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苏童短篇小说桑园

苏童短篇小说桑园

发布时间: 2022-09-02 22:48:36

A. 苏童的短篇小说集《桑园留念》里为什么多次写到死亡

我觉得他的每一篇大概都与死有关, 这是正常的。这是一位伟大作家的深思,经常它是带讽刺的,但却令人很震撼。也许他只有写与死有关的东西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有些虽然简短,确实是很让人深思的。就像《红桃Q》一样,让我心跳不止,胸闷不已。

B. 《苏童六短片篇》读后感1000字

1 我记得苏童一直欣赏的一句话: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借用这句话的语式,我想说,真正的读者也要一如既往。我对于苏童,可以说是一个一如既往的读者。我最初实际上是苏童的崇拜者和忠实的读者,是一个苏童迷。自从1989年我读到他的《妻妾成群》《红粉》开始,对他的小说近乎是一种沉浸和迷恋。可以说我几乎没有遗漏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我和苏童是同龄人,他的作品不仅能带给我许多能让我重新找回自我的东西,还能唤醒许多关于国家、民族尤其个人生命记忆的东西。而且,我不仅喜爱他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是让我内心极为敬佩的一个作家。

2 近年,大家都在称赞贾平凹的《秦腔》,尤其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文学叙事的耐心。其实,我觉得苏童也是一位真正的、非常有叙事耐心的作家。耐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里实际上就是个写作姿态的问题。可以说,苏童还是一个心理承受力极好的作家,这些年来他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扰,扎扎实实地做人作文。所以,毕飞宇曾说,认识苏童这么多年,发现他身上很多东西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一个作家凭借什么力量能够使读者保持对你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有一两部好小说,还因为你对文学写作一如既往的虔诚。这是一个作家最不该变化的东西。苏童对于小说写作是相当虔诚的,有时甚至是倔强的。我认为,他对于短篇的偏爱和写作就是倔强的,不惜气力的。也是超出了任何功利心的、富于耐性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苏童是一个在写作上既有“坡度”也有“弯度”的作家,有许多作家也是在三十几岁、四十几岁就写了三五百万字,可那是自我滑行的长度,却没有向上的坡度。苏童却是一位始终具有写作坡度和高度的作家。那么,因为苏童自己写作的起点太高了,他有一个整体上的绝对的高度。一上手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就是《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就是《刺青时代》,所以自己很难越过自己建立的“标高”。 长篇也是这样,你很难说《米》好还是《城北地带》好,更不好说《碧奴》就强于《我的帝王生涯》。我也不认为《蛇为什么会飞》就是一部失败的小说。有高有低。但我感觉,苏童真正能够不断超过自己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而不是中篇、长篇。能够让他感到最自信的实际上也是短篇。十几年来,苏童短篇写作的热情持续不减,而苏童的短篇的被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这个时代审美方向的一些变化。

