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辉短篇小说
⑴ 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关于马 文 / 牧马江南 谁曾说过 马已经死去 无论是乌骓还是赤兔 在好多个世纪以前 作为一匹马 滚过阵阵尘土的时候 一些甲胄闪光的将军 轻轻提着剑柄的时候 谁敢扬言 那是一个不需要马的时代 刀戟声动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剑沾满血 最后慷慨地割下 他那颗慷慨的头颅 比乌骓还要从容 怎能说霸王是个人 就不能说他是匹马呢 虞姬那个女人 就是最好的驯马者 他们相继放弃 在楚歌唱尽之后 形销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历史的豪气之末 荡气回肠 只是夜晚的清醒远胜于我 千年之前 谁也没有为某一匹马设计死亡 我横卧在今夜的烛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一个牧马人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钧。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参考:http://iask.sina.com.cn/b/4910042.html
⑵ 甘肃女作家向春写的长篇小说有哪些
“甘肃小说八骏”新一届作家之一向春,内蒙古巴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小说《鸡蛋放在哪只鞋子里》、《刀子的温存》,小说集《跌入红唇》等,发表中篇小说十余篇。
长篇小说《身体补丁》获黄河文学二等奖。
其他“甘肃小说八骏”作家是叶舟、弋舟、王新军、马步升、严英秀、李学辉、雪漠
⑶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有哪一百多部有没有王安忆的作品入围
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排序不分先后)
1 《江河湖》 刘继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3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曹乃谦 长江文艺出版社 4 《脖 子》 徐化芳 同心出版社 5 《海陵女子》 张国擎凤凰出版社 6 《大秦帝国》(6部) 孙皓晖 河南文艺出版社7 《大 地》 侯钰鑫 河南文艺出版社 8 《诗圣杜甫》(上下)程韬光 河南文艺出版社 9 《高原落日》 海 波 中国电影出版社 10 《阿干歌》 马自祥甘肃文化出版社 11 《黄金四书》(4卷) 陈占敏 山东文艺出版社 12 《田壮壮和他的媳妇们》郭礼兴 中原农民出版社 13 《深深横断山》 傥城稻香云南美术出版社 14 《碧洛雪山》 存文学《钟山·长篇小说》 15 《血色码头》 刘维颖北岳文艺出版社 16 《田园恋歌》 修成国 作家出版社 17 《地产魅影》 刘宏伟人民文学出版社 18 《后花园》 方英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9 《泥太阳》 潘 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 《民生街》(上下)陈元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你在高原》(10卷) 张 炜 作家出版社22 《麦 河》 关仁山 作家出版社 23 《凿 空》 刘亮程 作家出版社 24 《公务员笔记》 王晓方作家出版社 25 《末代紧皮手》 李学辉《芳 草》 26 《边防军政委》(4卷) 周建广 敦煌文艺出版社27 《巴盐淖尔湖》 郭鹏旭敦煌文艺出版社 28 《白虎关》 雪 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9 《罪 圈》 项兆斌 云南人民出版社 30 《大音希声》 符兴全辽宁教育出版社
31 《家 园》 王 华江苏文艺出版社 32 《雄鸡一声天下白: 写给唐代诗人李贺》 孟红梅 河南人民出版社
33 《属蛇女》 于 雷 中国社会出版社 34 《国 风》 程 海 中国戏剧出版社
35 《千古第一相——管仲》 余耀华 崇文书局
36 《红色土司》 尕藏才旦 敦煌文艺出版社 37 《大学潜规则》 史生荣人民文学出版社
38 《男人立正》 许春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39 《天 路》 蒋光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40 《恍如昨日》 周 进 中国工人出版社41 《河 岸》 苏 童 《收 获》 人民文学出版社42 《蛙》 莫 言 《收 获》 上海文艺出版社43 《水在时间之下》 方 方 《收 获》 上海文艺出版社44 《野猪王》 胡冬林人民文学出版社 45 《大关东》 张海清河南文艺出版社 46 《新安家族》(上下)季 宇 安徽文艺出版社 47 《沙尘暴》 唐达天现代出版社 48 《关 外》 年志勇 现代出版社 49 《云南史诗三部曲》(6卷) 栗 标 云南人民出版社 50 《无 碑》 王十月 花城出版社51 《知青变形记》 韩 东 花城出版社52 《夜火车》 徐则臣 花城出版社53 《空山》(三部曲)阿 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54 《金马河》 邹廷清花山文艺出版社 55 《大河之舞》 罗伟章四川文艺出版社 56 《老风口》 张 者 作家出版社 57 《太阳最红》 何存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58 《天行者》 刘醒龙 《十 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59 《从未出城的人》 叶向阳花城出版社
60 《边陲胡杨》 刘志海 阳光出版社 61 《青木川》 叶广芩太白文艺出版社 《中国作家》 62 《村 子》 冯积岐 太白文艺出版社63 《东望长安》 郑 征 太白文艺出版社 64 《铁甲家族》(上下)邓晨曦 海风出版社 65 《地方性知识》 霍香结新世界出版社 66 《大地雅歌》 范 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7 《狠如羊》 阿 宁 《花 城》 花城出版社 68 《离 骚》 曾维浩 《花 城》 江苏人民出版社
