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的短篇小说巴金
㈠ 巴金的短篇小说100-300字左右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破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这许多年来,我一直看见这只琴挂在墙角的壁上。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弹过它,甚至动也没有动过它。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它凄惨地望着那一架大钢琴,羡慕钢琴的幸运和美妙的声音。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者呻吟。它哑了,连哀诉它过去生活的力量也失掉了。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我曾经几次问过父亲,为什么要把这个无用的东西挂在房里。父亲的回答永远是这样的一句话:“你不懂。”但是我的好奇心反而更强了。我想我一定要把这只三角琴弄下来看看,或者想法使它发出声音。但是我知道父亲不许我这样做。
而且父亲出门的时候总是把书房锁起来。我问狄约东勒夫人(管家妇)要钥匙,她也不肯给我。
有一天午后父亲匆忙地出去了,他忘记锁上书房门。狄约东勒夫人在厨房里安排什么。我偷偷地进了父亲的书房。
哑了的三角琴苦闷地望着我。我不能忍耐地跑到墙角,抬起头仔细地看它。我把手伸上去。但是我的手太短了。我慢慢地拉了一把椅子过去,自己再爬上椅子。我的身子抖着,我的手也在打颤。我的手指挨到了三角琴,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地忽然缩回了手,耳边起了一个响声,我胆怯地下了椅子。
地上躺着那只哑了的三角琴,已经成了几块破烂的旧木板。现在它不但哑,而且永远地死了。这个祸是我闯下来的。
我吓昏了,痴痴地立了一会儿,连忙把椅子拖回原处,便不作声地往外面跑。刚刚跑出书房门,我就撞在一个人的怀里。
“什么事情?跑得这样快!”这个人捏住我的两只膀子说。
我抬起头看,正是我的父亲。
我红着脸,不敢回答一句话,又不敢挣脱身子跑开,就被父亲拉进了书房。
三角琴的尸首静静地躺在地上,成了可怕的样子,很显明地映在我的眼睛里。我掉开了头。
“啊,原来是你干的事!我晓得它总有一天会毁在你的手里。”父亲并不责备我,他的声音很柔和,而且略带悲伤的调子。父亲本来是一个和蔼的人,我很少看见他恶声骂人。可是我把他的东西弄坏以后,他连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他放了我,一个人去把那些碎木板一片一片地拾了起来细看,又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去。
他回到书桌前,在那把活动椅上坐下,头埋在桌上,不说一句话。我很感动,又很后悔,我慢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抚摩他的膀子。我说:“父亲,请你饶恕我。我并不是故意毁坏它的。”
父亲慢慢地抬起头。他的眼睛亮起来。“你哭了!”他抚着我的头发说。“孩子,我的好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他感动地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父亲,你又在想念母亲吗?”
“孩子,是的,”父亲松了手回答说。他揩了一下眼睛,又加了一句话:“不,我还在想一件更遥远的,更遥远的事情。”
他的眼睛渐渐地阴暗起来。他微微地叹息了一声,又抚着我的头说:“这跟你母亲也有关系。”
我在两岁的时候便失掉了母亲,母亲的音容在我的记忆中早已消失了。只有书房里壁炉架上还放着母亲的照像,穿着俄国女人的服装,这是在圣彼得堡摄的;我就是在那个地方出世,我的母亲也就是死在那里。
这些都是父亲告诉我的。这一两年来每天晚上在我睡觉以前父亲总要向我讲一件关于母亲的事,然后才叫狄约东勒夫人带我去睡。关于母亲的事我已经听得很多了。我这时便惊讶地问:“父亲,怎么还有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不知道的?”
