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秦牧林逾静短篇小说

秦牧林逾静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8-20 15:44:25

『壹』 秦牧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_,散文_、_等。急用~~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县人。童年在新加坡度过,异国生活对他后来的散文创作影响很大。1932年回国,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求学。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3年到1944年,发表抨击国民党的文章,后结集为《秦牧杂文》。抗战胜利后,曾在香港过了三年的职业写作生活,由于他多处求学,博览群书,又博闻强记,故对古今中外历史了如指掌,对南国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所有这些都为秦牧后来创作知识性、趣味性的散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放后,秦牧发表了几百篇散文作品,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艺海拾贝》(文艺随笔)、《潮汐和船》。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了自选集《长河浪花集》和《秦牧散文选》,还有《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睛窗晨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等。《长河浪花集》和《艺海拾贝》代表了秦牧散文的最高成就。

秦牧的散文以知识性著称,常以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的形式令人读来兴味盎然。他的很多散文可称为知识小品,像《蛇与庄稼》、《谈牛》、《说龟蛇》、《天坛幻想录》等等,从传说、历史文献中撷取知识片断,娓娓道来,广征博引。它们虽不能完全摆脱政治影响,但丰富的知识介绍大大冲淡了政治的说教。此外,秦牧还有另一类政治性很强的散文,如《中国红场的旗帜》、《哀老》、《不老》、《英雄交响曲》等等,它们有的直接以政治事件入文,有的针对时事而发,有的臆想昔日政治风云、阶级斗争的图景,可谓是“直接的歌颂和鞭挞”①,或为政论,或为政治性杂文。

不过,代表秦牧成就的并非上面两类,而是如《古战场春晓》、《花城》、《土地》、《社稷坛抒情》等一类文章。这类散文,既保留了知识性、历史性的特点,又克服了直接切入政治主题的缺点,因而,这些由历史掌故、各种知识整合而成的世界,因保持了与现实政治功利的适当距离,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审美性和独立性。不过,这些散文角度虽不乏新颖之处,在本质上,秦牧表达的仍然是一些“公共性”的主题:如《古战场春晓》的古今对比,《社稷坛抒情》的新旧对照等等,都离不开一般化的新时代政治歌颂。因而,在表达这些非个人化的主题方面,秦牧有属于“我”的风格,但在最本质的“思想感受”上,秦牧的这些散文仍是“非我”的。

『贰』 当代散文四大家

杨朔、秦牧、魏巍、刘白羽
刘白羽著有散文《长江三月》,短篇小说《政治委员》,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特写集《早晨的太阳》
秦牧著有散文集《长河浪花集》,以散文体裁写的文艺论文集《艺海拾贝》(这个最有名),还有散文集《长街灯语》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还曾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章,散文《茶花赋》《海市》(还著有同名散文集)《香山红叶》也都很出名
魏巍的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出名。他的长篇小说《东方》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叁』 秦牧写过关于阳朔的散文吗

杨朔,中国50、60年代的散文作家,一生致力于艺术性散文的写作,他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毫无疑问,在痛楚的现实面前,作家过分强调乌托邦式的诗境,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杨朔散文特点其十七年的散文创作,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朔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刘白羽,生于1916年,北京人。1936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38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团。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两次奔赴朝鲜战场。曾任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副部长。

刘白羽把散文当作“赞歌”、“号角”,主张“我们的散文应该充分地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风貌与光辉”,并认为散文的艺术魅力应该显示“时代精神、人民精神、革命精神”。他的散文把个人政治追求与艺术追求结合为一体。因此总是贯穿着革命者热烈的哲理思索及激越的政治抒情。正因如此,他的散文像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一样,在建国初三十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艺术表现方面,刘白羽散文颇具特色。他擅长景物描写。融情人景、借景抒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借以抒写自己壮怀激烈的情感,这是刘白羽散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长江三日》中巍巍群山、浩浩江流、灿烂灯火等壮丽景色的描画,笔力雄浑,浓墨重彩,灌注了作者饱满激越的情感。壮阔的境界、豪迈的激情与华彩的语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冬日草》、《秋窗偶记》、《平明小札》是抒情短章,作者在这些近于散文诗的“小札”中力求意境的洗练和诗意的浓缩,所选取的是清晨、绿夜、急流、夜月、歌声等抒情的“细节”,托物言志,状物取神,阐幽发微,从中寄写哲理,往往创造出清新隽永的意境。

