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拆解
⑴ 怎样写小说赏析,过路的帮帮忙
第一、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依托文字复现故事。
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艺术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的。作为借助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读者是通过理解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依托文字复现故事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通过故事复现人物。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和发生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者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理解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第二、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拆解结构看细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组合细节看情节。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他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小说情节加以重新构建。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者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根据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者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第三、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透过形象看底蕴。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局部解剖”——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关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这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和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活,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方式;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了。
反复玩味看技巧。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作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画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事件,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中,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变化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渡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里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住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被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传奇色彩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⑵ 看哪些书可以提高文笔
我推荐的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由九十篇长度不一的短篇小说构成的短篇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全书”。
至于文笔,书中这样说到:为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我想,这正是写作者们亟待去解决的事情。
⑶ 如何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链接:https://pan..com/s/1ica83ZeinEsThCQe5q7I6A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里有20课的阅读哦。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⑷ 适合小学生看的短篇小说
杨红樱(樱桃姐姐)和伍美珍(阳光姐姐)的小说都合适。
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都很不错。伍美珍的“非常班级”系列
第一季
《瓜子脸女霸王》
《贪吃虫碰上告状鬼》
《男生都是挨整的命》
《考试的10种悲惨结果》
《女生领地的捣蛋鬼》
《Super Star 同桌》
第二季
《臭袜子赢比赛》
《月亮亲吻地球》
《绿豆班的那些事儿》
《咖啡味的七七班》
《秘密心情便利贴》
《袋鼠斗圆规》
“阳光姐姐嘉年华”系列
《最美的夏天》
《天蓝色的阳台》
《同桌薄荷糖女孩》
《拥抱幸福的小熊》
《假如给猪一对翅膀》
《兄妹学期故事留言板》
《遇见火星女孩》
《蝴蝶落在流泪手心》
《你是我的哥》
《飘在天空的果冻》
《依兰花女生》
女孩子的话,意林的一些书就不错就不错。像悠莉宠物店,蔷薇少女馆,天使候补生什么的。
打字不易,望采纳
⑸ 丰子恺的小故事有什么
丰子恺的《小故事》是他亲自编写、誊抄和装订的故事集,是一位父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手抄读本,蕴含着他对中国儿童讲故事的艺术匠心。
《小故事》中有丰子恺自己的阅读轨迹——这些故事基本都来自《说苑》《东坡志林》《二十四史》和《虞初新志》等古典作品。
这得益于他的阅读习惯:他平时阅读古文时,就把一些好玩的、有意义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抄写在特制的“缘缘堂制笺”上,有空的时候就读给孩子们听。据丰子恺女儿丰一吟回忆,这本自制的“小故事”手抄本,当年大受儿童们欢迎,经常被借阅,是丰家的“热门书”。
(5)短篇小说拆解扩展阅读
小故事,在丰子恺这里,意味着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却含义隽永的短篇故事。这本书中,有囫囵吞枣、晏子使荆、扁鹊治病、朱买臣休妻等耳熟能详的古代历史典故,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桃核念珠、跳高绝技、吃烟献技等古代奇技,同时也有画风筝、剪发图、高岱受骗等等富有幽默诙谐色彩的日常生活故事。
其中既有蕴含着古代伦理的教化典故,也有着志怪奇侠历险,题材选择较为多样,包含了适宜不同年龄段儿童口味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儿童并不熟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和史著作品。
1929年,他写《幼儿故事》一文,从自己经验出发,提出“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再通过学理性反思、故事模型归纳和结构分析,探索给儿童讲故事的方法:用故事类型学思维,将儿童故事拆解和分析,方便记忆和领会,然后根据这种结构类型的相似之处,寻找适合自己孩子口味的故事,进行填充。
某种意义上,《小故事》就是丰子恺给自己孩子开出的一份中国古典故事书单,同时也是他讲故事的“原始材料”。这些故事或温馨,或有趣,或隽永,在丰子恺声情并茂讲述之中,深得丰家儿童们欢迎。
⑹ 科幻小说写作技巧
