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拉文室外短篇小说市

拉文室外短篇小说市

发布时间: 2023-02-09 08:12:17

⑴ 小说6篇—短评

周大新的中篇小说《瓦解》

一篇极端事件而演化的家庭伦理悲剧。女儿万芹大胆超前的择偶理念与父亲老万腐朽封建家族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碰撞。万芹在明知不能与男友结婚的情况下,主动生下她俩的女儿。在九十年代思想意识日趋开放的时期,她的作法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年轻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在相对思想封闭的农村,这种大胆叛逆的举动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嘲弄排挤诋毁,对于注重家族荣誉的老万所带来的压力是巨大难以承受的。但像老万那样残忍地将外孙女残害确实是个极端的个例,作者无疑是将这种矛盾冲突,有意戏剧化尖锐化。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老万采取如此令人发指的恶行,小说中多处的心理活动,说明老万是出于为拯救家族的道德名誉,这种举动令人心惊肉怕,面对幼小的生命毫无自制能力的外孙女竟能痛下杀手,暴露出人灵魂中残忍的本性,那恐怖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将外孙女推入地窖的一刹那,老万也表现出后悔自责,看到外孙女残疾的躯体“震开了绑缚在他心中的大团温情和心痛”,但此时的自责和忏悔与他所犯下的罪恶相比是多么无力和虚伪。他的恶行终将被所有亲人不能原谅,并种下无法弥补的伤痛和仇恨,老万成为孤家寡人,整个家庭由此瓦解。由此引发有关伦理道德的思考也在冲击和瓦解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反思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家族荣誉观念,同时那些旁人的嘲讽难道对小女孩的遭遇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

一对夫妇河边抬运石头的劳动场景,通过俩人对话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存状态。单调、繁重的劳动没有压倒男人,但当女儿没考上高中重点班几乎将他压垮。在这种平凡劳作的日子里,他们依然对未来抱有小小的希冀,通过对过往女子身段的评价,流露出他对美好事物是向往。通过对县委书记被双规事件的议论,表现出作为普通农民单纯的善恶观念。夫妻俩虽然对待一些问题看法有分歧,但农民淳朴的本质特征得以相互支撑共同度日,当追求的目标没能实现(他高考只差一点儿而落榜),却是心甘情愿的为求生存而忍耐,在艰辛的日子里煎熬。而与这些没有过高要求只求能过上好日子的淳朴农民相对应的是那些县里官员的腐败,一边是辛苦的劳作,另一边是官员们的挥霍行为,以此形成鲜明的反差。黄土地常年辛劳的广大农民的这种日子还能改变、会有出头之日吗?

当然这对夫妻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也是不足取的,每日重复着单调的劳动已有十六七年,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似乎很遥远不适应,小农意识的保守不思进取的惰性深深地禁锢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想让女儿也子承父业,即可怜又可悲,千百年来下层农民的生存困境甘愿忍受劳苦的日子还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吗?

伊丽莎白.拉文斯卡娅的短篇小说《他想要什么》

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献身艺术的年轻女画家不可思议的经历。他想要什么,这个“他”所指是谁?是她爱慕的艺术家,还是那个恶棍小伙子。女画家在火车上的厄运,那个与她对座的小伙子想要什么,他真正用意显然不是她的艺术作品,而是与艺术无关丑恶的肉欲和贪婪。但姑娘对艺术的追求纯净吗?她追求的动机能够超出世俗欲念达到纯粹的艺术境界吗?显然姑娘自己也很迷茫,她只沉醉于对艺术家的爱情渴望和浪漫的想象之中,对艺术真谛的认识还很浅薄。为艺术献身,为了挽回自己的艺术作品——两幅画,竟然荒唐地演变为献出了自己的贞洁,委身于那个恶魔,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女画家因遭遇而妥协所付出的可悲代价和所应承受的必然结局。

用世俗眼光来判定艺术品,用暧昧的情念和欲望来获取艺术家的情感交往,这种危险的交换,最终将艺术沦为庸俗化可悲的境地,所能得到的只能是欲望的发泄和对艺术的践踏和亵渎。

程波的短篇小说《寻找李眉》

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关注并且试图追寻自身状态的意识活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时空错位、人物转换,似梦幻与现实交错,李眉是否确有其人,充满神秘感。紧随男主人公飘忽不定的行踪,小说结尾交待李眉竟然是他朋友的女友——待嫁的新娘,这显然与男主人公通信的李眉毫无关系。而他去海城寻找李眉的经历仿佛是一场梦境——他仍在山城并未去海城,极具悬疑色彩。一系列荒诞经历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压抑所带来的焦虑心理,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切入处于迷离状态。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往往处于流动难以捉摸,思绪的混乱跳跃往往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分不清真实性,甚至会演变成脱离逻辑性的荒诞事件。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难道不是充满神秘、不可思议、荒诞和离奇吗?

