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短篇荒诞小说
⑴ 急求卡夫卡短篇小说英文版,越多越好,起码有骑桶者,谢谢!
弗兰茨 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主要有3部分:一是生前发表过的的短篇小说:《观察》(1913年)、《判决》(1913年)、《变形记》(1915年)、《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骑桶者》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教师》《地洞》等约34篇。三是生前未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城堡》等。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共同的特点说是:画面荒诞,支离破碎;描写抽象,象征色彩浓厚,充满了主人公的心理活支、主观感受,使人体验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忧郁感、灾难感和压迫感。 卡夫卡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第一,权威的不可抗拒。 第二,障碍的不可克服。 第三,孤独的不可忍受。 第四,真理的不可求寻。
⑵ 有哪些经典荒诞短篇小说值得推荐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表演饥饿,最早的行为艺术,跟现在一样,很少能吸引别人认真的关注。
《“搞定”夫妇》林·拉德纳
将爱心泛滥者写到极端。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马尔克斯
被美好唤醒的人们。
《1870年的气球飞行》史蒂文·米尔豪瑟
热气球下的世界。
《阿内西阿美女皇后》
杰出的循环。
《艾皮凯克》冯尼格
机器人和爱情。
《安阳》冯唐
试图重现创世之初。
《艾德沃坦夫人》巴塔耶
放荡不羁。
《柏林之围》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扳道夫》阿雷奥拉
荒诞的火车,绝佳讽刺。
《宝贝儿》契诃夫
完全依附于爱情,而不是爱人。
《鼻子》芥川龙之介
可怜的自尊。
《趁生命气息逗留》罗杰·泽拉兹尼
机器人重创世界。
《水月》川端康成
描写极细腻。
《穿墙记》马塞尔·埃梅
奇人。
《出租车上的吸血鬼》春上村树
扩大概念。
《逮香蕉鱼的日子》塞林格
战后人的精神创伤。
《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
诗意写愚昧。
《地狱变》芥川龙之介
不疯魔不成活。
《断魂枪》老舍
时代变更后的失落。
《二路电车》马哈姆德·台木尔
寻常爱情。
《封锁》张爱玲
逢场作戏。
《南方高速公路》科塔萨尔
类似《封锁》,稍广博。
《狗日的粮食》刘恒
中国农民。
《好心的中士》塞林格
更美丽的真实。
《河的第三条岸》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的个人理想。
《黑帮老大》希区柯克
就悬疑性来说,希区柯克胜过欧亨利太多。
《红死病的假面具》爱伦坡
沉着、克制的悬疑。
《猴爪》W·W·雅克布斯
铺垫结实,结局妙。
《换妻记》胡·何.阿雷奥拉
成人童话。
《婚宴》王祥夫
丰盛的婚宴。
《威克菲尔德》霍桑
跳脱出自己生活。
《江边纪事》高军
小说式散文。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
意料之外。
《狙击手的一个早晨》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心惊动魄。
《巨翅老人》马尔克斯
有翅膀,就有飞翔的可能。
《巨蟒》杜拉斯
阳光下有形的吞食和阴影里无形的吞噬。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
梦接近于现实。
《十八岁出门旅行》余华
社会规则。
《教长的黑面纱》霍桑。
人人都只向大众呈现了部分自己。
《近视眼的故事》卡尔维诺
是否戴眼镜成了悖论。
《孔乙己》鲁迅。
凑起来的形象异常饱满。
《苦恼》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老妇与猫》多丽丝·莱辛
城中流浪。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
汉口夜生活。
《理发》林·拉德纳
理发师的独白。
《立体几何》麦克尤恩
源于《零侧曲面》,更丰满。
《烈火平原》胡安鲁尔福
战争全过程。
《罗马惊艳》希区柯克
和《猴爪》有一拼。
