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的短篇小说
『壹』 韩石山老师的创作年表
韩石山现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
主要作品有《别扭过脸去》(长篇小说)、《李健吾传》、《韩石山文学评论集》等,今年又出版了《徐志摩传》和《寻访林徽因》。
作为文坛著名批评家,韩石山行文流畅,气势磅礴,文风畅快而大气,文字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深刻,在文字中凸现的那种倔强,让人钦佩不已。他以罕见的果敢和勇气,批评文坛的种种不良现象,拔刀相向,果敢出手,让人拍手称快,被誉为"文坛刀客",在率直的行文中,坦诚、不带任何遮掩地抒发个人的好恶。在他眼中,不论你是名人还是权威,有了错误就应受到抨击。
韩石山的批评并不局限于文学圈子内,他对社会生活的见解,也颇为深刻。《路上的女人你要看》、《在书店里做学问》、《赵薇的启示》、《中国新闻的曲棍效应》都畅快淋漓地写出了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感受。
韩石山语录
(1)爱读书与爱买书时不同的,买书是要花钱的。女生失去了买衣服买化妆品的钱,男生失去了一次和女朋友约会的钱。所以说,爱买书是要影响生活质量的。
的确,很多人在图书馆借书看看还可以,真要买书,的确舍不得。一直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对于不舍得吃饭舍得买书的行为不是很理解。照韩先生的说法,那是爱得不够。
(2)读鲁迅的书是长脾气的,读胡适的书是长学问的。
在很多报刊杂志的"言论"一栏里看到过韩先生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说出了两个人的个性。但并不经得起推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不也是学问?有人说他犯了双重标准的错误,这未免严重。能在现场找出一句精辟的话来讲,已经很不简单了。
(3)民主的社会需要思想,不民主的社会需要勇气。
这是韩先生对自己文学批评的所谓"蛮勇"提出的见解。有见识是很好,但勇气也相当重要。对文学,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得说出来不是?
(4)这世上再没有比聪明更可爱的了,一个人一辈子能说几句聪明的话,就没白活。
在回答同学"您更像鲁迅,还是更像胡适?"的问题时,韩先生这样回答。
(5)学问不管真学问假学问,一定是能唬住人的学问。
和钱钟书《围城》里那句"教书就是拿讲义骗过自己的学生,写论文就是拿文章来骗过自己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6)所谓史学,就是史料之学,光观点新是无用的。
学历史出身的他很注重史料,《徐志摩传》最后的稿费不及他投入资金的三分之一。他买了太多书了,所以做批评家的时候,也有理有据,比较有底气。
(7)我并不是非要你们同意(对鲁迅的评价),只是要你们知道,世上还有人这么想,拓宽研究问题、看问题的方法。
这句话说得很平和,也很实在,让人觉得他实在不是别人说的那样尖锐霸气的人,有学者风范。
『贰』 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工作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省作协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靠团结增强合力,依靠改革增强活力,依靠有作为增强社会影响力,在组织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精品力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省作家共出版长篇小说100余部,中短篇小说600多部(篇),散文、杂文集60余本,诗歌集80多部,报告文学20多部,文学评论、专著30余本,影视文学300多集。有不少作家和作品获得了国家、省部级、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等多种奖项。代表作家作品有:张平的《国家干部》、成一的《白银谷》、李锐的《银城故事》、韩石山的《徐志摩传》、张石山的《吕梁英雄传》(电视文学剧本)、姚宝瑄的《立秋》(话剧剧本)、哲夫的“大生态系列报告文学”、蒋韵的《隐秘盛开》、柯云路的《婚姻诊所》、麦天枢的《大国崛起》、王祥夫的《上边》、赵瑜的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葛水平的《喊山》、李骏虎的《前面就是麦季》、吕新的《白杨木的春天》等等。可以说,我省的文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把山西建设成文化强省做出了贡献。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壮大队伍。每年都吸收一批有创作成绩和潜力的作家为新会员,其中多数是中青年作家,为创作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保持了全省作家队伍的旺盛活力。截至2007年,共有省作协会员1750名,其中中国作协会员167名。
