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盼望亲人回家短篇小说
⑴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一只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⑵ 陈若曦的小说老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之前看《文革杂忆》,介绍里提到陈若曦的两个短篇集《老人》《尹县长》,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早期作品,于是兴趣上来,可惜没有找到《尹县长》的中文版,先借了《老人》和其他两本小说作品来一读。
《老人》里共有七篇短篇小说,均取材于文革期间大陆百姓的生活,《城里城外》和《二胡》则转为北美的华人生活为创作重点,前者也是短篇集,后者是一部长篇,但是总体来说,也许作为史料保存的价值,远远大于其文学价值。
《老人》最令人失望,里面人物的塑造,作者的个人情绪流露得太明显,几个“造反派”的头头,长就一副令人厌恶的外貌,三角脸三角眼,连名字都是奸的,比如阿刁之类。这些人为的痕迹,使作品严重失于冷静,有些地方,更有将作者自身对文革的认识加于笔下人物的倾向,使语言变得不仅不自然,也不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缺乏一致性。小说不同于个人的回忆散文或杂文,我以为,作者仍需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去创作人物和故事,即使是强调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宜在作品中做太多道德或价值的判断,留给读者也许更好。
《城里城外》和《二胡》里的故事,以文革后大陆的改革开放为大背景,记述在美华人在处理和内地、台湾的关系时微妙而艰难的处境,仍有写实痕迹太重的遗憾,缺少文学的意境和诗意。相比之下,长篇《二胡》确具几分打动人的力量,讲述一对叔侄,因为中国政局的变动,与大陆亲人长期分居两地,后排出重重障碍、回乡探亲的见闻经历,反映了历史给这一代中国人造成的无以弥补的悲与苦,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较为细腻,但未脱议事论政的框框,没有更进一步的对人性和自我的探索。写于现实,却未走出现实,中国的当代小说似乎都脱不了现实主义这个弊病,鲜见在作品文学性上的实验或突破。
⑶ 除夕 在村口 作文老人等儿子回来
春节将近,可是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家跟家人一起过年,
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远的梦想.当人们带着多年的期望,踏上
了回家的旅程.在外地的人,有谁不想念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有谁
不想念母亲包的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天.或
者有人说年这几天他能挣很多的钱,可为什么,人们能为了这几天
赶回家里,因为,春节是中华人民以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节日是
生命的盛典.若人们把节日的时间拿来挣钱,那岂不是侮辱了“节
”这个神圣的字.
在中国的某个角落里,有一户人家正在收看春节晚会的节目,
他们已经离开家有几年了,也想回家和家人们一起过年,但是……
他们在吃着年饭,看着电视里的那些欢欢喜喜的场景,儿子突
然说了声:“我也想回家过年.”儿子的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母亲
的心.“是啊!自己已经出来几年了,儿子也是.”母亲于是下了
决心,明年一定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父母都不会去埋怨,你可以忘记工
作的负担,心底奔涌的都是温暖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父母都会欣喜万千……
真的好想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帮他们捶捶背,跟他们聊聊天
,我想爷爷奶奶肯定会很开心的,在这里我只能对自己的爷爷奶奶
说声对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