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短篇小说
❶ 《印第安人的营地》作者在创作上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印第安人的营地》的作者是海明威。海明威创作上的主要风格是:简洁。
【创作风格】简洁。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
【海明威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影响】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人物评价】
海明威处处惹事,人人受气,给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欢冒险,四任妻子,拼命喝酒,任意争吵等,这么多病一直缠着他,最后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海明威自杀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这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他的错误则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质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说,他的长篇也包罗万象。与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❷ 阿格达斯的小说《血的节日》、《深沉的河流》(1958)、《所有的血》各描写了什么
阿格达斯又发表了长篇小说《血的节日》(1941)、《深沉的河流》(1958)、《所有的血》(1964)以及关于克丘亚印第安人的民间故事和短篇小说。评论界认为,只有阿格达斯的作品出现后才使印第安人进入秘鲁文学。《血的节日》描写印第安传统斗牛节中的矛盾冲突,刻画了印第安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深沉的河流》通过一个在印第安人中间长大的混血儿的生活,追忆作者的童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所有的血》写美国一跨国公司霸占印第安山区矿山,使印第安农民家破人亡,展示了秘鲁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❸ 杰克·伦敦于什么时候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北方故事”
杰克·伦敦一边找工作,一边写作。虽然稿件都退了回来,杰克·伦敦仍然坚持写作。终于,加利福尼亚的《大陆月刊》采用了他的一个短篇《为赶路的人干杯》,杰克·伦敦第一次得到5元的稿费。不久,《黑猫》杂志出40元钱,要杰克·伦敦写一篇小说。从此,杰克·伦敦的生活出了现转机,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他开始专心写作。从1900年开始,杰克·伦敦发表了一连串的短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到北方淘金的队伍与太平洋上水手的生活。《寂静的雪野》写了淘金者的患难与共的友谊。《北方的奥德赛》写了一个印第安酋长历经多年的跋涉,终于找到夺去自己妻子的白人,酋长痛报前仇,但是他的妻子却已不再爱他。在杰克·伦敦一直认为写的最好的《老头子的同盟》中,作者揭露了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掠夺,赞扬了印第安人的反抗斗争。1900年至1902年,杰克·伦敦发表了《狼的儿子》等三部短篇小说集,通称为“北方故事”。
❹ indian camp的原文,最好有译文的。谢谢```
印第安人营地
作者:海明威
又一条划船拉上了湖岸。两个印第安人站在湖边等待着。
尼克和他的父亲跨进了船梢,两个印第安人把船推下水去,其中一个跳上船去划桨。乔治大叔坐在营船的尾部。那年轻的一个把营船推下了水,随即跳进去给乔治大叔划船。
两条船在黑暗中划出去。在浓雾里,尼克听到远远地在前面传来另一条船的桨架的声响。两个印第安人一桨接一桨,不停地划着,掀起了一阵阵水波。尼克躺倒下去,偎在父亲的胳膊里。湖面上很冷。给他们划船的那个印第安人使出了大劲,但是另一条船在雾里始终划在前面,而且越来越赶到前面去了。
"上哪儿去呀,爸爸?"尼克问道。
"上那边印第安人营地去。有一位印第安妇女病势很重。"
"噢,"尼克应道。
划到海湾的对岸,他们发现那另一条船已靠岸了。乔治大叔正在黑暗中抽雪茄烟。那年轻的印第安人把船推上了沙滩。乔治大叔给两个印第安人每人一支雪茄烟。
他们从沙滩走上去,穿过一片露水浸湿的草坪,跟着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走,他手里拿一盏提灯。接着他们进入了林子,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去,小道的尽头就是一条伐木的大路。这条路向小山那边折去,到了这里就明亮得多,因为两旁的树木都已砍掉了。年轻的印第安人立停了,吹灭了提灯,他们一起沿着伐木大路往前走去。