3 我特别想提到的还是他的短篇。我觉得,《妻妾成群》之后,苏童的写作就相当地自我、相当自由了。虽然有时候在读了他的某一个短篇后,可能一时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境界。大概是1998年到2003年这五六年里,好像是他写《蛇为什么会飞》前后,他差不多每年只有五六个短篇,这几年,他的写作仿佛一直在一种特有的自我感觉和节奏中进行。我想,一个作家需要一种自我沉浸,在一种特殊的心态下实现对文学的感受和表达。像《小偷》《巨婴》《向日葵》《古巴刀》《大气压力》《水鬼》《白雪猪头》那一批作品,到后来的《骑兵》《哭泣的耳朵》《马蹄莲》,还有最近的《西瓜船》《拾婴记》,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批短篇小说。写的自由、轻松、洒脱,包括技术。那时,我感觉文学界正处于相对沉闷的时期,那恰是他状态最好的一个时期。加上早期的《桑园留念》《祭奠红马》和“香椿树街系列”等一批小说,真的将短篇写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正是短篇小说体现出了他的叙事美学和他的哲学。
我们以往关注苏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小说“反主题”“反历史”方面的先锋性特征,却很少重视他的短篇小说的文体自觉,其实很早的时候,苏童就开始在短篇中考虑叙述的形式和意图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和意义,可以这么说,苏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具有文体意识和形式感的作家之一。苏童自己也多次强调过,应该把小说放到艺术的范畴去看,那种对小说的社会功能、对它的拯救灵魂、推进社会进步意义的夸大,扭曲了小说的美学功能。小说的原始动机不可能承受这么大这么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他的小说写作很少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等价值评估,而是沉浸于审美的。这种写作常常令我们做评论的有些尴尬,我们总是喜欢在作品中寻找、挖掘思想、艺术等社会性价值,而对那些能令我们仅仅是怦然心动的东西不以为然。我觉得,苏童对小说的理解、他的小说思维和小说理念,一开始就是接近文学本性的。这也是苏童数年来始终坚守的东西。
苏童短篇小说整体上精致、和谐、富于古典气息,奇妙的意象和意蕴,语感的精妙、文字的内在气韵,起伏跌宕自然,还有灵气都贯穿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他的语言,这使他在小说中保持有相对稳定的美学风格,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拓展想像的空间。我觉得苏童无论短篇还是长篇,他最大的优势是在语言感觉上,纯粹的文学语言,现代文人话语,一种婉约的唯美语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是很重要的,它是由表及里的东西。我认为,一些作家的悲哀就在于,他终其一生的写作,就因为他的语言而无所作为,写了几百万、上千万字,但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叙述。所以,作家都应该解决好语言问题。无论是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还是格非、余华,他们都是一开始就解决了语言问题。苏童的语言以及由此形成的高贵气质,语言的精致又给想像、故事、人物的书写策略带来了新鲜的、陌生化的东西,所以,他并不是依靠故事本身。不论写什么题材,平民草根,男人女性,市井传奇,街头故事,在作品的形态上,在文体和内涵上都是唯美的,既现代又古典的,既先锋又厚实的,既有整体气韵又细到生活的肌理。他以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将小说的许多老元素重新进行了艺术的整合。他写的极其自由,在当代,很少有人会这么写,像他的《祭奠红马》的那匹马,《骑兵》里的那匹马,《拾婴记》里那个婴儿和小羊,飘来逸去,我们感到一种和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小说既带给我们小说中应该有的东西,还带给我们许多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他好像可以任意地在小说中很充分地展现他扭转、推断生活的能力。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小说风貌。我认为,这是一种神示的东西,所以说苏童是凭借天分写作的作家。他的许多写于80年代的小说,已经过去快20年了,到现在依然十分耐读,主要就是因为叙述的魔力。还有,他的作品能呈现出的小说艺术从先锋到古典、到唯美的对生活特有的精神体验,和小说艺术的来龙去脉。我们甚至可以将这本《碧奴》也当作一个若干短篇的连缀,它更是一个唯美的极致和盛宴。从这个角度讲,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代表了我们当代短篇写作的一个高度。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我觉得,在当代,苏童延续或者说传承了“五四”以来沈从文、汪曾祺这一脉由才情而直到唯美的风格。毫无疑问,他是当代一位与众不同的、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作家。我相信,有苏童这样的作家在,当代小说的想像就不会沦落。