69 《身体课》 秦巴子 《花 城》 70 《插树岭》 陈玉谦 曲晓平 作家出版社 71 《裁缝的女儿》 重 阳 漓江出版社 72 《雪落的声音》 仲崇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3 《石羊里的西夏》 党益民中国文联出版社 74 《同龄子》(5卷) 魏玉明 中国文联出版社 75 《旷野黄花》 李伯勇中国文联出版社 76 《第39天》 梅国云 金城出版社 77 《同名者》 津子围春风文艺出版社 78 《父亲和她们》 田中禾作家出版社 79 《可可西里狼》 杜光辉作家出版社 80 《茶道无道》 廖 琪 花城出版社 81 《大清商埠》(3卷) 祝春亭 82 《我是我的神》(上下) 邓一光 北京出版社83 《锁 沙》 郭严隶 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84 《富 矿》 叶 炜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85 《租 界》 高仲泰 中西书局 86 《长街行》(上下)王小鹰 上海文艺出版社 87 《客过亭》 叶 辛 《中国作家》 88 《生死遗忘》 王周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89 《天知道》 朱 辉 《钟 山》 凤凰出版社 90 《八月狂想曲》 徐 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1 《天·藏》 宁 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2 《玄 武》 凸 凹 江苏文艺出版社 93 《秉德女人》 孙惠芬湖南文艺出版社 94 《老 滩》 周建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95 《寂静的鸭绿江》 李燕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96 《最后的巫歌》 方 棋 作家出版社 97 《涨 停》 狼牙瘦龙 华文出版社 98 《足球门》 张 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99 《乡村物语》 安 琪 河南文艺出版社 100 《双手合十》 赵德发 《中国作家》 江苏文艺出版社 101 《河父海母》 李玉文《十月·长篇小说》重庆出版社 102 《湘绣女》 薛媛媛人民文学出版社 103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贺晓彤 湖南文艺出版社 104 《大地芬芳》 陶少鸿人民文学出版社 105 《棋 殇》 王从地 宁夏人民出版社 106 《农 历》 郭文斌 上海文艺出版社 107 《对面是何人》 张 欣 上海文艺出版社108 《苍 黄》 王跃文 江苏人民出版社109 《风和日丽》 艾 伟 《收 获》 作家出版社 110 《龙 窑》 浦 子 湖南文艺出版社 111 《初 婚》 吴克敬 西安出版社 112 《紫青稞》 尼玛潘多 作家出版社 113 《当家的男人》 周喜俊百花文艺出版社 114 《如归旅店》 李 浩 金城出版社 115 《坼 裂》 歌 兑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16 《填四川》 王 雨 重庆出版社 117 《风尘误——朱熹和严蕊》 刘湘如 上海远东出版社 118 《间岛铁骑》 李幼谦安徽人民出版社 119 《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冯开平 安徽文艺出版社 120 《康家村纪事》 高 晖 辽海出版社 121 《茶道青红》 成 一 作家出版社 122 《母系氏家》 李骏虎陕西人民出版社 123 《巅峰对决》 钟道新 钟小骏 湖南文艺出版社124 《犹大开花》 杜 禅 华夏出版社125 《推 拿》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6 《无土时代》 赵本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27 《农民帝国》 蒋子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作家》 128 《韩熙载夜宴》 吴 蔚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29 《孔雀胆》 吴 蔚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130 《因为女人》 阎 真 《当 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1 《伏 藏》 杨志军 《当 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2 《刺猬歌》 张 炜 《当 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3 《信用河》 任会来中国商务出版社 134 《村庄秘史》 王青伟湖南人民出版社
135 《大平原》 高建群 《十 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6 《秦尼巴克》 傅查新昌沈阳出版社 137 《金 山》 张 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8 《生命树》 红 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9 《遍地月光》 刘庆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40 《口袋里的美国》张仁译 津子围 中国社会出版社 141 《车头爹 车厢娘》 刘 华 长江文艺出版社 142 《红翻天》 温燕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43 《八大山人》(上下)孙海浪 江西教育出版社 144 《回 家》 张慧敏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45 《九号干休所》 凌行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46 《康巴方式》 江洋才让《钟山·长篇小说》