“孩子,多着呢,”父亲苦笑地说,“你母亲的好处是永远说不完的。……”
“那么快向我说,快说给我听,”我拍着父亲的双膝请求道。“凡是跟母亲有关的话,我都愿意听。”
“好,我今晚上再告诉你罢,”父亲温和地说。“现在让我静静地思索一下。你出去玩玩。”他把我的头拍了两下,就做个手势,要我出去。
“好,”我答应一声,就高高兴兴地出去了,完全忘记了打碎三角琴的事情。
果然到了晚上,用过晚餐以后,父亲就把我带到书房里面去。他坐在沙发上,我站在他面前,靠着他的身子听他讲话。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在我同你母亲结婚以后的第二年,那时你还没有出世。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
“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旅行。
你母亲本来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子。她爱音乐,又好旅行。就在这一年春天她的一个好友从西伯利亚回来,这位女士是《纽约日报》的记者,到西伯利亚去考察监狱制度。她在我们家里住了两天。她向你母亲谈了不少西伯利亚的故事。尤其使你母亲感到兴趣的,是囚人的歌谣。你母亲因为这位女士的劝告和鼓舞,便下了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的决心。我们终于去了。
“我们是六月里从圣彼得堡出发的,身上带着监狱与流放部的介绍信。我们在西伯利亚差不多住了半年。凡是西伯利亚的重要监狱与流放地,我们都去看过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流放地还容易听见流放人的歌声。在监狱里要听见囚人的歌声却很难。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严重的处罚。久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连本来会唱歌的人也失掉了唱歌的兴致。况且囚人从来就不相信禁卒,凡是禁卒叫他们做不合狱规的事,他们都以为是在陷害他们。所以每次禁卒引着我们走进一间大监房,向那些囚人说:‘孩子们,这位太太和这位先生是来听你们唱歌的。你们随便给他们唱一两首歌罢。’那时候他们总是惊讶地望着我们,不肯开口。如果他们给逼得厉害了,他们便简单地回答说:‘不会唱。’任是怎样强迫,都没有用处。
一定要等到我们用了许多温和的话劝他们,或者你母亲先给他们唱一两首歌,他们才肯放声唱起来。这些歌里面常常有几首是非常出色,非常好的。例如那首有名的《脚镣进行曲》与《长夜漫漫何时旦》,便是我们此行最好的成绩。你母亲后来把它们介绍到西欧各国和美洲了。但是可惜这样的歌我们采集得不多。
“这些囚人大部分是农民,而俄国农民又是天生的音乐家。他们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在他们中间我们可以找出一些人,只要给他们以音乐的教育,他们就能够成为音乐界的杰出人物。我们在西伯利亚就遇到一个这样的人。我们第一次听见的《长夜漫漫何时旦》便是从他的口里唱出来的。
“这是一个完全未受过教育的青年农人,加拉监狱中的囚犯。我还记得那一天的情形:我们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的时候,在旁边的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一对暗黑的大眼,一头栗色的细发,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
“‘拉狄焦夫,我听见人说你会唱歌,是不是?’典狱问。
“他微笑了一下,温和地答道:‘大人,他们在跟我开玩笑。……很久以前,我还在地上劳动的时候,我倒常常干这种事情。现在完全忘掉了。’“‘你现在不想试一试吗?’典狱温和地问,‘这两位客人特地从远道来听你唱歌。不要怕,他们不是调查员,他们是音乐家。’“这个囚人的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稍微迟疑了一下就坦白地说:
‘我还记得几首歌,在监狱里也学到了一两首。既然你大人要我唱,我怎么好拒绝呢?’“听见这样的话,我们大家都很高兴,你母亲便问道:
‘你现在可以唱给我们听吗?’“他望了望典狱,然后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太太,没有乐器,我是不能够唱歌的。……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好,我叫人给你找一只三角琴来,’典狱接口说,‘你明天到这里来拿好了。’“‘谢谢你,大人,’拉狄焦夫说了这句话以后,就被带出去了。
“第二天我们到了监狱,禁卒已经找到了一只旧的三角琴。典狱差人把拉狄焦夫叫了来。