刘白羽认为,“好的结构,应当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四起”。他的散文以“意”为帅选取和安排材料,把互不关联的人、事、景、物糅合在一起,自由跳跃,任意连缀,因而结构富于变化,摇曳多姿。在他的笔下,一是以“对照”的手法制造波澜,时写历史,时写现实,时写战争,时写建设,在相辅相成中造成结构的错落有致。二是用“重复”的手法,让一个诗句、一个情思或一个形象在一篇散文中多次出现。如《灯火》中的“灯火”,多次反复,显现出作者诗情升沉的波澜。《青春的闪光》中的“红彤彤的笑脸”、“亮晶晶的眼睛”的反复,在时空的跳跃中使几个时间、空间不相关联的生活片断,围绕着“青春”的立意而璧合起来,并且显露出作者感情的节奏。有时,刘白羽还运用艺术辩证法巧妙地设计文章的波澜。《日出》中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再接着记述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愿的情景,如此欲扬故抑、一抑再抑之后,造成了读者的心理悬念和文章“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蓄势,最后才从容不迫地把他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面前,因此产生了异峰突起的美感。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秦牧散文特点,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肆』 秦牧主角小说

《牧神记》。

秦牧,宅猪所著东方玄幻小说《牧神记》的主角。初代人皇,十天尊之牧天尊,第七神藏的开辟者。

性格特点

阴险但一脸憨厚,不懂情趣的情场高手,极端的自信,习惯自称天下第二,自认非常谦虚。

角色成就

天魔教主、延康国第一任太学博士、助国师平叛、入京城斩杀皇太子、造射日神炮、新一代人皇、开创元神引即六合元神、三元神会诀、灵能对迁桥、万劫不灭大法师、剑十八式。

剑十九式、太微算经、二十六种第七神藏的开辟者、第一个同时拥有神魔两种神藏的人、功法入道、以武入道一重天、剑法入道三重天、神通入道二十四重天、开辟出一条新的修行道路、刀法入道。

『伍』 秦牧的《土地》

土 地
作者:秦牧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

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捏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缝的时候,不知道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苦难、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这是《左传》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情?除了因为这群贵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得不压抑着威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不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好些令人掀动感情波澜的事情。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当外国侵略者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在我国福建沿海地方,历史上就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爱国故事。在明末御倭和抗清的浪潮中,那里曾经进行过保卫每一寸土地的激烈斗争。有的地方,妇女的发髻上流行着插上三支短剑似的装饰品,那是明代妇女准备星夜和突然来袭的倭寇搏斗的装束的遗迹。有的地方,从前曾经流行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那是明朝遗民羞见先人于地下、一种激励后代的葬仪。这些风俗,多么沉痛,多么壮烈!在我国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桥梁被命名为“寸金桥”,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这是用来纪念当年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们的。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用公里,有亩,用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宝。这里,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整个版图,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一定要使它真真正正地完整无缺。台、澎等地还被一小撮反动派所盘踞,我们必须把它解放。从福建前线,我们听到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呵!不仅我们英勇而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给予美蒋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就是民兵队伍,也巧妙地打击了敌人。就是好些少年儿童,在大炮轰击中也自动奔跑接驳电线,传信送物。他们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保卫每一寸国土的坚强意志。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呵!一寸土,一撮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