C. 苏童的主要作品

8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第八个铜像1983年《青春》第七期空地上的阳光1984年《青年作家》第四期白洋淀 红月亮1986年《钟山》第一期祖母的季节1986年《十月》第四期桑园留念1987年《北京文学》第二期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87年《上海文学》第二期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987年《收获》第五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1987年《钟山》第五期蓝白染坊1987年《花城》第五期故事:外乡人父子1987年《北京文学》第八期丧失的挂花生之歌1987年《作家》第八期周梅森的现在进行时1988年《中国作家》第二期乘滑轮车远去1988年《上海文学》第三期水神诞生1988年《中外文学》第三期死无葬身之地1988年《中外文学》第三期你好,养蜂人1988年《北京文学》第四期井中男孩1988年《花城》第五期怪客1988年《作家》第五期祭奠红马1988年《中外文学》第五期罂粟之家1988年《收获》第六期平静如水1989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杂货店的女人1989年《时代文学》第二期仪式的完成1989年《人民文学》第三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1989年《钟山》第三期逃1989年《青年文学》第三期南方的堕落1989年《时代文学》第五期妻妾成群1989年《收获》第六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9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已婚男人杨泊1990年《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青春》第四期妇女生活1990年《花城》第五期女孩为什么哭泣1990年《时代文学》第五期狂奔1991年《钟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1991年《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1991年《上海文学》第二期另一种妇女生活1991年《小说界》第四期离婚指南1991年《收获》第五期像天使一样美丽1991年《小说林》第六期木壳收音机1991年《人民文学》第七、八期西窗1992年《漓江》春号第一期十九间房1992年《钟山》第三期回力牌球鞋1992年《作家》第四期沿铁路行走一公里1992年《时代文学》第五期来自草原1992年《芳草》第五期园艺1992年《收获》第六期刺青时代1993年《作家》第一期烧伤1993年《花城》第一期一个朋友在路上1993年《上海文学》第一期狐狸1993年《小说家》第二期仄呢绒鸭舌帽1993年《小说家》第二期第五条路1993年《新生界》第四期纸1993年《收获》第六期与哑巴结婚1994年《花城》第二期什么是爱情1994年《江南》第三期美人失踪1994年《作家》第三期小莫1994年《大家》第三期民丰里1994年《啄木鸟》第四期肉联工厂的春天1994年《收获》第五期桥边茶馆1994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一个叫板墟的地方1994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一朵云1994年《山花》第十期饲养公鸡的人1995年《钟山》第一期那种人(二篇)1995年《花城》第三期种了盆仙人掌1995年《特区文学》第三期十八相送1995年《芙蓉》第四期把你的脚捆起来1995年《上海文学》第五期蝴蝶与棋1995年《大家》第五期三盏灯1995年《收获》第五期亲戚们谈论的事情1995年《大家》第六期玉米爆炸记1995年《长江文艺》第七、八期花生牛轧糖1995年《湖南文学》第七、八期流行歌曲1995年《广州文艺》第八期棚车1995年《东海》第九期小猫1995年《东海》第九期犯罪现场1996年《花城》第一期霍乱1996年《天涯》第一期公园1996年《作家》第一期表姐来到马桥镇1996年《萌芽》第一期声音研究1996年《收获》第二期红桃Q1996年《收获》第三期新天仙配1996年《收获》第三期灼热的天空1996年《大家》第五期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1996年《山花》第六期两个厨子1996年《收获》第六期天使的粮食1996年《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十一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1997年《收获》第一期海滩上的一群羊1997年《上海文学》第三期神女峰1997年《小说家》第四期八月日记1997年《雨花》第九期他母亲的儿子1997年《雨花》第九期小偷1998年《收获》第二期过渡1998年《人民文学》第三期人造风景1998年《十月》第五期开往瓷厂的班车1998年《花城》第六期群众来信1998年《收获》第五期向日葵1999年《大家》第一期拱猪1999年《上海文学》第一期古巴刀1999年《作家》第一期水鬼1999年《收获》第一期巨婴1999年《大家》第二期你丈夫是干什么的1999年《大家》第三期新时代的白雪公主1999年《大家》第四期肉身凡胎的世界1999年《东海》第五期独立纵队1999年《大家》第五期奸细1999年《大家》第六期天赐的亲人1999年《青年文学》第八期大气压力1999年《人民文学》第十期驯子记1999年《钟山》第四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2000年以后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一棵歪歪斜斜的树2000年《短篇小说》第一期露天电影2000年《科技致富向导》第一期遇见司马先生2000年《钟山》第五期白杨和白杨2000年《作家》第七期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2000年《天涯》第七期桂花连锁集团2000年《收获》第二期伞2001年《收获》第一期女同学们二三事2001年《花城》第四期小舅理生2002年《山花》第七期点心2002年《书城》第十期白雪猪头2002年《钟山》第一期人民的鱼2002年《北京文学》第九期茨菰2007年《钟山》第四期香草营2010年《小说月报》第八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大概由于苏童少年时期的多病孤独,造成了他心理的压抑,苏童对童年的这种压抑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暴力、病态的描写。在苏童以“香椿树”街为背景创作的《少年血》小说集、《城北地带》以及《刺青时代》里无不弥漫着这种病态。
正因为孩子是旁观者,所谓意识形态是干净的,对时代的细节记忆比参与者更加清晰。特别原始的生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负担,对事物的本质会有直觉,那种东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寻,是难以训练的。
