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色好短篇小说
『壹』 驿路梨花的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
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获奖情况: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
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
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7月)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短篇小说《阴阳有隔》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2011年度)。
『贰』 二十世纪50年代云南军旅作家有哪些
二十世纪50年代云南军旅作家有苏策、饶阶巴桑、彭荆风、公刘、冯牧、寒风等。
1、苏策
苏策,1921年7月生于北京,是上世纪50年代崛起的云南边地军旅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创作生涯逾70年,文学作品创作共计4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远山在落雪》,长篇传记文学《名将之鹰》《陈赓传》,中篇小说《红河波浪》,中篇小说集《千言万语》,短篇小说集《生与死》《雀儿山的朝阳》等。
2、饶阶巴桑
饶阶巴桑,生于1935年,是云南军旅作家群中享有全国声誉的藏族军旅诗人,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位成名的藏族青年诗人。
1956年,饶阶巴桑在 《边疆文艺》 发表诗歌 《牧人的幻想》,此诗迅速被 《解放军文艺》 和 《人民文学》 转载,从此登上了中国文坛。饶阶巴桑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还有 《母亲》 《从弦上出发》 《高山上》 《假若一声枪响》 《雪山之歌》 《爱的花瓣》 等。
3、彭荆风
20世纪50年代,彭荆风以《芦笙吹响的时候》《边寨烽火》等作品享誉文坛,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包括《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驿路梨花》《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4、公刘
公刘,本名刘耿直,20世纪50年代,云南边塞军旅作家群中代表诗人之一,19岁即以公刘的笔名发表杂文、诗歌等作品,1949年辞去在香港的报刊工作,又回广州来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陈庚大军挥师云南。
五十年代随军入滇,成为云南军旅作家群一员之后,公刘发表了三个著名组诗 《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之后还有诗集 《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 等,并参与整理了民间长诗 《阿诗玛》。
5、冯牧
冯牧,原名冯先植,(1919—1995),云南边塞军旅作家群的奠基者。20世纪50年代冯牧率领首批军旅作家,步行深入到西双版纳、阿佤山等边防连队和民族地区,写出了一大批及时反映新中国边疆生活巨变、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在其带领、辅导和直接帮助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富有才华的军旅作家,以颇具边疆民族特色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学佳作迅速走向全国,引起广泛注意。他们与地方上有成就的作家们一起,共同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云南文学界的辉煌。
『叁』 驿路梨花概括五件事
《驿路梨花》一文主要写了五件事:1、“我”和老余赶赴太阳寨的路上,借宿梨树林的小屋;2、“我”和老余借屋里的食材吃完饭后,猜测小屋的主人。3、“我”和老余误以为老猎人是小屋的主人。4、“我们”见到了梨花的妹妹。5、梨花的妹妹给“我们”讲小屋的来历。
《驿路梨花》的作者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荆风,彭荆风是中国作家,其主要作品是《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曾获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彭荆风的《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彭荆风的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
彭荆风靠自学成为作家,热爱乡土,热爱祖籍萍乡,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
『肆』 今夜月色好获得第几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不好意思,第几届我是真的不知道。不过它曾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五期,应该属于1985年至1986年份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伍』 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十五篇是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班主任》 刘心武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神圣的使命》 王亚平 《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
《窗口》 莫 伸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
《我们的军长》 邓友梅 《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
《湘江一夜》 周立波 《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
《足迹》 王愿坚 《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顶凌下种》 成 一 《汾水》1978年第1期
《愿你听到这支歌》 李 陀 《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
《弦上的梦》 宗 璞 《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
《伤痕》 卢新华 《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 洁 《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张承志 《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
《辣椒》 张有德 《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取经》 贾大山 《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
《满月儿》 贾平凹 《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
《最宝贵的》 王 蒙 《作品》1978年第7期