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上帝的宝剑》

希罗尼姆斯神经质的夸张形象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的所作所为与大众的看法相违背,被人们认为近似于疯狂。但这种表象的疯狂举动有着深刻的内涵,当时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领域,如小说中大量描写的现代艺术繁荣,已很少有人进行深刻的思索,只是人云亦云盲目地接受欣赏,在虚假繁荣中变得麻木随波逐流。小说中主人公希罗尼姆斯的疯狂举动虽然遭到大家的误解甚至辱骂,没能取得任何结果,他只能寄托上帝的宝剑来摧毁尘世的邪恶,看似一个悲剧式甚至滑稽的人物。作者真正的用意是以此塑造一位逆潮流的斗士,他有深刻的思想,独立思索的能力,不被表面大众审美趣味所左右,为捍卫真理敢于斗争,哪怕是微弱的被人嘲弄的抗争。从这个意义上看,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启迪,无谓抗争背后的精神能量。小说中描述的20世纪初慕尼黑现代艺术的表面繁荣,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代艺术背后掩盖的颓废和虚无倾向及大众审美趣味的盲从。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大众艺术审美追求的心态,如今是一个娱乐浅薄缺乏独立思考的年代,当然若真的出现小说中漫画式人物的先锋举动,想必他的结局也不过如此吧。

安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

由沉默所引发的家庭悲剧,人性中的劣性、对抗性都通过沉默发挥到了极致。牧师的沉默具有高傲、虚伪、残忍、冷酷的本性特征,女儿的沉默显然是对父亲的无声反抗。小说虽未讲明女儿自杀的原因,但肯定是在她特别需要亲人关怀支持的时候,而作为父亲却表现出的冷漠,使女儿心灵崩溃走上绝路。妻子的沉默是对丈夫针锋相对的反抗,尽显正义的力量,强大坚韧顽强,使牧师得到沉重打击受到惩罚,牧师从精神上彻底绝望。沉默成为暴力,牧师为此付出了代价,小说出色的刻画了牧师沉默背后的高傲不可一世凌驾一切,用沉默对待亲人的虚伪面目,用一种无形的暴力来惩罚对方,充分暴露出牧师的自私残忍的面目。而“善”的沉默更具杀伤力,最终战胜邪恶。

⑵ 一女多男的古代小说,类似于《夫君好粘人》。文笔要好

《俊男坊》(NP)
女强 《仙落卿怀》(NP)
《笑拥江山美男》(NP)(强推)
《醉拥江山美男》(NP)(强推)
《美男十二宫》(NP)(强强推、文笔流畅又内涵)
《尧天女帝》(NP)(强推)
《凤唳九霄》(NP)(强推)‘
《凤舞苍穹》(NP)(强推)
《穿越之暴笑王妃》(NP)(强推)
《风流女帝》(NP)(强推)

