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短篇小说赏析
⑴ 莫言《蛙》赏析是什么呢
赏析如下:
《蛙》:以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
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蛙》的结构特点: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
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⑵ 莫言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莫言,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天堂蒜苔之歌》,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萝卜》、《爆炸》等。中篇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88年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熊奖。
⑶ 莫言《蛙》赏析是什么
莫言《蛙》赏析是如下:
一、《蛙》延续了《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莫言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中国当代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二、这部小说的特色,首先是它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全书以剧作家“我”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通信的方式,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有关“姑姑”的故事。
三、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是以人体的器官命名的,这个并不是莫言的独创,其实早在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故事里就已经有了这种命名法。
四、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而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小说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小说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富有张力。
五、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万心的一生。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
⑷ 莫言的作品摘抄和赏析,摘抄字少点,赏析150字左右
《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檀香刑》摘抄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俺对着那面水银玻璃镜子,悄悄地那么一瞅,里边是一个水灵灵的风流美人。俺自己看了都爱,何况那些个男人。尽管因为爹的事俺心中悲酸,但干爹说心中越是痛,脸上要越是欢,不能把窝囊样子给人看。好吧好吧好吧好,看吧看吧看吧看,今日老娘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什么举人家的小姐,什么翰林府里的千金,比不上老娘一根脚趾头。
我跪在地上,给师傅磕头,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其实,舅舅的死活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还是我自己。我的热泪盈眶,是因为我想不到白天的梦想很快地就变成了现实。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亮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⑸ 莫言的《卖白菜》段落分析
莫言的《卖白菜》段落分析
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
结局(第27—31自然段):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
(5)莫言短篇小说赏析扩展阅读: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
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⑹ 如何赏析莫言的《檀香刑》
作品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斥五年时光与精力潜心打磨的长篇大作,一经问世便引发争议无数。有人认为可以称《檀香刑》为二十一世纪第一部最重要的中国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对西方小说的失败模仿。或褒或贬的评论多达近百篇,数量甚至高于八、九十年代全部长篇小说的总和,由此《檀香刑》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有:杀人不眨眼老赵甲,疯疯癫癫傻瓜赵小甲,冠冕堂皇为民请命的父母官钱丁钱大老爷,风情万种浪荡孝女孙眉娘,铁杆英雄真汉子孙丙。他们五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穿插于全文,使全文内容饱满而生动,让整个高密东北乡的民间人物形象全盘跃然纸上,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侵占的那段真实惨烈血腥恐怖的真实场景。
《檀香刑》当中诠释了刑罚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庙堂文化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内涵。多角度深刻的描写凸显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色,反映了我国封建时期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心理。《檀香刑》侧重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隐”性的文化内涵,反映和折射了民族性格中某些内在的精神风貌。
⑺ 怎么赏析莫言短篇小说弃婴
弃婴中大多都是女婴,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细想来,这都是封建思想惹的祸。在这些人的心里,只有男的才能传宗接代;而女的小时候,吃家里用家里,而到头来还是别人的。
《弃婴》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军人回家探亲,看望在乡下的父母妻女,在葵花地里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只得抱回去,然而这个弃婴如烫手的山芋,扔,于心不忍;送,没有人要。
读完《弃婴》后我在想,是什么给了我阅读的愉快?
这样一个故事实在没什么大意思。故事中那些虚构的细节还有些意思。我欣赏莫言的想象,这些想象让虚构具有了比真实更真实的魅力。
故事披着一件真实的外衣:作者莫言是军人,父母和妻子都在农村,有一个女儿,自然全家人都渴望再有一个男孩子。然而,捡到弃婴是虚构的,那么前面所有的真实也就是虚构的了。
小说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个性鲜明,都不是符号。我欣赏莫言所有的描写都直指人心,例如小说中“我”抱着弃婴回到家中后,家里人的一段对话:
家里人除女儿外,都用麻木的目光盯着我,我也麻木地盯着他们。我自我解脱般的苦笑一声,他们也跟着我苦笑,无声,只能看见他们泥偶般的脸上僵硬的、流质般的表情。
“爸爸!我看看小弟弟!”女儿在我面前蹦着喊叫。
我向他们说:“捡的,在葵花地里……”
妻子愤怒地说:“我能生!”
我蔫头蔫脑地说:“孩子她娘,难道能见死不救吗?”
母亲说:“救得好!救得好!”
父亲始终不说话。
我把婴孩放在炕上,婴孩抽搐着脸哭。
我说她饿了。妻子瞪我一眼。
母亲说:“解开看看是个什么孩子。”
父亲冷笑一声,蹲在地上,掏出烟袋,巴嗒巴嗒抽起烟来。
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反应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性格不一样。我感觉到了莫言进入情景世界的能力。
小说写的实际是一个悲剧。莫言为这个悲剧虚构了足够的自然和社会氛围。伴随着情节推进的是“我”无奈、绝望、愤激的内心感受。回家探亲本是件愉快的事,可是长途车上只有自己一个乘客,因为自己不得不出车的女售票“一次次对我怒目而视”,刚下车,就被一个纸条忽悠着跑进葵花地,进去,才知道自己掉进了一个很难跳出来的陷阱:
到处都是恐怖,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欺骗、谎言、尔虞我诈,连葵花地里都藏匿着红色的婴孩。
⑻ 莫言《蛙》赏析是什么
莫言《蛙》赏析示例:
小说的名字是《蛙》,文中也时常提到蛙这一物种,由此可见蛙在小说中是具备多重意义的一个符号。首先它代表蛙,象征着强大的繁衍能力,其次它又代表了娃娃,是崇高生命的象征,再次它又寓意了女娲造人开天辟地,是世界上所有一切的来源。
青蛙与女娲本就是写实与虚构的一种对比,小说中也加入了“青蛙戏人”等民间传说,更突出了“蛙”的象征意义,由此向读者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崇高的敬意。
莫言相关信息
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作为一名乡土文学的爱好者,莫言因创作一系列充满“乡情”的文学作品而著名,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笔下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一经发表便引起文坛轰动,继而拍摄成电影被搬上了大荧屏,《红高粱》最终也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名的《红高粱》电视剧一经播出也荣获了各大电视剧奖项。
2011年莫言又凭借乡土文学长篇小说《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成功的将民间故事与历史和当代的背景相结合,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