《献身》 陆文夫 《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墓场与鲜花》 萧 平 《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
《眼镜》 刘富道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
《姻缘》 孔捷生 《作品》1978年第8期
《抱玉岩》 祝兴义 《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
《“不称心”的姐夫》 关庚寅 《鸭绿江》1978年第7期
《看守日记》 齐 平 《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
《芙瑞达》 于 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 童恩正 《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
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1977~1980)
一等奖
人到中年 湛容 《收获》1980年第1期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
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 1期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
蝴蝶 王蒙 《十月》1980年第4期
二等奖
土壤 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
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 《十月》1979年第1期
啊! 冯骥才 《收获》1979年第6期
大墙下的红玉兰 从维熙 《收获》1979年第2期
蒲柳人家 刘绍棠 《十月》1980年第3期
淡淡的晨雾 张抗抗 《收获》1980年第3期
开拓者 蒋子龙 《十月》1980年第6期
三生石 宗璞 《十月》1980年第3期
甜甜的刺毒 (土家族)孙健忠 《芙蓉》1980年第1期
惊心动魄的一幕 路遥 《当代》1980年第3期
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 《人民文学》第7期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十月》第3期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女) 《人民文学》第2期
彩云归 李栋、王云高 《人民文学》第5期
我们家的炊事员 母国政 《北京文艺》第6期
冈扎与哈利 樊天胜 《人民文学》第4期
记忆 张弦 《人民文学》第3期
悠悠寸草心 王蒙 《上海文学》第9期
谁生活得更美好 张洁(女) 《工人日报》7月15日
战士通过雷区 张天民 《人民文学》第7期
信任 陈忠实 《陕西日报》6月3日
蓝蓝的木兰溪 叶蔚林 《人民文学》第6期
话说陶然亭 邓友梅 《北京文艺》第2期
内奸 方之 《北京文艺》第3期
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 《雨花》第7期
因为有了她 孔捷生 《人民文学》第10期
我爱每一片绿叶 刘心武 《人民文学》第6期
我应该怎么办? 陈国凯 《作品》第2期
重返 金河 《上海文学》第4期
罗浮山血泪祭 申杰英 《十月》第2期
办婚事的年轻人 包川(女) 《人民文学》第7期
空谷兰 (白族)张长 《解放军文艺》第12期
雕花烟斗 冯骥才 《当代》第2期
独特的旋律 周嘉俊 《上海文学》第2期
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哈萨克族)艾克拜尔 米吉提 《新疆文艺》第3期
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西线轶事 徐怀中 《人民文学》第1期
乡场上 何士光 《人民文学》第8期
月食 李国文 《人民文学》第3期
三千万 柯云路 《人民文学》第11期
笨人王老大 锦云、王毅 《北京文学》第7期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蒋子龙 《新港》第5期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人民文学》第2期
灵与肉 张贤亮 《朔方》第9期
夏 张抗抗(女) 《人民文学》第5期
西望茅草地 韩少功 《人民文学》第10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弦 《上海文学》第1期
活佛的故事 (蒙古族)玛拉沁夫 《人民日报》7月12日
镢柄韩宝山 张石山 《汾水》第8期
心香 叶文玲(女) 《当代》第2期
勿忘草 周克芹 《四川文学》第4期
南湖月 刘富道 《人民文学》第7期
天山深处的“大兵” 李斌奎 《解放军文艺》第9期
你是共产党员吗? 张林 《当代》第3期
空巢 冰心(女) 《北方文学》第3期
春之声 王蒙 《人民文学》第5期
结婚现场会 马烽 《人民文学》第1期
丹凤眼 陈建功 《北京文学》第8期
红线记 罗旋 《人民文学》第8期
小贩世家 陆文夫 《雨花》第1期
最后一个军礼 方南江、李荃 《解放军文艺》第11期
手杖 京夫 《延河》第1期
彩色的夜 王群生 《红岩》第2期
美与丑 (藏族)益希卓玛(女) 《人民文学》第6期
海风轻轻吹 吕雷 《作品》第12期
卖蟹 王润滋 《山东文学》第10期
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
《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
《一个猎人的恳求》[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
《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
《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
《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
《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
《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
《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
《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
《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
《蛾眉》刘绍棠《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
《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女)《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
《金鹿儿》航鹰(女)《新港》1981年第4期
《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
《最后一篓春茶》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
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 《十月》1982年第6期
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子龙 《当代》1981年第4期
洗礼 韦君宜 《当代》1982年第1期
人生 路遥 《收获》1982年第3期
黑骏马 (回族)张承志 《十月》1982年第6期
祸起萧墙 水运宪 《收获》1981年第1期
相见时难 王蒙 《十月》1982年第2期
