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掌的短篇小说
⑴ 川端康成的杰出作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伊豆的舞女》也是川端康成作者自传性的小说。
《少女的港湾》 《雪国》 《河边小镇的故事》 《千只鹤》《花的日记》《美好的旅行》
《禽兽》
⑵ 如何理解川端康成的掌小说《殉情》
我理解的《殉情》是丈夫为了寻求美而离开家,所以文中说是嫌弃而离开的。妻子深爱着丈夫,对丈夫很依赖,也很习惯和丈夫在一起的生活。所以,在丈夫离开后想象如果丈夫在的话一定会怎么怎么样要求孩子,因此出现了那几封丈夫寄来的信(其实都是妻子的想象。
后来妻子和孩子双双死去,丈夫回来后,才恍然大悟,其实美就在身边(或许是心里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最后和妻子并枕死去。殉情的来历或许就是如此吧!
殉情,作者:川端康成。
厌弃她而出逃的丈夫来信了。这是阔别两年之后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信。别让孩子玩皮球啰。那声音我听得见。那声音敲打着我的心啊。她从九岁的女儿手中接过了皮球。
丈夫又来信了。跟上封信不同,是从另一邮局寄出的。别让孩子穿皮鞋上学啰。那声音我听得见。那声音践踏着我的心房啊。她给女儿换上了一双柔软的毡草鞋。少女哭了,不肯去上学了。
丈夫又来信了。这是距第二封信的一个月之后,从字里行间让人感到他骤然衰老了。别让孩子用瓷碗吃饭啰。那声音我听得见。那声音敲碎了我的心啊。
她把女儿当成三岁小孩,用自己的筷子给她喂饭。于是,她想起女儿三岁时丈夫偎依在她身旁的快活情景。女儿顺手从碗橱里拿出自己的瓷碗来,她马上夺了过来,狠狠地摔在庭院的点景石上。这声音将要敲碎丈夫的心。突然间,她倒竖双眉,把自己的饭碗扔掉了。
然而,这声音,也许不是敲碎丈夫的心的声音吧。她将饭桌推到庭院里去。这声音……她把整个身子撞在墙上,用拳头乱砸起来。像是投枪般地撞在隔扇上,转眼倒在门边上了。这声音。“妈妈,妈妈,妈妈”。女儿边哭边跑了过来。她一巴掌打在女儿的脸颊上。啊,听这声音!
活像这声音的回响,丈夫又来信了。这次与往常不同,是从遥远的新的地方一家邮局寄来的。
你们别发出一切声音,别开闭门窗,别呼吸,也别让家中的挂钟作响。
“你们,你们,你们”。说着,她竟涌出了满眶热泪。于是,一切都沉寂得寥无声息。连微弱的声音也永远没有了。就是说,母女都离开尘世了。奇怪的是,她的丈夫也竟同她们并枕长眠了。
⑶ 川端康成作品有哪些
川端康成作品有:
1、《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⑷ 求川端康成的详细介绍,以及他的著作
川端 康成 (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1]
日本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生平】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现天神桥附近),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1912年,川端康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虽然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却只因发现因为有一个学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再画画,由此可见,川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在日本古都镰仓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创作作品】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群生活与情感上的矛盾纠结,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 作者积极 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从《千只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独创的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美的另一种象征。
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帝国侵略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实际上是妓女)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车上前往雪国去会驹子的岛村。正从车窗欣赏这蕴含着一种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驹子陪岛村一夜温存之后,清晨时镜梳妆,红颜黑发,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岛村欣赏着,未免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但如果抛弃政治去审视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学调试上所做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长道路上川端先生是无愧的先驱与大师
【主要作品】
《椿》 《十六岁日记》 《名人》 《高原》 《伊豆之旅》 《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 《舞姫》 《雪国》《千只鹤》 《山之音》《古都》《湖》
【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其后种端两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和它的分校分别作了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讲演和在出席旧金山举办的日本周活动期间作了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讲演。这三篇讲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⑸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是《雪国》《古都》《千只鹤》。
1)《雪国》(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2)《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关注、同情与哀叹,都给予她们,写了她们的辛酸身世和纯洁爱情,还写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浓重的凄凉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虚无、厌世的思想。
