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

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

发布时间: 2022-08-28 04:11:53

㈠ 凡卡的大结局是什么

《凡卡》大结局:凡卡出去看爷爷来了没有,却突然被撞住了,立刻躺在了血泊之中,撞住他的人正是那个喝的醉醺醺的邮差,他骑着那匹马,非但没有扶起凡卡救治,开说了一句:“穷小子 你该死。”手中还拿着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把那封信撕得一条一条的,凡卡用最后的力气摸了摸那封信的碎片,放在自己的胸口,死了。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886年。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慈祥的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生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生活情景。

这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1)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扩展阅读

《凡卡》是契诃夫于1886年写的。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

小说的开篇是一个陈述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整篇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耀眼的主人公,通篇都是借凡卡之口,通过描写凡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这个过程,从凡卡的视角出发去审视这个世界。从叙述中我们得知小凡卡因为不小心睡着遭到了老板的毒打;看到了凡卡被老板娘用黄瓜狠狠地戳了脸;还看到了那些伙计怂恿凡卡去偷老板的黄瓜而饿肚子的场景。

为了把情节表现得真实感人,作者在艺术上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构思,因为凡卡是一个才九岁的孩子,所以作者把书信和叙事互相穿插起来,使两者水乳交融,真切动人。假如这篇小说完全采用书信体,凡卡的悲惨境况,他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以及他的希望,全部由他用信写出来,那么这封信就要写得很长,很有条理,这就令人难以相信,一个九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本领。

何况他还没有条件享受正规的文化教养,只不过他的母亲在老爷家里做女仆时小姐没事做才教他读书写字,他现在才能拿起笔来给爷爷写信,而要这样一个小孩写出那种有条有理的信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写作手法集中反映了帝俄时期社会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作者通过对小凡卡生活的一些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沙皇等级制度的残暴与冷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主人公凡卡的同情。

㈡ 契科夫短篇小说的特点

1、短片小说特点
(一)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2、人物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㈢ 契诃夫小说的特点

契诃夫的小说全部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不靠曲折离奇、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读者,而是以揭示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取胜。契诃夫,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作为十九世纪末俄国最后一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虽英年早逝,仅活了44岁,但他在世界文坛却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大文豪列夫?托尔斯说泰契诃夫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在俄国文学史上,契诃夫是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攀登到世界文学高峰的人。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 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表现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强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国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写于 1885 年的《哀伤》,一个老镟匠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送自己病重的老婆去看病,老太婆在风雪之中死去了。他采用简洁的写 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㈣ 契诃夫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房》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

(4)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扩展阅读:

个人荣誉

随着文学的发展,世界文学评论家喜欢把那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说成是某方面的“契诃夫”,以致一些优秀的作家往往被冠以“契诃夫”称号,比如,美国短篇小说家约翰.契弗就被公认为是“美国郊外的契诃夫”,而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则被称为“爱尔兰的契诃夫”,美国作家卡佛、耶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巴尔亦在不同程度被人称为契诃夫。

为什么会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是契诃夫的小说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直面现实的笔触,契诃夫一生以短篇小说为主,他创作态度严谨,重视文学的写生,笔下一草一木无不栩栩如生,刻画心理亦往往入木三分,是世界短篇小说巅峰之一,并成为短篇小说的代名词。

㈤ 契柯夫有一个著名短篇小说,老人死了儿子后与驴马对话表达哀伤,是什么短篇小

是短篇《哀伤》。
契诃夫的《哀伤》表达了包含着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凝集着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显示了人们对生命的留恋和向往。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PavlovichChekhov,1860年1月17日-1904年7月15日),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㈥ 契科夫的写作特点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㈦ 契科夫《苦恼》梗概

《苦恼》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不久的儿子,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几次三番没有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马诉说。

主人公姚纳并没有提出改善自身生活境遇的任何要求。甚至,他对于自己长期沉浸在困苦中的感觉也早己迟钝近于“麻木”,他仅仅还保留着一颗慈爱的父心。因此在强忍着丧子之痛时,要求人们赐予一点最起码的怜悯,以便慢慢地驱散胸中的愁云惨雾,使他能够勉强地在这冷酷的人间度过余生。不料,姚纳所见到的人,一个个地泯灭了恻隐之心,同情他的居然是不通人言的小母马。

作者借此表现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强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国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7)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扩展阅读

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期。7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无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了。