“他现出很疲倦的样子,拖着沉重的脚镣,一步一步地走进来,很觉吃力。可是他看见桌上那只三角琴,眼睛立刻睁大起来,脸上也发了光。他想伸出手去拿,但是又止住了。
“‘拉狄焦夫,三角琴来了,’典狱说。
“‘你大人可以允许我拿它吗?’他胆怯地问。
“‘当然可以,’典狱说。禁卒就把琴放在拉狄焦夫的手里。他小心地接着,把它紧紧地压在胸上,用一种非常亲切的眼光看它。他又温柔地抚摩它,然后轻轻地弹了几下。
“‘好,你现在可以唱给我们听了!’你母亲不能忍耐地说。
“‘我既然有了三角琴,又为什么不唱呢?’他快活地说。
‘可是这几年来我不曾弄过这个东西了。最好我能够先练习一下,练习三天。……太太,请你允许我练习三天。那时候我一定弹给你们听,唱给你们听。’他的一双暗黑的大眼里露出了哀求的表情。
“我们有点失望,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得附耳同典狱商量。典狱答应了这个囚人的要求。拉狄焦夫快活地去了,虽然依旧拖着脚镣,依旧被人押着。
“三天以后,用过了午饭,我们又到监狱去,带着铅笔和笔记本。典狱把我们领到办公室隔壁一间宽大的空屋子里,那里有一张小小的写字台,是特别为你母亲设的。
“囚人带进来了。两个带枪的兵押着他。我们让他坐下。
一个禁卒坐在门口。
“拉狄焦夫把三角琴抱在怀里,向我们行了一个礼,问道:
‘我现在可以开始吗?’“‘随你的便,’你母亲回答。
“他的面容立刻变得庄严了。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照着他的上半身。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唱的是男高音,非常柔和。初唱的时候,他还有点胆怯,声音还不能够完全听他指挥。但是唱了一节,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尽情地唱着。这是西伯利亚流放人的歌,叫做《我的命运》。这首歌在西伯利亚很流行。但是从没有人唱得有他唱的这么好听。
“一首歌唱完了,声音还留在我的耳边。我对你的母亲小声说:‘这个人真是天生的音乐家!’她也非常感动,眼睛里包了泪水。
“尤其使人吃惊的是那只旧的三角琴在他的手里居然弹出了很美妙的声音,简直比得上一位意大利名家弹的曼陀林。
这样的琴调伴着这样的歌声,……在西伯利亚的监狱里面!
“他的最后一首歌更动人,那就是我方才说过的《长夜漫漫何时旦》。我完全沉溺在他的歌中的境地里了,一直到他唱完了,我们才醒过来。我走到他的面前,热烈地跟他握手,感谢他。
“‘请你设法叫典狱允许我把这只琴多玩一会儿,’他趁着典狱不注意的时候,忽然偷偷地对我说,‘最好让我多玩两三天。’“我去要求典狱,你母亲也帮忙我请求,可是典狱却板起面孔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已经为你们破过一次例了,再要违犯狱中禁例,上面知道了,连我也要受处罚。’他一面又对拉狄焦夫说:‘把三角琴给我。’“拉狄焦夫紧紧抱着琴,差不多要跪下地哀求道:‘大人,让我多玩一些时候罢,一天也好,半天也好,……一点钟也好。……大人,你不懂得。……这生活,……开恩罢。’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
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我决不肯放弃三角琴。无论谁,都把它拿不去!谁来,我就要杀谁!’“我们,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典狱一点也不惊惶,他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满爱怜的眼光望着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他哭得异常凄惨,哭声里包含着他那整个凄凉寂寞的生存的悲哀。这只旧的三角琴的失去,使他回忆起他一生中所失去的一切东西——爱情、自由、音乐、幸福以及万事万物。
他的哭声里泄露了他无限的悔恨和一个永不能实现的新生的欲望。好像一个人被抛在荒岛上面,过了一些年头,已经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忽然有一只船驶到这个荒岛来给了他一线的希望,却又不顾他而驶去了,留下他孤零零地过那种永无终结、永无希望的寂寞生活。
“我们听见他的哭声,心里很不安,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夫妇引起来的。我们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除了再三向他道谢外,还允许送他十个卢布。
“他止了泪,苦笑地对我说:‘先生,我不是为钱而来的。
只请你让我再把三角琴玩一下,——只要一分钟。’“我得到了典狱的同意,把琴递给他。他温柔地抚弄了一会儿,又放到嘴唇边吻了两下,然后叹了一口气,便把它还给我。他口里喃喃地说:‘完了,完了。’“‘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我看见她还在揉眼睛。
