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短篇小说艺术特征
『壹』 请问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特色,如何议论
初阅《尤利西斯》,始于那句流传甚广的100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乔伊斯的著作,乔伊斯曾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学,后赴欧洲大陆。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都柏林人》,后又写自传体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文学界对于《尤利西斯》的评价,我觉得就如两个磁极。一些评论将《尤利西斯》的身价抬得很高,觉得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另一些评论又将它贬得很低,觉得它“粗俗不堪入目”。
而我始终是以一种膜拜的态度看待《尤利西斯》的,它是一部太能够显示文学功底的著作。《尤利西斯》洋洋洒洒一百万字,却只是描述了十八个小时的事情,我无法想象作者需要怎样的观察和想象,才能写出这样一部独特的著作。况,书中的出场人物并不多,只有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位主要人物。
《尤利西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乔伊斯以他惊人的文学功底,用一百万字讲述了三个人物在十八个小时内的活动。《尤利西斯》虽篇幅巨大,但毫无赘言,乔伊斯以他对人生和生活的认识和细腻的洞察力,描写了主人公的行动,语言和细微心理变化。《尤利西斯》中对内心活动的描写出神入化,三位主人公的每个细微的思想变化,都清晰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诸如说《尤利西斯》的第三章,乔伊斯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刻画了乔伊斯的心理活动。
《尤利西斯》的第一主人公布卢姆是一位匈牙利裔的犹太人,他在都柏林的报社做广告推销员。布卢姆这一形象的价值超越了固有的身份,乔伊斯用自己深刻的社会经验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千千万万的爱尔兰市民都集中到了布卢姆身上。布卢姆的经历和性情,也恰恰属于诸多爱尔兰市民。
布卢姆的生活抱经沧桑,他幼子夭折,妻子不贞,自己常自欺欺人地在名存实亡的爱情中挣扎彷徨。布卢姆人到中年却一无所成,面对比自己薪水高几倍的莫莉,他自卑并且不自信。但布卢姆另一方面又自恃清高,甚至不愿与吃相不雅观的顾客在一个饭馆用餐。布卢姆热心血性,狭义地帮助醉酒的斯蒂芬。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着贪婪委琐的欲望,甚至曾试图欺侮一名海滩边的残废少女。
布卢姆苦闷彷徨,充满矛盾。他对现实迷茫但又充满希望,无奈但又期待奇迹。布卢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和进取的目的,生活和事业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布卢姆的颓废,正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市民的孤独,迷茫和绝望。
乔伊斯将他十六年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都全部浓缩到了《尤利西斯》中,同时它又是一部价值超越了社会现实的著作,并且上升到了哲学的深度。
《奥德修记》闻名全世,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诗。而乔伊斯,他以过人的悟性写下了一部当代题材的《奥德修记》。《尤利西斯》每一章的内容,都采取了与《奥德修记》平行的结构,乔伊斯独具匠心,巧妙构思,使整部《尤利西斯》的结构与寓意都和《奥德修记》相照应。乔伊斯从史诗的深度申时现代生活,赋予了《尤利西斯》哲学的内涵。
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底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著作往往会渗透进哲学,诸如说《红楼梦》。《红楼梦》中的经典名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还有“好一似食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乔伊斯和曹雪芹同样地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尤利西斯》和《红楼梦》之所以是两部小说而又不仅仅是小说,也正在此。
曹雪芹著《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乔伊斯著《尤利西斯》,用了十六年构思观察,七年专著写作。但,越是民族的文化,往往就难以是世界的文化。从此角度来说,《尤利西斯》和《红楼梦》有着相似的悲哀。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登峰造极的伟大著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海纳百川的程度。《红楼梦》虽不过是部小说,却包含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粹:诗词,曲赋,乐府,楹联,谜语,八股,请柬,祭文,奏章,书信,菜谱,帐单,药方,占卜,星相,`````《红楼梦》被世界公认是中国古典著作的最高峰,二月河前辈评价《红楼梦》时说,“《红楼梦》的成就,不仅是空前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绝后的。”