《马口鱼》张万新
虚构的真实。
《蚂蚁》鲍里斯·维昂
战争的讽刺。
《瓶装地狱》 梦野久作
不同顺序,不同的解读。
《太阳鸟》 尼尔.盖曼
美食家和传说中的鸟。
《歌利亚》尼尔盖曼
黑客帝国。
《西西里柠檬》皮兰德娄
忘恩负义。
《七层楼》迪诺布扎蒂
死亡的诱引。
《出埃及记》恰克·帕拉尼克
亡命天涯。
《冬日之旅》乔治·佩雷克
对历史的误解。
《青鱼》拉克司奈斯
看天吃饭。
《情书》岩井俊二
过于完美的巧合。
《色戒》张爱玲
平静下面的动荡。
《狮子头》张大春
另一种江湖。
《受戒》汪曾祺
纯真的美,同样不染世俗。
《四把蓝色椅子》哈尼夫·库雷西
爱情中的难堪。
《太阳与阴影》皮兰德娄
三起三落。
《巴比伦塔》特德·奇昂
天空的尽头。
《王佛保命之道》尤瑟纳尔。
现实即画。
《罕福之行》威廉萨洛扬
完美的对话。
《我们看菊花去》白先勇
残酷的爱。
《箓竹山房》吴组缃
鬼屋。
《午餐》毛姆
高级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
自私的爱情。
《萧萧》 沈从文
凄美的乡村生活。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
时间迷宫。
《雪中的猎人》 托拜厄斯·沃尔夫
见风使舵。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
蝗灾丽景。
《一天》陈村
一天是重复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大概也能看作小说。
《婴宁》蒲松龄
没心没肺。
《游仙窟》张鷟
古人逛窑子。
《阿拉比》乔伊斯
幻梦的破灭。
《再见爸爸》约翰·契弗
与虚伪道别。
《鸡蛋》舍伍德安德森
生活的胜利。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全方位庄园游览图。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库特·冯尼格
人生如戏。
《南方》博尔赫斯
梦和现实的分界。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冰山效应。
《疯狂时期的大海》马尔克斯
这是《百年孤独》短篇版。
《公道》福克纳
详尽有趣的历史描述。
《魔法外套》迪诺·布扎蒂
有得就有失。
《距离》卡佛
极简主义。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布莱希特
自己的生活。
《射象》乔治奥威尔
违心的事。
《最后一名》埃梅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⑶ 荒诞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哪些
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著作也是儿童文学的一大题材呢不得不提的就是深见春夫的《睡得好香》还有《飞天大面包》当然,也有最经典的始祖《爱丽丝梦游仙境》包括近几年的《柳林成风》《长个不停的腿》《大个子打针》,其实越是荒诞的作品其中的道理越是深刻,这将是孩子一生中的影响,甚至大人看了也会受益匪浅呢。
⑷ 推荐几本表现派、荒诞派的短篇小说集,和代表作家
“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倾向最先出现于绘 画领域。1905 年成立于德国德累斯顿的一个画家集团 “桥社”以及1911 出 现于慕尼黑的另一个画家集团 “青铜士”是表现主义的先驱,“青铜士”集 团中的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杰出大师。
1914 年前后表现主义文学运 动在德国兴起。它首先出现在戏剧领域,最早的两位表现主义作家是盖欧尔格·凯撒【主要作品有: 《从清晨到午夜》(1916年)、 《煤气》 (1918—1920)、《珊瑚》(1918)、《并存》(1923)、《谣传》(1924)、 《士兵塔纳卡)(1940)、《八音盒)(1943)】和 思斯特·托勒【主要作品:《转 变》 (1919)、 《群众与人》(1921)、 《机器破坏者》(1922)、 《亨克 曼》(1923)】。也有人认为:表现主义作为文学流派尽管出现在 1914 年前后的德国,但表现主义的先驱可追溯到瑞典作家斯特林堡 (1849—1912)。他的《鬼魂奏鸣曲》(1907) 情节怪诞,人鬼同处一室,是表现主义 和象征派的共同源头
。
一战后 (20 年代),是表现主义的鼎盛期。在捷克,有恰佩克 (1890—1938),代表作 《万能机器人》;在奥地利,则是卡夫卡,在美国,有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 (1888—1953),作品有 《天边外》、《榆树下的家》《毛猿》、《玛斯王》、《悲掉》等。
