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银杏小说是短篇还是长篇
Ⅰ 《银杏银杏》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银杏银杏》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直想为《银杏银杏》写篇读后感,数度提起笔来,却又轻轻搁置,头脑中空空如也,不知道要写什么,却执著纠结在此不肯放手。其实故事不长,原著里面的文字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展开阅读,然后下一秒又快速逃离,一知半解地读完,莫名的感伤织成密密的网深深笼罩在心头,勾起五脏六腑挥之不去的忧伤。读罢此文,再看欧阳修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更是多了几分怅然所失;读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更是平添几许郁郁寡欢;读安妮宝贝的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更是让人感觉脊背嗖嗖发冷。
临窗观景,居住的院子里也有两株银杏树,树下恰好也配有石桌石凳供人歇脚。初识银杏,有感于它的花语是坚韧与沉着,她代表着永恒的爱,或者说一生守候。即使在冬天,那金黄的叶子飘舞的时候,就在希望中酝酿着另一个肃杀的'秋。跟着时间的浪头,又一次走到银杏落叶的时节。眼望着秋意渐浓,银杏树的叶子由绿中带黄,接着变成了黄绿色,到了深秋,满树都变成了金黄色,等到金黄铺满地面,演绎出秋天的绝美童话,它便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轮回,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诉说着曾经的过往。眼看着那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飘落到脚下,轻轻蹲下身去用心拾起一片夹在书中,用温润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它,轻抚它的每一条叶脉。眼睛定格在书中的一句话上所有的往事,都已落花成流水,沉甸甸的脚步,印证了相逢原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真的,《银杏银杏》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在那个落英缤纷的桃树林、一泻千里的瀑布旁,溪石上看书的少女阿九,用自己的命运做赌,蓄意接近帮派两兄弟中的弟弟,为了是替死去的父兄复仇。在古庙火拼中,帮派中的哥哥为了保全弟弟而自戕,随后阿九也因弟弟对自己的误会太深而挥刀自杀身亡。看完小说,那个前世与今生,阴谋与爱情、手足情与家族仇、绝情与深情、无情与痴情,交织着、缠绕着,一切的往事,一如当初的叶子,风干在记忆深处仇杀、情殇,当年的惊心动魄不过成了陈年往事,逃不出宿命,也逃避不了真心,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种无法把握命运的悲苦涌上心头。
那扇形的银杏叶散发着某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清香,有一种凉薄的况味。某天晚归,固执地不肯上楼,一定要老公下楼接我回家,老公取笑我矫情。我给他讲《银杏银杏》中阿九的故事,讲故事中的男主角错过了轮回,只为等待再续前缘。我说黑夜里让我惊慌的不是银杏树,而是树下那个高个子黑衣僧人远去的背影和那句茶已凉了的话儿。我怕银杏树下那颗不肯进入轮回道、痴痴等待爱人的灵魂,我怕我哒哒的脚步声又会让他失落,因为我不是归人,而是过客,我怕惊扰他,也怕辜负他。
我们这些凡人前生的爱恨情仇,都随那碗孟婆汤忘得干干净净,可是银杏树下那位执念太深、错过轮回的人儿,又该等待多少春花秋月,才能弥补自己当初的错误呢?茶都凉了,就不能入口;绝情的话说出口,就覆水难收;错过了一站,就永远都回不去了
一直想跳过去不去想这篇文章,可是那棵银杏树就矗立在回家必经之路,绕是绕不过去的,就像这篇文章,怕是不写出来,这些文字也会长长久久在头脑中盘旋。只好草草写成此文,托清风明月遥寄一片相思,安放那些个漂泊流浪的灵魂,更愿你我不辜负此生,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Ⅱ 小说 《银杏,银杏》是谁写的
电影《银杏银杏》原著小说。作者须兰。
