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高行健短篇小说分析

高行健短篇小说分析

发布时间: 2023-01-27 11:57:20

㈠ 如何评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灵山》

我读完了《灵山》,华语文学如高行健能把语言运用得如此妙处的不多,很多大师的长篇小说洋洋洒洒百万字,但是都是在写“他”,而不是写“我”,我的体验,我对周围环境的体验,我对他人的体验,这就是思想政治正确的作家和真正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的区别。

就拿莫言的长篇小说来看 吧,莫言在写作之前是带着目的去写的,他的目的就是写自己的“家族史”,写当地的历史,里面很多的故事都是他想象来的,和自我的关系不大,小说里的人物基本上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突出了外部环境,而忽略了个人体验。这是我读不下去他的长篇小说的原因。

《灵山》的妙处在于作者将自我和环境完美的融合了,这就是陶渊明的“无我”胜“有我”境界,小说里的人物仿佛就是“我”,这和高行健个人的体验有关系,他深挖“我”,小说里的人物和环境都是这个“我”的印象。

我宁愿把高行健的《灵山》当做是印象派,小说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印象,而不是“想象”。印象有一定的尺度,而想象没有尺度,没有尺度就容易逾越,把我的感受强加到小说人物中,而印象没有强加,是人物折射到我身上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从人物身上找到了“我”。

我还喜欢《灵山》的语言,节制到极点,只有节制才能有优美,不像莫言那样不知道节制。

当然,我还坚持认为莫言最好的小说是他的短篇,如《白狗秋千架》和《透明的胡萝卜》,这两个短篇超远了他的长篇,和任何伟大的短篇都可以媲美。

㈡ 高行健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一、野性色彩

高行健作品够把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完整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不会像其他作品那样空洞,而是有了坚实的根基。叙述的作品、交流的作品、趣味的作品、复调的作品、动作的作品和完全的作品,这六种作品形态是高行健所追求的。

二、荒诞艺术

高行健的创作跨越戏剧艺术和小说创作两个领域,在他塑造的众多角色中,人们似乎很难找寻到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特征,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的人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总是刻意淡化小说人物”角色的具体形象,所有的人物似乎都是带着面具在行进,就高行健创作的作品而言,任何一种人称都不具备绝对的领导地位。

三、游移风格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早就有所谓“风格即人”的古老命题。法国学者布封也曾明确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当读者试图在高行健的小说中寻觅“风格”的踪迹以及从中解读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则往往陷入到现实的迷茫之中。

四、空灵参悟

高行健的小说《灵山》突破了“说什么”与“怎么说”的限制,尝试在“小说”这一文类中融入听觉因素,通过问答形式的转变、独白对白的交又、语速节奏的变化,赋予小说以“音乐性”,树立了一种新的长篇小说的叙述结构。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江西赣州出生,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画家、电影导演、摄影家,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国公民。

因“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亦是翻译家,尤著于翻译塞缪尔·贝克特和欧仁·尤内斯库的作品。而当中的意识流作品及当中的流亡意识对其他作家有很大的启发。



(2)高行健短篇小说分析扩展阅读:

文学生涯

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很快被禁演。

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

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㈢ 小说评介|《一个人的圣经》:活着——人事醒觉后的欲望

文/王栩

(作品:《一个人的圣经》,高行健 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

显然,活着在高行健笔下被其表述成生命存在的欲望。这欲望作为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因其对生命意义的尊重而大放异彩,无可厚非的成为对本能的最佳诠释。

欲望即本能,亦即活着。活着就是一切,《一个人的圣经》里,“你”就是如此践行着关于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在香港,“你”同马格丽特呆在一起的那四天里,是“你”和这个德国妞谈论政治时,“你”以轻松的姿态表现出来的调侃和遗忘。它让“你”不愿回顾历史,只想停留在当下。这倒不是寓示什么主张,而是贴合实际的生活态度。高行健赋予这种生活态度以摒弃沉重、拥有当下的认知习惯,这就定义了活着在简单层面上的坦诚。

与“你”此时的简单相对应的,有着犹太血统的马格丽特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厚重而深刻。马格丽特拒绝割断过去的记忆。 犹太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凝结成一个民族的哀痛,以集体密码的方式烙印在马格丽特这般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种下了一个名叫忧患的这一意识层面上的幽灵。它主导了马格丽特如此看重自己犹太人身份的同时,试图背负整个民族的苦难,在揭露和谴责对犹太人的罪行之际,彰显被迫害者藉由历史记忆集聚在心底的力量。

这样的力量于“你”而言,并非已经失去。在“你”,是彻悟后的超脱,其成熟的表征就是活着。此时的“你”,不愿再给自己贴上任何标签,尤其不愿扮演基督的角色,背负一个民族的十字架。马格丽特珍藏历史的记忆,“你”只想遗忘。遗忘并不表示“你”的冷漠,恰恰是“你”走出历史,重返生活的旁证。

高行健将历史与生活对照,观审出历史对个体的吊诡以及生活对个体的接纳和包容。小说《一个人的圣经》里的人物“你”,在历史的喧闹声中,无可逃避的站到前台,呈现出被时势所迫的身不由己。处于喧闹的漩涡中心,就算冷眼旁观,也还是不由得粉墨登场,于历史舞台上唱尽时势裹挟下的高调和颂赞。更何况,这样的唱颂有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争斗。它让每个人在历史的哈哈镜前都变形成了同本貌相去甚远的样子。

暗地里,来自生活的馈赠让“你”至少保持了一个相比于他人较为清醒的头脑。可“你”知道,清醒在非正常的历史时期是和风险等同的称谓。所以,“你”显得玩世,但“你”决没有伤害那些与“你”有过交往的女人的感情。在自愿的基础上彼此享用对方,是高行健于小说里营设的来自黑暗中的浪漫。享用的过程尽管偷偷摸摸,却在情欲的宣泄下审视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和政治的伪饰。

