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荆风短篇小说作品
㈠ 彭荆风的书目简介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短篇小说集。195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3万,印数1600。内收描述拉祜族人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故事,以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
《边寨亲人》,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5000。内收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
《佧佤部落的火把》,短篇小说集。195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12000。内收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解放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
《祝福边防战士》,电影剧本。林予、姚冷、彭荆风合著。1957 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长春电影厂拍摄时改名为《边寨烽火》,描述景颇人对新社会从迷茫走向理解的故事。
《芦笙恋歌》,电影剧本。彭荆风、陈希平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根据彭荆风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描述一对拉祜族男女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和反压迫斗争。
《驿路梨花》,短篇小说集。1978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40500。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篇小说。1979年3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0万。描述了两个佤族部落解放前后从械斗仇杀,转变为和睦相处的故事。刻划了一个佤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鹿衔草》,长篇小说。197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58000。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阿佤姐妹》,多幕话剧。苏策、陈希平、彭荆风合著。1980年2月由红岩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18万。描述阿佤头人两个女儿各受所爱的人(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国民党)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爱与恨的边界》,长篇小说。198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0741。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边防团队众多英雄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边地人民的关系。
《绿色的网》,中、短篇小说集。1981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万。内收11个中、短篇小说。从各个侧面塑造了边地人民的战斗生活和“文革”十年动乱中各种丑类的嘴脸。
《雾茫茫》,中篇小说。1981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108000。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一个无罪入狱的瑶族青年与他的恋人相互信任的忠贞爱情以及对丑类的反抗。
《绿色的网》,电影剧本。1982年12月由贵州《山花》月刊发表。字数6万,描述一个傣族少女和两个侦察员(中国和越南)在原始森林中相遇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云南民族电影厂拍成电影。
《巫山一段云》,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字数10万,印数222000。内收8个中短篇小说。
《秋雨》,中篇小说。1984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6000。描述“文革”期间“造反派”想挑起部落之间的仇杀,遭到探明大义的佤族人的反对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云里雾里》,中篇小说。1984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94000。描述一个边防士兵被误认为与瑶族少女有暧昧关系;她们在外敌入侵时却不顾个人的屈辱,英勇投入战斗。
《红指甲》,短篇小说集。1985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25万,印数31000。这是作者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内收31个短篇。著名老作家陈荒煤为此书写了长达两万字的序言。
《断肠草》,长篇小说。1987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16万,印数15705。以两个苗族姑嫂为主角,描述了“左”风正炽的“四清”运动中,正直的苗家人所遭受的苦难。
《泸沽湖水色》,散文集。198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11万,印数3000。内收29篇散文。有对云南边地风情的描述,有访问泰国的感受,也有对作家朋友的怀念。
《红指甲的女人》,中篇小说集。1989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20万,印数9000。。这是作者的中篇自选集。内收4个中篇。有的写边防战斗,有的写美丽的傣族少女的纯朴……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长篇小说。199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字数15万,印数2220。以边地战争为主线,塑造了从将军到士兵的众多人物。同时在《中国作家》刊载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伴随白花蛇》,长篇小说。1994年8月——12月由《警坛风云》发表。字数22万,印数28万。描写一名边防女警官化装成傣族姑娘,潜入犯毒团伙,侦破了出入于边境的大犯毒集团的故事。
《九月衣裳》,散文集。1995年12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加2000。内收35篇散文。从多角度描述了边地的变化、昆明的民俗风情、作家的生活。
《秦基伟将军》,传记文学1996年9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字数32万,印数5000。描绘了一代名将秦基伟战斗的一生。
《绿月亮》,长篇小说。1994年9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30080。描述3个越狱犯的心态和他们重新犯罪后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人性的美丑。
《孤城日落》,长篇小说。1999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4万,印数8000。以1944年中日腾冲之战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台湾慰安妇的悲壮人生。在《红岩》刊载后,又为《今晚报》、《春城晚报》连载。
《滇缅铁路祭》,长篇纪实文学。2002年初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2000,2005年再版10000册。是近当代唯一一部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滇缅铁路艰难修建过程的作品。