进入80年代后,他们转而采取暗杀手段来推翻专制制度。虽然他们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便开始了更加残酷的血腥镇压,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普遍的绝望情绪,丧失了以往的那种革命信念和斗争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气也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了庸俗的市侩习气。

契诃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深有体会。19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创作生涯,到写作《苦恼》时,社会责任感已经日益增强,民族倾向也更加鲜明。

19世纪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当时社会中的人等级制度分明,人与人之间关系麻木冷漠。处在上层社会的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处在下层的如马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则生活困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㈧ 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称誉契诃夫为“第一流的幽默作家”,托马斯·曼则认为“笑是契诃夫‘具备的一种特殊的解毒剂’”,更有学者认为契诃夫的发展并非“自幽默开始,而是幽默本身的运动”。众所周知,幽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法。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将幽默的艺术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谨代表个人发表一些观点。幽默自始至终贯穿于契诃夫创作和生命的全过程:即使是在后期创作风格转化为严肃的作品中也不乏幽默的笔调,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坚持向妻子讲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天赋的幽默感与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社会现象不断碰撞,各具特色的幽默便在其作品中逐一表露出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含泪的笑”。此外,契诃夫还赋予了每一种幽默其独有的社会功能。一、严肃的幽默这是一种对地主和老爷等上流社会人们凶残、伪善的揭露,是一种针砭时弊、嘲笑社会落后的调侃。在契诃夫的众多短篇小说中,《变色龙》堪称典型。它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变色龙”本性的揭示,一针见血地嘲笑了沙皇警察制度。当巡警奥楚蔑洛夫听说狗咬了人以后,他故做姿态地捍卫法律的尊严,厉言要惩治狗的主人,放话说“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而当听闻狗的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他浑身发热,脱掉了大衣;再次听说“狗是将军家的”之后,他又觉得挺冷,把大衣穿上。简单的“脱衣”与“穿衣”的动作将警官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哭笑不得。文章结尾点出的围观者的“哈哈大笑”极尽嘲讽意味。就这么一个寻常的狗咬人事件,被契诃夫利用来巧妙地塑造出了“变色龙”的形象代言人奥楚蔑洛夫,描绘出了一幅幅可笑的画面和一句句滑稽的语言。尽管作者竭力地融入搞笑的元素,但是读者始终笑不出来,因为搞笑元素的背后有着太多严肃的社会问题。沙皇的法律制裁的对象只局限于社会下层人士,执法人员有着低下的素质,警察制度令人存在严重问题,小市民麻木无知……种种的不良社会现象都隐藏在可笑情节的背后,压制着读者的笑声。这就是严肃的幽默,让人不得不对社会现状作出思考。二、善意的幽默因为契诃夫的家庭的关系,他从小便体验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所以在他作品创作中自然少不了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描写,以此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同情。在作品《万卡》中,作者用诙谐的笔调塑造了一个遭受厄运的劳动者形象。通过小万卡的回忆,展现了老爷爷的风趣可爱。其中对老爷爷言行的描写时不时地唤起了读者的微笑,但是微笑之余却更加同情不幸的小万卡。同样在《哀伤》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读到了不少作者的微笑。通过老旋匠格里高里对自己虚度的一生的回顾,通过他向已故的老伴所做的忏悔,作者的怜悯之情跃然纸上。对于劳苦大众,契诃夫始终是同情的。《苦恼》中失去儿子的老马车夫姚纳·波连波夫在生活的重压下,几次试图找人倾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一个军人,第二次是三个年轻人,第三次是一个看门人,第四次是一个和他一样拉车的车夫。契诃夫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把四类不同的人放到文章中与最后的一匹小母马形成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苦恼,同时也自然地形成了对人生苦恼的思索与哀叹。每一部作品都在淡淡的幽默中流露出了作者深深的忧郁。这些幽默的情节其实都是作者善意的安排,它为的是唤起整个社会对劳苦大众更多的关注。三、自嘲的幽默辛辣的嘲讽是契诃夫所擅长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他的作品《第六病室》中,作者采用的就是绝妙的自嘲手法。拉京医生明知自己所在的医院一切都乱七八糟,知道自己在欺骗病人,知道这不是医院,不是慈善机构,而是一个“小小的巴士底”监狱,但他总是要找一些说法解嘲。“这个医院即使差一点,可也总算有一个啊”“世界上没有一种好东西在初生的时候会不沾一点肮脏的”“既然死亡是这个人正常的、注定的结局,那又何必拦着他死呢?”“要是我生在两百年后,那就会不同了”……在拉京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嘲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他极具意味的讽刺。自嘲的幽默方式使得契诃夫的作品在只言片语中就显示出了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契诃夫用不同的幽默方式表达了他对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物性格的不同态度,也让读者随着他幽默方式的转变而产生不同角度的思考。精湛的幽默手法使得契诃夫把生活和人物都刻画得真切形象,或嘲弄官场,或调侃人生,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思绪万千。其中蕴涵的深刻社会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留给读者的是意犹未尽,是沉思与感叹。