他们绕过了一道弯,有一只狗汪汪地叫着,奔出来。前面,从剥树皮的印第安人住的棚屋里,有灯光透出来,又有几只狗向他们扑过来了。两个印第安人把这几只狗都打发回棚屋去。最靠近路边的棚屋有灯光从窗口透射出来。一个老婆子提着灯站在门口。
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她躺在双层床的下铺,盖着被子,肚子鼓得高高的。她的头侧向一边。上铺躺着她的丈夫。三天以前,他把自己的腿给砍伤了,是斧头砍的,伤势很不轻。他正在抽板烟,屋子里一股烟味。
尼克的父亲叫人放些水在炉子上烧,在烧水时,他就跟尼克说话。
"这位太太快生孩子了,尼克,"他说。
"我知道,"尼克说。
"你并不知道,"父亲说。"听我说吧。她现在正在忍受的叫阵痛。婴孩要生下来,她要把婴孩生下来。她全身肌肉都在用劲要把婴孩生下来。方才她大声直叫就是这么回事。"
"我明白了,"尼克说道。
正在这时候,产妇又叫了起来。
"噢,爸爸,你不能给她吃点什么,好让她不这么直叫吗?"尼克问道。
"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他的父亲说道。"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
那做丈夫的在上铺翻了个身面向着墙壁。
厨房间里那个妇女向大夫做了个手势,表示水热了。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把大壶里的水倒了一半光景在盆里。然后他解开手帕,拿出一点药来放在壶里剩下的水里。
"这半壶水要烧开,"他说着,就用营里带来的肥皂在一盆热水里把手洗擦了一番。尼克望着父亲的满是肥皂的双手互相擦了又擦。他父亲一面小心地把双手洗得干干净净,一面说道:
"你瞧,尼克,按理说,小孩出生时头先出来,但有时却并不这样。不是头先出来。那就要给大家添不少麻烦了。说不定我要给这位女士动手术呢。等会儿就可以知道了。"
大夫认为自己的一双手已经洗干净了,于是他进去准备接生了。
"把被子掀开好吗,乔治?"他说。"我最好不碰它。"
过一会儿,他要动手术了。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乔治大叔说:"该死的臭婆娘!"那个给乔治大叔划船的年轻的印第安人听了就笑他。尼克给他父亲端着盆,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
他父亲拎起了孩子,拍拍他,让他透过气来,然后把他递给了那个老妇人。
"瞧,是个男孩,尼克,"他说道。"做个实习大夫,你觉得怎么样?"
尼克说,"还行。"他把头转过去,不敢看他父亲在干什么。
"好吧,这就可以啦,"他父亲说着,把什么东西放进了盆里。
尼克看也不去看一下。
"现在,"他父亲说,"要缝上几针,看不看随便你,尼克。我要把切开的口子缝起来。"
尼克没有看。他的好奇心早就没有了。
他父亲做完手术,站起身来。乔治大叔和那三个印第安男人也站立起来。尼克把盆端到厨房去。
乔治大叔看看自己的手臂。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想起什么,笑了起来。
"我要在你那伤口上放些过氧化物,乔治,"大夫说。
他弯下腰去看看印第安产妇,这会儿她安静下来了,她眼睛紧闭,脸色灰白。孩子怎么样,她不知道--她什么都不知道。
"一清早我就回去,"大夫站起身来说。"到中午时分会有护士从圣依格那斯来,我们需要些什么东西她都会带来。"
这当儿,他的劲头来了,喜欢说话了,就象一场比赛后足球运动员在更衣室里的那股得意劲儿。
"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乔治,"他说。"用一把大折刀做剖腹产手术,再用九英尺长的细肠线缝起来。"
乔治大叔靠墙站着,看着自己的手臂。
"噢,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没错的。"他说道。
"该去看看那个洋洋得意的爸爸了。在这些小事情上做爸爸的往往最痛苦,"大夫说。"我得说,他倒是真能沉得住气。"
他把蒙着那个印第安人的头的毯子揭开来。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冒,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
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快把尼克带出棚屋去,乔治,"大夫说。
其实用不到多此一举了。尼克正好在厨房门口,把上铺看得清清楚楚,那时他父亲正一手提着灯,一手把那个印第安人的脑袋轻轻推过去。
父子两个沿着伐木道走回湖边的时候,天刚刚有点亮。
"这次我真不该带你来,尼克,"父亲说,他做了手术后的那种得意的劲儿全没了。"真是糟透了--拖你来从头看到底。"
"女人生孩子都得受这么大罪吗?"尼克问道。
"不,这是很少、很少见的例外。"
"他干吗要自杀呀,爸爸?"