“你”在保护自己、揪斗他人的风浪里憩息在和众多女人的交往中,没有缠绵与纠葛,只有攫取。较之小说里犹如秘史般列举出的乡村干部对待女人的劣行,“你”对女人的攫取未脱柔善、本真的一面。而这,却是“你”天性中的弱点。它使“你”心思敏感,过早的窥破了政治的秘密。混乱中,政治除了炒作的玩物,附带清除的功用,对“你”这样的小人物而言,毫无出路。因“你”连做一枚被弃的棋子都不够资格,不过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罢了。

何以补偿身为蚂蚁的“你”天性中的弱点,安放这颗有着自我保护意识而又不羁的灵魂呢?在自由的凭依下,“写自己要写的东西”。高行健给小说人物“你”的人设,铺展开一个流亡者独立于规范之外的写作理念。这一理念的主旨在于,它不是对规范的打破和颠覆,它是坚守自己的风格。风格同创新无关宏旨,风格是对既有规范的无视和厌恶。诗就是诗,何来题材的限定。人称代词“我”、“你”、“他”都能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而人物不必具体显现在故事的叙述脉络里。作家也能画画,只要有市场,用不着官方认可。《一个人的圣经》,即在这般对理论的阐释和历史的展开下完成了艺术与文学对个体心灵的拯救。

这样的拯救高行健叙述的暗无天日又真实可信。从“你”内心流淌的文字实非纯粹的文学,毕竟,纯粹也是一个限定。“你”那超脱限定的书写无一不指向痛快的宣泄,宣泄中,“你”活得快乐。这就让生活的真谛变得浅显而直白。所以,在高行健充满迷幻的语言的依撑下,《一个人的圣经》成了个体之书。打开它,出自读者自愿的选择得以在调笑和戏谑掺半的文字里捕捉到一个灵魂走向自由的欢欣。这欢欣所付出的代价,除了逃亡,别无他途。

逃亡的隐线在此时的“你”同彼时的“他”互为依存的观照下,是历史与当下、记忆和遗忘纠结缠绕的无法分清彼此的一团模糊的自我。这个自我分裂成彼时那个历史中的“他”,此时活在遗忘中的“你”。他们在小说里串起了对历史的厌憎,对活着的欲望。高行健经由逃亡厘清了“你”和“他”之间的界线,让面具的指向无所隐遁的显影在历史的天空。

透过文字的幻象,面具映射出群魔乱舞的年代里“他”的从众和自保,以及摘取面具的一份努力。这份努力让“他”那残存的清醒成了潜在的罪证。乡村也不是可资凭藉的庇护所,而是同城市毫无二致的斗争策源地。“他”的窗外有了可疑的身影,暗中窥探的眼睛险些把“他”置于人民公敌的境地。这种境地在“你”日后对历史的总结里,是制造敌人的方式,服务于专政的有效手段。

置身于险恶的年代,女人,无论有无情感的牵系,终究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未尝泯灭。“你”同众多女人的交往,使“你”保留了对何为生活的认识。生活就是活在当下,这一认识从彼时的“他”那里延续至今,成功地伴随此时的“你”卸下记忆的重负自由的活着。

自由,在摘除面具后成为“你”真正的凭依。此时的“你”,不再需要那些无谓的非正常的表情,那些顺应面具而存在的做给他人看的矜持。它们是彼时那个“他”的保护色,应对恐怖的同时,品尝说不上甜蜜但稀缺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对此时的“你”来讲,可有可无。“你”已经勾销了情债,于摘除面具的一刻。“你”不再扮演谁,“你”就是“你”。原本模糊的自我终于清晰,它不是变化而来,它是本貌的恢复。随同本貌一起恢复的还有对写作的认识。既然活着,又还能写,写作于“你”,也就是个玩味。玩味中体察个体对生命的感受,写下的文字不受羁绊的突显作者本真的自我流露。《一个人的圣经》就这般在玩味中于高行健自我本真的流露下托身于“你”而道出活着的精义。

(全文完。作于 2022年1月17日)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㈣ 高行健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话剧《绝对信号》、《野人》、《车站》、《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独白》、《冥城》、《彼岸》、《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诘》、《夜游神》、《山海经传》等;小说及评论集有《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给我老爷买鱼竿》、《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没有主义》、《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戏剧集》、《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等。

㈤ 高行健的灵山主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灵山是一部没有主旨的小说,不能说要表达什么,这是对于经典文学的说法
不过一定要说思想,那就是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不过灵山不仅仅是这些
灵山不是实地,是一个象征,象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目标,灵山,也许就在彼岸
建议看书要看它的神韵,灵山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新小说表现方式才是我们学习的关键
我是高行健吧的候选吧主,楼主有时间去逛逛

热点内容
超短篇小说爱情故事 发布:2025-07-15 16:49:08 浏览:858
特种兵军旅言情文有肉小说 发布:2025-07-15 16:35:52 浏览:501
重生都市小说医生类 发布:2025-07-15 16:32:42 浏览:56
网络小说网游之王者归来 发布:2025-07-15 16:21:50 浏览:575
枪战类轻小说 发布:2025-07-15 16:11:08 浏览:847
霸道总裁耿美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15 16:07:28 浏览:245
小说游戏类虚拟网游 发布:2025-07-15 15:52:22 浏览:631
网游类洪荒封神小说 发布:2025-07-15 15:50:46 浏览:264
重生清末民初小说 发布:2025-07-15 15:41:38 浏览:773
世界畅销经典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5 15:35:47 浏览: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