(二)组织培训骨干。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会、改稿会、研修班,全省的业余文学创作骨干都不止一次参加过这些活动。每次活动都要邀请省内外的著名学者、专家和本会专业作家作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业余作者的欢迎和好评,成为联系会员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表彰鼓励创作。一是恢复了中断20年的“赵树理文学奖”。此奖由省委、省政府设立,省作家协会承办,是为了鼓励全省作家创作优秀文学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奖项,是我省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2005年我们组织评选了“2001——2003年度赵树理文学奖”。2007年“2004---2006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奖工作已经展开,预计10月将揭晓结果。二是《山西文学》、《黄河》杂志每年组织评选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新人,努力推出本土作家,促进山西文学创作。三是省作协每年都对各市文联和企业文协予以表彰,调动各市文联和企业文协抓创作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会员联络。我会党组、主席团成员,经常赴各市、县看望会员,并与当地文联负责同志一起召开省作协会员和业余作者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呼声,了解思想和创作情况,加深了与会员的感情。由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生活在基层的业余作者的生存条件比较艰难,因此,我会力所能及地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创作中的困难,受到广泛好评。
(五)培养青年作家。一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省青年作家的创作实力,培养一批能在全国文坛产生影响的青年作家,我会于2004年7月举办了首届“山西省青年作家创作会”。来自全省的近百名40岁以下青年作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作协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应邀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著名作家莫言、毕淑敏,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分别作了专题讲座。这次会议开阔了我省青年作家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视野,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激情,对全省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作家深入基层挂职,成效显著。2004年底,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会的努力,落实了五位青年作家深入基层挂职之事。这五位青年作家是:山西日报文化部的李骏虎,长治市戏剧艺术院的葛水平,介休市文联的许建斌,吕梁市文联的韩思忠,永济市文联的高菊蕊。他们分别到洪洞县、屯留县、介休市宋古乡、临县碛口镇、永济市蒲洲镇,挂职担任县长助理、乡党委副书记、副镇长等职深入生活。这五位青年作家与当地干部群众广泛接触,充分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获取到了大量创作素材,为他们今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开展采风活动。创造条件开展对外交流和组织作家外出采风。近些年,我省有不少作家受国外有关机构邀请访问或讲学,此外,所属文学院先后组织本院及本院特聘作家,出访了俄罗斯、韩国等地,广泛接触了所到国各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省作协每年都组织部分作家和编辑、机关干部赴省内外采风,连续四年组织各市文联负责人和作家赴兄弟省、市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学习取经。这些活动对于丰富作家生活积累,有着明显的作用。
(七)努力扶持创作。我会从2000年起,每年都由创作基金中拨出一笔专款,帮助作家解决深入生活、获取素材、搜集资料方面的困难,每位作家给予1000——2000元经费。此项活动实施以来,已有近百位作家获得扶持。虽然所获扶持经费不算多,却让作家们非常感动,认为这是省作协对作家创作的鼓励,会激发他们更加全力投入到创作中,写出优秀作品来。。
(八)改革作家制度。我会所属山西文学院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作家,进一步促进全省的文学创作,从2005年起开展签约作家活动。此项活动在全省各地作家中反响热烈,踊跃报名。经过文学院和省作协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初步筛选后,由省作协驻会主席团委员和专业作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了无记名投票,确定了十位青年作家为首批签约作家,省作协专门举行了签约仪式,之后,文学院又从经费、辅导等方面对签约作家作了帮助。第二批签约作家活动2007年也已经启动。
(九)办好文学刊物。我会主办的《山西文学》创刊已50年,《黄河》创刊已20多年。两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原则,发表了许多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推出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作者,促进了我省的文学创作。2005年,我会又创办了幽默文学刊物《开心世界》,并按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进行管理探索。2006年,山西文学院又创办了旨在反映山西文学大省面貌的《晋》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十)做好老作家工作。我会有一大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老作家,他们德高望重,有的仍埋头创作。我们每年都要在节庆日组织慰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家里,并经常走访听取他们对山西文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优待,创作上支持。