那五 邓友梅 《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
太子村的秘密 谌容 《当代》1982年第4期
燕儿窝之夜 魏继新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苦夏 江浙成、温小钰 《小说界》1982年第1期
射天狼 朱苏进 《昆仑》1982年第1期
流逝 王安忆 《钟山》1982年第6期
普通女工 孔捷生 《小说界》1982年第3期
张铁匠的罗曼史 张一弓 《十月》1982年第二期
驼峰上的爱 冯苓植 《收获》1982年第2期
沙海的绿荫 朱春雨 《十月》1981年第3期
远去的白帆 从维熙 《收获》1982年第1期
你在想什么 顾笑言 《花城》1981年第2期
山道弯弯 谭谈 《芙蓉》1981年第1期
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拜年 蒋子龙 《人民文学》第3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 《北方文学》第8期
八百米深处 孙少山 《北方文学》第2期
明姑娘 航鹰 《青年文学》第1期
哦,香雪 铁凝 《青年文学》第5期
不仅仅是留恋 金河 《人民文学》第11期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人民文学》第6期
敬礼!妈妈 宋学武 《海燕》第9期
女大学生宿舍 喻杉 《芳草》第2期
三角梅 王中才 《解放军文艺》第6期
赔你一只金凤凰 李叔德 《长江文艺》第1期
火红的云霞 吕雷 《人民文学》第1期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第5期
第九个售货亭 姜天民 《青春》第8期
漆黑的羽毛 石言 《雨花》第9期
芨芨草 鲍昌 《新港》第8期
声音 张炜 《山东文学》第5期
母亲与遗像 海波 《人民文学》第4期
老霜的苦闷 矫健 《文汇月刊》第1期
远处的代木声 (土家族)蔡测海《民族文学》第10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围墙 陆文夫 《人民文学》83年第2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青年文学》83年第1期
抢劫即将发生…… 楚良 《星火》83年第8期
阵痛 邓刚 《鸭绿江》83年第4期
秋雷湖之恋 石言 《人民文学》83年第10期
兵车行 唐栋 《人民文学》83年第5期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鄂温克族) 《民族文学》83年第10期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萌芽》83年第5期
亲戚之间 林元春(朝鲜族)清玉译 《民族文学》83年第9期
公路从门前过 石定 《山花》83年第7期
条件尚未成熟 张洁(女) 《北京文学》83年第9期
树上的鸟儿 王戈 《飞天》83年第9期
沙灶遗风 李杭育 《北京文学》83年第5期
肖尔布拉克 张贤亮 《文汇》月刊83年第2期
雪国热闹镇 刘兆林 《解放军文艺》83年第7期
遭遇之乐 陶正 《北京文学》83年第4期
除夕夜 达理 《人民文学》83年第5期
旋转的世界 陈继光 《人民文学》83年第11期
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胡辛(女) 《百花洲》83年第6期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萌芽》83年第7期
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保《昆仑》1984年第6期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
《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
《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女)《十月》1983年第2期
《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
《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
《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
《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
《祖母绿》张洁(女)《花城》1984年第3期
《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
《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
《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
《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
《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
《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
《啊,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4期
《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5期
《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
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
《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7期
《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
《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8期
《蓝幽幽的峡谷》[蒙古族]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
《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
《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4期
《六月的话题》铁凝(女《花溪》1984年第2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
《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
《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
(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
《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7期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1期
《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1期
《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
《今夜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
《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7期
《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4期
《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12期
《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