"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
"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
"不太多,尼克。"
"女人呢,多不多?"
"难得有。"
"有没有呢?"
"噢,有的。有时候也有。"
"爸爸?"
"是呀。"
"乔治大叔上哪儿去呀?"
"他会来的,没关系。"
"死,难不难?爸爸?"
"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梢,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在水面上弄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让手跟船一起在水里滑过去。清早,真是冷飕飕的,水里倒是很温暖。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梢,他父亲划着船,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❺ 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收藏推荐 海明威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在20年代和30年代已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用诗人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比hibald Macleish)的话来说,他“开了一代文风’,。汇‘〕他的写作风格是他最有影响的特色之一。海明威可以说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美国作家。他不但善于写长篇小说,也是写短篇小说的能手。他在小说创作技巧上独辟蹊径,不仅在美国开一代新风,也在英法及西欧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使其涌现出诸多海明威式的作者。在中国,时至今日,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仍为众多作者所模仿或称道。本文以海明威20年代创作的(十个印第安人)为例,剖析他的短篇小说风格,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表现”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 海明威同时代的美国作家泊西·卢伯克在海明威创作(十个印第安人》等大量短篇小说的20年代就提出小说的艺术在于“表现”(showing)而不是“讲述”(telling)故事。“就表现故事而言,恐怕至今还没有人超过海明威”。[z](十个印第安人)便颇具代表性。
❻ 如何评价Leslie Marmon Silko和她的Ceremony
美国印第安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欧洲人到达北美之前,这里已经存在五百多种印第安语言和部落文化,已经形成了以“口头传诵的印第安文化中的神话、传奇、传说和抒情诗(通常是歌曲)”为特色的印第安文学。①自1607年开始,随着英国殖民者的长驱直入,英语成为全美通用的语言,印第安人被强制学习英语。1772年,莫希干人萨姆森·奥科姆(Samson Occom, 1723—1792)出版《摩西·保罗行刑前的布道文》(Sermon Preached at the Execution of Moses Paul, 1772),标志着以英语为载体的美国印第安书面文学传统的出现,文学史家们一般称其为美国印第安现代文学,之前的口述文学则是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学。之后将近二百年里,印第安民族经历了与白人的苦战、媾和、西迁、迁居保留地、保留地土地私有化等历史事件,生活空间越来越窄,人口越来越少,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美国印第安现代文学也一直处在被压制、被排斥的“无声”状态,偶尔才发出几声呐喊。1969年,基奥瓦人N·斯科特·莫马戴(N. Scott Momaday, 1934—)以长篇小说《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 1969)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印第安文艺复兴”②自此拉开序幕,美国印第安文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 1948—)与莫马戴是同时代的作家,名气也不逊于后者。作为惟一的女性,西尔科与莫马戴、杰拉尔德·维兹诺(Gerald Vizenor, 1934—)和詹姆斯·威尔奇(James Welch, 1940—)并称为“美国印第安文学四大家”。③她的创作有着强烈的印第安民族意识和深厚的印第安文化底蕴,无论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她都有可圈可点的杰作,其影响力不光局限于印第安民族内部,在以白人为主的主流社会读者中,她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1948年3月5日,西尔科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在离阿尔伯克基五十英里的拉古纳普韦布洛保留地长大。她的祖父是白人,于1869年来到拉古纳普韦布洛人的村落,娶了当地的女人,落地生根。由于复杂的家庭背景,西尔科有着拉古纳普韦布洛人、白人和墨西哥人的血统。她家的房子位于保留地的边缘,因为是混血儿,她不能参加普韦布洛人的各种仪式和许多组织,可说是印第安社会的局外人,但她从小就听祖母、苏茜姨婆和其他家族成员讲述家族的历史和普韦布洛人的传统及民间传说,发现他们所讲的故事给她和印第安民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赋予了身份,把她和印第安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对印第安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最强。不仅如此,祖母等人传承的口述传统如肥沃的土壤,滋养着西尔科的文学想象力,身为名摄影家的父亲李·霍华德·马蒙(Lee Howard Marmon)也从深微处熏陶着她的艺术思维,这些对她日后走上文学之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❼ 海明威的作品"Indian Camp"赏析