“童年视角是我小说里一直运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说创作的契机,是碎片式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感知生活的途径或角度。不是通过社会学的意识,不是通过成年人的世界观,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较相信童年记忆保留到现在还在脑子里一亮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说生产方式的真谛。我觉得直觉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见所闻,让苏童“少年老成”。当他开始写作时,意识到这是多么重要的财富。也因此,苏童认为“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并把童年生活视为他写作的最大秘密。他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 苏童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他看来,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笔下的女性那种绝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读者深感压抑与窒息。小说《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颂莲由一个女学生变成大户陈家四姨太,渐渐溶入陈家大院的争风吃醋中,目睹陈家女人的一个一个的悲惨命运,最终连自己也变成了疯子。《红粉》中的秋仪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难以改变”的姐妹关系,因为一个男人而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妇女生活》中的娴,错误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托在一个主导她的男人身上,以至于在男人短暂的温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换婚”的女孩,在经历过城里生活之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农村,嫁给了当初要嫁的那个患有羊癫疯的丈夫……
这些角色有类似的心性,同样的命运。一直以来,苏童被誉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性的男作家”。
其实,苏童对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对童年观察与感受的回忆与思考。书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各种各样女人的身影隐现其间。她们有评弹家、教师,也有裁缝、小贩等底层人物。这些人物成为苏童写作的重要财富。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对历史的“书写”,是由档案或文本组成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书写”,历史就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其客观性必然受到质疑,甚至历史就是表达不同集团利益的话语。因此,历史不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反而与文学一样总体上也是虚构。缘于这样的理解,新历史主义小说所描写的历史都是小说家们虚拟或假想的历史,或者说他们把笔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历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点缀。
苏童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写的燮国宫廷,就是他“随意搭建的宫廷”,所写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历史仅仅是一件外衣,一个衬托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历史为道具,描写、探索人性中复杂的方面 。
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认为苏童的《妻妾成群》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他这样评论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由于整个小说基本上是以颂莲的单一视点来叙事,苏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小说的主题意象
苏童的大多数小说虽然选择的是古老的中国化的素材,但摆脱话本小说惩恶扬善的叙述目的,放弃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叙事伦理,是苏童赋予老故事的新内涵。
苏童小说先锋性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为,小说的主题意象。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以个性化的主题话语,替代了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其小说的主题意象主要可概括为一下几个形式:1、精神的还乡和现实的逃亡。从《香椿树街的故事》到《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处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乡村,现实或是历史,这些只是苏童小说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两幅不同的笔墨书写着人生,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更替,他总是不断地徘徊在城乡之间,并在努力地寻找生命中的某种东西。2、人性的暴力和温情。在苏童很多小说里,人性不再神圣而光辉,而是一种罪恶和麻木;人的生命过程不再和谐完美,而是一种滞重和残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黄埔夫人和瑞白,《武则天》中的武后,《城北地带》和“香椿树街”中许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与卑贱。3、死亡关怀和生命意识。苏童在小说中通过写生命的萎缩、扭曲、躁动来激起重塑民族灵魂的愿望。
意象的极致发挥
意象的运用,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之一。苏童在小说中,它把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生活独特的领悟和审美观念。他的意象创造极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这使他的小说总是带着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读者思考的意蕴。在”香椿树街“系列中,河与街这两个意象,几乎在所有小说中都出现过。意象的创造,使苏童的小说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产生了如梦幻、传说、神话一样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说中这些意蕴总是牵动着人物的命运,暗示着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D. 推荐几本苏童的经典的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收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中,比较有名的有:《桑园留恋》、《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祖母的季节》、《外乡人父子》、《稻草人》、《狂奔》、《吹手向西》、《樱桃》、《回力牌球鞋》等等。