可正应了物极必反的原理,这样的一部伟大巨著,虽被世界公认却未被世界喜爱。诚然,《红楼梦》在世界书榜中位列第八位,压过了欧美大批举世闻名的著作,然而正如多数民族文化经典一样,《红楼梦》未成为世界普遍的文化。
《红楼梦》被译为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在欧美国家也建有红学研究会,可美国一位女记者曾直言不讳地说,她身边的朋友更多的是把《红楼梦》作为一本必读书目,而并非是出于喜欢。西欧的调查报告也清楚地表明,《红楼梦》在民间远不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甚至《金瓶梅》受欢迎。红楼梦在国外,更多的是被知识分子当作名著来浏览。
《尤利西斯》于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出版,它是乔伊斯十六年构思七年写作的成果,可出版后它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至一九三三年才重新流通。
《尤利西斯》出版后同样不为世人接受,上市后即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弗吉尼亚伍尔夫斥责此书“粗俗不堪入目”,当时一些作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把乔伊斯的签名赠阅本退还。只有艾略特等少数有慧眼的作家,意识到了《尤利西斯》的价值,竭力为它辩解。清华大学决定将《尤利西斯》列为必读书目时,同样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诸多反对。
每思及此,我就不禁感慨。《尤利西斯》可以是一部世界名著,也可以是一部旷世奇作,但它难以在全世界的读者中都受到欢迎。
乔伊斯和曹雪芹写出了这样的两部著作——《尤利西斯》和《红楼梦》,这究竟是他们的伟大,还是他们的悲哀``````
本作品为1998年全球读者投票评选二十世纪小说类第一名。
『贰』 如何理解《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
这15篇故事,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在同样的底色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集中描绘了一个忧郁敏感、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成长起来、具有艺术家气质的青年形象。通过青年之口,乔伊斯表达了自己对宗教、艺术和人生的观点。后来,这个青年继续成长,走进了意识流宏篇《尤利西斯》之中。因此,阅读此书,将有助于阅读《尤利西斯》。
『叁』 乔伊斯的作品主题是怎样去适应他那种表现手法
写照或者画像只是译法不同,不碍事的
我超爱乔伊斯的,你读他之前要把固有的观念抛弃掉,比如你习惯读的小说是那种模式,诸如有个所谓的主题、要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指示性很强、全知全能的叙述、前因后果、情节清晰,等等,可能你看习惯了这种,所以开始读乔伊斯就不习惯,因为他没有给你上述那些元素。
可是是谁规定了小说一定要有所谓的主题?没有人规定。它可以是没有主题的。意识流就是,它的出现首先是一种挑战(当然到今时今日意识流已经很寻常了,再也不构成挑战了),它高出读者,而不是趴在读者脚边,它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它让你适应它;所以你要抛掉所有的成见,好像修佛,好像修心斋那样,顺从它,进入到意识流的那种水流当中,接受作者,也就是乔伊斯的带领,他带你去哪儿你就去哪儿,他说什么你就听着,他写什么你就看着,你跟着他就是了,不要脱离出来去想什么主题,或者想从外部去捕捉他去定义他,这些都不要做,你就是跟着,慢慢你就能体会到个中乐趣了,你会狠狠地爱上他的。
《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的自传色彩是很浓的,它基本上是复述乔伊斯的青春期,他的早期成长历程,他就是那样长大的,那里面就是他的所思所想,他的爱与恨。青年时期的终点,是他扔掉了爱尔兰,因为爱尔兰是他的爱与恨,从此他就开始了他的侨居生涯,他的一生都是漂泊,但是他不愿提及乡愁。
这部小说的手法已经算蛮传统的了,他的意识流技法大爆发是在《尤利西斯》里头。所以《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其实是挺好读的。有一次我在公车上读,直接就读哭了呢。关键是投入,放弃自己,跟随作者,什么都别想,别觉得你是在做作业,别觉得那是个任务。
『肆』 乔伊斯和伍尔夫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法的区别和联系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联系
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
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
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区别
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学界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伍』 乔伊斯和伍尔夫创作手法和创作主题的区别和联系
该文将分"生死情结"、"存在意识"、"透视死亡"三部分论述伍尔夫小说创作中 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勘探,以此洞悉作家本人的生死及其形成的原因.