“‘谢谢你们。我用不着什么帮助了,’他依旧苦笑地说。
‘不过你们回去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走过雅洛斯拉甫省,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坛左边的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伊凡洛夫娜的灵魂早升天堂。’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了出来,但是他马上忍住了。他向我们鞠了一个躬,悲声地说:‘再会罢,愿上帝保佑你们平安地回到家里。’“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刚才的事情好像是一场梦,但是我们夫妇似乎都饮了忧愁之酒。你母亲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谁知道!’禁卒耸了耸肩头说,‘他的性情很和顺,从来不曾犯过狱规。无论你叫他做什么事情,他总是服从,永远不反抗,不吵闹,不诉苦。可是他不爱说话,很少听见他跟谁谈过话。所以我简直没法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总之,他跟别的囚犯不同。’“‘那么他犯的是什么罪呢?’你母亲接着问。
“‘事情是很奇怪的。在雅洛斯拉甫省的布——村里,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一个青年男子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凶手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我们临去时留在典狱那里的十个卢布,也不知道他究竟收到没有。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雅洛斯拉甫省的布——村,我们始终没有去过。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临终时还记住她允许拉狄焦夫的蜡烛和弥撒,她要我替她办到,她要我好好保存着这只三角琴,以便时时记起那个至今还不曾实践的诺言。可是我不久就离开了俄国,以后也就没有再去过。
“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的公墓里,三角琴挂在墙上又被你打碎了,而雅洛斯拉甫省布——村的教堂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
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说话的时候常常抚摩我的头发。他说到最后露出痛苦的样子,慢慢地站起来,走到钢琴前面,坐在琴凳上,揭开钢琴盖子,不疾不徐地弹着琴,一面唱起歌来。这首歌正是《长夜漫漫何时旦》。我从来没有像这样地感动过。父亲的声音里含得有眼泪,同时又含得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要哭了。我不等父亲唱完便跑过去,紧紧地抱着他,口里不住地唤道:“我的好爸爸!……我的唯一的善良的父亲!”
父亲含笑地望着我,问:“孩子,怎样了?”我从模糊的泪眼里看见父亲的眼角也有两颗大的泪珠。“啊,父亲,你哭了!”我悲声叫道。
父亲捧起我的头,看着我的眼睛,温和地说:“孩子,你也哭了。”
㈡ 巴金写的《谈我的散文》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今年11月25日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诞辰114周年。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几天前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国内一个深闺少女的事情。我写完它的时候,我把它当作“散文”。后来我却把它收在《短篇小说选集》里,我还在《序》说:“拿情调来说,它接近短篇小说了。”(其实怎样“接近”,我自己也说不出来。不过我也读过好些篇欧美或者日本作家写的这一类没有故事的短篇小说。日本森鸥外的《沉默之塔》,鲁迅译就比《废园外》更不像小说)但是我后来编辑《文集》,又把《废园外》放进《散文集》面又如我1952年从朝鲜回来写了一篇叫做《坚强战士》的文章。我写的是“真人真事”,可是我把它当作小说发表了。后来《志愿军英雄传》编辑部的一位同志把这篇文章拿去找获得“坚强战士”称号的张渭良同志仔细研究了一番。