20 年代末和30 年代初,表现主义 开始衰落,但它对后来的文学,尤其是50 年代产生的荒诞派戏剧有很大 的影响。
首先提出荒诞派戏剧这一流派概念的,是英国文学批评家马 丁·埃斯林。在其 《荒诞派戏剧》一书中,他首次给这个流派冠以“荒诞派” 名称,改变了人们以往将其笼统地称之为先锋派的情况。荒诞派作为一种文学潮流,最大的成就在于戏剧,其代表作家如下
在法国的是
1 ,塞缪尔·贝克特 (1906——),爱尔兰人。最著名的即1952年的《等待戈多》它不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一个剧本,却最先引起了轰动,使之名声大振。除此之外,贝克 特的剧作还有 《结局》(1957)、《哑剧》(1957)、《倒下的人们》(1957)、 《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1959)、 《尸骸》(1959)、 《啊,美好的日子》 (1961)、 《卡斯康多》(1963)、 《哑剧》(1964)
2 ,尤金·尤涅斯库 ,罗马尼亚人。代表作《秃头歌女(1950), 另外的剧作有《椅子》(1950)《阿美迪式脱身术》(1954)、《新房客》(1957)、 《犀牛》(1959)、 《饥与渴》(1966)、 《可怕的妓院》(1974)等。作品大致用支离破碎、荒诞无稽的舞台形象表现物质对人的压迫。
3, 阿尔图尔·阿达莫夫 (1908——1970),生于高加索。受二战创伤甚大。作品,《滑稽模仿》。《侵犯》(1950)、《大手术与小手术》(1950)、《塔 拉纳教授》 (1953),以及 《弹子球机器》(1955)。
4 ,让·热奈 (1910——1986),法国人。1947年,他 创作 《女仆》获得极大名声,还有《严加 监视》 (1951)、 《阳台》(1956)、 《黑奴》(1959)、 《屏风》(1962)
在法国之外的是
5,哈罗尔德·品特 (1930——),英国戏剧家。作品有《送菜升降机》 (1957)、生日宴会》 (1958)、 《看管人》(1960)、 《侏儒》(1961)、 《搜集证据》(1962)、 《茶会》(1965)、 《虚无乡》(1975)等
6 爱德华·弗兰克林·阿尔比 (1928——)美国剧作家。1958 年,他写作 《动物园的故事》,1960年搬上舞台后,引起轰动,是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人物。这之后,又创作了 《贝西·史密斯之死》 (1960)、 《美国梦》(1961)、 《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1962)
以上人名,作品名的翻译或与其他的不同。
上面的介绍是我根据几本文学史编辑的,所提到的作家中我只片段的接触过卡夫卡,斯特林堡,尤金·奥尼尔,因此,具体的总体评价就谈不上了。我看过《荒诞派戏剧选》和相关的资料,像《等待戈多》《结局》《啊,美好的日子》《大手术与小手术》《新房客》《秃头歌女》《犀牛》《阿美迪式脱身术》《女仆》《弹子球机器》《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等皆是珍品。荒诞派的剧作要是有可能,应该是每一篇皆看的,滑稽可笑和恐惧心酸,异化和无路可去,唯有如是形容了
老兄看过卡夫卡了,可以去看下尤金·奥尼尔,在我心中,他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
希望有所帮助
⑸ 有什么英语短篇小说推荐
1.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Flannery O’Connor
Few short stories have stuck with us as much as this one, which is probably O'Connor's most famous work — and with good reason. The Misfit is one of the most alarming serial killers we've ever met, all the more so for his politeness, and the story’s moral is so striking and terrifying that — whether you subscribe to the religious undertones or not — a reader is likely to finish and begin to reexamine their entire existence. Or at least we did, the first time we read it.