『叁』 简述中国当代史上山西文学的三次创作高潮
我们山西是文学大省,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历史上出过许多成就卓越的大文学家,比如先秦时的荀子、韩非子,汉代的班婕妤、刘琨、郭璞,唐代的王绩、王勃、王维、王之涣、王瀚、王昌龄、柳宗元、司空图、温庭筠,宋代的司马光,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白朴、郑光祖,明代的罗贯中,清代的傅山,等等。到了现代,山西仍然有一大批中外著名的作家,如石评梅、李健吾、高长虹等。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从根据地成长起来的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山药蛋派”。
目前,我省老中青作家济济一堂,实力雄厚,共同创造着山西文学事业的辉煌。可以用经历“三次高潮”“五代同堂”来概括。
第一,老作家大部分已经去世,赵树理是“文革”中含冤而死的,现在我们是要继承他的精神,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五位,前四位也已前后辞世,只有胡正还健在。这些作家新时期以来,成就累累,比如马烽写的一批长、中、短篇小说,有两篇获得过全国优秀小说奖;跟孙谦合作的电影剧本《泪痕》《咱们的退伍兵》等,影响很大;其他几位也都有佳作问世。同时,他们为培养中青年作家呕心沥血,现在活跃在文坛的许多中青年作家,都得到过他们不同形式的扶持。
第二,上世纪50年代一批作家。主要有焦祖尧、韩文洲、田东照、窦嘉绪、曹杰、李逸民、义夫、谢俊杰、刘思奇、杨茂林等人。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走上文坛的,写过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很快就赶上了“文革”,停止了创作。“文革”后,他们多数担起省、地、市文艺界领导职务,主要的贡献是组织创作,培养文学新人。不过,他们中间的焦祖尧、田东照等,近年来还是不断有新作问世。第三,“晋军崛起”的一批作家。“文革”后,我省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的青年作家,没几年就在中国文学界打出一片天地,被称为 “晋军崛起”。这批作家主要有:张平、成一、周宗奇、柯云路、郑义、韩石山、张石山、王东满、李锐、钟道新、燕治国、哲夫、蒋韵、赵瑜等。他们创作出了许多在读者中产生过很大反响的优秀作品,获得过全国性各种奖项。近年来,这批作家已经非常成熟,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还在继续追求纯文学创作,如成一、李锐等,他们的新作《白银谷》《银城故事》《太平风物》《人间》等,是近年来全国文学界公认的优秀之作,《白银谷》和《银城故事》曾经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有些则写作关注社会重大现实的作品,如张平的《抉择》和《国家干部》等;有些写高科技领域的题材,如钟道新的《权力的界面》《智慧风暴》等;蒋韵是山西女作家中的佼佼者,作品的艺术质量很高,去年就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 《心爱的树》)和2004—2006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隐秘盛开》)。
第四,上世纪90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吕新、王祥夫、晋原平、曹乃谦、谭文峰、常捍江、房光、张行健、曹利军、许建斌等。他们都有比较突出的优秀作品问世,比如王祥夫的短篇小说 《上边》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吕新曾是国内“先锋小说作家”之一,晋原平的好几部长篇小说和曹乃谦的短篇小说,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第五,当下又有一批新锐作家出现,代表人物有葛水平、李骏虎、玄武、王保忠、杨遥、镕畅、韩思中、曹向荣、关海山、李来兵、杨凤喜、李燕蓉、阎文盛等。其中葛水平近年来成绩突出,中篇小说《喊山》去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其他几位的作品,也非常有特色。这批作家是我们山西文学的希望。
『肆』 山药蛋派的后起之秀
这时,除了这些老“山药蛋”,山西又涌现出了一批小“山药蛋”:韩文洲、李逸民、宋贵生、草章、杨茂林等,他们的创作道路和风格都比较接近老“山药蛋”们。此后,这个流派并不是直流而下,顺畅无阻地发展,常常遭到低级啦,过时啦等等的非议,这还在其次,主要是由上面来的一股极左思潮,曾经几度对这个流派的主要作家与作品进行公开的或不公开的批判,几经沉浮,到文化大革命,简直遭到灭顶之灾。主要的几位作家被打成“写中间人物的黑标兵”和所谓文艺黑线人物,遭到了长时间的折磨,而赵树理更惨死于“四人帮”的手下。但是,令人深思的事实是:“山药蛋”不但没被铲了根,绝了种,反而出观了又一批生机勃勃的新的小“山药蛋”。突出的有成一、张石山,韩石山、马力、潘保安,田东照、周晶斗等人。
一九八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北京的作者五人,最多;以省而论,山西三人,最多。这三人中,马烽自不用说,青年作者张石山便也是个“山药蛋”,他那得奖作品《镢柄韩宝山》,比马烽还“山药蛋”,赵树理的味儿浓极了。饶有兴味的是除了山西出“山药蛋”,河北也出了。河北有两位青年作者:贾大山和赵新,自称是“山药蛋”派,他们的作品也的确有股“醋味”,是“山药蛋”。
『伍』 批评鲁迅散文
批评鲁迅,还是批评鲁研?