3)《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52年,主要讲述的是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同时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在《千只鹤》中,很多人物都带有悲剧情调。《千只鹤》本身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
⑹ 川端康成的掌篇小说————《殉情》的有关评论论文
川端康成[1] (日文名: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罗马音:Kawabata Yasunari ),1899年6月11日出生于大阪,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不是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 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⑺ 求川端康成的作品名录
川端康成
作品目录列表
《伊豆的舞女》
《再婚的女人》
《少女开眼》
《少女的港湾》
《彩虹几度》
《河边小镇的故事》
《玉响》
《生为女人》
《美好的旅行》
《花的日记》
《雪国》
《青春追忆》
《风中之路》
PS: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画家和文学家。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常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 1926年发表成我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130多部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还有《禽兽》(1935)、《花的圆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级。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笔调写病态的性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而《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特别重视乔伊斯的意识流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
川端康成曾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并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1961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8年,川端康成"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质"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⑻ 川端康成的《藤花与草莓》说的是什么
《藤花与草莓》是川端康成的掌小说合集,所谓“掌小说”自体例上看极像是“小小说”,但在表达上,“小小说”更偏重情节上的取巧,而“掌小说”则更长于意境上的营造。这一说法最早出自日本文坛“新感觉派”大行其道的二十年代,而川端康成的“掌小说”作品,同样多创作于这一时期。
营造意境,全为表达情欲。这一作法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颇为常见,而川端康成则又是其中高手。如在同名作《藤花与草莓》中,借《枕草子》里“雪花飘在水晶念珠、紫藤花、梅花上,漂亮的婴儿在吃草莓”之典,写春末夏初时一对夫妻的闲话,引起妻子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仅仅是一个情境的特写,却隐喻着说不尽的心情。
更为出色的作品是写少年少女间懵懂情愫的佳作《雨伞》。“少年撑开雨伞,与其说是为了挡雨,莫如说是为了掩藏自己走过少女面前时流露出来的羞涩。”而少女呢,“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但总是想从雨伞下溜走。”但到了最后,两人的心境却与来时迥异了。“突然间变成了大人,带着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归途。”
“这仅仅是关于雨伞的一桩韵事。”作者这样结尾,留给读者的,却是精致而唯美的回想。
对情欲的书写,始终是日本文学的重要主题。尽管东方审美中始终情调的内敛与含蓄同样在日本文化中有所呈现,但既不回避情欲,又保持着沉静温婉,这样的特质想要在文字中得以呈现,便需要依赖作者对“感觉”的准确拿捏。欲言又止,言止而余韵悠长,这样的精巧文笔,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尽管同样是书写“情欲”,但川端康成却又有着对其独一无二的认知——对这一主题的书写,最终还是要回到审美意义。而比起热衷于以绝望诠释美感的太宰治,或是残酷和黑色占据画面的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给情欲的“出路”其实要温和许多。
“她感到仿佛有人揪头发似的疼痛,惊醒了三四回。知道黑发圈仍然绕在情人的脖颈上之后……”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把这样的事都忘记了。她渐渐忘记了他的存在,能够入睡了。但偶尔醒来,她的胳膊一定接触着她。他的胳膊也一定会搁在她的身上。待到不想这样做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他们俩的睡眠癖了。”
这两段文字取自《藤花与草莓》中的《睡眠癖》。我们不知道二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只知道他们睡觉时的“怪癖”,以及他们相爱了足够久的时光。爱由情欲而生,可是当岁月风干了情欲,爱情却并非只能走向终结。可能这种持久与依恋,在不相干的眼中甚至是一种病态,却也是故事的主角,对抗时光流逝的唯一解药。
其实所谓美好,并不会成为大多数人的事。
(8)川端康成掌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藤花与草莓》点评:
初读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藤花与草莓”,想想就很美。 果然,川端康成的语言文字确实很美。在他的笔下,世间万物都变成美的了。 他用一幕幕生活的剪影启迪着我对于人生的思考。因为生活阅历的不足,以及不同文化的隔膜,很多时候都是似懂非懂的。但是这么美的文字,仍然是值得一读的。
⑼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什么,主要代表作是什么
一、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主要代表作有《雪国》、《古都》、《千只鹤》。
二、作品简介:
1、《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
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2、《雪国》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