《好人难寻》这篇小说是奥康纳最为著名的作品,很少有其他短篇小说能像这篇一样给我们带来震撼。无论你是否能明了宗教般的潜在含义,看完这篇小说读者都会开始或是结束对存在的检视。
2. “The School,” Donald Barthelme
This story is very short, but pretty much perfect in every way. Though Barthelme is known for his playful, post modern style, we admire him for his ability to shape a world so clearly from so few words, chosen expertly. Barthelme never over explains, never uses one syllable too many, but effortlessly leads the reader right where he wants her to be. It's funny, it's absurdist, it's sad, it's enormous even in its smallness. It may be this writer’s favorite story of all time. You should read it.
这篇小说很短,但是堪称完美。巴塞尔姆的优秀就在于他能用精选的极少几个文字就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世界。他很少过多地解释,就把读者带到了他想要你去地方。
3. “In The Penal Colony,” Franz Kafka
Kafka called this one his“dirty story,”and thought it imperfect, but it's one of our favorites of his (though we also recommend “The Hunger Artist”and“A Country Doctor”). It's so obviously a story about writing, in some ultimate way — a machine punishes its victims by writing on them over and over until their bodies give out — but its as if, while the body is the source of every problem in the tale, every weakness, it is also the only place where true knowledge can be translated.
卡夫卡称自己的这篇小说是一个“很脏的故事”,认为并不完美,但是这个短篇确实我们的最爱之一。在小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身体是一切问题和弱点的根源,但身体也是唯一能转化真知的地方。
4. “Signs and Symbols,”Vladimir Nabokov
Another short one, we revere this story for its ability to turn every tiny detail into a portentous disaster, not to mention the fact that it's penned in Nabokov's effortlessly gorgeous, silvery prose. An old Jewish couple goes to visit their son in the mental hospital, only to be turned away because he has attempted to kill himself. And that's it, really. They go home and look though a photo album, eat some jam. The phonerings. But the whole thing is, perhaps, both a comment on the nature of insan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short story itself, with all its rules and strangeness and banality. And all its symbols, of course.
我们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有能力把每个细微的细节瞬间变为一场灾难,而Nabokov在写这篇小说用的是轻松华丽水银泻地般的散文风格。
5. “Gooseberries,” Anton Chekhov
Chekhov's stories are indisputably among the greats, and this one, written rather late, is one of our favorites. Chekhov probes at both the frailty and the worth of humanity, not to mention the natureof life, both for the fortunate and the unfortunate. But like most of Chekhov's stories, there's no clear moral, there's no obvious takeaway. Some men sit around and discuss their thoughts, and we listen, mulling over the subtleties for ourselves.
契科夫的小说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这篇是我们的最爱。这篇小说像他的其他小说一样,没有清晰的道德标准,我们只是静静地看着几个人围坐着,讨论他们的思想。
6. “Sea Oak,” George Saunders
“Sea Oak” is Saunders's favorite of his own stories, we've heard, so because we find it so hard to choose among them, we've included it here on his own recommendation. Absurdist and satirical, and including at least one zombie shouting at her housemates to get laid, it's a weird one. But it's also concerned with placelessness, with family, with poverty, and like all of Saunders's stories, has a good, thumping heart under all that darkness and fun-poking.
这部小说是桑德斯最为喜爱的一步短篇,这也是我们听说的。因为我们很难做出选择,因此就把他自己的推介放在了这里。这部小说充满了荒诞和讽刺,但是也关心家庭和贫穷等问题。像他的其他小说一样,在黑暗和取笑中,也暗含着美好和快乐。
7.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Ursula K. LeGuin
LeGuin's parabolic tale, which won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in 1974, is a weird, spacious story about a city that seems to be a utopia — except for its one flaw, the single child that must always be kept in darkness and wretched misery so that the others may all live happily. Most of the citizens eventually accept this, but some do not, and silently leave the city, vanishing into the world around. Strange but pointed, Le Guin is a master of her genre.