http://culture.163.com 2005-12-29 11:31:41 来源: 网易原创
韩石山的《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一书是今年10月份出的,至今已经有两个月了,应该说最合适写书评的时段已经过了,然而我仍要写一篇迟到的书评,对得起自己的阅读,更对得起韩老师的新作。很多人说韩石山是批鲁的,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自小深受鲁迅影响的韩石山没有理由对鲁迅心存怨恨,纵然日后的研究对象选择了新月,推崇的人物换成了胡适与李健吾,但对于鲁迅总该不到这种让人感觉要彻底清算的地步。
事情的源头还得从韩石山在2001年4月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座说起。讲座的主题名为《骨气与学问》,主要是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一些文人风古的事迹,对于他们韩石山是钦佩的,钦佩之余提出了“读胡适长学问,读鲁迅长脾气”的观点,这不是一个让鲁研或鲁爱喜欢的结论。自此原先站在暗处批鲁的韩石山从此登上了中国文坛批鲁的舞台。鲁迅可不比李健吾,此观点一出立即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或是对自己抛出的话的负责,或是出于主办者的需求,此后韩石山分别在山西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又做了两次题为《我对鲁迅的看法》与《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的演讲。后经综合,整理被收入《韩石山学术演讲录》一书(书海出版社,2004年,4月),从四个方面对自己此前的观点加以论证,其语言的清楚,论据的详实均让笔感觉这是一篇意在说理而非意气用事的文章,可惜日后很多批评者均忽视了这篇文章。
而真正引起大争议,且引发韩石山写此书的由头却应该是2003年12月28日时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的陈漱渝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题为《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鲁迅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的演讲。陈漱渝的文章很长,引一句话即可知道全文的主要意义:““假如鲁迅活着”,看到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一定会为之欢欣鼓舞”,这是一篇赞扬当今中国大好局面的文章。或许是觉得自己是鲁迅研究专家,或许是因为演讲的地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陈漱渝便将这一切与鲁迅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引起了韩石山的不同见解了。自此韩石山的批评开始从鲁迅转向鲁研。批评鲁迅虽然可以纠正旧时文坛的一些错误,然而批评鲁研则可为今天的某些学术研究扫除不正之风,与前者相比后者更是韩石山所希望的。中国当代文学界最大争论的高潮即将来临。
2004年的第2期《文学自由谈》便有了《鲁研界里无高手》一文,陈漱渝的演讲是在2003年末,效率再高也无法刊在第1期了。这是这场高潮的序曲,确定了批评的范围,介绍了批评的背景,大量的引证和清晰的论述符合韩石山的风格。陈漱渝不会看不到,看到了就不能不写点什么,随即在第3期的《文学自由谈》回了一篇,言辞之严厉不像一位年过60的长者,开篇就恶意地偷换了个概念,将韩石山在文章中已经划定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鲁迅研究者。可以说这是一个恶意的诬蔑,除非陈漱渝只读了文章的标题,但很显然他读了全文。通读全文陈漱渝犯有明显主观臆断的倾向,比如将曹聚仁的谦虚之词做为反击的论点,曲解了韩石山引张梦阳事例与论点的关系。陈漱渝在文中也谈到了对张梦阳先生的佩服,那么对张梦阳在95年中国鲁迅学会上的发言又做何解呢?陈漱渝的义愤填膺文学自由谈的读者很难理解,因为仅隔一期的《文学自由谈》里邵伯周的文章就比陈漱渝的客观得多,同为“鲁研界”人何以有如此的差别呢?如果考虑到此前已开辟的第二战场就不难理解了。4月1日的《文学报》1版发表了韩石山题为《鲁迅活过来会这样吗》的文章,如果说前一篇文章是针对“鲁研界”的话,那么此文则更具有针对性了。这是一篇不长的文章,重点在最后一段:“不,还有几句要说的。当然得按陈先生的假设说了。按陈先生所说,假如鲁迅活着,‘看到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这就是,要活着,他得从出生到2003年都活着。这样1957年也该是活着的,他看到那么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也会‘欢欣鼓舞’吗?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该活着的,他看了那场浩劫也会‘欢欣鼓舞’吗?这些,陈先生也该说说吧。你不能说鲁迅是个随时可死,又随时可活过来的人物,1957年他就死了,过了那会儿他又活过来了。十年浩劫期间又死了,一到改革开放又活过来了。你就是说鲁迅是神,我都不信他有这个本事。”这是韩石山能说出来的。很多人将早年从事写作的韩石山归为“山药蛋”派作家,这只能说是代表了韩石山小说的一部分,其实韩石山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创作主题,即对反右派斗争和文革的反思,这是对他影响更深远的影响,或许也导致了他日后选择“新月”研究的主题。而陈漱渝恰恰越过了这两个重要的时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每一个受此二运动影响过的人不能允许的。