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9)川端康成掌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川端康成代表作的影响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⑽ 川端康成有哪些代表作
历史转瞬间到了1968年,在那久享盛誉的瑞典文学院的庄严肃穆的典礼大厅内,刚刚宣布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厅内顿时沸腾了,人们真诚的掌声伴着祝福将一位白发苍苍的瘦弱老人送上领奖台去,这就是诺贝尔获奖作品《雪国》、《千羽鹤》、《古都》的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他幼年生活极其凄苦,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父母双亡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曾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刻入我幼小心灵的,便是对疾病的夭折的恐惧。”这以后,他被祖父母收养了。然而极其不幸的事接踵而来。7岁那年,祖母死了;10岁那年,惟一的姐姐死了;15岁,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人世了。极端的孤独和不幸遭遇,乃是形成川端康成孤僻性格的主要原因,更是他的作品格调悲凉的重要根源。
川端康成秉性孤独,但同时上天赐予他一颗善感的心灵,他对文学的爱好自幼便显示出来。小时候他很喜欢读书,入中学后,对文学作品更显敏感,同时投入更多的热情。他将自作的新诗、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积极投稿。1917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科。1920年,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随后转入国文科。他在这一时期接触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作品,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日本的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大家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为日后走上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川瑞决心走专业作家的道路,他和同仁一起创办过一系列的文学杂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难能可贵的是,在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横行一时之际,川端康成保持着一名理智作家的超然态度,没有狂热地卷入鼓吹“圣战”和投入战争的风潮中,他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日本战败后,现实令川端康成感到不满和失望,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这一思想基础。创作的成果日益丰盛,这使他获得了多种头衔和荣誉,直至诺贝尔文学奖。然而随着盛誉的累积,川端康成渐感压力无比并出现创作危机,加之晚年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生命如风中之烛。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中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2岁。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丰富,一生留下一百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写了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等。他的作品体现出现代派的手法同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融合,作品整体风貌优美流畅和新奇别致。
川端康成在20年代中期曾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一度单纯模仿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30年代又一度被乔伊斯的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所吸引。后来感到此路不通,于是决心另辟新径——即将日本文学传统与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结合起来,写出了《雪国》这样的好作品。由此,川端康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即心理刻画纤细入微,意境描绘缠绵凄迷,结构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简约含蓄,文章情调既美且悲。
《雪国》是川端康成费时15年创作的一部力作,然而却是一部中篇小说,可见其精审的态度。小说写的是东京一位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到雪国与驹子交往的故事。岛村与身为艺妓的驹子邂逅并相爱,中途又被一位萍水相逢的姑娘——叶子所吸引。岛村本身是一个思想充满虚无色彩和感伤情调的孱弱文人,对驹子的身世爱莫能助,只得中断与驹子的交往。而叶子自有意中人,并在意中人病逝后丧身于火海。生活比较认真,意志比较顽强的驹子追求纯真的爱情,然而她可怜的身份和境遇使她的感情扭曲。她的爱情既有纯真的一面,又有畸型、病态的一面。《雪国》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他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起来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因此被誉为“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此外,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古都》、《千羽鹤》、《伊豆的舞女》等,也是值得玩味的。日本的四时风物、人情习俗、文化情趣,如一张张鲜亮的图片,一例例展现出来。可以称之为一系列的日本风情画。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及对下层人物遭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他对爱情和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