《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
《合坟》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7年第2期
减去十岁 谌容 《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
洞天 李贯通 《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
夫妻粉 庞泽云 《海燕》1985年第11期
继续操练 李晓 《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
狗日的粮食 刘恒 《中国》1986年第9期
汉家女 周大新 《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
焦大轮子 于德才(满族) 《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
他在拂晓前死去 张廷竹 《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
这一片大海滩 杨显惠 《长城》1985年第6期
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
《甜的血腥的铁》 杨咏鸣 《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
《牛贩子山道》 雁 宁 《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
《葫芦沟今昔》 马 烽 《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
《小诊所》 周大新 《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
《清高》 陆文夫 《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
《马嘶·秋诉》 谢友鄞 《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
《陪乐》 朱春雨 《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
《塔铺》 刘震云 《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
《马车》 陈世旭 《十月》1987年第4期
《喊会》 柏 原 《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
《年关六赋》 阿 成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
桑树坪纪事 朱晓平 《钟山》1985年第4期
军歌 周梅森 《钟山》1986年第6期
一路风尘 王小鹰 《收获》1986年第2期
小鲍庄 王安忆 《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红高梁 莫言 《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
爸爸,我一定回来 达理 《芙蓉》1985年第1期
灵旗 乔良 《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
馕神小传 宋清海 《小说家》1986年第4期
风泪眼 从维熙 《十月》1986年第2期
红尘 霍达(回族) 《花城》1986年第3期
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 张笑天 《花城》1985年第3期
第五届(1987—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白马》王星泉
《十月》1987年第1期
《烦恼人生》
池 莉
《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
《风景》
方 方
《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
《去意徊徨》
刘 琦
《昆仑》1987年第6期
《冬天和夏天的区别》
苗长水
《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4期
《懒得离婚》
谌 容
《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6期
《天桥》
李 晓
《青年文学》1988年第8期
《追月楼》
叶兆言
《钟山》1988年第5
『陆』 今夜月色好与驿路梨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 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 美丽, 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驿路梨花》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文章共37个自然段,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6)今夜月色好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方法为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中国军旅作家。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同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7月24日,彭荆风因病去世,享年89岁。
代表作品《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柒』 《彭荆风·今夜月色好》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彭荆风·今夜月色好》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省萍乡市人。1929年11月生,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驻云南边疆,参加过剿匪战斗。历任过文化教员、昆明军区编辑、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 *** 。现为《民族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理事。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彭荆风于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作品有报告文学《搏斗在梅里雪山》、短篇小说《拉祜小民兵》、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因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边寨烽火》而成名。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8年又受“四人帮”迫害坐牢7年,粉碎“四人帮”后重返文坛; 先后发表出版了《鹿衔草》、《断肠草》、《紫纱巾》、《云里雾里》、《蛮帅部落的后代》、《雾茫茫》、《驿路梨花》、《绿色的网》等共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并发表了大量散文、评论。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卫国戍边的英雄业绩和军民团结,反映西南兄弟民族的生活和斗争,描写边疆的风土人情,是他创作中的传统主题。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风俗民情,明快清新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情节,构成了他作品的艺术风格。《今夜月色好》是发表于1985年的很具特色的短篇小说。
