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谁的短篇小说写得好
Ⅰ 你觉得最棒的写散文的作家是谁
我觉得最棒的写散文的作家是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则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Ⅱ 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1、矛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2)当代作家谁的短篇小说写得好扩展阅读:
1、《子夜》—矛盾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2、《背影》—朱自清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3、《繁星·春水》—冰心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影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
4、《边城》—钱钟书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5、《围城》—沈从文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Ⅲ 中国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1、《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5、《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Ⅳ 中国近代当代的作家,还有分别介绍一下他们写的好的作品。【我想看】
当代:杨朔,散文家、小说家。着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
郭小川,诗人。著有长诗《将军三部曲》,诗篇《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白雪的赞歌》、《秋歌》、《困泊洼的秋天》较为著名。
贺敬之,诗人,歌剧《白毛女》作者之一。著有长诗《雷锋之歌》。诗篇《三门峡一梳妆台》、《桂林山水歌》、《回延安》等较为著名。
闻捷,诗人。著有诗集《天山牧歌》,其中《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等较为著名。
杨沫,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柳青,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创业史》。
杜鹏程,小说家。代表作品《保卫延安》。
梁斌,小说家。代表作品《红旗谱》。
吴强,小说家。代表作品,《红日》。
曲波,小说家。代表作品《林海雪原》。
周而复,小说家,代表作品《上海的早晨》。
姚雪垠,小说家。代表作品《李自成》。
欧阳山,小说家。代表作品《三家巷》。
王蒙,作家。成名作品《青春万岁》。
刘心武,作家。代表作品《班主任》。
湛容,作家。代表作品《入到中年》。
鲁迅 浙江绍兴 精炼白描、人物语言简洁传神;心理刻画见长;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杂文的讽刺性、切实锋利、精炼泼辣、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杂文诸集
郭沫若 四川乐山 浪漫主义、诗意色彩、抒情性、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瑰丽的浪漫色彩;理胜于情 《女神》《屈原》
胡 适 安徽绩溪 平实冲淡、托物寄兴 《尝试集》
周作人 浙江绍兴 冲和平淡、清隽幽雅、恬淡从容、率真亲切、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幽默味” 《自己的园地》《泽泻集》《雨天的书》
叶绍钧 江苏苏州 教育小说;冷静客观的描写;同情与讽刺兼备;结构多变、精于布局;文字整饬、严谨、平安、纯正 《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许地山 台湾台南府城 异域色彩;玄想与宗教色彩;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爱情情节;浪漫与写实兼有;散文:感伤、忧郁、迷离惝恍、洒脱超逸、玄理思辨 《缀网劳蛛》《春桃》《铁鱼的鳃》《空山灵雨》《落花生》
王统照 山东诸城 “美”和“爱”的思想;象征与写实、耽于内省的“沉思”;孤独寂寞、悲凉惆怅、空濛感伤;虚浮与滞重;轻倩飘逸与厚重朴实;诗意的渗透 《山雨》
冰 心 福建长乐 晶莹清丽、轻柔隽逸、婉约典雅、凝炼流畅 《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朱自清 江苏东海 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背影》《女儿》《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庐 隐 福建闽侯 感伤、哀怨、悲观之抒情;低沉郁闷、悲戚哀愁;散文文气流畅、情致爽利 《海滨故人》《月下的回忆》
郁达夫 浙江富阳 自我的写真;感伤的抒情;结构的散文化;流利清新、洒脱、隽永、秀逸 《沉沦》《迟桂花》《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
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哪些女作家短篇小说写的好
1、 张抗抗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白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2、铁凝
3、张洁 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张洁集》、《上火》,《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4、 梅娘:《蚌》、《鱼》和《蟹》
Ⅵ 除邓友梅.蒋子龙.梁晓声.张贤亮.贾平凹.张抗抗.池莉外,当代还有哪些小说家比较优秀
洪峰、余华、格非、
叶兆言、林白、陈染、
史铁生、陈忠实、张洁、
方方、张炜、张承志、
王蒙、从维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当代是指现在还活着的还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后者,更多。
更多资料见此: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042901.html
阿城(男)(1949- )
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
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1984
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 期),引起广泛关注,
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
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
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
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有不少杂感散文作品发表,
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自五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
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修绘画。1932年回国,
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 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
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
《诗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华北联大文学院副院长、华北大
学第三部副主任等职。1949年随军进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
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
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的早期创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
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
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并使他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
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
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
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
《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
《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
诗论》、《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等。译作有凡尔哈仑《原野
与城市》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
艺术最高勋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
辉等。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会的英文
补习学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业学校。在学期间,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礼,并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构成了他前期创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
的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此后20年,他创
作、翻译了大量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品。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
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干校”回上海。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
