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短篇小说推荐
❶ 后现代文学代表人物有哪些
二十世纪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 存在主义文学 滥斛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文学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同时不拘一格地运用传统的、现代的各种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等。 代表作家——地位影响——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 萨特 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的领袖人物,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拒绝领奖。 存在主义哲学中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无神论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文艺观上,萨特批判纯艺术论,主张文学介入时代,介入生活。 存在主义小说创作——“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核心之核心,他的所有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都围绕着“自由选择”这一命题展开。 《恶心》——采用的是日记体、自叙体。写青年历史学家“我”对周围的恶心感,表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短篇小说集《墙》——代表作是同名的短篇小说《墙》,一篇重要的哲学小说。小说通过存在主义的化身伊比埃塔从生到死、由死而生的曲折经历,控诉法西斯匪徒草菅人命,嘲笑了荒谬的现实世界,反映了存在主义的生死观:生存与死亡只是一墙之隔,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三部曲,是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表现自由选择的命题:在荒谬绝伦的世界里,要想获得自由与幸福,就必须“介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为寻求正义的事业而斗争。有明显的无政府意味。 存在形式戏剧创作——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又称“境遇剧”、“自由剧”,它们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 《苍蝇》《禁闭》——表现人在特定处境中的自由选择。“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 《毕恭毕敬的妓女》——一部反种族主义作品,同时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主张。 《死无葬身之地》——以法国沦陷时人民的反抗斗争为背景,写5个最后的游击队员为了保护游击队长而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的基调是向上的。 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加缪 法国当代作家和评论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萨特齐名。 《局外人》《鼠疫》——因他的作品“揭示了当今人们的良心提出的问题”而获奖。《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地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鼠疫》用象征手法写成。鼠疫象征德国法西斯侵略,奥兰城市民受鼠疫之害象征法西斯铁蹄践踏下的人民之苦,市民奋起抗疫象征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里厄医生不仅是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英雄。 ■荒诞派戏剧 50年代兴起于法国,后迅速风靡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因1962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尤金·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该流派的诞生。荒诞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尤金·尤奈斯库 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荒诞派经典作家,罗马尼亚人。 《秃头歌女》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被称为“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写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莫名其妙、令人倒胃的交谈。通过这些不知所云的谈话,旨在说明人的个性、本质已消失在群体之中。剧中不但没有秃头歌女,甚至连长头发的歌女也没有,只有那口疯狂的大挂钟。 塞缪尔·贝克特 1906-1989。爱尔兰人,荒诞戏剧代表作家。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荒诞派戏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剧作人物少,动作单调。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是“人类的缩影”。贝克特为了体现其创作意图而采用的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终》《啊,美好的日子》——突出表现了人的精神麻木。 《等待戈多》——2幕,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如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 ■新小说派 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进入鼎盛,并蜚声世界各国。新小说派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传统小说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在创作上,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等。 克洛德·西蒙 “新小说派之父”之称,198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佛兰德公路》——因“在描写人类生活状况中把诗人与画家的创造性与他对时间作用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而获奖。 罗布·格里耶 新小说派旗手,当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窥视者》《橡皮》 ■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作家没有结社,没有宣言,也没有明确的纲领,称谓是评论者所加。“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被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2、“反英雄”式的人物;3、“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4、小说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弗里德曼、约瑟夫·海勒等。 约瑟夫·海勒 1923-1999。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小说创作形成了一种“绝望的喜剧”风格。 独白型小说《出了毛病》——通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和相互联系,反映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主人公工作出色,一切都很顺利,但他却得了神经过敏症,认为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象戈尔德一样好》作品围绕一个犹太后裔的知识分子戈尔德在美国的遭遇展开,表现了犹太人的“异化”主题,题材超出个人命运的范围,反映城市的衰败史,家族的瓦解史。 《第二十二条军规》 (《最后一幕》是续集)——【内容】被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与军队官僚们的斗争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矛盾冲突。小说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构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表现出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困惑。 【思想】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当代寓言,表现超现实的哲理: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穷,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种圈套和困境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人物】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 【特色】1、结构散乱。