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短篇小说集
① 周立波的简介
有两个周立波啊
周立波,出生于1967年4月22日,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成名于80年代末,其表演风格独树一帜,融各派冷面滑稽于一体,又不失人文才情的调侃和嘲讽。这些年,周立波为了拓展自我局限,下过海、经过商、出过国,但始终牵挂着表演艺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么些年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一直在促使我寻找全新的,能表现现代海派演艺文化的突破点,机缘到了,我会重新站上舞台。果然,2008年底,由周立波创作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在上海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票难求。其艺术形式为独创的海派清口(区别于依赖色情笑话的荤口),一个人,一个提示夹,一张椅子,以上海话脱口秀的形式演出2个小时。
1990年,23岁的周立波曾因误伤当时激烈反对他恋爱的女友父亲而被判刑,被迫离开舞台,引起滑稽界一片惋惜……
谈及那场几乎颠覆他艺术生涯的“意外”,周立波表示:“在经历了种种误会和波折后,我和岳父现在早已握手言和了,毕竟我和太太是真心相爱。如今,我们还照顾着岳父。”而周立波太太对于当初的选择也不曾后悔:“周立波有才华,也有责任心,过去的事都只是误会。”
这些年,周立波下过海、出过国,但他始终心牵着舞台艺术。在前辈王汝刚、严顺开以及好友关栋天、孙徐春等鼓励下,他终于再次鼓起勇气登上舞台。当年有“上海活宝”之称的周立波,虽然十多年不登舞台,风采却不减当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虽然没机会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但骨子里的幽默感是压不住的。
曾参加长篇电视情景喜剧《家里比较烦》,饰演周家长子,和吕凉等合作,有精彩演出
主要演出场次:
2006年-2007年 《海派清口》 (兰馨大戏院)
2008年末 - 2009年初 《笑侃30年》(美琪大戏院)
2009年5月 - 今 《笑侃大上海》(美琪大戏院)
周立波演出看点
梳着小分头,穿着得体西装,再加几瓶矿泉水,周立波不换装,不休息,一个人,一张嘴,一个提示夹,撑起了一台海派清口表演。他的单口,既有传统噱头,更多时尚笑料;既有脱口秀,又有才艺表演和短信互动。他正话反说,漫谈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财富,常在不经意中穿插匪夷所思的连环噱头,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与观众的闲聊中。滑稽泰斗周柏春逝世后,他以自己逼真的模仿让观众领略大师风采。股票狂跌、次贷危机,他又推出“我为‘财’狂”财经专场。
周立波坦言,他的这种独创既有评书、小品的影子,更有脱口秀、独脚戏即兴活口的特色。像“笑侃30年”由于“新型武器”多媒体的加入,昔日草绿军装、喇叭裤、爆炸头、上海电信博物馆中觅到的老式公用电话和砖头大哥大、“有车一族”珍藏的自行车票等珍贵旧物件,都在台上一一重现。他自豪地表示:“我就是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滑稽的艺术魅力,纠正一些同行错把庸俗当亲民的误导倾向。”
周立波的专场艺术总监关栋天认为,戏剧舞台素来是严肃面孔多,但周立波的东西很轻松,“很多很平常的事,像小时候难得一吃的油条、油墩子、麦乳精,在他的嘴里说出来都很有趣,能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引起大家的共鸣。”京剧名角关栋天告诉媒体,他们曾做过统计,一场演出的笑声超过500次,掌声也有200次左右。
周立波的杀手锏是“促狭”,他始终是20年前成名时的那一脸坏相,寥寥数语就能把观众逗乐。他的噱头别具一格,表演亦庄亦谐,寓教于乐,台词更是充满了海派思维和丰富想象,如“去年股市是脑充血,充发充发,就半身不遂了”;“这30年,2只轮子少了,4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在他嘴皮子的翻滚中,在紧贴时代的各种趣闻轶事里,观众们怀旧与感悟。专家称赞:“充满笑声却处处蕴涵哲理的噱头,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市民滑稽,而进入了既适合老上海人又使新上海人折服的大滑稽境界。”
经典台词:
你们一定要像容忍你们领导一样容忍我的无知。我的意思并不代表领导就一定无知,但无知的基本就是领导。
你说实话会得罪朋友和领导,说假话会得罪自己。
一个人一定要有法律概念,要知道自己怎么 保护自己,当然你懂了法律之后你不违法,那就是浪费了。
还有一个、、、、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省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1908年8月9日,周立波生出生于益阳县(今赫山区)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一个私塾教师家庭。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 周立波作品封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周立波作品封面
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从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周立波同志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 故事讲述的是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 新版面
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1948年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篇作品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作品主要人物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以赵玉林为中心人物,展现了元茂屯农民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后以赵玉林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结束。第二部写一年后萧队长带领工作队再进元茂屯,扭转出现反复的不利形势。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上,深刻地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农村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真实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奋起推翻封建主义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从而告诉读者:土地改革不仅铲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而且有力地启发了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并且其中一些先进农民还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决封建罗网,正朝着解放大道迅速奔跑。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连环画)
《山乡巨变》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虽然一个写的是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一个写的却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们是中国农村的两次“暴风骤雨”。 小说集中深入地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午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等,在一个短时期中被连根掀翻。作者用细腻的自我批评,带着亲切的乡士气息,刻画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根据这部小说创作的同名连环画也堪称经典之作。
② ‘四杆铁笔’指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被称为“诗体小说”。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其中一篇文章《芦花荡》在中学课本中出现,因此得名。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的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三里湾》、《福贵》、《登记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都令人爱不释手。
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义,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阳人。现代著名作家。
1908年8月9日生出生于私塾教师之家。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7年开始创作《暴风骤雨》。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他是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优秀作家。1979年9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
主要作品有:《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集《铁门里》《禾场上》,散文报道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译著《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等。1978年发表的《湘江一夜》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柳青(1916-1978)
本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陕西省吴堡县人。
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米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3年。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
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版)。
③ 周立波有哪些著作