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意识流写作
『陆』 乔伊斯主要创作是什么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语言极为晦涩难懂。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区的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贾。1887年,乔伊斯的父亲约翰·乔伊斯开始担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员一职,于是乔伊斯的家庭搬迁由拉斯加区搬迁至布雷区。乔伊斯于1888年进入“伍德小学”就读。这是位于基尔戴尔郡的一所寄宿学校。然而四年之后,因为他的父亲已经无力再负担学费,他却不得不离开这所学校。辍学之后,乔伊斯曾经接受过短暂的家庭教育,并就读位于北里士蒙大街的基督教兄弟会学校。1893年,乔伊斯转入贝尔维德中学。尽管乔伊斯一直就读于基督教会学校,在16岁那年他却和天主教决裂。然而,基督教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却对作家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柒』 经典短篇小说介绍
文学变革时期,短篇文体往往更易于实现艺术实验和探索的诉求。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在各种文学观念不断更新、文学思潮不断更迭的过程中,短篇小说呈示出诸多艺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文学变革的“先导性”作用。以下是我介绍给大家的关于经典短篇小说,希望大家喜欢!
经典短篇小说介绍:
1、《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海明威
豆瓣评分:8.5分
(2965人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海明威的十一篇短篇佳作。雪山上的豹子,河边的垂钓人,咖啡厅中的老者……十一个貌似淡薄的故事蕴含了人世间言不尽的沧桑。海明威独特的“冰山”式文风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佳的呈现。
2、《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豆瓣评分:8.5分
(2011人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15篇故事,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
3、《变形记》
作者:卡夫卡
豆瓣评分:8.3分
(18693人评价)
内容简介|
卡夫卡描写了人一夜之间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嘲讽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九故事》
作者:J. D. 塞林格
豆瓣评分:8.5分
(5342人评价)
内容简介|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在他的笔下,儿童与成年人再也无法互相沟通,柔柔的讽喻却是在这一个世界中的生活艺术。
5、《罗生门》
作者:芥川龙之介
豆瓣评分:8.6分
(11270人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6、《大教堂》
作者:雷蒙德·卡佛
豆瓣评分:8.5分
(7742人评价)
内容简介|
卡佛短篇小说集《大教堂》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巅峰之作。它的作品致力于描摹美国平民的生活,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变质,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
7、《小径分岔的花园》
作者:博尔赫斯
豆瓣评分:9.1分
(3157人评价)
内容简介|
侦探小说形式下的小说艺术革新之作。本书叙述了中国博士余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替德国人充当间谍的故事。“小说—花园—迷宫”的脉络第一次出现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
值得你深夜躲在被窝里啃的10篇短篇小说介绍:
1、 阿城《棋王》
这应该是我喜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也一度被称之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在近几年流行的“冯唐金线”里,这篇小说也被纳入了金线之内。初看小说的动机多半源自我自己本身对象棋的爱好。后来发现,其实小说中真正讲棋的内容并不多,反倒是讲述了“”时代,被隐藏的“特殊人才”的命运与挣扎。后来我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总体并不如意,但几个重要桥段却十分精彩。但更精彩的还是小说,人物描写的神形兼备,情节的扣人心弦,至今回味无穷。
2、 史铁生《命若琴弦》
史铁生大部分的作品里,都隐藏着对自身命运的愤怒与无奈。尽管它被文学的厚重包裹的很好,但是仍然可见他对生活的诘问。这篇小说,他以盲艺人的角度却剖析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然后强调“希望”的重要性,又同时证明着希望本身的虚妄。在这样人物自身制造矛盾的缝隙里,窥探人性骨子里的坚韧与辛酸。这像是一则人类通用的寓言,也是光明与黑暗相互撕扯的写真。史铁生从未假惺惺的歌颂人生的阳面,或者单纯斥责生活的阴面,在他的笔下,人生就是枚转动的硬币,忽明忽暗,永不停息。
3、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很难想象,一个作家能把颓废压抑的情绪,冰冷残酷的环境写得如此浪漫和唯美。郁达夫总是把冷色调的环境和低潮期的人物境遇写得细腻入微,意蕴悠长。这篇小说情节看起来极其薄弱,但感情丰富,人物内心的雕刻鬼斧神工,借助着深夜的春风,将一个落魄文人的辛酸与浪漫写得扑朔迷离。其中折射着当时社会的颓唐,人性的善良和对关爱的渴望。小说看起来是似乎是消极的,又似乎是积极的,似乎是乐观的,又似乎是悲观的。似乎是表达着命运的不可逆转性,又似乎在透露某种生活的希望。像是一扇破败的窗户里,亮起的幽幽灯火。
4、 余华《世事如烟》
余华的文笔利索而有力,宛如刻刀。他早期的“先锋文学”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风靡一时。其中这篇小说就极具代表性。这篇小说是篇逻辑相当混乱的小说,真至于说,它根本就没有逻辑。全篇以各种怪力乱神的情节和描写拼凑而成,甚至是人物都只是用数字作为代号。看起来没有主题,没有情感张力,没有思想寄托,甚至没有人物形象。那么本来它应该极其枯燥而无味,但相反的是它散发这一种诡异、荒诞、讳莫如深的文学气质,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文字里,读者的想象力和个人见解也获得无限的发挥空间。