提到了一寸土这几个字,我又禁不住想到一些岛屿上的人民战士。登上那些岛屿,你会更深地认识到“一寸土”的严肃意义。我到过一个小岛,那岛屿很小。然而,岛上的生活却是多么沸腾呵!这里的海滩、天空、海面,决不容许任何侵略者窥探和侵入一步,人民的子弟兵日夜守着大炮阵地,从望远镜里、从炮镜里观测着海洋上的任何动静。这些岛屿像大陆的眼睛,这些战士又像是岛屿的眼睛。不论是在月白风清还是九级风浪的夜里,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宽阔的海域。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本来是蛇虫蜿蜒、荆榛遍地的荒凉小岛,经过他们付出艰苦劳动,在上面建起了坚固的营房,辟出了林荫大道,又从祖国各地要来了花种,广植着笑脸迎人的各种花卉和鲜嫩的蔬菜;还建起畜牧栏,竖起鸽棚;又从海里摸出了石花,堆成小岛的美术图案。看到这些,令人不禁想到,我们所有的土地,一个个的岛屿,一寸寸的土壤,都在英雄们的守卫和汗水灌溉之下,迅速地在改变面貌了。

在我们看来很平凡的一块块的田野,实际上都有过极不平凡的经历。在几十万年之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五谷,那时候人们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风雨雷霆,电光野火,都曾经使他们畏惧颤栗。几十万年过去了,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一片片的土地像被带上了镣铐似的,多少世代的农民,在大地上流尽了血汗,却挣不上温饱,有多少人在这一片片土地上面仰天叹息,椎心痛恨!又有多少人揭竿起义,画着眉毛,扎着头巾参加战斗,把压迫他们的贵族豪强杀死在这些土地上面。到了近代,又有多少人民的军队为了从封建地主阶级手里,把土地夺回来,和帝国主义的军队、剥削者的军队在这上面鏖战过。二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打垮了反动统治者,推翻了剥削制度,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的镣铐才被彻底打碎,劳动人民才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我们热爱土地,我们正在豪迈地改造着土地,使他变成一片锦绣。当你这么思索的时候,大地上的红土黑土,黄土白土,仿佛都变成感情丰富的东西了,它们仿佛就像古代神话中的“息壤”似的,正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就像具有生命一样。

几千年来披枷带锁的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变化是多么神速呵!你试展开一幅地图,思索一下各地的变化,该有多么惊人。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缀满山谷和原野。有一次我从凌空直上的飞机的舱窗里俯瞰珠江三角洲,当时苍穹明净,我望了下去,真禁不住喝采,珠江三角洲壮观秀丽得几乎难以形容。水网和湖泊熠熠发光,大地竟像是一幅碧绿的天鹅绒,公路好似刀切一样的笔直,一丘丘的田野又赛似棋盘般整齐。嘿!千百年前的人们,以为天上有什么神仙奇迹,其实真正的奇迹却在今天的大地上。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一个巧手姑娘所绣的只是一小幅花巾,广大劳动者却以大地为巾,把本来丑陋难看的地面变得像苏绣广绣般美丽了。

你也许在火车的了望车上看过迅速掠过的美丽的大地;也许参加过几万人挑灯修筑水电站大坝的工程,在那种场合,千千万万人仿佛变成了一个挥动着巨臂的巨人,正在做着开天辟地工作。在华南,有些隔离大陆的岛屿给筑起了一条堤坝,和大陆连起来了;有些小山被填到海里,大海涌出陆地来了;干旱的雷州半岛被开出了一条比苏彝士运河还要长的运河;潮汕平原上的土地被整理成棋格一样齐整。我们时代的人既以一寸寸的土地为单位在精细工作着,又以一千里,一万里,更确切来说,又以全部已解放的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工作着。这十几年来,同是千万年世代相传的大地上,长出了多少崭新的植物品种呵!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刚犁好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我的心头就涌起像《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的红了脸,西瓜笑的如蜜甜,花儿笑的分了瓣,豌豆笑的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情景。让我们对土地激发起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现在就看我们怎样为哺育我们的大地母亲好好工作了。

事实上,无数的人也正在一天天地发展着这样的感情。你可以从细小或者巨大的场面中觉察到这一切。你看过公社干部率领着一群老农在巡田的情景吗?他们拿着一根软尺,到处量着,计算着一块块土地的水稻穗数;不管是不是自己管理的,看到任何一丘田里面的一根稗草都要涉水下去把它拔掉。你看到农村中的青年技术员在改变土壤的场面吗?有时他们把几千年未曾见过天日的沃土底下的砾土都翻动了,