二人的争论就这样确立了。韩石山在《文学报》发表,陈漱渝就在《文学报》反击,韩石山在《西安晚报》发表,陈漱渝就再到《西安晚报》反击,这是韩石山可以接受的笔仗,陈漱渝的文笔如果好些,论证的过程更加理性甚至很可能被韩石山转发在《山西文学》之上。然而大约是因为陈漱渝觉得自己的反击并没有击中要害,并没有得到预料中认同之音,该年4月12日陈漱渝寄给了韩石山一封信,不能说是信,只能说是属着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八张白纸,上写“韩主编:寄上拙文两则,希望能在贵刊发表。即请编安。”。也许陈漱渝真的以为《山西文学》会有八篇空白在上面,可惜韩石山没有如他的愿,他不干了。以他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西安市委宣传部告了《西安晚报》一状,说韩石山“在党报上公开拿‘三个代表’当调侃佐料,显然违反了宪法和党章,应予查处。”,现在我引韩石山原文看是不是像陈漱渝所说。“道理很简单。我们在讨论的是“鲁迅若是活着”,这个时候鲁迅肯定是不活着的。1881年生的人,到2003年是122岁,一个中国人活不下这么大,至少我没听说过。这样说超出了讨论的范围。看了这样的话,我除了说陈先生“三个代表”学得好之外,什么话都不敢再说了。”这是全文的倒数第二段话,因为韩石山的重点在最后一段,并且前面有一大段详细的论述,我单选上来对韩石山是不公平的,但原文过长,现在只能如此。这是评价式的陈述,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说在其他人身上,其他人可能很高兴,但陈漱渝不高兴,这是他的理解,但如果只单凭他的理解就给人定罪实在是荒天之大谬。既然陈漱渝已经告状,那么形式是一定有的;也既然事实已经很明显,那么结果也定然是一定的。在韩石山在2004年的《文学自由谈》发表了《再不要发生这样的事》一文后,真相大白于众,下一期的《文学自由谈》就出现了著名诗人兼杂文家邵燕祥《关于呈请“查处”韩石山的随想》,邵燕祥将此事比作“许绍棣呈请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的事”,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关于整件事,讨论的人很多,包括陈福康,王彬彬,葛栋玉,傅杰,闵良臣,屈超耘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以状告的方式回复则只有陈漱渝先生一人。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张颐武与王干引起的“马桥事件”,当时的韩石山可谓站在了张王一方,但韩石山之所以加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少功将笔墨官司引到了法院,而韩石山之所以对陈漱渝告状的立场几年前已经立下,何况这次陈漱渝又想将纯粹的笔墨官司引入政治,陈漱渝实在配不上一个文人。关于鲁迅的争论实在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文汇读书周报》年末将相关的文章一起发表出来,算是事情的余波,但因为韩石山的以退为进,是的主角也就下台了。
只想写一篇书评,因为事情实在复杂得很,所以前缀的话多了一些,但如可以对阐述本书的形成和观点有所帮助读者的时间也就没有白费。现在我想再谈谈本书的主旨所在。这本书中的内容在此前韩石山的文章中有过部分的描述,但成书则有它的新内容。首先这本书延续了韩石山写文学史的一贯原则,即考证极其周详,完全可以说是对新文化史上以胡适和鲁迅领导的两大阵营的揭秘和展现两位文化领袖的全面较量;其中将英美派与法日派的划分则是一项学术研究,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认为韩石山仅因为刘半农的留法即把法日联在一起难免武断,但如果你手头有一份简单的中国新文学时期留欧作家名单(例如南昌大学公仲教授在其论文《“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的突围——欧洲华文文学新态势》,那么你定会为韩石山的研究成果所惊讶。其次,对中国文学史上已经近乎成为公认的历史给予重新的判断,进行先论证,再否定,再论证,再给出结论的过程,这点较之钩沉历史更为重要。做这一点需有更大的怀疑精神下更大的工夫,也就是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者相比,笔者以为还是后点更为重要一些,考证固然需要个人巨大的努力,但提供一种论证的思想,或原则,则是可以有益于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陈漱渝只是一个人,即便最终取得了与其论辩的胜利也不足喜,还是批判鲁研界更为直接。而这个鲁研界,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总之它不是代表学术,这是韩石山喜欢说的语气。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擒贼先擒王,只有先擒住了思想界的权威,思想才能更自由,文学研究才能更健康。说这句话之前我考虑了很久,这无异于将鲁迅这位让人敬佩的文学家放在了枪靶的位置,但相比之今天某些自认思想权威者,先生也会欣慰了。