《彭荆风谈文学》,文学评论集。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9千,印数1000。其中不少评论大胆尖锐 抨击了某些作家的不正文风和文学上的歧路。
《挥戈落日》,长篇纪实文学。200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34万,印数15000。全面翔实的描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那场大战,是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重点扶持作品,2007年1月获得云南省文学创作一等奖。
㈡ 驿站梨花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驿路梨花》叙述了在叙述者“我”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故事梗概:“我”和老余在西南边区的一座山上迷路了,遇到一座小木屋,这座小木屋里有水有电,是专门给路过的行人落脚用的方便之所。“我”和老余特别感动,想要找到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在三番两次的误会中,我们才得知这小屋子是当年解放军无偿修建供行人使用的,后来经过梨花姑娘、梨花妹妹等人的维护,一年又一年地起着作用。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该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㈢ <<驿路梨花>>作者是谁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还有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峰火》等。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㈣ 彭荆风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4)彭荆风短篇小说作品扩展阅读:
生平经历
彭荆风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 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文革”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㈤ 驿路梨花中哪一个是社会环境描写
摘要 你好,你的问题我已经看见,正在为你整理相关资料,请稍等片刻
㈥ 驿路梨花作者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诗来结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
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使雷锋精神已在边境地区发扬光大这一主题得到了升华。
文中对“梨花”的赞美,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歌颂、热爱、崇敬之情,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通过梦境,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情于景,使全文结构精巧、含蓄隽永、虚实相映又饶有余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寓情于景,富有诗意美。作者说:“我正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的心情来写作的。”为了深刻的体现主旨,作者巧妙的运用清新纯洁、富有象征意义的梨花贯穿全文。
(6)彭荆风短篇小说作品扩展阅读:
写法:
作者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诗间接描写,尽现人格美。文中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他们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蕴含在字里行间,闪现着夺目的光辉。
另外,瑶族老人打听到的故事、过路人为后来人做好事的实际行动以及他们对小屋主人感激不尽的心情,都间接地写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的精神美,使他们的人格得到了一个升华。
作者:
彭荆风先生被称为“云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颗坚强的不老松”,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已出版作品20余部。先生的《驿路梨花》一文曾多次入选教材。早在1978年,即文章首次发表的第二年,《驿路梨花》便被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教材中。
㈦ 《驿骆梨花》作者是谁主要作品
《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籍贯:江西萍乡人
代表作品:
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
主要成就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㈧ 驿路梨花分段概括
《驿路梨花》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和老余赶赴太阳寨的路上,在梨树林发现了一间小屋;第二部分写两人借宿小屋,并猜测小屋的主人;第三部分写作者和老余正好遇到老猎人,老猎人告诉两人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姑娘;第四部分写作者和老余遇到了梨花的妹妹;第五部分写梨花的妹妹给作者和老余讲述小屋的来历。
《驿路梨花》的主要内容
全文按照“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通过与小屋相关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少数民族的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的作者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荆风。彭荆风靠自学成为作家,热爱乡土,彭荆风的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彭荆风的《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
㈨ 驿路梨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驿路梨花》讲的故事是:叙述了在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小说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优秀品质、心灵纯美的主题。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㈩ 驿路梨花拼音
驿路梨花的拼音是yìlùlíhuā,《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的叙述者“我”叙述了在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该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故事叙述者“我”是一个带路人,读者在“我”的眼光指引下,沿着线性叙述顺序,跟着“我”经历了在小屋借宿的经过,也看完了“我”所看到的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等人助人为乐的行为和高贵品质。因为是严格的第一人称限知性叙述,“我”所不知道的、没有搞明白的事,读者也随之不知道,于是故事产生了一波三折的叙述效果,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彭荆风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代表作品有《驿路梨花》、《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解放大西南》、《今夜月色好》、《孤城日落》、《太阳升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