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的短篇小说集
❶ 《花之寺》的作者是
《花之寺》的作者:凌叔华
凌叔华(1904-1990),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素心。广东番禺县人。自幼年起学习绘画。1922年入燕京大学学外语。1924年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酒后》。到此创作兴趣更浓,相继发表短篇小说,先后结集为《花之寺》、《女人》、《小孩》、《歌儿俩》等。这些作品文字清丽秀逸,善于细腻的心理刻画。鲁迅先生曾说:"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主编《武汉文艺》。1940年后到燕京大学任教。1947年到法国。1956年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60年出版《凌权华短篇小说选》和散文集《爱山庐梦影》。1967年曾在加拿大任教,其绘画在国内外也很有影响,曾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❷ 凌叔华的人物介绍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字润台,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
同榜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艺局及习艺所督办、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王云、萧厘泉、周启祥、金城、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组织北京画会,家里常有文人墨客出出进进。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并首先爱上了绘画。在六岁的时候,她在花园中,用木炭在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她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些画后对她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有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位老师……这样,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5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兼英文系主任的陈源(西滢)担任接待,凌叔华也在欢迎的代表之列。5月6日下午,北京英文教员联合会假燕京大学女子学院举行茶话会欢迎泰戈尔,这时,凌、陈第一次相见。之后,书来信往,讨论文学艺术问题。1925年1月10日,凌叔华奠定她在文坛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3月21日,短篇小说《绣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至此她创作的兴趣更浓,除在《现代评论》上发表小说外,也在《新月》月刊、《晨报》副镌、《燕大周刊》、《文学杂志》、《大公文艺》、《武汉文艺》、《文学季刊》、《开明》、《国闻周刊》及《中国文艺》上发表作品。终于在陈源(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迈出了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是《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后新月派的主要小说家。她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将平凡的,甚至有点俗劣的材料,提炼成无瑕的美玉。1926年6月她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金钥匙奖,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7月,她与陈源结婚;翌年初秋,夫妇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后凌叔华留京都一年,研读菊池宽、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艺术。凌、陈二人对于文艺有着一样的爱好,写作绘画、评文论艺是其一生中共同的精神寄托。据一位元记者在《凌叔华谈陈源》一文中说,他们婚后不在同一书房写作。凌叔华创作总是对陈源保密,生怕这位元批评家在她的作品尚未发表时,用冰冷的水将她的文思和创作激情之火浇灭;陈源写好文章后,也不给她看,只有一俟发表,才彼此相示。
1928年春
新月书店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花之寺》(现代文艺丛书第四种),由陈源编定,他在《编者小言》中说:在《酒后》之前,作者也曾写过好几篇小说。我觉得它们的文字技术还没有怎样精炼,作者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没有收集进来。
1929年
陈源离京赴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系主任,凌叔华也随丈夫到武大,最初住在武昌西北的昙华林,后住在武昌美丽的珞珈山上,与另外两名在武大执教的女作家袁昌英和苏雪林过从密切,结为好友,当时被称为珞珈林山三个文学朋友,又称珞珈山三杰。在武汉,凌叔华在授课之馀,还努力创作;为了搜罗华中文艺天才,还主编《武汉文艺》。
1930年