小说采用一种类似于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2、叙述方式上,全书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3、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但喜剧效果中又浸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 魔幻现实主义 指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自本世纪中期,拉美小说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拉美作家们不再刻意模仿欧洲某种流派,拘泥于过去某种固定的文学模式,而是注重采用具有民族意识和内容和形式。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说创作极富民族特色,成为当代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代表作家有马尔克斯等。 胡安·鲁尔福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真正成熟的代表作家 中篇《佩德罗·帕拉莫》——写一个破落的庄园主之子由一个负债人变成一方巨富,是一个墨西哥恶霸地主的典型形象。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随意颠倒。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擅长表现拉美土著文化和孤独状态。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周末后的一天》——小说写马孔多的奇特现象:炎热七月,群鸟自杀。点明人间缺少同情的主题。 中篇《枯枝败叶》——《百年孤独》的前身。写马孔多这个神话王国中上校和他的子孙们孤独的生活。 长篇《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写西班牙遗民的后代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与马孔多由开拓到繁荣、再次毁灭的历史。马孔多百年间经历了氏族统治、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等变化,布恩蒂亚家族的七代人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孔多实际上就是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的缩影。布恩蒂亚家族的神奇经历与不幸,是印第安人历史文化的再现阿和拉美民族命运的浓缩。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乌苏拉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在她身上,集中了拉美妇女的优秀品德。奥雷连诺是布恩蒂亚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2、象征、暗示手法大量运用。 长篇《家长的没落》——用“多人称独白”的手法讲述了独裁者尼卡诺尔的一生,以此抨击拉美的独裁统治。作品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 中篇《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讲述一个由于谣传和猜测致使无辜者惨遭杀害的故事,揭露了陈规陋习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长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作品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哥伦比亚沿海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和时代风气,反思了人们的偏见与感情。男女主人公恋爱50多年而终未果,被评论界认为写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观和历史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变。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派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人的生物学的满足,认为堕落就是解脱,沉沦就是解放,躲进超现实的环境寻求神秘主义的灵感,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的《嚎叫》等。
❷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色彩也在各种艺术包括小说中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戏性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对小说的影响是多种形态的。如先锋小说,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场,虽不是文革的直接参与者,但深受其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感,与传统价值观念有所远离,与英雄人物有隔膜,对现实感到迷茫、困顿。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较矛盾,。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混沌那个哩登愣》《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陈染《世纪病》刘毅然《摇滚青年》等。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的作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创作思想与评议风格一的后现代特色鲜明。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天风船》《虚构》《青黄》《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褪色鸟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悬》等都是代表之作
此外,王朔的消费小说也体现了后现代反对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扩张的特点。《浮出海面》,《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是零余人的一批形象,将传统的人的归属感解构,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思想深处具有后现代的影子。
建议参考http://..com/question/29492476.html
❸ 后现代主义作品赏析求助
洛丽塔>--后现代主义里程碑代表作之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
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具有性反常心理的中年男子与一个典型的追求物欲享受的美国少女间的颇有些色情意味的故事,有着自己的意义层面,而且为数不少的评论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展开的。最初纳博科夫写完作品在国内寻求出版时到处碰壁,而且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调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表层结构给人的直接感受。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这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我们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所以,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主要想表现的就是他对艺术创造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这样一种看法。至于他采用这样的“色情”题材,则与他的艺术见解有关,他认为:“我所有小说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证明一般的小说并不存在,我所写的书属于一种主观的和特定的事件。”正如《阿达》选择兄妹乱伦的题材,《灰火》类同于注释读本一样,《洛丽塔》也是这样一部有意为之的作品。
小说还显示了一种卓绝的对语言的自觉。纳博科夫,正如“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关在监狱里的主人公,也是词汇游戏场上的一个高手,在词汇的游戏场上,人们能享有一种灵活性,一种在现实世界中毫无希望获得的颐指气使的权利。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权,在创作中令人眼花缭乱地将梦幻和事实、韵文和散文、情趣和智慧、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显示了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纳博科夫自认《洛丽塔》是他与英语间的风流韵事,恰好也是对作品在这方面努力的一个现实的注脚。所以阅读这部小说时,从文字的迷宫中寻找意义出路的努力也同样给人以极大的乐趣。
❹ 后现代派小说的国外作家