内容概要 她刚把窗户推开,山谷里那冰凉而又潮湿的浓雾就拥了进来,雾腾腾地四散着,好像要把这小屋里的一切都吞没掉、化成水、化成烟。她本来想看看正在劳动的丈夫和几个道班工人在什么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峦、树林、公路,都消失在浓雾里了。她只好赶紧关上窗子。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这道班房的班长,一次又一次给她写信,劝她、求她,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自己那傍着大河的美丽的坝子,到这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大山来。除了孤零零的一座道班房外,周围几十里没有一户人家。这里只有她一个女的,丈夫和他们一出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昨晚下了一场大雨,把公路截断了。丈夫天不亮就带着人去清理塌方。去年春天他们新婚不久,丈夫就来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这使她很恼火。这次上山来,她本想劝丈夫回坝子里去。如今,农村在搞责任田,家里又缺劳动力,回去多好!但是,上山后,见丈夫很关心这条新修的公路,从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准备再住几天就回去。她洗完脸,又梳了头,才走出房间。她想到应该替丈夫他们提早把饭煮好。但等她走进厨房揭开灶上的锅盖时,却发现饭已焖好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来。她迎上去,把丈夫敞开的衣衫扣好。当着这么多人,丈夫有点不好意思。她却紧紧拉住他,为他把扣子一个个扣上。几个调皮的小伙子开心地大笑起来。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中只有咸菜,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腌鱼。小伙子们也不客气,一会儿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轻声劝丈夫回去,但丈夫说要打仗了。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吃过饭,丈夫对自己没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却决定过几天就回去,还要烧茶水给小伙子们送去。丈夫很感激自己的妻子,如无人在场,他会紧紧地抱住她亲个够的。他们走远了,她还痴痴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一点钟左右,当她挑着一桶热茶,晃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去时,一辆军车迎了上来,车上的战士想喝茶。她赶紧放下担子,亲切地叫同志们喝。参谋拿出一元钱给她,说是茶钱,她生气了。参谋急忙道歉,军车飞速开走了。她又回去烧第二锅开水。这天上午她忙出忙进,心情没有那么寂寞了。这天晚上,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风雨中,还听得见有低沉的吼声。丈夫告诉她是汽车。想到上午路过喝茶的那几个战士,她奇怪为什么这么晚还来车。丈夫说部队多是在晚上行动。她的思绪被引向了那些雨夜行车的战士。觉得他们在大风大雨的夜里行车很危险。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响,而且老是在一个地方,丈夫坐了起来。他担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来,紧靠着丈夫侧耳倾听。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里不放心,不想走。风雨更猛烈了,仿佛从云天扑下来,又仿佛从山岩腾起。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冲垮、抬走了。汽车的声音还在时停时响着。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话还没等说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纷纷往外走。她觉得冷,盼望雨停,盼望天亮。可是,风雨仍是那么猛烈,夜仍是那么黑。几小时过去了,丈夫和车队都不见过来。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锁上门就往外走。才走了几步,一阵急骤的风雨就旋转着扑了过来,刮走了她头上的竹笠。雨从她头上灌进领子里,内衣湿透了,她横下一条心往前走。风雨围着她,扑打她,把泥水溅在她的脸上。她只好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终于听见了低沉的人声和车辆移动的声音,大约有几百人、几百辆车。她加快了步子,听到丈夫的声音,看到丈夫在车队前面引路。第二天,公路上摆下了许多大炮,支起了帐篷,搭起了伪装网。那天见过的那个参谋也走过来向她问好。她很高兴,要天天为战士们送茶水。吃过午饭,丈夫让她搭车回去,她不肯,要留下来照顾丈夫、照顾那些解放军战士。丈夫感动地拥抱了她。那天下午,她刚挑着桶去送茶水,炮声轰地一响,山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那两桶茶水也摔得洒了一地。炮声刚歇,那个参谋不知从哪里冲了出来,抓住她的手就往附近一个由天然岩洞改建成的防炮洞里跑。把她推进洞里后,剧烈的炮声又响了起来。如今,丈夫在哪里呢?他平安么?她走出石洞,回去又烧了一桶茶,送往丈夫的工地。刚走了一段路,炮战又开始了。她只好疾走一阵,又在树脚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弯处填一个弹坑。见她来了。都有些惊讶。但大家实在是太渴了,都拥过来抢着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为运炮弹的车队就要过来了。丈夫劝她躲一躲,她见丈夫一脸泥水,心疼得很。这天的炮战从拂晓一直轰到黄昏。开始,她只是想帮帮忙,但炮弹坑不断出现,她也就忘了疲累,拼命地推车运土。黄昏时,他们填平了弹坑。这时,她才觉得浑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动了。一个年轻工人推着小车叫她来坐,她有点害羞。丈夫把她托起来,放进小车,人们争着来推。她想起了那简陋的道班房,突然觉得那里是那么温暖、诱人。她渴望着回去能洗一洗,吃顿饭,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哪知敌人的一颗炮弹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参谋说敌人本想打我们这门炮,可结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热泪,说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听了她的话,参谋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时,天色已晚,一轮满月升起,把银光洒在帐篷、大炮和战士们的钢盔上。