须兰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
民 族: 汉族
上海嘉定人。大专毕业。1990年参加工作,任上海汽车齿轮厂宣传部干事。
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武则天》,中短篇小说集《须兰小说选》、《樱桃红》、《思凡》、《宋朝故事》,中篇小说《闲情》、《纪念乐师良宵》,短篇小说《石头记》、《少年英雄史》等。
擅长于对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物心态和命运的再叙述,刻画一种遭受深刻创痛的精神状态。她将自己叙述的故事称为“听来的故事”。
Ⅲ 求一本书《银杏,银杏》
《银杏,银杏》原文小说
那一晚的银杏也是这样在夜风中轻轻摇晃着,在满阶清光中,倒像一幅多年的图画清幽而迷蒙。
传说,银杏树是一种奇怪的植物,在有月亮的晚上,树身上缠绕着重重叠叠的藤类植物,风吹过时,树影轻摇,在浓淡有致的黑影里,也许有轻微的叹息声,也许,只是夜宿的鸟儿惊飞的声音。
夫出外亦有二月余。日间劳作回来,疲惫之余不觉孤单,但夜深人静时,自不免深深思念起他的一言一笑。
院内有一棵极大的银杏树,极古的样子,听房主说已有很多年了,这地方本来是一座不大的寺庙。庙颓败了,消失了,只是银杏还在。只是房主说起这棵银杏时总带着奇怪的不安的神色,开始时不肯出借,只是夫爱这地方僻静,执意要住,且性格向来随意疏放,于房主的不安也不以为意,房主无奈,只好应允。
住久了,也不觉有甚特异之处,何况夫虽是一个落拓不羁的人,但深爱我。每日里煮茶吟诗,颇为逍遥。
只是每日经过银杏,总是忆起房主奇怪的神色,夫只是付之一笑:笑我多疑。
傍晚时,好友阿七托不远处居住的村人带信来,说今夜来,嘱我煮茶相候。阿七是大学时的好友,夫外出的时候,总时时过来相陪。
窗外的月色很好,这里的月亮仿佛特别清冷静谧,记得初来那晚便惊诧于这里的月色,夫更是神采飞扬。那一晚的银杏也是这样在夜风中轻轻摇晃着,在满阶清光中,浑不似人间景物,倒像一幅多年的图画清幽而迷蒙。
那时夫正在灯下看书,我伏在窗台上。我偶一回首,便见月色斜斜地从窗根透入,洒在地上、桌上,茶杯里的茶正散着轻软的绿烟,杯口在灯光的照射下,幻出一轮静默而流转不定的光环,院内飘来淡淡的清香。
已经很晚了,阿七还未来,我放下书,更换了炉中的香。
夫来信说将在三日后回来。
走至窗前,银杏树上依然偶尔有鸟惊飞的声音,随即归于寂然,却见树影中影影绰绰有人,心想定是阿七。因笑道:“出来罢,茶已凉,等候多时了。”阿七不语,只是向前走了几步,月光斜射,却不是阿七,是一个身穿黑衣的高大男子,他微微笑了一笑,仍不说话。
我惊呼,他脸色微变,退后几步,仍在黑影里。正彷徨无计,却听得树影里轻叹了一声,那人却已不见。
想起那些古老的故事里,那些胆大的书生的举动,灵机一动,从桌上端起一杯茶,走到窗台前道:“是人是鬼,既然已有一面之缘,何不现身,喝一杯茶可好。”话音刚落,却见那人仍站在树影里,神情郁郁。
我问:“你进不进来?”他微一摇头,笑了笑,郁郁之意却见于色。
“幽明殊途,不敢打扰。”一切都像是聊斋中的对白。
再问:“那你喝不喝茶?”他还是摇一摇头。
“既然如此,院中有椅,坐下谈谈?”我试探地说。
他不语,过了一会儿,便走至石桌边坐下。月光照着他,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他原来是一个光头穿黑衣的僧人。
“你一直住这儿?庙已毁多时。”我忍不住问。
“是,已有五十三年。”他落寞地答。
“你经常出来?”
“出来?”他抬起头带着奇异的神色微笑着:“哦,是,我总在夜里出来随便走走。”
Ⅳ 银杏读后感800字
为什么说:“银杏银杏,何其美载。”是因为,这部电影没有过多的起伏和铺排,但一切都很自然。下面我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银杏树的读后感
也许有人会认为“倾听”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认真听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倾听教学应该是相互的,而并非是我们教师一味地命令、要求学生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思路来回答.现在我们教师所进行的倾听教学,多半是让学生倾听自己的话语的一种教学,而不是在教学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教学.那么我们教师到底凭借什么去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呢?