青海人民出版社 147 《水边书》 徐则臣《钟 山》
上海文艺出版社 148 《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149 《黑 白》 储福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0 《城》 薛 冰 陕西人民出版社 151 《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查 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2 《超低空滑翔》 张学东上海文艺出版社
153 《金石记》 马玉琛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4 《深度问责》 普 今 李 朵 文化艺术出版社 155 《大盛魁商号》(3卷) 邓九刚 中国画报出版社 156 《草原外史》 江 浩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57 《狗 祭》 里 快 《十 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58 《疼痛难忍》 水 土 群众出版社 159 《黄钟不弃》 卢国成作家出版社 160 《养 女》 陈 勇 阳光出版社161 《软脚鹞》 赵广奕宁夏人民出版社162 《北方佳人》 凌 力 北京出版社 163 《朱 雀》 葛 亮 《作 家》 作家出版社 164 《皇粮钟》 秦 岭 百花文艺出版社 165 《绿松石》 郎顿·班觉(著) 次多 郎顿· 罗布次仁(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 166 《饥饿百年》 罗伟章重庆出版社 167 《所有的》 黄蓓佳江苏文艺出版社 168 《苏珊的微笑》 叶兆言江苏文艺出版社 169 《彼 岸》 於梨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170 《突 围》 丁 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71 《全金属青春》 王 凯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72 《流芳记》 李 亚 作家出版社 173 《成 长》 王海鸰 新浪网
作家出版社 174 《遍地狼烟》 菜刀姓李 李晓敏 新浪网
江苏文艺出版社 175 《青 果》 顾 坚 新浪网
昆仑出版社 176 《从呼吸到呻吟》郑彦英 起点中文网
文化艺术出版社 177 《国家脊梁》 关中土起点中文网
花山文艺出版社 178 《办公室风声》 宋丽晅起点中文网
时代文艺出版社 179 《刀子嘴与金凤凰》荣三惠 中文在线网
河南文艺出版社180 《巴山舞者》(网络书名)
《巴山旧事》 曹宗国 现在网
长江文艺出版社 王安忆的 好象没有
⑷ 关于马的著作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马说》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李贺的《马诗》
牧马江南 《关于马》
当代作家梅朝荣写的小说《茶马古道》
当代作家李学辉的历史小说《天下神马》
布封的《自然史》中有描写马的文章《马》
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马说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⑸ 关于马的作品名称及作者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马说》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李贺的《马诗》
牧马江南 《关于马》
当代作家梅朝荣写的小说《茶马古道》
当代作家李学辉的历史小说《天下神马》
布封的《自然史》中有描写马的文章《马》
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⑹ 有什么写马的文学作品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马说》
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诗歌《老马》
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当代作家梅朝荣写的小说《茶马古道》
当代作家李学辉的历史小说《天下神马》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钧。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杜甫 的《房兵曹胡马 》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⑺ 关于马的文学作品
最佳答案《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周涛:巩乃斯的马
没话找话就招人讨厌,话说得没意思就让人觉得无聊,还不如听吵架提神。吵架骂仗是需要激情的。我发现,写文章的时候就像一匹套在轭具和辕木中的马,想到那片水草茂盛的地方去,却不能摆脱道路,更摆脱不了车夫的驾驭,所以走来走去,永远在这条枯燥的路面上。我向往草地,但每次走到的,却总是马厩。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龀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这一层含义在别的畜牲中是没有的。在南方,我也见到过矮小的马,样子有些滑稽,但那不是它的过错。既然桔树有自己的土壤,马当然有它的故乡了。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仰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规则的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跪,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秦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围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我喜欢看一群马,那是一个马的家族在夏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种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作为这群马的首领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赁血缘关系接班。