E. 苏童的作品集

链接: https://pan..com/s/1AGNKJ_yYjmsYY-40NvCZ2w

提取码: 9ck7

苏童,本名童忠贵,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当代作家

F. 推荐几本苏童的书

苏童作品很多,推荐几本经典的

短篇小说:《桑园留念》 早期作品,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调 少年 欲望 死亡 红粉。。。
其他的太多了,我建议可以多读读苏童的短篇小说,写的好的很多,不容错过

重点介绍中长篇小说:
一。枫杨树系列
1《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苏童先锋时期代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

2《罂粟之家》 先锋时期代表作品

3《米》 长篇 为纪念女儿出生而写,却是一部描写人性的新写实小说

二。红粉系列

1《妻妾成群》苏童代表作,被张艺谋改编成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2《红粉》淡淡忧愁的作品

3《妇女生活》被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

4《另一种妇女生活》

三。香椿树街系列
《刺青时代》和《城北地带》 推荐

《菩萨蛮》长篇 角度特别

四。新历史系列
1《我的帝王生涯》推荐

2《武则天》(又名《紫檀木球》)

3《碧奴》 对孟姜女神话的重新解读

G. 苏童小说里哪一部最经典

短篇小说:《桑园留念》 早期作品,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调 少年 欲望 死亡 红粉。。。
其他的太多了,我建议可以多读读苏童的短篇小说,写的好的很多,不容错过

重点介绍中长篇小说:
一。枫杨树系列
1《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苏童先锋时期代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

2《罂粟之家》 先锋时期代表作品

3《米》 长篇 为纪念女儿出生而写,却是一部描写人性的新写实小说

二。红粉系列

1《妻妾成群》苏童代表作,被张艺谋改编成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2《红粉》淡淡忧愁的作品

3《妇女生活》被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

4《另一种妇女生活》

三。香椿树街系列
《刺青时代》和《城北地带》 推荐

《菩萨蛮》长篇 角度特别

四。新历史系列
1《我的帝王生涯》推荐

2《武则天》(又名《紫檀木球》)

3《碧奴》 对孟姜女神话的重新解读

H. 苏童的写作风格,不喜欢用引号

用心灵创作
——论苏童的小说创作风格

摘 要:多病的童年给苏童带来了独特的想象空间。他在创作中运用内心深处真切的情感来反映世界。他的关于精神残缺及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的描写,反映了不为人关注的另一个社会侧面;他独特的女性视角、松弛的写作状态使女性形象自然而生动。 关键词:苏童;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苏童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玩观照,或是关于精神残缺及其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的描写,或是源于内心深处真切的情感剖析,或是讲述女性的婚姻悲剧,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味。
一、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创作
或许苏童天生就是一个当作家的料。他自己也颇为得意:“我爱小说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这是上苍对我的一种怜惜,让我这个笨人具备一点‘过人’之处”,但得意之外又有些疑惑:“我现在从事的职业属于‘作家’这个特殊类别,而我常常觉得自己不象……他们应该是具备非凡的心胸和头脑……”[1](P28)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终都要回到他的童年。苏童对于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他曾说回顾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发现自己对世界感触最强烈、最文学化的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人的记忆有时候很奇怪,比如说,你近几年的记忆可能忽略掉,30岁以后的记忆可能很淡,但十几年前的记忆很深,所以说记忆是不讲道理的。对苏童来说,这些记忆是文学化的,如“枫杨树的故乡”系列,这是他虚拟的一个故乡,这个故乡一切都很湿润,从早到晚有雾。孤寂的童年生活给苏童日后的创作生活带来了写作的灵感源泉。苏童9岁时因肾炎辍学一年,那时就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深深攫住了这个怕被世界遗忘的孩童,直接导致一颗敏感心灵的生成。正是这段童年记忆化作切肤之痛改变了他的生命观,也支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由那时起他产生了巨大的自卑心理。自卑往往成为一种生命的张力、意志力和向上的动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某种缺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艺术天才与他自身的生理缺陷不可分,生理缺陷和童年时心灵的创伤驱使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取得精神平衡。
苏童生于20世纪贫穷的60年代,长于单调的70年代,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百姓来说都是一段比较难堪的岁月。苏童的敏感多思与早熟懂事,显然与那样一个生活时代息息相关。寂寞的孩子有着最好的想象,没有痛苦就没有创造。正如家道中落的童年记忆给鲁迅心灵带来的冲击一样,多病的童年赋予苏童独特的才思。在《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米》、《城北地带》等代表作品中,苏童以生花妙笔,演绎沧桑悲歌,虚构一个个系列,写来有枝有叶,意象纷飞,浮华感伤,于不动声色中道尽人生的残缺凄凉。苏童借助笔下的枫杨树故乡、椿树街,表达幻灭、失望、困惑、愤激、浮躁、焦灼、痛苦等种种感知,让人读出了丑陋的集结、道德的沦丧、生存的空虚、死亡的恐怖。苏童善于从少年、女性等某种视角切入,对陌生领域浪漫玄想,观照无数的青春与死亡、崇高与淫乱、热情与疯狂、神圣与卑贱,可谓“故国八千里,风云二十年”。苏童是那种纯如水晶而笔调老成、世事洞明而心境澄澈的人,正是简单的复杂和复杂的简单达成非凡的张力。他笔下的一切,其实都可以视为童年记忆的外化与映射。苏童曾说:“尽管童年没有留下甜蜜和温情,但这些确是我的财富,我一直在用它。”[2]曾有人讲苏童的眼神气质如忧郁少年,映射出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