以退为进虽然坦然,那不是韩石山的风格;以著为进,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陆』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bE1cwDX_B5Y4-07Pi9Nigw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是韩石山编著的一部关于鲁迅和胡适的书籍。于2005年10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柒』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韩石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OJpU-X-VrUXjT_pG-Z9nyA
书名: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作者名:韩石山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
页数:260
内容介绍: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主要讲述了鲁迅和胡适,后人对他们的议论可以说不惜笔墨,洋洋洒洒。而韩石山先生的这种比较研究,在汗牛充栋的鲁研胡研著作中,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即使初版至今六年,评论文字仍络绎不绝。当时,恐怕作者自己也未能料到。
作者介绍:
韩石山,山西临猗县人。1947年出生。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任中学教员多年。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以小说成名,后又写散文、文学评论,有“文坛刀客”之称。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徽因》等。
『捌』 在山西,大家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作家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玖』 谁红跟谁急by韩石山电子版小说或者在线阅读免费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i6fDtza7oGwBmRNxye70RQ
提取码:tp2v
《谁红跟谁急》,韩石山就是文坛如此"恶棍"一根.有人说他急得有理有据,有人说他急得斯文全无.挣来完全对立的评判,也算得韩某人一大本事了.
『拾』 名词解释: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山药蛋派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将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其中,其中描写人物的时候,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中间更是注重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10)韩石山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后起之秀
这时,除了这些老“山药蛋”,山西又涌现出了一批小“山药蛋”:韩文洲、李逸民、宋贵生、草章、杨茂林等,他们的创作道路和风格都比较接近老“山药蛋”们。
此后,这个流派并不是直流而下,顺畅无阻地发展,常常遭到低级啦,过时啦等等的非议,这还在其次,主要是由上面来的一股极左思潮,曾经几度对这个流派的主要作家与作品进行公开的或不公开的批判,几经沉浮,到文化大革命,简直遭到灭顶之灾。
主要的几位作家被打成“写中间人物的黑标兵”和所谓文艺黑线人物,遭到了长时间的折磨,而赵树理更惨死于“四人帮”的手下。
但是,令人深思的事实是:“山药蛋”不但没被铲了根,绝了种,反而出观了又一批生机勃勃的新的小“山药蛋”。突出的有成一、张石山,韩石山、马力、潘保安,田东照、周晶斗等人。
一九八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北京的作者五人,最多;以省而论,山西三人,最多。这三人中,马烽自不用说,青年作者张石山便也是个“山药蛋”,他那得奖作品《镢柄韩宝山》,比马烽还“山药蛋”,赵树理的味儿浓极了。
饶有兴味的是除了山西出“山药蛋”,河北也出了。河北有两位青年作者:贾大山和赵新,自称是“山药蛋”派,他们的作品也的确有股“醋味”,是“山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