张渭良同志提了一些意见。我根据他的意见把我那篇文章改得更符合事实。文章后来收在《志愿军英雄传》内,徐迟同志去年编《特写选》又把它选进去了。小说变成了特写。固然称《坚强战士》为“特写”也很适当,但是我如果仍然叫它做“短篇小说”,也不能说是错误。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的好多“特写”就可以称为短篇小说。还有,我的短篇小说《我的眼泪》,要是把它编进《散文集》,也许更恰当,因为它更像散文。
㈢ 《我眼中的巴金》作文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巴金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令我深有感触,因此我的读后感已不只停留在其中的单篇里了,倒是很想来试着谈谈他那别致的写作风格了。
首先,我喜欢巴金的短篇小说,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很具莫泊桑、契柯夫等外国著名短篇家的风味,如果你在阅读时没有留意作者的姓名,没准还会误以为那是一篇译文小说呢。语调运用娓婉温和,仿佛诗颂般地向读者讲述着现实对人性的脆弱心灵所带来无奈与忧伤,夸张着内心丑恶与善美的脸庞;激动时充满了希区科克悬念电影中诡异的神秘,平静时又仿佛朱丽叶与罗密欧在担忧对她的爱情就好比阴晴圆缺的月亮。巴金的小说中总不乏对人物心理与小说背景的细腻描写,在《爱的代价》中,年青而又无知的主人公像个贪婪的孩子似地委缩在老情妇的怀中享受着她的爱抚,而同时又蠢蠢欲动地想征服眼花缭乱的世界,当他摆脱了过去以为自己将要因迎来崭新的生活时,却发现早已迷失了自我,最终获得绷溃的结局。在《春天里的秋天》中,带着枯叶的晚风轻拂过两个若即若离的忧伤心灵,也似乎预示着年青人注定被时代催残的悲惨命运,在《苏堤》中,如水的月色下隐约透出三潭印月半掩的身影,就在这么一个充满了游览雅兴的美好夜晚,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无奈与心酸的故事,读后令人陷入深思……以上大概就是我对巴金小说最初的印象了。
后来在一些晚期作品中,我发现巴金的创作风格与路线有了很大的改变,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了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例如长篇小说《第四病室》中描写的地狱般的住院生活以及医院和病人之间荒唐的金钱关系,以及《寒夜》中讲述贫苦并患有肺结核的知识分子汪文宣被现实生活无情地毁灭了一切理想,意志消沉最终获得死亡的结局……依然是让人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与背景描写,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令我们这一代所难以置信的现实,使人在阅读时无法拒绝虽然心中早已充满了对那个世界的厌倦。
我认为不管是巴金在哪个时代的作品,其艺术技始终是超拔群伦的,并随着岁月的冲刷呈现出徐徐燃燃的纯青之火,是绝对值得一览的。虽然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的后期作品作出了极力得否定,认为是在走下坡路,但我想我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对此做出什么评价,如果你真想对此有所了解的话,那就需要靠自己去阅读与体会了。
巴金在上海故去,享年101岁。百岁老人巴金,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对青年,巴金多是鼓励;对朋友和亲人,巴金充满着关怀和爱意。
小时候,对巴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巴金的文字是最难记忆和背诵的,他没有华丽的词藻,又不象鲁迅的精典文章中那丰富的哲理和寓意。巴金的《家》没拜读过,看过一小段,觉得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当时自己的生活相隔太远,封建贵族家庭,对我们这种受红五类思想教育的人来说,天生就是格格不入。看过电影,但每次只看到结尾,而结尾却是太过悲惨。所以说,说实话,我对巴金老人了解的并不多。
我所欣赏的是巴金的为人,和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他是教育家,有着胡适之先生那样广阔的胸襟,对年轻人,他是鼓励多过贬斥。
他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读他的《怀念曹禺》,最后一段,也是点睛之笔,
“十多年前家宝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了这样的话:‘我要死在你的前面,让痛苦留给你……’我想,他把痛苦留给了他的朋友,留给了所有爱他的人,带走了他心灵中的宝贝,他真能走得那样安详吗?”