我想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和大家说说吧.那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带的第一届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泼,语文课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也比较轻松、活跃、和谐.可是我上了若干堂课后,我发现有个学生不管我上诗歌还是现代文阅读抑或是其他类型的教学,他总是趴在桌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这种情况我时常会走到他的身边提醒他,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上课时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当时也很诧异,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不知道”.我当时尴尬级了.因为在我想来,高一新生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点惧怕老师的,他们就算是应付老师也会说一些的,可这位学生的答案着实让我吃惊了不少.后来我课后又找这位学生交流了一下,他说,他从初中开始上课就一直睡觉的,老师也习惯了,不去理他的,他也习惯了.所以当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也吃惊了一下,也的确不知道.虽然他一再说自己习惯了老师对他不闻不问,可是我听来却很不是滋味.其实像这样情况的学生每个班都会有.他们往往成绩不怎么样,经常违纪违规,作业不及时完成.我们教师对于这样的教师刚开始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单独找这些学生交流,当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事后没有什么长进后,长时间下来我们就容易把这部分学生边缘化,而这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会觉得难以融入这个集体中.师生关系就这么恶性循环着.《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这里佐藤学先生强调是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而不是绝大部分学生.像我们中国的中学,每个班基本在45名学生左右, 这些学生的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到这一点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我们拿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师生关系一定可以更和谐.
其次我觉得一切教学的展开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虽然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可我觉得我们这点做得并不是那么地号.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往往会倾向于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答案往往会更接近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老师就可以更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真正好的课堂应当是生成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真正地想学生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山崎老是在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这点.他的话语都是恳请与感谢的,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语.在山崎老师的课堂中,学习是同教科书的对话,是同他人的对话,是同自身的对话.他的每一个话语都经过深思熟虑,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他的每一个话语都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他采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己的理解.”的课堂策略.
在课堂里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要自身甘愿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要走进每个孩子身边,站在他的身旁,弯下腰去倾听,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去学习.如果没有倾听的过程,课堂再怎么热闹,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原地,最初与最后的发言内容很难发生变化.而经历了倾听阶段的学生,他们思考的内容会更加真实,并且能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经验,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合作学习.这样也才能创设一个真正的宁静课堂啊!
篇二:银杏树的读后感
原本只是一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里面包含了一部戏里头该有的爱恨情仇,甚至情节都还是千篇一律的复仇之路,但它偏偏叫人落泪,偏偏让人欲罢不能。