勒古这部寓言般的短篇小说获得过1974年的“雨果奖”,是关于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城市的荒诞又宏大的故事。
8. “The Veldt,” Ray Bradbury
This tale,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in history, is deliciously wicked. Though it was written in 1950, this kind of story — of children driven mad by want, of technology turning on its masters — will never get old. Until technology actually turns on us, that is. Then we probably won't want to hear about it.
布莱伯利作为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科幻小说家,这篇小说也是通过精心编写的。
9.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Alice Munro
The undisputed queen of the short story, Alice Munro’s work is stark and often heartbreakingly raw, and this story of memory loss and the aching tendern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is no different. Fun fact: this story was adapted into the film “Away from Her”, starring Julie Christie and Gordon Pinsent.
门罗是毫无争议的短篇小说女王,她的作品有一种朴实风格,常常带着心跳般的粗犷,这篇关于丧失记忆以及人类互动中的痛苦和柔弱的小说也不例外。
10. “The Nose,” Nikolai Gogol
Gogol might be the oldest writer on this list, but he’s also one of the weirdest — in a good way. Nabokov once wrote, “In Gogol…the absurd central character belongs to the absurd world around him but, pathetically and tragically, attempts to struggle out of it into the world of humans — and dies in despair.” What else can an absurd noseless man do, after all?
果戈里应该是这个书单上最久远的作家了,但是他也是最荒诞的小说家之一。纳博科夫曾近这样写道:“在果戈里的作品中,荒诞的人物属于他周围荒诞的世界,但是却可怜兮兮且悲惨地要逃离他的世界,最终死于绝望”。
⑹ 推荐一下二十世纪国外的经典短篇小说,彼此交流.
喜欢加缪的存在主义文学,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局外人》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很多时候觉得主人公是很多人某个时刻心态的一种影射,从而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与加缪类似的,萨特的小说《墙》也不错,不过更加荒诞。
⑺ 荒诞小说的作品
《局外人》运用大量描白式的简单语言,平淡叙述,比如母死下葬、结交女友并可以随时结婚、杀人、被判死刑。这是对任何人生来说都是重大起伏的事件,在主人公莫而索那里却一直无动于衷直,对世界采取既不反抗也不顺从的态度。到最后才道出即便是这样,生活仍然是幸福的。为什么?幸福在这里是什么?想要理解这种幸福并非普通生活哲理和逻辑可以解决。这是面对荒诞世界的荒诞的态度,因为莫而索对这个世界和宇宙没有希望,正如这个世界和宇宙对他不抱希望一样。没有什么过去和将来,事情就是这样存在的。从开篇那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到最后“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从一个会叫母亲为“妈妈”的孩子到”一个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的罪人,整个过程无声无息,我们甚至不知道也不需要这位隶属荒诞的人在想些什么。只是对于一点莫而索连同加缪的态度是执着的,那就是不敬神。早于加缪之前,尼采已经宣称:上帝已死。被惊吓的人们开始在无聊的无动于衷的日常生活中意识到那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作为已经失去信仰失去彼岸家园的时代,而又必须面临生存的人应该如何?《局外人》不过是加缪荒诞主题的开场白。至少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一点:直到最后,我们仍然无须将希望寄托与来世。我们仍然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面对荒谬的人。或许单凭这一点,我们至少是幸福的。
“真正的哲学问题是自杀。决定是否值得活是首要问题。”这是加缪的疑问,人生之荒诞,难道非要世人或抱希望或用自杀来逃避?荒诞是否操纵死亡?自杀难道是荒诞产生之后的逻辑结论?如果加缪的荒诞哲学止于此,那么之能落入某种柔软的伤感情绪之流。加缪说:我所感兴趣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是荒诞产生的何结果。 《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顿感惊慌失措,而在被父亲发现后,家人更加是惶恐不已,还把他赶回卧室。在卧室里,格里高尔又渴又饿,逐渐陷入绝望之中,并且在这绝望格里高尔死去。