《潇洒如风》(强推)
《穿越之绝尘朱华》
《当腐女穿越女尊国》(强推)
《女儿国之美男倾国》
《莫明喜欢你》
《夫侍成群》
《夫满天下》
《 男儿国情殇》
《步月》
《七个夫君闹洞房》
《帝月》
《腐女的男色后宫》
《傲妃多夫》
《帅哥们,接招吧》
《至尊女王爷》
《跋涉千年》
《夫君个个是极品》
《不小心捡了七位》
《一凤九龙》
《出轨皇后》
《夏侯》
《纨绔女王爷》
《极品女帝》
《诱仙》
《锦王爷》
《爱江山更爱美男》
《花花世界美男你真香》(NP)
《七夫临门》(NP)(强强推,超级好看)
《八夫临门》(NP)
《镜花水月》
《千千美男万万岁》(NP)
《流年盛事之桃夭传》
《狩猎美男之古旅》
《风月祈》
《四时花开,还魂女儿国》(NP)
《小人歌》
《大汉女尊》
《骗行天下》
《冷女坐享极品夫》(NP)
《后宫好乱》(NP)
《GD计划:重生古代纳美男》(NP)
《以身相许》(《女儿国记事》)(推荐)
《十年华衣》
《我自笑春风》女尊男不卑
《月入寒窗他似雪》
《茶家书肆二三事》
《无双女帝之美男盛世》
《色遍天下》(NP)
《半裸江山》(np)
《跋涉千年》
《穿越异世之尝遍美草》
《爱江山更爱美男》
《指点江山拥美男》
《左手江山右手美男》
《春风吹》
《金凤皇朝》
《风雨情》
《折草记》
《冷月千回》
《风月宝鉴》
《再见星辰》
《回到古代色个够》
《美男要不要》
《女王的男人》
《万里芳菲》
《日食妖后》
《美厨皇妃》
《弃妃弑君》
《追忆逍遥》
《天才白痴魔女情》
《第二》《墨莲》《男帝》席绢作品
《霸宠》
《最鸳缘》
《无忧公主的三千男宠》
《我只认你是我们的妻主》
《绝代神祭祀》
《错身移魂(女尊男卑)》
《男人,不要靠近我!(女尊)》
《随风逐流(女尊男卑)》
《阴阳错(女尊)》
《君韵(女尊)》
《我是皇子要吃草》
《后湮宫》
《天雨情》
《花恋蝶》
《日薄寒空敛红袖》
《穿越之绝尘朱华》
《别人采花吾采草》
《极品调