作品鉴赏 清爽明净的山野,一片寂静。白如乳汁的云雾,悄悄沉睡。清澈如洗的明月,向大地倾洒着它那迷人的银光。祖国南部边陲的山谷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迷人。这是彭荆风的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结尾的一段描写。看到这样的情景,有谁会想到,一场你死我活的炮战刚刚在这里结束呢?英雄,这个闪光的字眼,在人民的心目中,似乎已经成了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者的代名词。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所做的一切,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不声不响地发生。与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相比,他们实在是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在这普通和平常之中,却闪耀着极不寻常的光辉。《今夜月色好》为我们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闪光的场面,为我们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些平凡而又闪光的心灵。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而故事又发生在一个最不起眼,最容易使人忘记的角落里。道班房的养路工作,简简单单。道班房的养路工人,普普通通。而道班房养路工人的妻子,则更为平平常常。然而,当作者把这个小小的道班房放到高远偏僻无人的山区公路上的时候,尤其是当作者把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的平凡工作同发生在祖国南大门的那场自卫反击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平凡的劳动就显出了极不平凡的意义。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一个道班房养路工人的妻子,一个普通平常的农家妇女的活动展现出来的。作者通过她初来山区道班房看望新婚不久的丈夫的所见所闻,通过她思想感情的不断变化,非常巧妙地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再现了那场不同寻常的战争,歌颂了共和国普通公民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描写了一个温柔、懦弱的女性的性格成长过程。新婚是幸福的,而新婚离别却是痛苦的。她的丈夫在新婚不久就到山上的道班房工作去了。那是一个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地方,是荒凉、寂寞、周围几十里没有一户人家的地方。当农村在大搞责任田,奔发家致富,家家户户都急需劳动力的时候,丈夫却跑到这不见人烟的山谷里来。这一切使她非常恼火。然而,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写她的烦恼、她的牢骚。而是从她的“恼火”中挖掘出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并多方位地展现了她温顺善良的性格。看到丈夫很关心这条公路,从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从未用不中听的“恼火”的话来 *** 他。看到其他同志由于整天忙于工作,衣服太脏,她便帮助缝缝洗洗。看到丈夫和其他同志一大早就出工,她又想到为他们准备早饭。看到他们的菜里只有咸菜,她又急忙拿出自己带来的腌鱼。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一个朴实、温顺、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的形象就活脱脱地站立在我们面前。写到这里,作者并没有把他的艺术视角仅仅局限在妻子支持丈夫工作这一俗而又俗的处理上,而是调转笔锋,把她丈夫所工作的这条偏僻难行的公路,同发生在祖国西南边疆的那场自卫反击战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宽了作品表现范围,升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军车在这条公路上的出现,是她性格的转折点,作品的节奏也由缓至急。从热情地请战士喝热茶,到深夜冒着狂风暴雨去军车经过的路上看望雨中奋战的丈夫。从听说要打仗而义无反顾地坚决要求留下,到冒着纷飞的炮火为战士们烧茶送水。直到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和劳累,和丈夫及其他工人在炮火中推土填弹坑,她捧出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为祖国的安危甘愿奉献出一切的赤诚的心。最后,她十分渴望能回去休息一下的道班房也被敌人的炮弹震塌了。而当她听说这发炮弹是冲着我们的大炮来的,只因打偏了,才落到这里的时候,她流泪了。这不是痛惜那几间小房子,而是庆幸敌人打偏了,没伤着战士。这最后一笔,为“她”这个可爱的形象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捌』 求一本小说集的名字,找了20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短篇小说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短篇小说卷"的内容提要……
目录
八百米深处 亡人逸事 哦,香雪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大坂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围墙 最后一个渔佬儿 兵车行 那山那人那狗 麦客 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凹里 芦花虾 琥珀色的篝火 打鱼的和钓鱼的 一潭清水 白色鸟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满票 今夜月色好 五月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 山上的小屋 减去十岁 火纸 洞天 长乐 汉家女 你不可改变我 狗日的粮食 塔铺 厚土 遥远的乡情 夜渔 忘不死的河 莲池老人 新美人 心比身先老 凉州词 翻浆 银盾 远去的二姑 赵一曼女士 情人鲁汉明 塑料人 雾月牛栏 学习微笑 幼儿园 哺乳期的女人 鞋 错误路线 厨房 阿力麻里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玖』 彭荆风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9)今夜月色好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生平经历
彭荆风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 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文革”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拾』 驿路梨花的记叙顺序
《驿路梨花》一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记叙方法为顺叙。文中“夕阳西下”、“新月升起”、”第二天早上”等关键词正好说明了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全文在顺叙之中也有插叙,回忆了小屋的来历。
《驿路梨花》的赏析
全文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驿路梨花》的作者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荆风,彭荆风是中国作家,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彭荆风的主要作品有《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彭荆风的《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