二、用一颗真诚的心灵写作
作家写作应有爱恋、荣誉、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等真实情感。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的情感,多么美好的故事都会成为过眼烟云,不得久传。
苏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发自内心强烈的情感,真诚地对待读者,广泛涉猎,得其精髓,并且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兼食五谷杂粮的小市民位置上,描写社会中不被人关注的人物形象。如《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最终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整部小说充满着可读性,又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人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3](P112)。苏童曾说这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黑暗的一面。他以似乎静如水的作品帮助我们荡涤衣服上的灰尘,驱散眼睛里的阴翳。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他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
苏童认为小说家能够做到的是聚焦周围所有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对你冲击最强烈、记忆最深刻的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一种人,要让这种人造成强烈的冲击力,然后用真诚的心灵去承受这种冲击力。这当然跟美学评价和道德评价有关系,但不要坏的、好的搅在一起达到一些审美平衡。他不希望出现这种平衡,要写与别人不一样的。苏童喜欢关注别人不关注的东西,不喜欢表现所谓美德、气节、尊严等。他笔下的那些东西是跟传统有距离的。笔下的人物常常是那些精神有残缺的人,世界常常是精神残缺的世界,关注他们对于苏童来说有了激情,有了灵感。苏童笔下所写大都是虚构的,几乎直接逾越了经验到达本体。只是某些带有一定的生活影子,如对香椿树街和枫杨树故乡的看法,就带有他某些阴郁的童年的影子。早期一些以儿童作为叙述人的作品,有《桑园留念》、《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祭奠红马》等短篇,长篇《城北地带》也是他少年生活的题材,而《我的帝王生涯》虽是历史题材,但帝王仍是一个顽童,可说是这类人物的“最高代表”。
苏童之所以写不被社会关注的一面,是因为小说与心灵有关,而跟作家的日常生活形态无关。托尔斯泰一生无趣无味至极,但都认为他丰富多彩,这种错觉,是将艺术与现实混为一谈导致的。心灵是人类的内宇宙,有着源源不断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甚至连作家本人也不能充分掌握。内宇宙的扩张与放射,直接决定着创作状态的高与低、好与坏。如有关还乡者形象的小说,这类小说是以苏童拟想的“故乡”枫杨树为背景,其中产生很大影响的是《1934年的逃亡》、
《罂粟之爱》以及长篇《米》,重点描写那个时代所不被关注的乡村生活以及乡村人物在城市的生活。
三、独特的女性视角
苏童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站在男性的角度写女性,设身处地为女性想,而且还常调换位置从女性角度去思考,不断琢磨揣测,就如同置身戏台,男扮女装反串,演出一个个有着生活质感的女性,演完便卸妆。“红粉们”以《妻妾成群》、《红粉》、《另一种妇女生活》中的颂莲、梅珊、秋仪等女性的形象最为注目。苏童的小说总是飘荡着一股少年男孩对成熟女性向往与眷恋的神秘气息。正是这种神秘气息支撑着苏童小说的框架。苏童认为女性身上到处都是小说,但他只是写女性的一小部分而已。
苏童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很少有大家闺秀,知识女性也很少,大都是市井女人。这可能源于他的童年生活,也是他生长的年代和他的生活所决定的。一条老街,房子是平房,东家走到西家,连门都不需要敲。你就是不想观察,只要留心就能记住无数个活灵活现带着灵气的女人和女孩儿。对这些女性,他从未去细微或有心地观察,只是在写他眼里经常闪现的女性形象,不在他眼里经常闪现的女性形象他一般是不会写的。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苏童是在一种非常松弛的状态中写作使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自然而生动的。苏童所处的那个时代女性只是一个符号,她们对自由要求很少,被压迫、被奴役、被欺凌,因而那时代对于女性的理解也是肤浅的。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没有被当做社会符号,他首先把她们看成人,是社会问题与人的命运发展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准确地切入女性的社会命运或与社会的矛盾。
人的心灵是一个“黑洞”,是一片源源不断的强力磁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作是一种完全源自心灵的东西,一切言表都是一种渐近线,无限接近,却也永远无法到达本体。 苏童在《寻找灯绳》中说:“小说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我和所有同行一样小心翼翼地摸索,所有的努力似乎就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根灯绳,企望有灿烂的光明在刹那间覆盖小说及整个生命。”

