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王统照文集短篇小说卷

王统照文集短篇小说卷

发布时间: 2023-01-28 16:17:36

A. 《王统照文集中国近现代名人文萃》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3h8y4DCM4rlqS_Yda-RcnA

密码:pb28

书名:王统照文集

作者:王统照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年份:2009-6

页数:316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王统照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包括:《山雨》、《湖畔耳语》、《“搅天风雪梦牢骚”》、《刀柄》、《小诗》、《花影》等作品。

B. 王统照的著作目录

一叶(长篇小说)1922,商务
雪潮(诗集)与朱自清,叶绍钧合著,1922,商务
死后的胜利(话剧)1924,商务
春雨之夜(短篇小说集)1924,商务
童心(诗集)1925,商务
号声(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复旦书店
黄昏(长篇小说)1929,商务
霜痕(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北国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长篇小说)1933,开明
片云集(散文集)1934,生活
这时代(诗集)1934,自印
王统照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6,万象
青纱帐(散文集)1936,生活
夜行集(诗歌集)1936,生活
春花(长篇小说)1936,良友;重排本改名《春华》,1948,晨光
山东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1937,上海儿童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1937,开明
横吹集(诗集)1938,文生
游痕(散文集)1939,开明
欧游散记(散文集)1939,开明
繁辞集(散文小品集)1939,世界
去来今(散文集)1940,文生
江南曲(诗集)1940,文生
华亭鹤(短篇小说集)1941,文生
王统照杰作选(小说、散文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银龙集(短篇小说集)1947,文生
王统照选集 1957,香港文学研究社
炉边文谈(文艺随笔集)1957,山东人民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 1957,人文
王统照诗选 1958,人文
鹊华小集(诗集)1958,自印
王统照小说选 1959,香港万里书店
湖畔儿语(短篇小说集)1961,香港上海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 1980,香港文教出版社
王统照文集(1—6)1980—1984,山东人民
王统照散文选集 1982,百花 王统照亦善书法,一手漂亮的褚河南。在民国的书法家汇作中,刊有其作品。三十年代鲁迅,郑西谛委托荣宝斋刻印《十竹斋笺谱》,其中的跋,便是出于王统照之手。

C. 王统照的简介

1935年春,王统照旅欧回国,在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创办《避暑录话》周刊。该刊发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36年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主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同年10月,王统照在上海积极参加了文艺界爱国救亡和争取言论自由的民主运动,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2月,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鲁迅先生逝世后,他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文学月刊纪念鲁迅专号。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及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王统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实了新文学的宝库。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等。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1~5卷)和《王统照选集》等。

D. 诸城历史人物

虞舜

虞舜(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明君。因其先人封于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又名重华(相传他目中有两个瞳子)。 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孟子·离娄篇》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诸城城北5公里处,现为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该村村头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传舜曾饮于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历山”,据说舜曾耕于此。至今,诸冯一带仍流传着舜的传说。

公冶长

公冶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世居诸邑公冶场村(今诸城市马庄镇近贤村)。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镇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诸诚市),他在密州不到两年时间,关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为证;在超然台放歌,多有佳作,奠定了其豪放派词风,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佳作。

赵明诚与李清照

赵明诚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诸城)人,

著名金石学家。

父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赵明诚少为太学生,弱

冠时即潜心搜蓄金石书画。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几年,其间李清照创作了大量脍灸人口的文学作品;赵明诚在李清照协助下,完成了《金石录》初稿。他们的收藏日益增多,于是起书库、购大厨,分门别类置放各种书册,满满装了10余大屋。他们孜孜不倦地阅读、研究,每夜必燃尽一烛方休,甚至彻夜不眠,“其乐在声犬马之上,”终于在1117年秋写出《金石录》初稿,集金石刻辞2000种,分30卷,由刘趾作序。1120年,赵明诚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莱州。1126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在淄州任上,突然听到金兵进犯京师,夫妻“四顾茫然”,看着盈箱满箧的珍贵文物,“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不胜留恋痛惜之情。1129年,赵明诚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职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张择端

张择端(公元12世纪·北宋,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又字文友,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本是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作品气势恢弘,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