《变形记》这个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它真实地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被“物”(例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使,所胁迫,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变形记》主人公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一种生存恐惧,人变甲虫,在这里象征着莫明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这种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命运正反映了这种精神状态本质的东西。
再次,《变形记》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他从关心到厌恶到必欲置其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是一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的悲剧,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
化奇异为平凡,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入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神秘的、魔幻的、梦魇般的非现实的、好像又是现实中处处可以见到的画图,这就是《变形记》的根本的艺术特色,也即是“卡夫卡式”特色的核心。 《城堡》是一部最绝望的小说。卡夫卡的世界充满了如此沉重的黑暗,阅读已经丧失了最初的快乐。卡夫卡也许相信,人的存在也许是宇宙中最不可理喻的事件。我们试图把握生命的意义,正如K徒劳地试图走进城堡。当我们为人生的种种理想奋斗时,我们不过正在异化的歧途越走越远。卡夫卡有许多作品都未完成,我想,也许连作者自己都无力承担这样沉重的绝望了吧。
意义诞生于荒谬,这似乎就是卡夫卡的秘密。正如他所欣赏的中国道家常说的,无中生有。他把这个可怕的秘密深深藏在城堡之中。K的出现很难说是城堡官员们的错误,因为即使最有效最精确的官僚机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毕竟这是一个人的世界。除非人变成一种完美的生物,否则人的世界注定是一座不完美的世界。然而,对于K自己而言,生命却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偶然差错发生了彻底改变。于是,他在城堡这座世界中的存在意义一下消失了。就在此刻,他坠入了荒诞之中。然后荒诞的对话,荒诞的人物和荒诞的感情相继出现。K徒劳地挣扎着,仿佛撞上蛛网的小虫,最终却越陷越深。
K最初努力扮演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角色,但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自我定位却遭到了人们的漠视。为了获得社会认同,他必须获得城堡的肯定和任命。此时,巍然耸立的城堡便以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权力之手牢牢抓住了K。其实城堡也许根本子虚乌有,然而这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城堡象上帝一样以一种神秘的权力赋予世界以意义。但是在上帝的崇高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敬畏和赞美,却被在城堡的神秘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人们的恐惧和谄媚所代替。人格化的上帝被非人格化的城堡所代替。上帝死了,然而人类并未如某些人所歌颂的那样获得普罗米修斯式的解放。
在一个荒谬的世界寻找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存在的意义竟诞生于荒谬之中。这似乎就是存在的最大悲剧。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
⑻ 英美文学知道的进
1. Gertrude Stein 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2.3~1946.7.27)
美国先锋派女作家。生于富裕家庭,去巴黎之前曾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1909年起和其终身伴侣A.B.托克拉斯(1877~1967)一起住在巴黎。她的住所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家的沙龙,包括毕加索、马蒂斯、G.布拉克、S.安德森以及E.海明威等人。她是立体派的早期支持者,试图将其理论融入自己的作品里,包括诗卷《柔软的纽扣》(1914)。其散文风格独特,运用重复和片断化的手法,尤其是其重要小说《美国人的成长》(1906~1911年写成,1928年出版)。其唯一一本受广泛阅读的作品为《艾丽斯B.托克拉斯的自传》(1933),其实是她自己的自传。其他作品还有《三幕剧中四圣人》(1934)和《我们大家的母亲》(1947)两部歌剧,皆是由作曲家汤姆森配乐。
2.Laurence Sterne 劳伦斯·斯特恩(1713.11.24~1768.3.18)
