旅店老板不能被女侍取而代之,他不能亲自给那位妻子送去伞和猫,否则他就不是在以他老板的身份与那位妻子打交道了,而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乘人之危?勾引女性的小人,因此也就会失去与那位丈夫构成二元对立关系的可能。同样, 女侍这一角色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她一方面起到帮助老板在实施服务同时遵守他的职业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如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指出的,提醒那位妻子她的顾客身份的作用,使那位妻子避免与旅店老板产生和发展任何超越店主与顾客关系的关系。可见,发现小说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之间的真正矛盾以及故事女主人公想要一只猫的表象之下的真实心理诉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结构主义有关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叙事结构进行分析的意义。虽然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早已被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批评所取代,但是它对于我们细读文本,对于帮助我们解决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避免误读,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责任编辑:水涓)

① 参见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4-75。
② 参见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第193页。
③ 本人引用小说文本的译文均为本文作者自译。小说原文参见邓叙新编选《英语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贰』 海明威有个小说,叫《a man of the world》他的内容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急急

这是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多半都是塑造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主角都是男性英雄,尽管结局多是失败,英雄气概不灭。这部小说我没有读过,但对作家有所研究。从来没有内容褒义的还是贬义的提法。即使有褒贬,对海明威这样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而言,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尽可自由阐发你自己的观点。

『叁』 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海明威主要作品:

《印第安人营地》(In Our Time)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圣节》(A Moveable Feast)

《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险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后》(Death in the afternoon)

《岛在湾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有钱人和没钱人》(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一条好汉》(A Man of the World)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胜者无所得》(193)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丧钟为谁而呜》(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其他作品还有《死在午后》(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没有的》(1937)《过河入林》(1950)……

『肆』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这本书是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老人与海是现实主义。

《老人与海》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4)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海明威扩展阅读:

发表于195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堪称世界级的小说名篇。这篇小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收笔之作,对认识海明威这位作家是不可或缺的。

老人桑提亚哥是个打鱼人,他有一双像海水一样湛蓝的眼睛,即使是在命运的冬季,那目光里也找不出丝毫沮丧的影子。

他的生活很孤独,与世无争,向这个世界要求得很少。平日里显得比最平常的人还平常,但是,只要到了海上,一有狂怒的海风吹来,一有惊涛恶浪扑到船上,他立马就张扬出渔夫性格的坚毅和韧性。

老人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出一般人的意志,他的行为中有一种令人敬仰的英雄气概。他在战胜艰辛和不幸之前,总是先战胜他自己。

老人这次遇到的不幸是84天没有打到鱼,唯一和他做伴的那个小男孩也在第四十天搭上另一条渔船离开了他。而老人面对每一个没有收获的日子,总是满怀安慰地相信明天。

第八十五天开始了。老人要探更深水的渔场,向更遥远的海域划去,下了三处鱼钩。这个第八十五天,幸运与更大的不幸同时降临在老人的身上。他打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一条大鱼,鱼身比船身还要长,一场人与鱼的生死搏斗也由此开始。

这条大鱼将鱼钩吞进了腹中,拖着渔船在海里无目标地游弋。老人使出平生的力气拉住钩丝,手勒出一条条血迹??这场在惊涛骇浪中的搏斗时间太长了,老人有时感到自己就要坚持不下去了。

就是在那一闪念的动摇中,老人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在一个叫卡萨布兰卡的地方,他同一个力量过人的黑人掰手腕,两人坚持了一天一夜未分胜负,打赌者建议以平局结束这场竞赛,就在这时,他使出最后一次努力,迫使对手的腕子向下低了下去,直到被按到桌面上。

这个回忆帮助老人战胜了瞬间的动摇。他自言自语地对大海说:“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块儿。”

这种誓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打鱼人求生的搏斗,他要为一个渔夫的荣誉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要让鱼儿们知道打鱼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都可以做到,什么都可以忍受。搏斗了两天两夜,老人最后终于杀死了那条筋疲力尽的大鱼。

『伍』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简介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春潮》《太阳照常升起》《有钱人与没钱人》《丧钟为谁而鸣》《过河入林》《老人与海》《岛在湾流中》《伊甸园》《曙光示真》《乞力马扎罗山下》等等。

其中最经典的属《老人与海》。该作品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5)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海明威扩展阅读:

海明威的获奖经历:

1、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

2、《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3、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陆』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属于什么文学流派

  1.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属于“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

  2.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3. 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热点内容
小说偷心结局 发布:2025-07-13 03:34:09 浏览:66
免费阅读现代完结版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3 03:32:00 浏览:658
经典古代计谋小说 发布:2025-07-13 03:30:33 浏览:886
废柴王妃免费阅读小说 发布:2025-07-13 03:22:21 浏览:261
经典好看的小说文包 发布:2025-07-13 03:22:21 浏览:675
十大经典网络武侠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7-13 03:17:25 浏览:495
文笔好的高质量的小说现言情 发布:2025-07-13 03:17:19 浏览:689
小说七皇妃的结局是什么 发布:2025-07-13 02:50:03 浏览:882
小说最强邪医在都市 发布:2025-07-13 02:46:08 浏览:989
狂欲小说都市 发布:2025-07-13 02:46:08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