诸城市箭口镇西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少颖异。弱冠为诸生,每试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试中”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奋笔侃侃无所避。尝召赴瀛台泛舟,赋诗称旨。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李澄中学问渊博,诗冲和,宗盛唐,词多比兴,稚而能切。工文,尤好为诗,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及《日云村集》八卷(均为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丁惟宁与丁耀亢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诸城城里人,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亲。嘉靖甲子(1564)举人,乙丑(1565)联捷进士,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多有政声。于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罢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间一代鸿儒,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连名重一时的文坛巨匠王世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与之为友。万历年间的《诸城县志》中就收录了他大量诗文,如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观日出》、《观潮》、《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辽阳鹤等。1599年出生在诸城城里,生长在名门世家。其祖父丁纯、父亲丁惟宁皆在明廷以进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续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说代表作。该书承袭《金瓶梅》而来,书中杂以淫秽描写,后来成为禁书。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

号石庵,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县)人。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 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爱。比纪晓岚年长4岁,是一位将门虎子, 自幼聪慧过人,出身于山东诸城 。

刘氏家族,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嘉庆二年,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窦光鼐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市箭口镇高家庄人(今属山东安丘市景芝镇)。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顺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会试大总裁等职。窦光鼐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诗赋尤佳,素有“才子”之称,与纪文达、朱文正、方纲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文运三十年,使文学艺术极盛一时。为官廉正,勤于职守,世人称赞。其著作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等。

诸城古琴派

近两百年来,山东诸城县形成了一个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之为“诸城派”或“琅琊派”——目前发现此派最早的琴家是清嘉庆年间历城(今济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约1775-1884),其手稿《龙吟馆琴谱》抄录的八首曲目为诸城之祖谱。有理由相信诸城派的起源应更早。

清道光年间有王雩门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学多闻,善操古琴,传为金陵派。其辑订的《琴谱正律》中也只有一曲《长门怨》与诸城派《龙吟馆琴谱》相吻合。同时还有王作祯先生(字心源,1842-1921),诸城城里人。习琴自乃王溥长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显达,以琴诗自娱,辑订有《桐荫山馆琴谱》。其父与冷泉先生过从甚密,《琴谱子律》之《长门》一曲应自王既甫先生处得来。王心源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清末则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聪颖敦厚。从心源先生习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谱,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形成诸城流派。又东渡扶桑习西乐六载,得学士学位,学贯东西,归来于泉城立“德音琴社”传琴。1919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延先生于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从学而有成就者甚众,遍及神州。入室弟子为詹澄秋、张友鹤两先生。先生精于制琴,监制250余新琴,多精品,分赠琴友,传播琴学,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吕、作曲、长古文辞、瑟与琵琶,辑有《玉鹤轩琴谱》录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与《龙吟馆琴谱》完全吻合,几乎未动分毫,先生之渊源共有目也。同时,另一传人王宾鲁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与诸城派风格不同,人称“梅庵派”,1911年经康有为先生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其为首次进入高等学府授琴的琴家,甚有声望。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

诸城现当代文化名人

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

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有剑先、鉴发、容庐、卢生、恂子、鸿蒙、TC等。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工诗善文,一生笔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他是一位为新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士。曾参加五四运动,从事新文学创作。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有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等职。

陶钝

陶钝(1901-1996),原名徐宝梯,

字步云。曲艺研究家、作家。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的发起人,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建国后,先后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他对文艺工作特别是曲艺工作发表了许多论述,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尤其是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陶钝文集》和50万字的回忆录《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名公韬,诸城城里人。孟超能诗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艺运动培养起来的著名作家。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与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作品有诗集《侯》,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长篇小说《潭子湾的故事》,戏剧《李慧娘》等。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诸城吕标乡

臧家庄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

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引起注意。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诸城市昌城镇

王家巴山村人。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导演、剧作家。从30年代初从事戏剧工作起,先后创作、改编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东之夜》、《张家店》等。他在表演上戏路广、手法多、力求形体动作的质朴、洗练和内在情感的真挚流露,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表演的艺术境界。他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导演作品在坚持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注意融入写意手法,逐渐形成粗犷、浑厚、朴实、自然的特点,如《人命贩子》、《母亲》、《十六条枪》等戏的艺术成就,对根据地早期话剧运动建立较完整的导演制度具有启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平原作战》、《风雨历程》等几部影片。