英国小说家和幽默作家。曾多年在约克郡任牧师,后来在教会争议中写斯威夫特式的讽刺文章以维护其主持牧师时,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将教区工作交给副牧师后,开始写《特里斯特拉姆·尚德》(1759~1767),这是一部试验小说,分为9个部分,故事听凭讲述人自由联想,还常常离题,但被认为是心理学和意识流小说最重要的先驱之一。长期遭受肺结核困扰,他离开空气潮湿的英国开始旅行,并着手写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1768),但未完成。该小说是喜剧小说,对传统的旅游书籍进行挑战。
4.John Barth 约翰.巴思(1930.5.27~)
美国作家。在马里兰州东海岸长大成人,其大部分作品也以此地为背景。1953年开始主要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除他在《迷失在游乐园中》(1968)的试验性短篇以外,他最著名的小说有《流动歌剧院》(1956)、《路的尽头》(1958)、《烟草代理商》(1960)、《山羊孩子贾尔斯》(1966)和《潮水的故事》(1987)。他的小说大多模拟、调侃传统的叙事形式,并把深刻的哲理同辛辣的讽刺、尖刻甚至粗俗的幽默融为一体。
5.John Fowles 约翰·福尔斯(1926.3.31~2005.11.5)
英国小说家,其隐喻暗示描写细腻的作品把心理探索(主要是有关性和爱情的探索)和对人类行为在社会及哲学问题来龙去脉的关注巧妙地结合起来。第一部长篇小说《收藏家》(1963;1965年拍成电影)描述一个羞怯的男人诱拐了一位姑娘,徒劳无益地企图获得她的爱情。其后又写了《占星家》(1966;1968年拍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1981年拍成电影)。他的这些著名作品都是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为背景。后来的作品有《乌木塔》(1974)、《丹尼尔·马丁》(1977)等。
6.Anne Sexton 塞克斯顿 (1928.11.9~1974.10.4)
原名安妮·加里·哈维(Anne Gray Harvey)
美国女诗人。曾当过模特、图书管理员和教师。第一本诗集《欲去疯人院半途归》(1960),带着强烈的自白分析她自己的精神崩溃和后来的康复;在其后的《我一切美好的东西》(1962)和《生或死》(1966,获普利策奖)两部作品中,她继续剖析自己的生活。其他作品有非小说散文集《没有邪恶之星》(1985)。她死于自杀,有几卷诗作在其死后出版。
1.The Crying of Lot 49 拍卖第49批邮票(小说)
Thomas Pynchon托马斯·平钦 (1937.5.8~)
美国作家。曾在康奈尔大学攻读物理,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曾当过技术作家。第一部小说《V》(1963)是一部复杂荒诞的讽刺小说,混合了20世纪50年代嬉皮生活场景和整个世纪的象征性形象,作品结合了黑色幽默和幻想,描写人类在现代混乱社会中的疏离感。另一部小说《拍卖第49批邮票》(1966)和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1973)都以阴谋论为中心。《万有引力之虹》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一部不寻常小说,充满了狂热的幻想、荒诞的人物形象、深奥的科学,以及人类学数据。晚期作品包括小说《葡萄地带》(1990)、《梅逊-狄克森线》(1997)和短篇小说集《学得慢的人》(1984)。他已隐居或隐姓埋名多年,拒绝接受采访和拍照。
2.Lost in the Funhouse 迷失在游乐园中(小说)
John Barth 约翰.巴思(1930.5.27~)
美国作家。在马里兰州东海岸长大成人,其大部分作品也以此地为背景。1953年开始主要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
3.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小说)
作者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1日宣布,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1939年至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
1949年,莱辛带着一个儿子和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英国伦敦。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至1969年,莱辛陆续发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她不仅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还树立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莱辛创作的小说还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体裁的作品。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近年来,莱辛仍笔耕不辍,经常有新作问世。
4.Lucky Jim 幸运的吉姆(小说)
Kingsley Amis金斯利·艾米斯(1922.4.16–1995.10.22)
http://ke..com/view/370625.html
⑼ 加缪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成名作小说《局外人》(1942)以及稍后发表的小说《鼠疫》(1947)、《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加缪的剧作有《误会》(1944)、《卡利吉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者》(1949)。此外,散文和论文集有《西叙福斯的神话》(1942)、《致一位德国朋友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