她的短篇小说集《女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儿童短篇集《小哥儿俩》(良友文学丛书第二十种),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小书先是专打算收集我写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约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后,编辑者说这书篇幅小些,希望我添上几篇,这是后几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类东西,骤然加入,好像一个小孩子穿了双大人拖鞋,非常不衬……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夏,日寇的铁蹄威胁着武汉,她随校迁往四川乐山,两年后到燕京大学任教。战乱给她带来痛苦,情绪不安。1938年春,她将自己的苦闷写信告诉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妮娅·伍尔芙夫人(Virginia Woolf),后者来信说:Only works you can face the war,还鼓励凌叔华写作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切身的事物。在创作上,她受俄国契诃夫和英国曼殊菲尔 (Miss Katherine Mansfield) 的影响。这期间,她写作不多,但对东方的艺术和戏剧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946年,陈源受国民党政府委派,赴巴黎出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代表。翌年,凌叔华带着女儿陈小滢到伦敦与陈源团聚,从此定居欧洲。她曾进联合国国际了解速成班学习并获文凭,后又在巴黎学习法文及研究印象派绘画多年。昂贵的巴黎生活,陈源的不及大使馆一秘待遇的薪金,这巨大的生活压力,把他们挤出了巴黎,只好住在伦敦,只有在开会的时候,陈源才到巴黎。在伦敦,她曾给大学讲授过东方艺术与戏剧,但这时期她主要从事西方文学和艺术的研究。
凌叔华素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她虽出身望族,却能吃苦。除了日常的家务操劳之外,为了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她不得不兼事鬻文和卖画。1956年至1960年,应新加坡新创办的南洋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和新文学研究教授,课馀热心辅导文学青年进行创作。1960年,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和马来亚青年书局,出版了她的以中国妇女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选》和以海外纪胜及文艺诗歌评介为内容的散文集《爱山庐梦影》。
侨居异国三十多年,她曾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木兵)城商会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12月,Cenuschi博物院为了纪念已故院长、著名汉学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应邀在巴黎Musee Cenuschi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是轰动巴黎的一次画展。这次画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画外,还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画家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傅青主、石涛、李(鱼单)、郑板桥、金冬心、赵之谦等人的名作,这些珍品曾印成纪念巨册。另外,还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宝及金石。法国电视台、电台广为介绍,《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大报刊均刊专文赞扬。法兰西科学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莫罗瓦(Andre Maurois)特撰文介绍她的画。莫罗瓦的文章刊印在她画的明信片上。
凌叔华的绘画在国内外的声誉
凌叔华的绘画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她既善工笔,又善写意,墨迹淡远,秀韵入骨,曾被国内外的名家所称道。五十年代凌叔华在波士顿办的画展,87岁的凌叔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对此津津乐道,当时著名法国传记作家、法国艺术学院院长莫洛亚为她的画展写了锦上添花的序言。莫洛亚称她是一位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莫罗瓦说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她的画属于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画家借画中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灵魂、思想感情的一种画法。莫洛亚介绍说:在这种富于诗情的绘画中,山、川、花、竹等,既是固有物体,又表现思想。其中的静与空白和线条,所表现的并无不同,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人常把书法、绘画、诗歌融为三位一体的艺术,文人画便是恰到好处地控制了这三种要素而成的。中国艺术家虽受传统薰陶,但并不抄袭古人作品,而是努力摆脱窠臼,显示出自己的境界。他们并不呆板地以模仿自然为能事,而认为重要的是能创造一种诗的意境,所以凌叔华的工夫并不在表现面上的努力。她画的那些雾气溟俶的山峦,两岸线条模糊得几乎与光相混的一抹淡淡的河流,用淡灰色轻轻衬托的白云,构成她独特的,像在膝陇的梦境里涌现出来的世界。她的艺术的另一特色,则是她知道怎样运用她的魅力,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国墨,在洁白的画面上,单纯、简捷得几乎无以复加,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抽象的笔法。但看她描绘自然的曲线,又能令人忆起这些花枝和花朵的实体,其实,这是由真实的存在发生和传出来的。
这段文字对凌叔华绘画艺术的评价是精当的。她是作家、画家,绘画活动是她一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自己所作的山水花卉曾被波城和印城博物馆购买保存。1968年英国大英艺术协会也曾借出她在法国展出的文人画在伦敦展出。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翌年法国政府令陈源离开巴黎乔治五世大街11号(11 AVENUE GORGE 5),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66年辞职,其家庭生活也愈加困顿,难以维持。
1967年至1968年