王希坚

王希坚(1918-1995),又名王熹坚,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希坚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中篇小说《变工组》,短篇小说集《东老石人社》、《前沿阵地》,诗集《民歌百首》、《黑板报上写诗歌》、《自由诗》、《远方集》,鼓词《老会长》等。1976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雨过天晴》,短篇小说《李有才之死》、《牛棚诗人》等。曾主编过《群众文化》、《山东群众》、《山东文学》、《历山诗刊》等文学刊物。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

相州村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短篇小说《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东诸城,

生于吉林。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因演出影片《创业》而引起影坛注目。1980年,因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主角奖。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获1994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奖。主要作品有《青松岭》、《创业》、《泪痕》、《被告山杠爷》、《元帅之死》等电影。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 金鸡”双奖,中国电影 “华表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获得中华影星表演成就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和“世纪影星”中国电影百年世纪奖。其书法颇有造诣。

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建树,后改名大同,号芝叟,疯道人、芝里老人,诸城芝畔(今属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刘大同为人耿介有骨气,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书法、好诗词、喜收藏。曾在天津举办画展,并将收入资金捐赠山东医院。著有诗集《岭南吟》、弹词 《复太古》 和《 白山经咏》等文论。其书画作品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E.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统照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统照

王统照,字剑三,现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创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山雨》、《春花》、《一叶》,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华亭鹤》,有《王统照文集》(六卷)。

F.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问题

是中文系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还是外国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楼答案完全不靠谱,二楼的已经是很多年前网上的东西了。

那么就说说中文系的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两门专业课考试分别为“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满分都是150分,没有中文系其他专业要考的“大综合”部分。报考时须在两个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国外中国学)中选择一个,但考试出题是不分方向的,所有考生做的都是同一套试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参考书目(中文系不指定书目,本书目为北大中文考研工作室http://class.chinaren.com/fengyuyanluren发布)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董学文《文学原理》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
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

毕业去向和研究方向无关,可以看北大中文专业考研答疑专区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20374&extra=page%3D1里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去向表。

命题特点及试题举例分析。

按考试涉及的学科来划分,“中外文学”主要考察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学较少涉及甚至不考,但也不能忽视,要稍带复习。各门学科所占的分值不是很固定,现代文学有时占30分,有时占50分,古代文学占10-30分不等,剩下的分数就是外国文学了,其中东方文学主要涉及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和圣经文学,所占分值不大,一般在15分左右;“中外文论”主要考察西方文论、中国古代(含近代)文论,并且结合比较文学和文论出比较诗学方面的考题。覆盖面较广,出题点很难预测,分值分布也时有变化。07年古代文论占30分、西方文论50分,比较诗学70分;08年古代文论30分、西方文论40分,比较诗学80分。

从考试题型上看,近五年的惯例是“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各出五、六道大题,一般都是论述题,有时“中外文论”考试中会用一个名词解释,或若干填空,或若干简答,或一段文言文标点、翻译、评述等题型来代替五六道论述题中的一两道。每门考试的五六道大题中,一般前两三道题分值较低,占30-60分,后三道题分值较高,占90-120分。

这里说一下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它的身份较为特殊,在“中外文学”中一般考应用,与具体文学史相结合;在“中外文论”中,一般与中外文论相结合,考察考生在比较诗学方面的掌握以及考生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看法,基本上都为最后的论述题,也有可能考比较文学方面的名词解释,例如08年考了“拼贴”(collage)这一名词解释。

北大中文系无论哪个专业,考研的试题都注重考查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简单考查知识点本身的记忆情况,所以千万不要只满足于背下了书上的一个个知识点,这一点请大家切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考题,不仅偏重于考查考生对外国文学的熟悉程度,还要求我们能够把外国文学放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外国文学知识基础,对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也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例如08年“中外文学”中的一道30分的论述题:用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研究方法分析一首唐代律诗或绝句。此题看上去似乎是在考查古代文学的知识点,但这其实并不是关键所在。这道题的本意是考查我们能否在答题时充分地融入新批评的理论观点,并恰当地运用到分析唐诗上面,也就是考查我们在比较文学视角下,以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北大的比较文学专业课考试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的文化热点十分关注。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阅读一下《中华读书报》等文学报刊中报道的中外文化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很可能会在考试中遇到。例如08年“中外文学”中的两道大题,都涉及到了时下的文化热点:一道40分的题是“分析《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或类似文本(如《指环王》)的文类、风格和母题”(07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问世,此系列宣告完结),另一道50分的题是“分析张爱玲小说与中西小说的关联”(张爱玲近几年一直是研究热点,07年底更因电影《色戒》而迅速升温)。