⑶ 爱尔兰文学的英 文 作 品

生长于爱尔兰而用英文写作的作家,从17世纪末叶就不断出现。与信奉天主教的大多数爱尔兰居民不同,他们几乎全是新教徒,而且总是着眼于在伦敦文坛上获取声誉。这当中有不少重要人物,例如《格利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喜剧作家康格里夫和谢里丹,小说家斯特恩,政论家和美学家伯克,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哥尔德斯密斯,哲学家、散文家贝克莱,他们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斯威夫特更是整个英文文学中最犀利的讽刺作家,他在晚年回到爱尔兰以后用如椽的笔为爱尔兰人民仗义执言,在《布商的信》里揭发英国王室与投机商狼狈为奸用铸制劣币来剥削爱尔兰人民的罪恶,更在《一个温和的建议》里以献策为名,暴露爱尔兰上层人物对贫民的无比残酷,写下了讽刺文学的顶峰之作。
18世纪末年,法国革命震动了爱尔兰,其影响之一是抗英的武装活动增多。1798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联合起义之后不久,1803年又发生了罗伯特·艾密特领导的起义。文学上的表现是政治性谣曲的流行,它们用辛辣的文字嘲笑英国殖民当局,而歌颂了从伍尔夫·通直到艾密特的各时期的爱尔兰志士。
19世纪初年,玛丽亚·埃奇华斯(1768~1849)写了几部长篇小说,揭露了在外地逍遥的“不住地主”们带给爱尔兰农民的灾难。她的作品描写了凯尔特人的异域风光和乡村生活,在语言上也力求接近当地普通人民。后来司各特写苏格兰题材的历史小说时,自称受了她的影响。俄国的屠格涅夫也承认从她的小说汲取了灵感。稍后,威廉·卡尔顿(1794~1864)也在一系列长篇小说里写农村生活,画面更广阔,笔下有各种类型的人物,对于农民的苦难刻划得也更深刻。卡尔顿从来没有去过伦敦,也不希罕伦敦文坛的赞誉,而是以都柏林为向往的文化中心,以爱尔兰读者为写作对象。后来诗人叶芝称他为“爱尔兰最伟大的小说家,由于他有任何说故事的人都不曾有过的最富于凯尔特人特色的一双眼睛”。
诗歌方面的优秀作者有托马斯·莫尔(1779~1852),其代表作是《爱尔兰乐曲》(1820)。莫尔是拜伦的朋友,曾在伦敦学习法律,交往的大多是英国人士。但是在这本诗集里他的主题却是爱尔兰──她的历史、传说、古迹、风景、英雄人物,特别是在1803年起义失败后为英国当局处死的罗伯特·艾密特。莫尔的诗的韵律也有爱尔兰特色,即不用英文诗中传统的五音步轻重律,而用一种缓慢、拖曳的调子,这是后来爱尔兰许多诗人包括初期的叶芝也采用的。
19世纪后半叶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1846至1848年间的大灾荒,1848年的武装起义,1867年又一次未能实现的起义。爱尔兰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斗争时期。同时,对爱尔兰本土的神话、历史、风俗、语言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研究,1893年盖尔学会的成立表明了这一点。到了世纪之末,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最显著的成就是戏剧上的突破。19世纪90年代,两个爱尔兰人──伯纳·萧和王尔德──在伦敦剧坛上称雄。伯纳·萧(1856~1950)的闪耀着智慧的现实主义戏剧是对于世界戏剧的重要贡献,而王尔德(1854~1900)的《认真的重要》(1895)一剧至今仍然叫座,公认为完美的喜剧。在爱尔兰本土,一个重要的发展是阿贝戏院在1904年的建立。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和叶芝(1865~1939)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两人自己也写剧上演,同时致力于寻求新的爱尔兰天才,终于成功地发现了两个大剧作家,即辛格(1871~1909)和奥凯西(1880~1964)。阿贝戏院提倡一种不同于伦敦商业剧院所常见的庸俗的社会喜剧的新戏剧,它主要发掘爱尔兰题材,而在戏剧语言上则力求鲜明、朴素而高尚。这样的语言叶芝求之于诗,奥凯西求之于都柏林的贫民区,辛格则深入农村,得之于厨房里妇女的谈吐。过去的爱尔兰剧作家如康格里夫、谢里丹等用的是伦敦上层社会所讲的英语,没有多少爱尔兰色彩,这些阿贝戏院的剧作家则虽然写的是英语,但在措词、使用比喻甚至句子结构上都体现了爱尔兰特点。换言之,就在爱尔兰的英文写作中,本土传统的影响(包括盖尔语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这一点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尤为显著。
辛格的杰作是《骑马下海人》(1904)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他运用纯朴然而经过提炼的乡村方言,抒写了爱尔兰普通人民的充满了悲喜剧的生活。由于他如实反映了爱尔兰人的性格,他的剧本冒犯了一部分观众的自尊心。然而正是他的现实感,加上他的诗情和想象力,给予他的作品以永久价值,至今仍有人称他为爱尔兰最伟大的戏剧家。奥凯西是一个干过各种体力活的工人,他用都柏林的穷巷方言写1916年起义和巷战等当代大事,在《朱诺和孔雀》(1924)和《犁和星》(1926)等剧里创造了许多真实、生动的人物,如坚强能干的工人家庭的母亲和饶舌而不中用的父亲。辛格早死,奥凯西则在初期的成功之后,经过一个试验表现主义手法的中间阶段,进到依然丰产的后期,除了剧本之外,还写出了6卷自传,用新颖的形式和犀利的文笔记录了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工人作家的一生。