I. 介绍一下苏童及其主要作品吧

苏童

作者简介:
苏童,江南苏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
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有一天《妻妾成群》问世了,又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未尽人意,但中国电影界和文学界都给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中国人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恋上了这位可爱的苏童,而苏童则从《妻妾成群》再一次出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

苏童作品:
纸上的美女
大气压力
蝴蝶与棋
城北地带

已婚男人
园艺
离婚指南
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
后宫
末代爱情
末代爱情自序
美人失踪
一个叫板墟的地方
与哑巴结婚
什么是爱情
一朵云
桥边茶馆
樱桃
饲养公鸡的人
徽州女人
木壳收音机
小莫
死无葬身之地
暧昧的关系

水神诞生
环绕我们的房子
民丰里
肉联厂的春天
另一种妇女生活
世界两侧
世界两侧自序
祖母的季节
一个朋友在路上
来自草原
烧伤

外乡人父子
祭奠红马
桂花树之歌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十九间房
你好养蜂人
女孩为什么哭泣
平静如水
井中男孩
1943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

J. 苏童的书哪些比较经典

短篇小说:《桑园留念》 早期作品,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调 少年 欲望 死亡 红粉。。。
其他的太多了,我建议可以多读读苏童的短篇小说,写的好的很多,不容错过

重点介绍中长篇小说:
一。枫杨树系列
1《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苏童先锋时期代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

2《罂粟之家》 先锋时期代表作品

3《米》 长篇 为纪念女儿出生而写,却是一部描写人性的新写实小说

二。红粉系列

1《妻妾成群》苏童代表作,被张艺谋改编成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2《红粉》淡淡忧愁的作品

3《妇女生活》被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

4《另一种妇女生活》

三。香椿树街系列
《刺青时代》和《城北地带》 推荐

《菩萨蛮》长篇 角度特别

四。新历史系列
1《我的帝王生涯》推荐

2《武则天》(又名《紫檀木球》)

3《碧奴》 对孟姜女神话的重新解读

热点内容
重生狐妖小红娘之系统小说 发布:2025-07-01 08:07:50 浏览:269
男主比较大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1 07:39:52 浏览:219
小说我的总裁女友是天使 发布:2025-07-01 07:39:41 浏览:126
女主叫莫南的重生小说 发布:2025-07-01 07:39:41 浏览:100
总裁有一个小公主的小说 发布:2025-07-01 07:38:15 浏览:987
霸道总裁虐心现言小说长篇 发布:2025-07-01 07:17:10 浏览:977
总裁的新鲜小妻子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01 07:13:42 浏览:194
免费反穿越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01 07:07:48 浏览:646
男主是总裁军人小说 发布:2025-07-01 06:45:24 浏览:486
2015完结网络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01 06:38:41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