5、 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篇小说很早听说,读过后不得不惊叹。茨威格竟然能将一封以女人口吻的信件写得如此牵动人心。小说的情节虽然细碎而缜密,但是基本没有跌宕与大开大合的反转,是极其难推动的。但是茨威格的文字魅力在于,能借助人物内心的描写将整个时间的跨度交代地清晰透彻,其中的悲欢离合不疾不徐的缓缓道来,仿佛书中人就与读者隔桌而坐。这篇小说是茨威格的代表作品,徐静蕾甚至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小说中透露着对爱情的敬畏与怜惜,亦掺杂着对人情似纸的怨怼与悲悯。
6、 天下霸唱《北大荒狼灾记》
很多人只知道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但很少人知道他其余的作品。在我看来,天下霸唱虽然是网络作家出身,但是天赋异禀,讲故事的能力在很多专业作家的之上。他擅长怪力乱神、虚实结合的故事架构,承袭了古典小说对人物描写的方式,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虽然论文学的造诣,他并不算上乘,但是由于用文字讲故事的天赋极高,所以其作品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篇小说仅仅是讲了一个狼灾的故事,但起承转合流畅无阻,情节的一波三折,人物的个性鲜明,以及细节的弦外之音,极具民俗文学的瑰丽色彩。
7、卡尔维诺《弄错的车站》
老狼所唱的《弄错的车站》便是根据卡尔维诺这篇小说创作而来的。这是篇几乎无“指向性”的小说,内容简单异常,只讲了一个人出门,然后坐错了一趟车,然后看见了意外的景象。但是如此单薄的脉络里,卡尔维诺将其填充地迷离与诗意,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铺叙了一种生活随处存在的偶尔性与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偶尔和不确定中,人物获得的意外风景与身心体会,往往打破了生活的沉闷,平添了别样的姿彩。这篇小说下笔淡,似乎没有刻意强调某种寓意,但是整体弥漫的诗意又轻而易举的让人浮想联翩。
8、 吴忠全《秋草黄》
吴忠全属于少有的具有写作天赋的青年作家。但他的作品良莠不齐,长篇小说写得几乎都不好,反倒是部分短篇有一部分写得老练异常,颇有大家之风。这篇小说收录在《再没什么比生命更寂寥》里,这也是我认为他最好的一本书。书里定义为散文,但实际上更接近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男人因为思念前女友,回到老家与之相见,寻找失落的记忆。但是物是人非,前女友已经有了新的归宿。他与前女友约会、吃饭、散步,但是都与旧时落差之大,一切都回不去了。全篇对话极少,但渲染与白描极其到位,无声胜有声。
9、 曾楚桥《余生》
邂逅这篇小说是在火车站的小报摊上,火车行至午夜十分看到了这篇小说,惊艳不已。小说让人极容易想起王家卫。因为小说的对白和构图极具王家卫电影的风格。小说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物,他们的相遇、经历、结局,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宿命色彩,像是一种概念性的存在,落笔一直悬在空中,导致情节显得空荡,不切实际。但这种写法的魅力就在于将真实的生活虚化,在人物的内心世界无限放大,通过简短、机锋似的对白,勾勒了情到痴狂处的执念、疯狂与荒凉。作者的写作语感极好,最后收尾的对话让人不禁动容,久久难以释怀。
10、听潮天外《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见了》
虽然这小说的作者现在还名不见经传,但是并不妨碍我对这篇小说的喜爱。小说中少年有三位老朋友,一个聋子,一个哑巴,一个瞎子,通过与这三个老朋友的际遇,勾勒了一幅浮生若梦的情感画卷,透露着一种对人生、岁月静然窥探的灵气。小说的语言诗化,长短句交错,人物的存在不为写实,更像是作为符号存在。全篇氤氲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游离感。人物的飘零、苦闷、善良,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导致了出世与入世的冲突,在冲突的最后,岁月无声又包囊了一切,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获得了自我的救赎与内心的通达。
看过"经典短篇小说介绍"的人还关注了:
1. 短篇经典小说介绍
2. 很经典的励志文章推荐阅读
3. 比较励志的经典短文精选
4. 18岁青春励志书籍排行榜
5. 好看的青春励志书籍
『捌』 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特色
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他于1882年2月2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市郊区的一个中级资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乔伊斯是个税务员,平时爱好杯中之物,且喜欢夸夸其谈,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母亲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斯·乔伊斯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备当神父。中学毕业前,开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决裂,决心献身于文学。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1903年,由于母亲病危暂时回乡,他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乔伊斯结婚后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詹姆斯·乔伊斯先后在罗马、的里雅斯特、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语言和为报纸撰稿为生。他的晚年苦于眼病,又为女儿的精神失常所困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后,乔伊斯迁居苏黎世,终因忧惧频袭,心力交瘁,于1941年1月去世。