文艺复兴的中心人物是叶芝。他的充满民族主义激情的剧本《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在舞台上取得了成功,后来又进行了诗剧和日本古典剧的试验,但是他的主要贡献却在诗歌。他经历了一个从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发展,每个时期都写了好诗,而最优秀的作品则是在他参加了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以后写的。正是这一运动,特别是1916年复活节的英勇起义,使他感到“一切变了,完全变了,惊人的美已经产生”。到晚年他仍然写出优秀作品,吸收了现代派的某些优点,而又去其芜琐,比初期更见精粹深刻,虽然思想上有神秘主义、贵族主义的成分,依然是20世纪西方世界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在小说方面,曾以自然主义小说《伊斯特·沃特斯》(1894)鸣世的乔治·莫尔(1852~1933)也是文艺复兴中的活跃人物。但是真正把小说艺术推向前去的则是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他原是写实能手,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显示了他的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而等到他来写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他又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新手法,把都柏林城24小时内一俗一雅的两个男人和一个爱好欢乐的女人的感情生活描绘得细致、深刻,而隐含的古今对比则强调了在粗糙、庸俗的现代生活里面,古希腊那种恢宏、高尚的情操早已荡然无存。
人民的斗争取得了成果,爱尔兰在1921年成为自由邦。1937年又通过新宪法,宣告自身为“独立、民主的主权国家”。独立以来,英文文学继续发展。上述叶芝、奥凯西、乔伊斯等人的大部分主要作品都是独立后出版的。戏剧依然兴旺。丹尼斯·詹斯顿(1901~)的《老太太说“不!”》表达了一部分人对于独立后政治局势的幻灭感,而他的《黄河之月》则探讨了文化传统与技术进展之间的矛盾。进入50年代,又出现了塞缪尔·贝克特(1906~)和勃兰登·比汉(1923~1964)两个颇有新意的剧作家。比汉引进了新的题材,例如他的《怪人》(1954)一剧就是通过囚人的眼光来看牢狱生活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开了西方戏剧史上的新页,不只是因为他写了表现人生的荒诞的“荒诞派剧本”,还因为他有才能使这类没有通常的有趣情节、连对话也不多的剧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贝克特同时也是一个有特色的小说家。而就小说而言,独立后的爱尔兰也是名家辈出,特别是在短篇小说这一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写好的领域内。莱姆·奥弗莱尔蒂、弗兰克·奥康诺、肖恩·奥费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还有女作家玛丽·拉文和伊丽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爱尔兰短篇小说足以与法、俄、美三国并列,成为在这一文学形式中最有造诣的代表者之一。这些作家大多也写长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佳作。又出现许多后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奥勃赖恩、约翰·麦克盖恩、克文·凯西等人,在题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建树。
在诗歌方面,继叶芝的巨大成就之后,仍然吟唱者不绝。先有20、30年代的奥斯丁·克拉克(1896~1974),中间有40年代的帕特里克·凯弗纳(1904~1967)和主要在英国写作的路易斯·麦克尼斯(1907~1963),后有60年代的托马斯·金塞拉(1928~),都写下了卓越的诗篇。其中凯弗纳的《大饥》(1942)和金塞拉的《夜行者》(1968)都传诵一时。金塞拉用英文翻译的古爱尔兰的史诗《夺牛长征记》也是一大成就。从60年代起,又有青年诗人西默斯·希尼(1939~)崛起于北爱尔兰,然而他不写城市和工业社会,而用鲜明、不落俗套的朴素语言写普通农村景物和坚强的劳动者,这样诗也就回到了永恒的爱尔兰。
在中国,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引起过人们的注意。20世纪20年代,鲁迅从日文译了一篇有关爱尔兰文学的文章(载《奔流》2卷2期),郭沫若译了辛格的 6个剧本(包括《西域的健儿》即《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和《骑马下海人》),茅盾写了《近代文学的反流:爱尔兰的新文学》的论文(载《东方杂志》17卷 6号)。中国新文学的三个巨匠都同爱尔兰文学有过因缘。格雷戈里夫人的独幕剧《月出》(1907)不仅成为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经常业余演出的节目,而且曾经改编为中国话剧《三江好》多次上演,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起过鼓舞斗志的作用。奥凯西的名剧《朱诺和孔雀》也曾由章泯改编为话剧《醉生梦死》,在30年代演出于上海,取得成功。
解放以后,奥凯西的剧本《星儿变红了》和自传的第1卷《我敲门》(1939)、第4卷《英尼希法伦,再见!》(1949)的一部分,叶芝的剧本《心愿之乡》和若干最重要的诗篇,都译成了中文。中国的研究者评介了奥凯西的6卷自传,称之为“第一流的传记文学”;另有文章论述了叶芝的诗和乔伊斯的小说。这些都说明中国读者对于爱尔兰文学的了解范围在逐渐扩大。