如何写科幻小说?这是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如果有固定答案,岂不是人人都可写科幻小说?岂不是科幻小说再不会发展?我这里不想详细叙述写科幻的技巧,只想列举一些作家的经验之谈,供同学们参考。 先说两件美国写作课上发生的事。 一次,在写作课刚开始时,学生在教室里坐定,教师走进课堂,从讲台上看看学生,开口第一句话是:“一切能够写出的故事都已经写出,你们不可能写出更好的故事!” 还有一次,也是第一次上写作课,教员把这门课定名为“为乐趣和收益而写作”的写作课。他开口第一句话是:“《灰姑娘》的故事已经写了5万次,都能卖掉。这故事还可以再写——再卖!” 两个教员讲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按第一个教员的说法,岂不是无需再学写作?按第二个教员的话说,岂不是一切故事都是重复或抄袭? 否!他们的含义是我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他们那样说只是为了幽默,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在,我们列举一些著名科幻作家关于写作经验的名言。 一、关于科幻小说的结构 杰克·威廉森(曾参加成都科幻会议)说: 永远不要让读者设想有多个基本前提……保持故事连贯一致,小说中的一切都要合乎逻辑顺序,前后呼应……要让读者极想知道你准备告诉他什么。 A.E.范·汪说: 考虑一些大约800字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个目的,一般在第三段陈述,在场景结束时这个目的可以完成也可以尚未完成……场景不一定按最终顺序来写……想到它们就写下来。 二、关于科幻小说的人物 杰克·威廉森说: 保持人物符合逻辑……坏人一般比英雄人物好写。 约翰·布鲁纳说: 如果谁有志写科幻小说,对银河帝国的兴衰极有兴趣,而对他故乡街道上的人却漠不关心,那么我劝他回家,在自己脑门上用硫酸写上下面的标语:“科幻小说与所有的小说一样,是关于人的小说,”这样他一照镜子就能提醒自己。 约翰·坎贝尔说: 首先,科幻小说是关于人的小说。即使以狗为主人公,我们也会把人的品质投射到狗的身上,只注意它象人的一些特征,而不管它是否是四条腿。如果一个能思维的机器人是主人公,那么这机器人要么具有人性,要么与它们支持的人物为敌。 三、如何向别人学习 雷·布拉德伯里写道: 1940年,我拆散斯特金的每一篇故事,找出它的内部结构,看看是什么使他的故事引人入胜。当时我20岁,还未能发表一篇故事,因此我热衷于找到成功作家的秘密。我暗暗地怀着痛苦的忌妒注视着斯特金……然而由于他有我追求的独创性,我仍然不断地回到他的小说,拆解、分析、反复考察小说的结构。 约翰·坎贝尔写道: 人们常说,你若要写作,就得研究专家的作品,这并不是说你只是阅读他们的小说,而且还应注意他们的写作方式,为什么用那种方式?他们为什么成功?这次成功和下次成功有什么不同? 四、关于科学的精确性 哈尔·克莱门特写道: 你不能使故事与生活中已知的事实矛盾,例如跑得快的动物一般腿长,吃草的动物脑子不会发达。 保罗·安德森写道: 约翰·坎贝尔曾引用过一个可怕的例子:一颗行星围绕着一个蓝白色的太阳,上面有氧气和氟气。这在化学上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氧和氟在阳光照射之下立刻爆炸结合
⑺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流派及各流派的解义
“鸳鸯蝴蝶”派
所谓“鸳鸯蝴蝶”小说的产生和广受欢迎,同当时上海女学生群体的形成壮大有着密切的联系。爱情的题材,总是更容易吸引女性读者。于是,言情小说在女学生成倍增长的上海应运而生。当时,许多专登言情小说的报刊杂志,在上海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啼笑姻缘》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压轴之作。1911年徐枕亚发表《玉梨魂》。
伤痕文学
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备受创痛,《班主任》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并使作家刘心武一举成名。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
"伤痕文学思潮"的创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说,因为表现同一题材,长篇一般需要有较多的时间准备。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另外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于1979年)、古华描写小镇岁月的《芙蓉镇》(1981年发表)、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也都是此类主题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都先后被搬上银幕或改编成电视剧,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寻根小说流派
“寻根小说”的实验,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革新与推进,具有不寻常的实践意义。这一点,或早或迟都会得到印证。“寻根小说”的创作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那几位写过类似“寻根宣言”的作家一一譬如写过《文学的“根”》的韩少功,写过《文化制约人类》的阿城,写过《理一理我们的“根”》与《文化的尴尬》的李杭育,写过《我的根》的郑万隆等等。当然,这些作家在小说主张方面的鲜明态度,足以使他们成为“寻根小说”思潮的代表人物(或一家之言),但在与“寻根”、与文化意识相牵连的小说创作的现象方面,譬如说,一些并没有公开主张“寻根”的作家,如王蒙、陆文夫、林斤澜、冯骥才、张贤亮、高晓声等,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新作品显示了审美思索与社会文化意识及批判精神的联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高原的风》,陆文夫的《井》,林斤澜的《矮凳桥传奇》,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晓声的《觅》……这些作品都以新的角度与新的姿态同“寻根小说”的艺术主张产生着某种呼应的效果。
不言而喻,那些“寻根”意识比较鲜明的作家,也在他们的具体主张提出之后或之前,创造了一批很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与他的小说集《诱惑》,阿城的《棋王》、《树王》,李杭育的小说集《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录》系列……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作家也写出了一大批富有明显的“寻根”意识或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人的过程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红蝗》、《筑路》、《枯河》、《秋千架》,李锐的《厚土》、《吕梁山风情》,王安亿的《小鲍庄》,铁凝的《麦秸垛》,贾平凹的《浮躁》,张伟的《古船》,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瘸腿野马》,江浩的《盐柱》,等等。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九叶派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白洋淀诗派
“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示和影响了“文革”后诗歌领域的现代主义探索。
朦胧诗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90年代的乡村小说流派
在90年代“躲避崇高、消解神圣、拆解深度”的后现代景观中,乡村小说以其对世俗文化的疏离和80年代文学精神的高扬而独树一帜。从描写对象上来说,它们至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以关注现实为主,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谭文峰的《走过乡村》,何申的《年前年后》,关仁山的《九月还乡》等一批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作家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能深入到农民生活的深处,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出变革时代,尤其9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走向,以及各式各样的农民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困惑、不适和痛苦的转变。另外,还有刘玉堂、赵德发、孙宇以及许多并不纯粹写乡土的作家,如阎连科、迟子建、李贯通、铁凝,他们也写90年代乡村的变化,但更多地是将目光投向许多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农村,它们一般地处偏远,现代文明之风还没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牢固地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另一类则以回顾和反思历史为主,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九月寓言》、莫言的《丰乳肥臂》、余华的《活着》以及阎连科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大多是轰动一时的佳作。它们以中国乡村和农民的“过去”为描写对象,对我们民族,尤其农民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史、心灵史,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