凌叔华在加拿大任教,讲授中国近代文学。回英国后,应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邀请,曾作中国近代文学和中国书画艺术专题讲座多次。1972年至1981年,先后五次回国,遍访祖国的大好河山,作画写文,优美的散文《敦煌礼赞》(刊于《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集》)就是她参加了敦煌石窟后写下的佳作。她先后发表独幕剧,在香港《大公报》、《南洋商报》上发表介绍祖国名胜和文艺作品多篇。她也用英文写作,所写的一些关于祖国的文化艺术、风俗人情的作品如《汉画石拓》、《明代木版画》、《中国庭园》、《乡村生活》、《敦煌千佛洞》等,在英国各报刊发表后,得到知识界的普遍好评,尤为英国现代最有名气的女文学家维吉妮娅·伍尔芙(Virginia Woolf)和英国桂冠女诗人萨克威尔·威斯特(Vita Sackville-Wost)所赞赏。她的自传体的英文作品《古歌集》(ANCIENT ME LODIES)是在V·W00lf指导下写成的,被誉为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她对凌叔华说:写书不要专为外国人读。要为自己所见所知道的写。凌叔华说:这对文学工作者很有道理。《古歌集》出版后极为文化界注意,英国读书协会(BOOk Society)评它为当年最畅销的名著,《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还特别撰文加以介绍。凌叔华也因此而驰名于国际文坛。
异乡毕竟不是家乡,异国毕竟不是祖国。只有祖国才是自己的母亲。凌叔华是时时想着自己的祖国的。据云,她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愿像白俄一样在路边卖地毯。当然她不是白俄,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画家,一位爱国者,梦寐以求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强大。1949年在新中国刚刚宣布成立,当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回国遇到麻烦的时候,是凌叔华夫妇在深夜从伦敦打电话,通知他紧急情况,要他赶快离开博恩默思的海边旅馆,仅这一点,就足见凌叔华夫妇的正义感。
❸ 论凌叔华《绣枕》对女性命运的揭示
《绣枕》写的是旧式女子在闺阁中的心酸苦楚。凌叔华通过描写一个小小的“绣枕”,意在揭示旧式女子不幸的命运。
《绣枕》中的这位女子正好诠释了这一点,她无法掌握一个“绣枕”的命运,更无法握住自己的命运。小小的“绣枕”代表了旧式女子的悲哀和不幸,也暗示了她们没法逃脱的困境。作为一名女性,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无法为自己而活。
(3)凌叔华的短篇小说集扩展阅读
《绣枕》虽然字数不多,《绣枕》却是中国第一篇依靠着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讽刺的象征来维持气氛的小说。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绣枕》是现代才女作家凌叔华的经典作品文集,收集了她的《绣枕》、《酒后》等中短篇小说作品。
《绣枕》是2009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强有力地刻画出旧式女子的困境,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
❹ 凌叔华简介
凌叔华
凌叔华,原名凌瑞棠,笔名素心、叔华、瑞唐等,英文名SuHua。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00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士宦之家。幼年时先后从著名画家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学画,还跟辜鸿铭学过英文,从小在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长大。1922年入燕京大学外语系,主修英、法文,副修日文,并加入燕京大学文学会,开始创作。1924年,她在《晨报》副刊和增刊上,先后发表了《女儿身世太凄凉》、《资本家之圣诞》、《我那件事对不起他》等小说和《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等散文。这些作品语言技巧比较稚嫩,反响不大。
1925年1月,凌叔华在《现代评论》周刊发表短篇小说《酒后》,因描写女性心理细腻大胆而一举成名。之后,接连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不少小说,被鲁迅称为发祥于《现代评论》的作家。从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凌叔华在《现代评论》、《新月》、《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北斗》、《文学杂志》、《文季月刊》、《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多收入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儿俩》。其中《绣枕》等小说“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使我们看见……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语)笔法细致秀逸。凌叔华还擅长写童真童趣,《小哥儿俩》等作品将儿童情态刻画得传神可爱。
1935年,凌叔华主编过一段《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抗战时期用英文写自传体散文,后于1953年在英国结集出版,名为《AncientMelodies》(《古韵》)。1947年,凌叔华与丈夫陈源(陈西滢)赴法国,后在英国定居。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文学。1960年出版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选》和散文、评论集《爱山庐梦影》。除此之外,她还写了十二部独幕剧。1968年后应伦敦、牛津、爱丁堡等大学邀请,作中国近代文学和中国书画艺术的专题讲座。侨居海外期间,凌叔华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藏画展,有较大影响。1972年后数次回国观光。1989年底回国,1990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❺ 如何评价民国才女之一作家凌叔华的作品的