㈨ 莫泊桑欧亨利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各自特点以及风格是什么

1、莫泊桑

特点:(1)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2)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风格: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2、欧亨利

特点: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最终解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即“欧·亨利式结尾”。

风格: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3、契科夫

特点: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

风格:现实主义。

契科夫:

(9)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扩展阅读:

三人的短篇小说:

1、莫泊桑

《羊脂球》《俊友》《项链》《一生》《温泉》《归来》《我的叔叔于勒》等。

2、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一作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爱的牺牲》《心与手》《二十年后》等。

《感恩节的先生们》

3、契科夫:

《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现代小品)》《客人(一个场景)》《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等。

㈩ 《凡卡》: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

一个名叫凡卡的小男孩来到了城市里一个财主家里干活,在那里他受到了许多折磨,一天三餐几乎都是稀饭,夜晚还要摇老板儿子的摇篮,彻夜不能眠,要是老板的儿子哭了,那凡卡就又要被打了。

其他伙计也经常捉弄凡卡,导致他被老板毒打,在一个夜晚,凡卡趁着老板出去了,拿起了钢笔和纸张,给他的爷爷写信,信中描写了许多凡卡和爷爷在乡村里快乐的生活,最后,凡卡把信投进了邮筒,一个醉醺醺的邮差收走了。但是,这封信永远不会寄到爷爷手里,因为凡卡没有写地址。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去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

第二段(3~6自然段):写凡卡开始给爷爷写信,想象着爷爷替老爷守夜的情景。

第三段(7~14自然段):讲凡卡在信上写自己如何挨打受折磨,请求爷爷接他回去,还写了莫斯科的情况并由圣诞树上的礼物想起爷爷带他去砍圣诞树的趣事。

第四段(15~19自然段):写凡卡在信的结尾再次恳求爷爷带他回去。还讲了他认真写好信封,准备投寄的情形。

第五段(20~21自然段):讲凡卡把信投进邮筒并做了个美丽的梦。

中心思想:

课文写了沙俄时代,一个从农村到城市做学徒的9岁儿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叙述了他的遭受了种种摧残,揭露了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命运,极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0)契诃夫短篇小说情景交融扩展阅读: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886年。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

接着,通过写信向慈祥的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生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生活情景。

这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凡卡》已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

《凡卡》是契诃夫于1886年写的。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

为了把情节表现得真实感人,作者在艺术上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构思,因为凡卡是一个才九岁的孩子,所以作者把书信和叙事互相穿插起来,使两者水乳交融,真切动人。

假如这篇小说完全采用书信体,凡卡的悲惨境况,他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以及他的希望,全部由他用信写出来,那么这封信就要写得很长,很有条理,这就令人难以相信,一个九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本领。

何况他还没有条件享受正规的文化教养,只不过他的母亲在老爷家里做女仆时小姐没事做才教他读书写字,他现在才能拿起笔来给爷爷写信,而要这样一个小孩写出那种有条有理的信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热点内容
当都市特种兵的小说完本 发布:2025-07-04 13:58:36 浏览:292
主角养了个狐妖的短篇小说集 发布:2025-07-04 13:40:43 浏览:122
游戏人生小说9e 发布:2025-07-04 13:18:43 浏览:585
总裁在上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发布:2025-07-04 13:17:46 浏览:192
女攻视角重生gl小说文 发布:2025-07-04 13:14:09 浏览:71
重生之都市修神小说 发布:2025-07-04 13:08:20 浏览:184
夏肆周桃小说免费观看 发布:2025-07-04 13:05:49 浏览:766
静读都市小说 发布:2025-07-04 13:02:38 浏览:962
女主苏曦都市小说 发布:2025-07-04 13:01:40 浏览:280
爱爱多的小说总裁 发布:2025-07-04 12:34:10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