给人更多的是感动,只有真正的朋友、跨越生死的友情,才能写出这样的话语。
巴金老人的骨灰徐徐撒落在祖国的东海,一个时代已经结束
㈣ 简要说明巴金《艾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
巴金在《谈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我写小说不论长短,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确实,巴金是一位擅长抒情的作家。其实,抒情色彩浓郁,不仅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巴金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本文抒情笔调真挚、浓郁。当作者望见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时,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当忆起可怜的姐姐忆起在这年中“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时,作者的情感由悲转怒——“‘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文章结尾处,当作者决意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去拥抱广大的世界时,笔调又由怒转喜“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表达了对新生活、对大世界的热爱。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写情感一波三折,时而哀,时而怒,时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抒情色彩。另外,文章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不事雕琢,作者总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内心的情感,字字写得真诚,句句语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深刻的魅力。
㈤ 巴金的姐姐是怎么去世的
被他丈夫打死的,她那表面温良的丈夫,在当官受挫后脾气暴躁且开始吸食鸦片续命,经常对姐姐进行打骂,没过多久就被打死了。
㈥ 巴金短篇小说集的短篇小说集
春天里的秋天
寒夜
中册
洛伯尔先生
墓园
狮子
苏堤
奴隶底心
狗
马赛的夜
月夜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
将军
沉落
化雪的日子
长生塔
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鬼
雨
窗下
还魂草
猪与鸡
团圆
诗 歌
被虐待者底哭声(十二首)
疯人
诗二首
失去的星
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
给死者
创作谈
灵魂的呼号
写作生活的回顾
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
谈《家》
谈我的短篇小说
谈我的“散文”
关于《寒夜》
我和文学
核时代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
自 传
最初的回忆
家庭的环境
信仰与活动
我的幼年
我的几个先生
“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
两封信
繁星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乡心
我的心
童年
香港的夜
谈心会
鸟的天堂
机器的诗
朋友
海珠桥
一个女佣
赌
在普陀
一个车夫
呓语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上海
生前
海的梦
过年
沉落
神
自白之一
繁星
木乃伊
月夜
给一个孩子
答一个“陌生的孩子”
广州在轰炸中
做一个战士
黑土
爱尔克的灯光
风
云
雷
日
月
星
狗
猪
虎
龙
伤害
祝福
撇弃
生
废园外
火
寻梦
灯-
别了,桂林的夜!
无题
一封未寄的信
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
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悼鲁迅先生
纪念友人世弥
写给彦兄
纪念我的哥哥
秋夜
哭靳以
怀念从文
怀念曹禺
怀念振铎
批评家
“点戏”
再说批评家
一阵春风
我只有苦笑
怎样做人及其它
一点感想
“鸣”起来吧!
“独立思考”
笔下留情
“恰到好处”
论“有啥吃啥”
秋夜杂感
描写入
向老托尔斯泰学习
没有神
随想录
谈《望乡》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结婚”
怀念萧珊
文学的作用
把心交给读者
一颗核桃的喜剧
小人·大人·长官
再访巴黎
绝不会忘记
纪念雪峰
大镜子
小狗包弟
探索
探索之四
春蚕
灌输和宣传
写真话
“没什么可怕的了”
作家
长崎的梦
三谈骗子
㈦ 巴金简介及短篇小说
巴金短篇小说集 - 作者简介
巴金(1904一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我国著名文学家,被誉为“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受“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勇气、良知和责任感,其文学成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同行者与见证人。著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以及《随想录》等,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巴金短篇小说集 - 短篇小说集
春天里的秋天
憩园
长篇小说
寒夜
中册
短篇小说
洛伯尔先生
墓园
狮子
苏堤
奴隶底心
狗
马赛的夜
月夜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
将军
沉落
化雪的日子
长生塔
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鬼
雨
窗下
还魂草
猪与鸡
团圆
诗 歌
被虐待者底哭声(十二首)
疯人
诗二首
失去的星
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
给死者
创作谈
灵魂的呼号
写作生活的回顾
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
谈《家》
谈我的短篇小说
谈我的“散文”
关于《寒夜》
我和文学
核时代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
自 传
最初的回忆
家庭的环境
信仰与活动
我的幼年
我的几个先生
“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
两封信
繁星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乡心
我的心
童年
香港的夜
谈心会
鸟的天堂
机器的诗
朋友
海珠桥
一个女佣
赌
在普陀
一个车夫
呓语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上海
生前}
海的梦
过年
沉落
神
自白之一
繁星
木乃伊
月夜
给一个孩子
答一个“陌生的孩子”
广州在轰炸中
做一个战士
黑土
爱尔克的灯光
风
云
雷
日
月
星
狗
猪
虎
龙
伤害
祝福
撇弃
生
废园外
火
寻梦
灯-
别了,桂林的夜!