《Indian Camp》即《印第安人的营地》,这篇小说中所有人的痛苦都源于现实的残酷无情与自身的无能为力之间的冲突:印第安妇女生育与难产之间的冲突;印第安男人与白人医生之间在种族、文化和人性上的冲突。
尼克眼中的生命之轻与心理上的承载之重之间的冲突。而小说中四个不同层面的痛苦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冲突。
婴儿通过大折刀费劲地获得了新生,而父亲却借助小剃刀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用于肉体不同部位的三把刀是海明威精心挑选的道具,为的是不断推出残酷的镜头,最后拉开悲剧的大幕。
然而,描写触目惊心的暴力决不是海明威的最终意图,他想让人看到的应该是暴力后面不同人物的各种痛苦。
因此,完全可以说,海明威构建这三个人物的目的和创作《印第安人营地》的意旨在于强调痛苦对于人的意义: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痛苦—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而且以各种方式承载着痛苦—或迷惘地接受(如尼克)、或气馁地咀嚼(如白人医生)、或被动地消亡(如印第安男人)。
由此看来,《印第安人营地》实际上隐含了作者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果。”
《印第安营地》中,通篇都是围绕着尼克与父亲前往印第安营地解救临产妇女的情节展开,小说以故事的发生、发展,乃至高潮的清晰脉络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英雄画面,这正是海明威风格的独特之处。
可是从几处生动的对话和印第安丈夫微妙的行为描写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种族歧视的画面,感受到善与恶的对立。小说虽然以尼克父子的对话为主线,然而可怜、善良而又讲情义讲友爱的印地安人却在海明威的笔下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白人医生的世界中,印第安人就像是任人宰割的牲畜一样,无需半点尊重和同情,读者通过海明威简短的描述深刻体会到蕴含在其作品里的对印第安人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白人种族歧视的批判精神。
(7)印第安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印第安人营地》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早期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收录于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白人医生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到印第安人那儿为一位难产的孕妇接生的故事。作者用一种平静的叙事基调讲述了这个故事,至于这个男人为什么自杀却没有交代详明。
1918年,正值19岁的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身负重伤,医生从他身上取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留在他的身体里。战争像这些弹片一样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他清楚地看到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青年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战争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肉体带来的巨大创伤,促使他最终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
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❽ 秘鲁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现代主义短篇小说作家本图拉·加西亚·卡尔德隆(1886-1959)著有小说《秃鹰的复仇》(1924),并编有《秘鲁短篇小说集》。作家亚伯拉罕·巴尔德洛马的《卡梅洛骑士》和《秃鹰之翔》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秘鲁海岸和农村的景色,被认为是秘鲁第一批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他主编的《科洛尼达》杂志宣传现代主义,成为重要的一个流派。
恩里克·洛佩斯·阿尔武哈尔的《安第斯故事集》和《马塔拉切》,是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他作家还有克莱门特·帕尔玛(1872-1946)、卡洛斯·卡米诺等。
❾ 《印第安人营地》这部短篇小说在网上哪里有中文版的
终于让我找到了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h/haimingwei/dpxs/007.htm
❿ 搜集美洲黑人的悲惨故事以及印度安人的血泪故事(短小精悍,感人至深)快快快快
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加快了黑人的奴隶贸易运动,那些原来驶向欧洲的奴隶船,开始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于是一个长达400多年的人间悲剧拉开了序幕。美洲大陆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活资源被挖掘使用,欧洲统治者需要有人来代替他们的劳动,而原驻居民印地安人已经被大量的驱赶与屠杀,所以必须补充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把眼光瞄向了贫穷懦弱的非洲,于是形成了一个往返于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奴隶贸易中臭名昭著的三角航程:“一艘艘满载着廉价货物的商船从欧洲起程,到非洲换成黑奴以后经大西洋来到美洲,用奴隶换取美洲殖民地的蔗糖,棉花与烟草等物,回到欧洲出售这些货物,然后用很少的钱买进廉价的货物,再次起程前往非洲”。一夜航程可以做三次暴利的买卖,而贸易中最廉价的原材料,就是这些活生生的非洲黑人!这是一种什么样不平等的交易呀!这是一种什 么样的剥削呀!在白人的贸易倒转之间,美洲殖民地上卖出的奴隶价格,竟然比在非洲买进的价格高出30倍和50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