1.意识流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他还认为:人们过去的意识会不断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后来,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展了詹姆斯所提出的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学说都极大地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中,作者不是按照传统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创作,而是按照人的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来描述故事。意识流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常常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叉或重叠,其表现形式往往变幻无穷、循环往复。它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以一种恰当的文学形式展现了当代世界和现代人的复杂景象。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中,意识流小说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一批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意识流作品,例如: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及其代表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英国女小说家伍尔夫及其代表作品《达罗威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与《海浪》(1931),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及其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1929)与《当我弥留之际》(1930),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及其代表作品《尤利西斯》(1922)和《芬内根们的苏醒》(1939)。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大师摈弃以往传统的小说结构形式,将飘忽不定和流动不已的意识流作为小说故事描写的主流,在广大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西方社会中人们纷乱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画面。
1922年,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它既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西方文坛,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2.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题目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小说取名《尤利西斯》,表明该书和《奥德赛》一样,同是一部史诗,一部记载现代人探索人生和命运的史诗。《尤利西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西方现代意识,反映了整整一代人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个主人公展开,一个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刚刚从巴黎一所院校毕业,是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和诗人,他母亲临终时请他跪下祈祷,出于对宗教的反感,他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母亲死后,他为此事悔恨终身,始终沉浸在懊丧之中。后来,因家道中落,他几乎与领着妹妹们艰难度日的父亲断绝了关系,他离家出走,以教书为生。第二位名叫利厄波尔·布卢姆,他是一位广告推销员,匈牙利犹太人。他常常串街走巷,终日奔忙,却总是劳而无获。他幼子的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的妻子对他不忠使他羞愧难当。第三个就是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她是位典型的肉欲主义代表,由于布卢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这一切均使布卢姆蒙受着难言的羞辱和精神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德迪勒斯上完了一节历史课后,从校长那儿得到了三英镑二先令的报酬,来到海边漫步,面对翻滚的海浪,他思绪万千,人世的沧桑、大自然的奥妙、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在他的意识中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涌动。他觉对母亲有过情欲的爱恋,觉得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精神上重新得到一位父亲。
同一日的早上八点钟,在埃克尔德街某所房子里,广告推销员利厄波尔·布卢姆正在为自己和妻子莫莉准备早餐。这时,送信人给莫莉送来一封信,内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兰的青年约定午后四点来看她。布卢姆怀着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门。他到邮局取了一封写给他的情书,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了它。而后,他参加了友人的葬礼,在他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兰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于是他脑海里闪现了一系列念头:死亡、埋葬、以尸体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诞的想象在他心灵深处流淌。