无题
一封未寄的信
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
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悼鲁迅先生
纪念友人世弥
写给彦兄
纪念我的哥哥
秋夜
哭靳以
怀念从文
怀念曹禺
怀念振铎
批评家
“点戏”
再说批评家
一阵春风
我只有苦笑
怎样做人及其它
一点感想
“鸣”起来吧!
“独立思考”
笔下留情
“恰到好处”
论“有啥吃啥”
秋夜杂感
描写入
向老托尔斯泰学习
没有神
随想录
谈《望乡》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结婚”
怀念萧珊
文学的作用
把心交给读者
一颗核桃的喜剧
小人·大人·长官
再访巴黎
绝不会忘记
纪念雪峰
大镜子
小狗包弟
探索
探索之四
春蚕
灌输和宣传
写真话
“没什么可怕的了”
作家
长崎的梦
三谈骗子
㈧ 我心中的巴金作文350
我读了许多巴金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令我深有感触,因此我的读后感已不只停留在其中的单篇里了,倒是很想来试着谈谈他那别致的写作风格了。 首先,我喜欢巴金的短篇小说,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很具莫泊桑、契柯夫等外国著名短篇家的风味,如果你在阅读时没有留意作者的姓名,没准还会误以为那是一篇译文小说呢。语调运用娓婉温和,仿佛诗颂般地向读者讲述着现实对人性的脆弱心灵所带来无奈与忧伤,夸张着内心丑恶与善美的脸庞;激动时充满了希区科克悬念电影中诡异的神秘,平静时又仿佛朱丽叶与罗密欧在担忧对她的爱情就好比阴晴圆缺的月亮。巴金的小说中总不乏对人物心理与小说背景的细腻描写,在《爱的代价》中,年青而又无知的主人公像个贪婪的孩子似地委缩在老情妇的怀中享受着她的爱抚,而同时又蠢蠢欲动地想征服眼花缭乱的世界,当他摆脱了过去以为自己将要因迎来崭新的生活时,却发现早已迷失了自我,最终获得绷溃的结局。在《春天里的秋天》中,带着枯叶的晚风轻拂过两个若即若离的忧伤心灵,也似乎预示着年青人注定被时代催残的悲惨命运,在《苏堤》中,如水的月色下隐约透出三潭印月半掩的身影,就在这么一个充满了游览雅兴的美好夜晚,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无奈与心酸的故事,读后令人陷入深思…
㈨ 巴金的小故事及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憩园》,散文集《随想录》 。
巴金的故事一:钱,是用来买书的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巴金的故事二:称自己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编辑王仰晨几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巴金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说,编印《全集》是对自己的一次惩罚。因为,他认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废品。
巴金的故事三:出书献给读者是莫大的快乐
中国文学和中国出版史上,留有值得大书的一页: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这个由吴朗西、巴金等人创办的小小的同仁出版社,却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5年创办到1954年公私合营,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种丛刊、专集、选集,计有226部作品。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是经总编辑巴金的手编排发印的。
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当年的老编辑、巴金胞弟李济生整理的图书出版目录中,我们看到了一长串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故事新编》、《骆驼祥子》、《边陲线上》、《憩园》、《第三代》、《淘金记》、《前夕》、《八骏图》、《路》、《团圆》、《南行记》、《运河》、《饭余集》、《雷雨》、《日出》……长篇、中篇、短篇、散文、诗歌、戏剧……涵盖各个文学门类。
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汪曾祺、李健吾、靳以、艾芜、沙汀、郑振铎、黄源、穆旦、何其芳、唐弢、萧乾、李广田、师陀、黄棠、王西彦、黎烈文、柯灵、鲁彦、方令儒、芦焚、张天翼、王统照、肖军、胡风、罗洪、吴组缃、丽尼、欧阳山、陈荒煤、刘白羽、艾青、卞之琳、臧克家、端木蕻良、陈白尘、曹葆华、冯至……86位作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灿若星际。
巴金的故事四:一个从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钤由部队转业来到上海文联,在对外友协,负责作家、音乐家的联络工作。今天,徐钤两鬓染白,早已离休。然而,每星期他总有几天,从远离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铁和公交车,花去一个多小时的时辰,来到医院,探望巴金先生,顺便为巴金处理一些事情。