⑷ 谁有演哈利波特中的卢娜·拉文古德的档案

卢娜·洛夫古德(Luna Lovegood)
卢娜·洛夫古德
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人物。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拉文克劳学院的学生,父亲是《唱唱反调》杂志的总编。她有一头及腰金发,眉毛很淡,眼珠凸出,让她看起来好像始终有一种很吃惊的表情,很明显的散发出一种怪里怪气的气质。
卢娜(Luna)这个名字在法语中是月亮、月神的意思。
卢娜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首次登场,是这本书中的重要人物,她是一名14岁少女,在霍格沃茨读4年级,哈利·波特的同学。在书中,她被描绘成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物,
平时把魔杖放在耳后保管,喜欢戴一串黄油啤酒塞子做的项链和《唱唱反调》杂志附赠的防妖眼镜。卢娜虽然为人有些古怪,然而却是哈利·波特对抗伏地魔最重要的伙伴之一,是D.A.成员。
卢娜经常是大家玩笑的对象,人们背后叫她疯姑娘洛夫古德。她为了保险起见,习惯把魔杖插在耳朵后面。她还拥有一条胡萝卜项链。同学们总是偷走她的东西,她在学期最后一天总是得贴告示要求大家把东西还给她。她的怪癖——如把黄油啤酒的瓶塞和红萝卜拿来作首饰——让她成为大家作弄和嘲讽的对象。但总而言之,卢娜对这样的行为总是令人惊讶地忍耐和包容。虽然她肯定知道大家对她的作弄,但她从不反击,甚至似乎根本没注意到大家的作弄,比如她知道大家叫她疯姑娘,但她能不动声色地告诉哈利这事。哈利于1995年9月1日在霍格沃茨特快上第一次遇到卢娜。他、金妮、纳威与她坐在一间包厢里。她当时正上下颠倒地读着一本《唱唱反调》杂志。她告诉大家其父是该杂志的编辑,而魔法界的大部分人都当这份杂志是个笑谈。她笑的似乎很大声,会一个劲盯着其他人看,总之是个很怪的旅伴。当秋张过来和他问好的时候,哈利内心中希望当时自己要是和一些更酷的朋友在一起,而不是卢娜和纳威之流。
哈利捉摸不懂她,特别是当他发现卢娜是除他自己外唯一一个也能看到夜骐的人。她告诉他,他的头脑和她一样清醒,这对哈利来说,可真不是什么安慰的话。这一学年中,卢娜一直是哈利和伙伴们忠诚的朋友。除了和拉文克劳的比赛外,在所有的魁地奇比赛中她都支持格兰芬多。当大家都怀疑哈利的时候,她敢于站出来表示自己相信他。她参加了邓布利多军,并非常努力地学习。刻苦的训练在神秘事务司一战中发挥了作用,她在战斗中与食死徒勇敢搏斗。然而,或许卢娜最伟大的时刻是在学期末,当时哈利正为失去教父悲痛不已。他花了几个小时想要联系上小天狼星。他试过类似降灵会一类的方法,还和幽灵对话,想找出和死去的人对话的方法,但这一切只是徒劳。卢娜碰到哈利的时候,她谈起她相信总有一天她可以看到自己已故的母亲,这样的信念给了她安慰。这样几乎类似基督徒关于死后生活的信念,从一个相信那么多不寻常事情的女孩口中说出来,给哈利不少安慰。
有趣的是,卢娜似乎比同龄人要镇静自若得多。她经常望着远方,超脱于周遭的一切。虽然她那些坚定不移的信念不为旁人所接受或理解,但却赋予她尊严。1995-1996学年度结束时,她已经成为哈利、罗恩、赫敏的朋友和伙伴。 卢娜一家已经确定就是前文提到的住在奥特里-圣卡奇波尔村附近的洛夫古德一家。她父亲是《唱唱反调》的编辑,叫谢诺菲留斯·洛夫古德(见《哈利波特与死圣》第20章 Xenophilius Lovegood)。她母亲是一个很喜欢做实验的女巫。卢娜9岁那年,她因一条咒语出了大错而不幸丧生。卢娜常常很想念她,但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再见到母亲,这让她觉得很安慰。

热点内容
完本经典灵异小说排行 发布:2025-07-13 00:32:24 浏览:596
第一风华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3 00:25:54 浏览:684
全班参与死亡游戏的小说 发布:2025-07-13 00:24:37 浏览:275
乳球总裁小说 发布:2025-07-13 00:19:52 浏览:504
网络小说排行榜网游 发布:2025-07-13 00:04:23 浏览:202
男主进入游戏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07-12 23:45:30 浏览:809
六百字短篇小说摘抄 发布:2025-07-12 23:44:07 浏览:224
网游之弑神传说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2 23:43:08 浏览:413
最新章节完整版小说 发布:2025-07-12 23:42:21 浏览:462
毒医嫡女小说全文免费 发布:2025-07-12 23:23:20 浏览: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