随后,他到《弗里曼日报》社去送交了一个广告图案设计,又去了一趟医院探望因难产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这里他遇见了斯蒂芬·德迪勒斯,二人一见如故,斯蒂芬说要用自己新领到的工资请客,他们还去了妓院。在那里斯蒂芬酩酊大醉,布卢姆精心照料他。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东西。布卢姆找到了失去的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布卢姆回家后告诉妻子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活。这位背叛丈夫的放荡女人刚刚告别了一个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冲动。她在快要睡着的瞬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卢姆相互热恋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似乎会出现好的转机。”整部小说以斯蒂芬零乱无序、恍惚迷离的意识流开始, 又以莫莉长达40多页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结束。
3.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创作艺术
《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传统小说背道而驰,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技巧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生活原型。利厄波尔·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妻子莫莉对应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青年学生斯蒂芬·德迪勒斯(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在小说中,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通过对布卢姆等三人在都柏林街头的一天生活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乔伊斯通过简单的情节描述表现出了最丰富的意识流内涵,其内容触及到了都柏林的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在《尤利西斯》的创作过程中,乔伊斯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摆脱传统小说中作者的描写或转叙,借鉴了艺术领域中各种生动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了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和时空跳跃等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手法来描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内心活动。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采用的艺术手段可谓别出心裁,但他使用最多的是内心独白。“《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所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离奇复杂的情感、想象、欲望、猜测、推理、回忆、印象和幻觉互相混杂,形成一条来无影、去无踪、恍惚迷离、稍纵即逝的主观之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伊斯的内心独白技巧在布卢姆的妻子莫莉身上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真实地描述了莫莉的内心世界,表现莫莉凌晨两点三刻的心理活动,乔伊斯用了长达40多页的篇幅来记载她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如实地记述了她那犹如江水般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时空不间断的流动穿梭。这段意识流的文字被人们称为意识流作品中最精彩的典范。
在小说中,乔伊斯的自由联想技巧在布卢姆身上运用得极为成功。“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时刻具有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与爱尔兰白领中产阶级为伍使他自惭形秽;想到妻子莫莉水性杨花,与多人勾搭成奸使他觉得无地自容。父亲的自杀,儿子幼年早夭,这都使他感到愁闷与悲哀。他那极其敏感、郁郁寡欢而又胆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内心深处严重的失落感,不仅笼罩着他的整个意识领域,而且也随时支配着他的自由联想。”(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儿子的夭折、父亲的自杀和妻子的不忠时刻笼罩着他的精神世界,并不时侵袭他的意识,这些因素成了他头脑中的核心意识,他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随时都会引发他对这些事情的联想。
意识流活动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 一种是时间蒙太奇,主体在空间上保持不动, 而人物意识却在时间上移动;另一种是空间蒙太奇,时间保持不动而让空间因素发生变化。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成功地将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两种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共同成为渲染小说主题,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并没有做出什么令人难忘的惊人之举,但读者却对三位主要人物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使读者通过人物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通过人物自己各不相同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来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识、内心隐秘、希望与回忆。作者使用意识流手法将人物的思维过程再现出来,这里有自觉的理智的思考活动,也有下意识的感官印象及思维上跳跃式的联想。