这一生,徐钤接触过许许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对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细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个从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这是徐钤对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楼,巴金书房,北墙处有一尊褐色巴金铜像。这是50年代中期苏联雕塑家谢里汉诺夫雕铸的。徐钤清楚地记得这一幕幕。那会儿,谢里汉诺夫同时为上海好几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苏两国的协议,谢里汉诺夫在沪的吃、住等费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为文化人塑像期间的用餐,由自己解决。
那一天,轮到巴金了。从小见到拍照就躲,不喜欢出头露面的巴金,“乖乖”地当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时间流过去了,到了中午时分。谢里汉诺夫在收拾着工具,巴金问道:“中午是休息,还是继续做?”谢说:“都可以。由你定。”巴金关切地问道:“你中午干什么?”谢里汉诺夫答道:“我带了面包,吃一点就可以了。”巴金听后,十分不安,说道:“我也要吃饭,我请你,一起去吃吧。”这样,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请谢里汉诺夫吃了3天的饭。
徐钤说:“巴金就是这样一个厚道的人,总想着别人。”
那会儿,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宾的礼品,都是由公家买的。甚至,一些头儿或名人,在家里接待客人,连茶水、点心,都是由公家买好后送了去的。只有巴金从不这样,所有接待外宾的费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礼品都由夫人萧珊买,会面结束时,拿出来送客人。
巴金的故事五:你是巴金的儿子?
1993年,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访。走进巴金寓所,陈铁迪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便有点奇怪地说了一句:“你怎么也来了?”这时,有人赶紧告诉她:小棠是巴金的儿子。
“你是巴金的儿子?我怎么不知道?”陈铁迪惊异地问起来。
㈩ 巴金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1、《英雄的故事》,1953
2、《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3、《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
4、《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
5、《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
6、《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7、《将军》,1934,生活书局
8、《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9、《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10、《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11、《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12、《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13、《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14、《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
15、《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作品久被翻译成各国文字,1949年之后再无长篇小说面世。妻子萧珊,1944年5月结婚。1983年3月起,巴金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直到去世为止。
(10)谈我的短篇小说巴金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一、真善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
二、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专制的王国,又把高老太爷一类的家长视为“封建统治的君主”,很显然,他是明确地把“家”与“国”、“家长”和“国君“对应地联系在一起了,就是说,他己看清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国”与“家”的同质结构关系。
所谓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这一同质结构的最好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不论在家还是在国,所实行的都是专制的家族统治,人处其中,受到同质结构关系的约制,使人性扭曲,个性不得张扬和发展。
所以,巴金“礼教的监牢”和“狭的笼”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国家的,他所创作的家庭小说是对整个家族制度进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