唐纳德·巴塞尔姆,美国后现代主义新一代之父,是战后最令人兴奋而杰出的创新作家之一。他一生出版过四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故事,以及几十篇文学评论。他是一位颇具奇妙创造力的作家,在小说中实验性尝试非线性的叙述和荒诞的写作手法。巴塞尔姆以及他同时代的作家对他们所见证的政治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詹森政府的混乱、尼克松政府的谎言、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核武器的扩充等等所有的官方版本都遭到质疑。事实与虚构的混乱致使后现代主义以新的写作方式填平了由官方话语的分离而制造出的语言的鸿沟。巴塞尔姆的小说具有令人困惑的特点:片段叙述、陈词滥调的滥用和对社会和历史事件的宣告性模仿,让人觉得必须接受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它的垃圾似的现状。在他的作品中时常以反讽的方式使用广告宣传语、街道俚语、流行歌曲歌词、插科打诨、工业以及军事行话和褪色的笑话,以此泄露他们秘密隐藏起来的意义。他那具有显著特征的小说似乎是拚贴而成的——把来自于美国文化中的冗长混乱的片段聚集在一起,粘贴起来。他曾说过,把互不相关的事物粘贴在一起,效果好的话,就能产生新的现实。
❺ 你看过哪些有趣的短篇小说
《艾比斯之梦》。《艾比斯之梦》的起初,人类在机器人统治的世界里苟延残喘,“我”以讲述故事为业,浪迹四方,偶尔也会参与人类团体袭击机器人运输队的行动。某一天“我”与一个人形机器人不期而至,“我”与之交手,不敌负伤遭擒,被送到机器人城市的医院中接受治疗,而那个击伤“我”的机器人则开始每天给我念故事,同时与“我”约定,除非“我”自己要求,否则她(因为是女性外形的机器人)只会给我念那些由从前的人类自己写的、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真实历史的故事。与其说这是一部讨论人与AI、或者说是AI自我意识觉醒的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部借AI之口,探讨人类的逻辑思维、道德、宗教、信仰等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社会哲思小说来得贴切。
❻ 帮忙提供一些2000年以后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的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❼ 请问西方后现代著名作家有哪些谁的书值得一看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约瑟夫·海勒德《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布托尔的《时间表》,巴塞尔姆的《辛伯达》,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共有六个流派可以归入后现代主义范畴。这些流派之间彼此关联不大,但其“反文学”、“反理性”、“解构”的本质却是相似的。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以对“荒诞”状态的描绘著称。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并产生了一些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西蒙娜·德·波伏娃、诺曼·梅勒等。此外法国作家雷蒙·盖夫、莫里斯·梅尔洛-蓬蒂和美国的索尔·贝娄、英国的戈尔丁等人的创作也具有存在主义 荒诞派戏剧特点。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各国,是存在主义文学在戏剧领域的变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人物:欧仁·尤奈斯库、塞缪尔·贝克特、让·热奈、阿瑟·阿达莫夫、哈洛·品特、爱德华·阿尔比等。
新小说
50年代形成于法国,严格的说只是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主张打破传统小说模式,进行激进的语言实验,颠覆传统的小说架构。总体上影响力不大,基本局限于法国一国。
代表人物: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叶、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对社会公认的一切价值都抱有背道而驰的态度,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纵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战后美国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博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等。
黑色幽默文学
60-70年代产生并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受存在主义影响很大,主张用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的幽默态度来叙述沉郁甚至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荒诞的“悲剧”。
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小库尔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30-40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60年代以后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诸多世界级文学大师。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将拉美土著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化进程融合,特别注重在作品中引入神秘的荒诞的元素,却又不违背现实主义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但一些欧洲作家的作品也被认为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范畴。
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阿莱霍·卡彭特尔、胡安·鲁尔弗、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苏联的博加科夫等。
❽ 对于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学校》(the School),你有什么反思或读后感
学校这部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在我看来可能是用荒诞的口吻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温情与敬意。
学校剧情简介:
在一所学校,教师埃德加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去种橘子树、照料小动物,可是他们种的树和照管的小动物很快都死掉了,甚至连后来收养照料的孤儿Kim也夭折了。
孩子们大为不解,便问老师它们为什么会死?教师也颇为困惑,于是随便找了各种原因搪塞学生。可是学生并不满意老师的答案,继续追问,问那些小动物死后去了哪里?
是不是死亡给了生活意义?对于孩子们的问题埃德加难以应对,只是说是生命赋予了生活意义,于是孩子们便和老师继续争论。
作者简介: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并曾从事新闻记者、杂志编辑等工作,并曾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❾ 最新科幻小说推荐几本呗
.《编码宝典》 尼尔・斯蒂芬森
这部由尼尔・斯蒂芬森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讲述了一则二战期间的密码破译人员和1997年的极客之间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很长,内容也非常丰富。它有近1000页,而且是大开本。这书一定有五十万字,”游朝凯(Charles Yu,美籍华裔作家)说道。
2.《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
这部经典作品的是发生在一颗沙漠星球上的故事,还讲述了香料 Melange
3.《万有引力之虹》 托马斯・品钦
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结束之际,其事件主要围绕德国V2火箭计划展开。
5.《大魔法师》 苏珊娜・克拉克
一部异质历史,讲述了早已消失的魔法回到了19世纪的英格兰的故事。
6.《1984》 乔治・奥威尔
给了我们“新话”和“老大哥”的反乌托邦经典。
“我觉得很多人都假装他们已经读过了奥威
7.《最后和最先的人》 《造星者》 奥拉夫・斯
8.《漫长的明天》 雷・布拉凯特
这部1955年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场核战争之后,其作者是《帝国反击战》的编剧之一。
“我不明白为什么没人把它列入伟大美国科幻小说之列―
9.《达尔格伦》 塞缪尔・德拉尼
这部不能绕过的小说讲述了一座隔绝而奇怪的美国城市Bellona的故事。
“这是我们的《芬尼根的守灵》。我也没有读过,”Nick Mamatas用想象中的科幻迷的口吻说道。(Mamatas最近的作品是The Damned Highway: Fear and Loathing in Arkham)
“《达尔格伦》保持着纪念性的成就,”Jeff VanderMeer(Finch的作者,The Weird的编辑之一)说道。像《万有引力之虹》一样,这部小书需要读者做大量的功课,“而阅读的时候我们好像不会在意做功课,”VanderMeer说。《达尔格伦》“显示了巨大野心、情感、智慧以及技术能力的组合,”而且它站在了最高峰,远远超过“这个领域内的传统认知”。
10.《无尽的玩笑》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一本相当长的、写满脚注的书,讲述了Incadenza一家的故事,还有一部有着致命吸引力的电影,还有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