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
⑴ 驿路梨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驿路梨花》讲的故事是:叙述了在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小说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优秀品质、心灵纯美的主题。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⑵ 梨花开遍,情暖人间--品读《驿路梨花》
梨花开遍,情暖暖人间
《驿路梨花》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作者,彭荆风。体裁,小说。
对于这篇文章,我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上初中就喜欢上了本文。学完后还仿写了一篇作文。作文课上,老师作为一篇范文来读,记忆犹新。现在,新编教材中看到此文,心里颇有窃喜之感,品读本篇美文,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下。
一、内容之美
《驿路梨花》这一短篇小说,讲述了“我”和老余在云南边疆哀牢山发现并投宿小茅屋,遇到瑶族老人,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正当他们修葺房屋时,一群哈尼小姑娘出现,误以为走在前面的就是梨花,纷纷表示感激,哈尼小姑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是解放军战土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料小茅屋,故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二、主题之美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和文中并未真正出现的解放军、梨花姑娘。从这些人物中看出,文本围绕着小茅屋的修建和照料以及维修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各民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驿路梨花》的主题贯穿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五件好事围绕小茅屋串联起来:1.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方便过路人;2.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3.梨花妹妹接过任务,照管小茅屋;4.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5.“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从文中主要人物的事迹上勾画出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此地的广为流传,生生不息。
小说四次提到梨花,一语双关,即描写自然界中美丽洁白的梨花,又揭示着像梨花姑娘一样拥有善良纯洁的高尚人格精神。“白色梨花开满枝头”昭示着辛劳的路途中会有人家,“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又进一步点出洁白淡雅的梨花指引着过路人找到缓解疲劳的歇脚处。通过梨花这一丰富的意象,在诠释着梨花(物)——梨花姑娘(人)——梨花一样的精神(主题)三者交相呼应,而歌颂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主题也就在这一步深一步的描述中,得到了印证。
三、写法之美
从文本细读角度剖析《驿路梨花》,会发现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凸显文章的主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从以下角度解读文本。
(一)叙述视角
《驿路梨花》从叙述角度上看,文本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将“我”陷入整个情节中,隐蔽作者的观察范围,靠“我”带领读者走进情节,使读者陷入了“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思考中,并通过人物的逐步出现一步步解开谜团。
以“我”的口吻来叙事,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在睡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丽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大自然梨花的香气四溢使“我”在梦境中见到美丽善良的梨花姑娘,深入其境,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真实又自然的展现其细微之处的变化。
(二)误会迭起
巧用误会,使行文疑窦丛生,波澜起伏,作者利用人物之间对“小茅屋主人是谁?”的误解,来激化矛盾,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误会一:“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误会二:“我们”误以为梨花妹妹就是梨花,而梨花却嫁到了山那边,作者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巧设悬念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此则悬念一;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瑶族老人扛着米推门而进,“主人”回来了,一个悬念解决,瑶族老人否认,悬念再起;据赶马人说是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解放军为什么建造房子?悬念之三;最终解开谜团,雷锋精神的指引下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作者就是以这一连串的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然后用简捷的语言,揭示事情的真相,使故事悬念的结束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四、梨花之美
《驿路梨花》中,“梨花”这一环境,我认为是作者刻意选择的。文中有三处写到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梨花的美丽与人物的美好相得益彰,这种环境与人物的统一,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写法。但为什么是“梨花”而不是其他花呢?比如桃花?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使这篇小说的环境设置非梨花不可?
文中的相关描写,勾勒出梨花的鲜明特点:洁白、清香。“洁白”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意象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由洁白想到纯洁,进而想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因此,洁白的梨花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心灵纯洁且无私的茅屋“主人”们。
我们在读小说或者诗歌时,如果细细品味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会大有收获。在文中,梨花的盛开之处——驿路,也有特定的文化意味。
驿路,又称驿道,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时用的道路,在文中是指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的首要功能,便是传递。略加思索我们便能发现,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里爱的传递暗相呼应。在小茅屋里,人们进行着一场爱的接力赛。“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已超越了陆游诗句中景物描写的层面,变成了春意盎然、爱满人间的象征。
梨花开遍,情暖人间。
⑶ 概括驿路梨花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通过与之相关的几件小事,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3)课外阅读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⑷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驿路梨花主要内容概括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二、驿路梨花文章主旨是什么
本文主要通过哈尼族女孩学习雷锋,甘愿做一个无名英雄,热心助难路人的事迹,歌颂我国人民帮助人民幸福,展示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发扬光大。光荣的一面。小说结尾,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
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三、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人物经历
1929年11月22日出生。1949年参军,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热爱乡土,热爱祖籍萍乡,热爱出生地鄱阳,热爱小时呆过的赣州、铅山、上饶。多次回乡访亲探友,给当地业余作者讲话或辅导,认真负责生动。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创作历程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 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文革”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⑸ 驿站梨花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驿路梨花》叙述了在叙述者“我”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故事梗概:“我”和老余在西南边区的一座山上迷路了,遇到一座小木屋,这座小木屋里有水有电,是专门给路过的行人落脚用的方便之所。“我”和老余特别感动,想要找到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在三番两次的误会中,我们才得知这小屋子是当年解放军无偿修建供行人使用的,后来经过梨花姑娘、梨花妹妹等人的维护,一年又一年地起着作用。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该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⑹ 驿路梨花课文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
时间:一早一晚
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彭荆风,男,汉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驿路梨花》的故事发生在哀牢山哈尼族山寨附近。哈尼族人民一向是山有多高就往哪里攀登,在山的最高处建立山寨、开垦梯田;山高水长,那云雾深处,也就被他们兴建成如海市蜃楼般令人神往的特异景色,让外来的人们流连忘返。
文中对“梨花”的赞美,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歌颂、热爱、崇敬之情,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通过梦境,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情于景,使全文结构精巧、含蓄隽永、虚实相映又饶有余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寓情于景,富有诗意美。作者说:“我正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的心情来写作的。”为了深刻的体现主旨,作者巧妙的运用清新纯洁、富有象征意义的梨花贯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