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剧,发表了《寒夜》、《憩园》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为后来的批评界更为推崇。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
散文创作,跟随政府号召写新题材、新主题,写出了不少遵命文学,
丧失本来的艺术个性,但也有像《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这样
在当时独具一格的报告文学集。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
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
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1989年获
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却笔耕不辍,近年仍继续他的“随想系列”的创作。享
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获法国
“荣誉军团勋章”.1990 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
洲文化奖特别奖”.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笔名屈铁、行者、八戒、赵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后,曾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员和
编辑工作。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文学研究会。1926年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国,参加左联。后在
南京交通部任职。抗战爆发后,在“孤岛”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编《译报》、《译报周刊》、《民族公论》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亚。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二处副处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
总编辑。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1954年
修订出版文艺论著《文学论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艺报》、《人民文学》发表杂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其中《况钟的
笔》、《论人情》传诵一时。部分编辑出版为《遵命集》。还创作了
历史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等。在50年代反倾运动中,因提倡
“人性论”遭批判和撤职处分。1960年又被指为修正主义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从事东南亚历史研究工作,编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疯而死。
白桦(男)(1930- )
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1938年因日军占领信阳逃难,1939年
父亲被日军杀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阳师范艺术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开始文学创作,诗歌处女作发表在信阳的《中
州日报》。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原野战军宣传员。1952
年调任昆明军区创作组长。1955年调总政创作室。1958年因《森林里
的故事》被划为右派,开除军籍、党籍。后在上海当钳工3 年。1961
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重返军队,任武汉军区创作员。“文革”
期间曾在新疆度过数年。1979年恢复名誉。1985年转业,调中国作协
上海分会。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
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边疆时期出版诗集
《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之歌》,长诗《鹰群》、《孔雀》,小
说集《边疆的声色》、《猎人的姑娘》等,以单纯、明净的热情将斗
争生活与边疆风物融汇一体。1977年开始文革后的创作活动。著有诗
集《情思》、《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等,小说《远方有个女儿国》
等,电影剧本《苦恋》(与彭宁合作)、《今夜星光灿烂》、话剧
《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其中诗歌《春潮在望》获1979-1980年全国
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言《没有
突破就没有文学》,引起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共鸣。他的后期作品尖锐
地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引起较大争议。1981年,电影
《苦恋》受到批判,但仍坚持创作不止。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
多的能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家。
残雪(女)(1953- )
原名邓小躬。原籍湖南耒阳,出生于长沙市。1966年小学毕业。
四年后,进长沙一街道小厂当铣工十年。后为服装缝纫个体营业者。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参加中国作协。出版有小说集《天堂里
的对话》、《黄泥街》,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锋”
色彩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
思》等在读者和批评界中反响颇大。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影响,以臆想、梦呓的手法组织神秘荒诞的
叙述氛围,造成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小说有一种对人性
丑恶的近乎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的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留的暴
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
中学,是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1926年发表没有引起注意的处女作
《今宵酒醒何处》(中篇小说)。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
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
(《文学季刊》1934年1 卷3 期),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
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开始
教育活动,先后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
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
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写了《蜕变》、《北
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46年应
邀赴美国讲学,同年底回国。1947年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任教,
在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工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第
一届中国文联常委,后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院长。建国后,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各项文艺运动,写过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创作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多
幕话剧《明朗的天》,在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剧本一等奖。
1960年完成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剧《胆剑篇》(与梅阡、
于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在人艺门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
周年献礼演出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
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
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是中国现代话剧
成熟的标志。然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因多应时事、政策而作,受各种
限制,没有取得前期作品所达到的成就。他吸收了传统戏剧和西洋戏
剧的双重营养,善于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戏剧氛围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
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其剧作的永恒主题,也
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雷雨》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
品也不断出现。
Ⅶ 现代文学作家都有谁,作品有那些!!!
迟子建《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莫言《红高粱 》《蛙》
毕淑敏《心灵处方》《血玲珑》
史铁生《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林清玄《迷路的云》《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
这只是一些,还有很多很多~个人比较喜欢林清玄,所以列出很多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