生存竞争的规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意识,而人却有时候会忘记,造成许多误会。
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
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来顶之祸,心灵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的俯身鞭打猛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过去我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巩乃斯之后,我不这么看了。巩乃斯的马,这些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玩艺儿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牛从鞔车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
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们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
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谁曾说过
马已经死去
无论是乌骓还是赤兔
在好多个世纪以前
作为一匹马
滚过阵阵尘土的时候
一些甲胄闪光的将军
轻轻提着剑柄的时候
谁敢扬言
那是一个不需要马的时代
刀戟声动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剑沾满血
最后慷慨地割下
他那颗慷慨的头颅
比乌骓还要从容
怎能说霸王是个人
就不能说他是匹马呢
虞姬那个女人
就是最好的驯马者
他们相继放弃
在楚歌唱尽之后
形销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历史的豪气之末
荡气回肠
只是夜晚的清醒远胜于我
千年之前
谁也没有为某一匹马设计死亡
我横卧在今夜的烛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一个牧马人
只找到这么多!
⑻ 长篇小说什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长篇佳作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⑼ 关于 《马》 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关于马 文 / 牧马江南
谁曾说过
马已经死去
无论是乌骓还是赤兔
在好多个世纪以前
作为一匹马
滚过阵阵尘土的时候
一些甲胄闪光的将军
轻轻提着剑柄的时候
谁敢扬言
那是一个不需要马的时代
刀戟声动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剑沾满血
最后慷慨地割下
他那颗慷慨的头颅
比乌骓还要从容
怎能说霸王是个人
就不能说他是匹马呢
虞姬那个女人
就是最好的驯马者
他们相继放弃
在楚歌唱尽之后
形销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历史的豪气之末
荡气回肠
只是夜晚的清醒远胜于我
千年之前
谁也没有为某一匹马设计死亡
我横卧在今夜的烛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一个牧马人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钧。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马诗
李贺
【诗文】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http://www.wz21.com/SchoolWeb/inter/xuxiaoqun/new_page_4.htm
⑽ 古代关于马的作品介绍
一、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马说》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唐-法宣《爱妾换马》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的含蓄委婉的讽喻诗。出自全唐诗,作者唐-法宣。以美女和骏马不能并得来,规谏那些达官贵人不可过于贪图奢华的物质享受。文辞很华美,也很精炼,韵律和对仗都颇讲究。
此诗对美女、骏马进行交互式的描写,互相映衬,极尽渲染,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全诗最后落实在结句之上:“双绝难俱标!”显得颇为警策,颇为有力。这首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一定的特色。
三、唐·杜甫《房兵曹胡马》
《房兵曹胡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用传神之笔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借此期望房兵曹为国建立功业,更是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
四、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
“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五、李贺的《马诗》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