凌叔华的小说确实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这几乎与她的雅洁明畅的绘画一样。她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甚至有的人物也说不上怎么典型,然而不少是有其自己较深的内涵的。苏雪林说:"叔华女士文字淡雅幽丽秀韵天成,似乎与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调子是平静的。"还说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它"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这一点,我们从《绣枕》和《杨妈》等篇都可以看出。

鲁迅在三十年代为"五四"时期女作家凌叔华写下的这几句评语,言简意赅,既指出了她的作品的内容,又指出了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充分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❻ 凌叔华的简介,谢谢
凌叔华小传
凌叔华,原名凌瑞棠,笔名素心、叔华、瑞唐等,英文名SuHua。
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00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士宦之家。
幼年时先后从著名画家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学画,还跟辜鸿
铭学过英文,从小在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长大。
1922年入燕京大学外语系,主修英、法文,副修日文,并加入
燕京大学文学会,开始创作。1924年,她在《晨报》副刊和增刊上,
先后发表了《女儿身世太凄凉》、《资本家之圣诞》、《我那件事对不
起他》等小说和《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等散文。这些作品语言技
巧比较稚嫩,反响不大。
1925年1月,凌叔华在《现代评论》周刊发表短篇小说《酒
后》,因描写女性心理细腻大胆而一举成名。之后,接连在《现代评
论》上发表了不少小说,被鲁迅称为发祥于《现代评论》的作家。
从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凌叔华在《现代评论》、《新
月》、《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北斗》、《文学杂志》、《文季月刊》、
《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短篇小说,这
些作品大多收入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儿俩》。
其中《绣枕》等小说“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
使我们看见……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语)笔法细
致秀逸。凌叔华还擅长写童真童趣,《小哥儿俩》等作品将儿童情
态刻画得传神可爱。
1935年,凌叔华主编过一段《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抗
战时期用英文写自传体散文,后于1953年在英国结集出版,名为
《AncientMelodies》(《古韵》)。
1947年,凌叔华与丈夫陈源(陈西滢)赴法国,后在英国定居。
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中国近、现
代文学。1960年出版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选》和散文、评论集
《爱山庐梦影》。除此之外,她还写了十二部独幕剧。1968年后应
伦敦、牛津、爱丁堡等大学邀请,作中国近代文学和中国书画艺术
的专题讲座。侨居海外期间,凌叔华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藏画展,
有较大影响。1972年后数次回国观光。1989年底回国,1990年5
月22日在北京逝世。
❼ 凌叔华有什么贡献
凌叔华出生于1900年,去世于1990。关于凌叔华,她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很高的绘画天分,甚至还还得到了宫廷画师王竹林的欣赏,还将她收于自己的门下教她绘画。凌叔华不但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而且她的才情及艺术实践,更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关于凌叔华简介,我们知道凌叔华的祖籍是来自于广东,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关于她的外曾祖父据说曾是广东这一领域颇有名望的大画家;而她父亲更是出身于翰苑,还曾是光绪十九年时期的中举人,喜爱画画,与众多画家过往甚密,还组织过“画会”。此外凌叔华的家中还常常有文人墨客进进出出。因此受到这样的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她从小便就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陶冶。
其实,关于凌叔华的出生在她的父母眼中并不是很在意,因为凌叔华排行第十,再加上母亲在她出生之前已经生育了两个女儿,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她以及她的母亲、妹妹们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饱受冷眼与讥笑。而并不起眼的她就会常常安静的待在属于自己的一个小角落里,从不争闹,也正是这样的成长使她渐渐懂得了志气的重要性。
或许是这样的一种志气,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才成就了凌叔华的一生。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凌叔华就已经是家喻户晓、读者熟悉的一名著名女作家,也还是一名画坛高手。在时代前进的轨道中,历史的激流再一次将她推了出来,虽然已故,但她心里的那根根爱国主义的情丝,仍然与祖国的锦绣山河、灿烂文化紧紧缠绕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