在题材方面,作品突破一般文学作品以英雄美人或异乎常人事迹为主的窠臼,主人翁既无高贵的社会地位,又无超群惊人的业绩,甚至在感情生活中也没有特别动人心魄的大起大落,全部是平常人,平常事,通过符合现代社会实际的现象反映人和社会的本质。而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和现代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是乔伊斯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所要表现的内容。在乔伊斯看来,都柏林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都陷入瘫痪,“布卢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莫莉的肉欲主义,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传统观念沦丧的现代世界里,其实他们都是飘零无依,精神上遭受挫折、充满动乱的人。这正是当时西方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的深刻写照”。
著名美国批评家艾德门·威尔逊在《新共和》杂志上曾这样评论作品《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把小说提高到同诗歌与戏剧平起平坐的地步。读了它之后,觉得所有其他小说的结构都太松散。乔伊斯这部书在写作方法上之新奇,对未来小说家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我简直无法想象他们如何能不受此书的影响。它创造了当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显示出文字的力量和光荣,是文学在描绘现代生活上的一重大胜利。”《尤利西斯》也得到了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高度评价,他说:“小说《尤利西斯》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本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而无从回避的作品。”的确如此,《尤利西斯》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一部登峰造极的小说,它的问世无疑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结语
《尤利西斯》被人们誉为上世纪整个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中,乔伊斯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和时序颠倒等意识流手法,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巧妙地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在一起成功地记载了人物繁复、杂乱的潜意识活动,真实地记载了人格的异化、心理的变态和性格的扭曲,使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他通过对都柏林三个居民支离破碎的人格和混乱、猥琐的欲念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都柏林小市民生活的无聊与精神世界的平庸,表现了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精神崩溃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腐烂和不可救药。作为独树一帜的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对钟表时间与心理时间的驾驭能力简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他那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手法和创新精神无疑将会对21世纪小说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玖』 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特点
《伊芙琳》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特色
【摘要】:《伊芙琳》是乔伊斯的代表作,其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上的传统与创新成分贯穿于乔伊斯的整个写作生涯,体现了他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伊芙琳 詹姆斯·乔伊斯 现实主义 都柏林 象征主义 创作风格 尤利西斯 弗兰克 传统与创新 相结合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詹姆斯·乔伊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ses,1922)以其独特的手法和崭新的风格为他赢得了蜚声欧美文坛的盛誉,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另辟蹊径,特别是《尤利西斯》离经叛道的艺术形式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中心和
『拾』 乔伊斯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乔伊斯的写作手法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乔伊斯童年的经历和情绪的写照。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条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于对朦胧爱情和对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场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买件礼物。当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终于来到时,早先答应给他钱的姑父却迟迟不归。随后又因火车耽误了时间……最后,他好不容易进了集市,此刻,大厅里已是黑灯瞎火,一片昏暗丑陋,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无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这篇小说是乔伊斯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篇,但却充分显示出乔伊斯对其他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以及他在写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