《爱有来生》说实话,一般来说,看到这么low的名字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没什么看头,然而现实是会给你一个大改观的;至少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
这部片子改编自须兰的小说《银杏银杏》,在这里银杏不仅仅是一棵植物,是朦朦胧胧中阴阳相遇的地点,是前世回忆里抹不去的记忆。文中道:“传说,银杏树是一种奇怪的植物,在有月亮的晚上,树身上缠绕着重重叠叠的藤类植物,风吹过时,树影轻摇,在浓淡有致的'黑影里,也许有轻微的叹息声,也许,只是夜宿的鸟儿惊飞的声音。“可是这树影摇晃的确是叹息,是爱而不能的无可奈何,是错过是命运是淡淡的忧伤。看过不少这样的题材了,本来这情节走向在当代看来是狗血的,又是报仇,又是相爱不能爱、有缘无份,又是人鬼情未了。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开头就已经猜到了结尾,但却不能不说尽管如此,它还是有一股魅力,来自须兰文笔下自带的久远而又忧伤的味道,让你要看下去,甚至单单小说就足以让人抽泣。
影片我是初中的时候无意中接触到的,那时候我看完了没有过多的感受,但是总觉得很神奇,后来高中看了一遍,就哭得稀里哗啦了,大学再看,震撼仍然。原因是电影的的确确很直观的给了我一种享受,它和看小说不一样,音乐加上演员的力量,语言艺术的美,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要是让我说四个字来形容一下电影的制作或者说第一感觉,我用“一气呵成”。因为,首先,影片里面没有过多时间的跨越,仅仅是一两天里面发生的事情,银杏树下的谈话,牵扯出了前世今生,插叙了五十年前的一大段回忆,整个叙述是流线型的。而且,人物的语言和场景都恰好,感觉很舒服很有味道,就像故事的基调已经早早地打好,不突兀。
整个电影都是很美的,语言很美,人物很美,场景很美,故事很美,特别打动人。这不是能够形容出来的,是一个人静静把电影看完以后自己涌上来的一种美的感受。
故事里面除了纯爱情,还有兄弟情,粗犷豪放的大哥劫富济贫的时候明明是很果断又残忍,赏花节到镇上一副洒脱风流样子;但在想到仇家六岁半的孩子时,他会动恻隐之心,对于自己的弟弟,他自觉是有愧疚的,给予的是无尽的宠爱。这就是人的复杂,人本来如此,没有绝对的好坏,没有圣人更没有谁是杀千刀的,活在矛盾中的人才真实得让我们无法拒绝。在还小的时候,弟弟骑马会怕,后来一天天长大,可以自己骑一段的时候,大哥笑了。长大后,练枪的时候和哥哥相视一笑,射中了小时候射不中的南瓜;兄弟俩各骑着一匹马无拘无束地在草原里奔腾,发出哈哈地大笑声,那时候真的觉得这两兄弟很美好。
这些都是在影片里面看到的,而在影片之外的故事却更让人感动:俞飞鸿,这个名字甚至听起来有点霸气呢,谁会想到女主角居然还能兼任导演和编剧呢,要对整个故事精心编排设计,,要自己体会和展示角色,还要给大家讲解,这是很累人的事。她本人是个美女,的的确确不能用漂亮,漂亮和美是不一样的,她是美,附带的人格魅力很浓烈。原作者须兰自己说:“当时创作《银杏银杏》的初衷就是为了写一篇类似《聊斋》那样的习作。”然而没想到被人如此看重努力演绎搬上了大屏幕。1996年,俞飞鸿在从美国回国休假时,偶然获赠一本须兰的短篇小说集,随后在返回美国的飞机上当作消遣阅读,竟在旅途中意外地一口气读完了整本小说集,其中的每一个故事她都喜欢的很。又唯独《银杏银杏》总是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魂牵梦绕。从那时候起她就想要把故事说出来,十年左右的筹划后,居然真的做到了;不仅仅是做到了,也是尽了全力去做的。电影的成本不低,还特意到云南取的景,可是票房却不太如人意,虽然外界评价影片的时候觉得俞飞鸿亏了,可是对于她来说,她仅仅是表达这美又很真实的故事。她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花费了自己的心血,再加上自己的加盟,成就了《爱有来生》。
对于小说,她自己做了很多改变,有很多都是加分项。比如说,原本哥哥作为土匪帮派的老大,没有过多的交代,她赋予他血肉,使他“劫富济穷”而且仗义。还有,对于阿明和阿九的故事,细节上小说没有出现,但俞飞鸿眼里,阿九喜欢做女红,刺绣总爱杜鹃,所以阿明在杜鹃盛开的季节里给房间都插上杜鹃花;过了季,他便让人用上好的绢丝,做成像真的花儿一样的花束插在他们的房间,这时从不开口的阿九说:“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她平时无话,这话让阿明“我看到了希望,我坚信我的努力终会有所回报,我兴奋得彻夜难眠。”这也成了阿九说的最多的话,这样的安排虽然让人害怕:会不会很无趣很莫名其妙?然而当呈现出来的时候又是那么简单可是有力。看到阿明给自己画的画像的时候,阿九说这句话是因为担心自己动摇,深知此来目的,不敢透露真心也不敢动心。最后阿明出家以后,阿九就像一百八十度转弯了一样,来到寺里送茶送菜,一次又一次,虽说改变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足以看出她从那时候爱上了,愧疚了。可是阿明这时已经“不懂,也不想懂了”。这其中其实还有几次,明明动心但是前仇未报之间矛盾纠结的折磨。这些细节的的确确是加分的,没有他们呢,完全感受不到那么多的爱意和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没有那么真实可触。不过有个地方也是有些奇怪,好比如为什么阿明莫名其妙出家,仅仅因为爱情看不到希望吗;以及骑马的时候寺庙的钟声一直响起的时候,也有点怪,理解不了画面。虽说演员里面,段奕宏不能算很帅,但是,他的演技还有动作语言,等等都展示出很魅力的人格形象,至少他出现在屏幕上,就很有分量感,时而爽朗时而内敛。所以说,他还是很“帅”的。
当然啦,很多东西还是要亲自看才能看到,举个例子,大哥每次出发之前打的手势真的超帅;而且看完之后你自己也可能惊到了,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就流了下来。
为什么说:“银杏银杏,何其美载。”是因为,这部电影没有过多的起伏和铺排,但一切都很自然;它没有揭示什么深刻重大的主题,但是却很动人;它没有给人物和场景无过于华丽的装饰,但是也足以美到骨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