复习方法和复习计划:

考生应该在3月份以前确定报考学校和专业。如果3月份开始复习,可将复习计划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在9月之前把所有的参考书过一遍,划出重点。

第二阶段,做自己的专业课笔记,争取在11月底完成。

第三阶段,抛开书本,拿着自己的笔记复习,加强记忆。

政治在9—10月份开始复习,12月初复习第二遍。英语每天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复习量,重点在做真题上。阅读和作文为重中之重。

如果是7月份才开始复习,必须将专业课复习的第一遍在两个月之内解决,之后再开始复习政治。这时候应该没有时间细细整理笔记了。建议将整理笔记的重点放在西方文论和外国文学上,因为这两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且分值最大,也是考生相对薄弱的环节;比较文学的知识可以在图书馆翻阅相关的入门书籍,将其中涉及流派、代表人物和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浏览一遍,掌握的放过,没有掌握的强化记忆和理解,就不一定抱着参考书了;古代文论则必须从大处着眼,放过细小知识点,总结出清晰的文论发展脉络。

总的说来,如果准备考研要用到十分力,那么五分应该在专业课上,四分在外语上,一分在政治上。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不知道该怎样协调看参考书和看文学作品的时间分配,一般有一定文学阅读积累的同学,要在10月份以前查漏补缺,而且不能只局限于读小说,诗歌、散文,尤其是戏剧也要引起相当的重视。文论方面,可以挑比较重要的原典好好研究一下,不要贪多,例如亚理士多德的《诗学》或钟嵘的《诗品》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要注意勤于思考,最好做一做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样可以锻炼思维输出能力,想法也会渐渐有独创性和深度。如果在10月以后还要在阅读原典上纠缠,就得不偿失了,因为时间根本不够。

如果深感自己文学积累欠缺,那么应该尽量找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专著来阅读和研究。也可参照历年考试真题来发掘出题重点。一般近十年间出现的文学作品和文论考点都是复习重点。

如果复习文论感到困难,可以先复习相关的文学史,因为文学史脉络是文论的基础。如复习古代文论之前最好复习古代文学史,复习西方文论之前最好复习完西方文学。

在复习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不少其他问题。首先是每天的时间安排。不建议每天都早起,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保持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每天的复习时间要在7个小时以上,最重要的是兴奋点来的时候一定是在学习。也不建议通宵熬夜,一天两天可以,长此以往,不到考研最后阶段人就已经垮了。其次是学习上遇到难题怎么办。如果方便的话最好到北大上一两次研究生的课,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许能结识到上一届考上的师兄师姐,可以向他们讨教经验,问他们是怎么复习的,怎么答题的。如果他们的建议和自己的复习有明显出入,就应该考虑适当进行调整。

另外,在初试前不建议联系导师,因为这样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导师的论文及专著应该找来看一看,但没必要精读,只要知道他们最近的研究方向和大致观点就行了。

需要提醒学弟学妹们注意的是,考研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研考的是大家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复习期间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其实是很正常的,关键在自我调节,可以通过写日记、找同学聊天等抒发郁闷。在考研过程当中最好不要孤军奋战,建议找几个考友,每天一起复习。

chaomi2588,以上我的回答希望能令你满意。

热点内容
娇妻太甜总裁小说全文 发布:2025-07-15 18:19:29 浏览:376
类似总裁的亿万老婆的小说 发布:2025-07-15 18:17:59 浏览:20
珠帘言情小说作品集 发布:2025-07-15 18:16:31 浏览:224
12本足以封神的经典女主小说 发布:2025-07-15 18:04:08 浏览:310
隐婚总裁和女明星小说 发布:2025-07-15 18:03:55 浏览:405
十大经典女主军旅小说 发布:2025-07-15 17:58:13 浏览:920
免费下载小说神医婿 发布:2025-07-15 17:58:12 浏览:764
穿越言情小说女主是演员 发布:2025-07-15 17:57:35 浏览:329
绿亦歌短篇小说阿难 发布:2025-07-15 17:42:26 浏览:286
黑道总裁的陪心交易小说下载 发布:2025-07-15 17:37:11 浏览: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