或者深夜焚起篝火烧土,要使一处处的土地都变得膏腴起来。

几万人围在一片土地上建筑堤坝,几千人举着红旗浩浩荡荡上山的情景尤其动人心魄。那呐喊,那笑声,尤其是那一对对灼热的眼睛!虽然在紧张的劳动中大家都少说话了,但是那眼光仿佛在诉说着一切:“干呵干呵,向土地夺宝,把我们所有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一定要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双手,搬掉落后和穷困这两座大山!”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战鼓和进军号的撼人的气魄……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象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陆』 给我介绍几个男主穿越到古代的小说

不是男主会抄诗,而是现代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除了侵略、打仗之外,也就只有文化领域的内容比较丰富了。而且大多数穿越小说都是借鉴古代历史写得,不抄诗,难道让作者自己创作么?可能写当代小说,他们个个都是大神,但要说到诗词歌赋,古代学堂里的小娃娃可能都甩他几条街,与其费尽心思地去编撰,不如直接抄袭来的省事。

就拿某穿越剧范闲来说吧,他靠着剽窃古诗词,把当今最牛逼的问人之首给打败了,而且是完败。但如果你让范闲自己写诗,那完全是写不出来的,哪怕是尚书之子都能秒杀了他。再来说说他妈给他留下的那把狙击枪,在那个人人都会点武功的年代,几公里外一枪秒杀武林高手,这谁敢想?

所以,抄诗很正常,大家看着爽不就完了,而且抄袭古诗,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还能学习一些古诗,我个人觉得挺好的。

『柒』 秦牧是谁

秦牧(1919~1992),现代散文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 8月19日出生于香港,后随父母至新加坡,度过其幼年和少年时代。1932年回国后,曾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期间在韶关、桂林、重庆等地做过教师和编辑,参加过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从事写作。广州解放前夕,进入东江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广州工作。除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外,曾担任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秦牧于4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小品文及杂文,谈天说地,借古讽今,直刺反动统治,表现出知识的丰富,思想的深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有小说出版,但主要以散文成就著称。他的散文创作题材内容相当广泛,有对丑类的鞭笞,更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有的旨在传播知识,阐发事理;有的侧重在抒写情思,寄寓褒贬。其手法多样,常借辨析名物,描绘山川,谈天说地,引类取譬。有的偏重于抒情,但抒情里透露冷静的分析;有的偏重于说理,但说理中含有情愫。他的散文,具有杂文的风骨、抒情小品的神韵。其笔墨娴熟,夹叙夹议,娓娓而谈,亲切流利,关节之处,施以刻画描绘,做到曲折尽意,栩栩传神,使思想、知识、艺术达到较好的结合。

秦牧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秦牧杂文》(1947),影响较大的有《花城》(1961)、《潮汐和船》(1964)及自选集《长河浪花集》(1978)等。其中的《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面包和盐》、《笑的力量》、《欧洲的风雪和阴霾》、《潮汐和船》、《天坛幻想录》、《鬣狗的风格》、《蒙地卡罗一老妇》等篇,都是为读者喜爱的佳作。

除散文外,秦牧还著有中篇小说《黄金海岸》(1955),长篇小说《愤怒的海》(1982),文艺散论集《艺海拾贝》(1962)、《语林采英》(1983),童话故事集《巨手》(1979)。

1986年,秦牧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热点内容
都市小说等级几重天的 发布:2025-07-05 16:22:02 浏览:16
老师的感人故事短篇小说 发布:2025-07-05 16:10:30 浏览:80
网恋女友是公司总裁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5:31:33 浏览:667
神棍的道系日常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7-05 15:01:15 浏览:409
免费完结杀手穿越小说 发布:2025-07-05 14:51:24 浏览:375
姓洛女主重生小说 发布:2025-07-05 14:49:46 浏览:89
别提你姐姐总裁小说 发布:2025-07-05 14:30:53 浏览:51
临界神迹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发布:2025-07-05 12:46:43 浏览:554
那些被下架的言情有声小说 发布:2025-07-05 12:46:41 浏览:629
魔女之旅小说伊蕾娜结局 发布:2025-07-05 12:45:12 浏览: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