主要著作有:《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集《铁门里》《禾场上》,散文报道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译著《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等。1978年发表的《湘江一夜》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④ 作家周立波的简介是什么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奉悟。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读过书,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1979年9月25日因病去世。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为读者所喜爱。
周立波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高新区)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的一个私塾教师家庭,他原名周绍仪,“立波”是他取“自由”的英文“liberty”给自己起的笔名。
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
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
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他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立波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
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
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周立波作品封面
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
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
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周立波作品封面
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周立波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
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
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
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
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
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乡土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他的作品被编为《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出版。周立波同志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周立波资料:http://ke..com/subview/40523/5208667.htm#viewPageContent
⑤ 周立波是谁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省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生出生于益阳县(今赫山区)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一个私塾教师家庭。
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从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周立波同志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主要著作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
故事讲述的是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连环画)《山乡巨变》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虽然一个写的是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一个写的却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们是中国农村的两次“暴风骤雨”。
小说集中深入地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午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等,在一个短时期中被连根掀翻。作者用细腻的自我批评,带着亲切的乡士气息,刻画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根据这部小说创作的同名连环画也堪称经典之作。
⑥ 周立波是干什么的他的资料求大神帮助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省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生出生于益阳县(今赫山区)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一个私塾教师家庭。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 [1] ,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 周立波作品封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 [2] 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周立波作品封面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从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周立波同志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主要著作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 故事讲述的是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连环画)《山乡巨变》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虽然一个写的是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一个写的却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们是中国农村的两次“暴风骤雨”。 小说集中深入地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午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等,在一个短时期中被连根掀翻。作者用细腻的自我批评,带着亲切的乡士气息,刻画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根据这部小说创作的同名连环画也堪称经典之作。[编辑本段]上海著名滑稽演员个人档案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 姓名:周立波 别名:立波,波波 生日:1967年4月22日 属相:羊 星座:金牛座 出生地:上海市 祖籍: 浙江省 宁波 镇海 职业: 演艺 曲艺明星 身高:176厘米 体重:71公斤 特长:唱歌、表演、广告影视拍摄 语言能力:汉语、英语 上海海派式代表,深受一部分儿童大人们喜爱。 最大的愿望:家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通告 :周立波有专用QQ,不过不会加好友,请各位波波小心辨认。个人简介 周立波,海派文化的发起人。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成名于80年代末,其表演风格独树一帜,融各派冷面滑稽于一体,又不失人文才情的调侃和嘲讽。 这些年,周立波为了拓展自我局限,下过海、经过商、出过国,但始终牵挂着表演艺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么些年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一直在促使我寻找全新的,能表现现代海派演艺文化的突破点,机缘到了,我会重新站上舞台。果然,2008年底,由周立波创作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在上海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票难求。其艺术形式为独创的海派清口,一个人,一个提示夹,一张椅子,以上海话脱口秀的形式演出2个小时。 1990年,23岁的周立波曾因误伤当时激烈反对他恋爱的女友父亲,导致其眼睛受伤而被判刑,被迫离开舞台,引起滑稽界一片惋惜…… 谈及那场几乎颠覆他艺术生涯的“意外”,周立波表示:“在经历了种种误会和波折后,我和岳父现在早已握手言和了,毕竟我和太太是真心相爱。如今,我们还照顾着岳父。”而周立波太太对于当初的选择也不曾后悔:“周立波有才华,也有责任心,过去的事都只是误会。” 这些年,周立波下过海、出过国,但他始终心牵着舞台艺术。在前辈王汝刚、严顺开以及好友关栋天、孙徐春等鼓励下,他终于再次鼓起勇气登上舞台。当年有“上海活宝”之称的周立波,虽然十多年不登舞台,风采却不减当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虽然没机会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但骨子里的幽默感是压不住的。表演特色 演出看点梳着小分头,穿着得体西装,会说:上海话,普通话,再加几瓶矿泉水,周立波不换装,不休息,一个人,一张嘴,一个提示夹,撑起了一台海派清口表演。他的单口,既有传统噱头,更多时尚笑料;既有脱口秀,又有才艺表演和短信互动。他正话反说,漫谈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财富,常在不经意中穿插匪夷所思的连环噱头,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与观众的闲聊中。滑稽泰斗周柏春逝世后,他以自己逼真的模仿让观众领略大师风采。股票狂跌、次贷危机,他又推出“我为‘财’狂”财经专场。 周立波坦言,他的这种独创既有评书、小品的影子,更有脱口秀、独脚戏即兴活口的特色。像“笑侃30年”由于“新型武器”多媒体的加入,昔日草绿军装、喇叭裤、爆炸头、上海电信博物馆中觅到的老式公用电话和砖头大哥大、“有车一族”珍藏的自行车票等珍贵旧物件,都在台上一一重现。他自豪地表示:“我就是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滑稽的艺术魅力,纠正一些同行错把庸俗当亲民的误导倾向。” 周立波的专场艺术总监关栋天认为,戏剧舞台素来是严肃面孔多,但周立波的东西很轻松,“很多很平常的事,像小时候难得一吃的油条、油墩子、麦乳精,在他的嘴里说出来都很有趣,能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引起大家的共鸣。”京剧名角关栋天告诉媒体,他们曾做过统计,一场演出的笑声超过500次,掌声也有200次左右。 周立波的杀手锏是“促狎”,他始终是20年前成名时的那一脸坏相,寥寥数语就能把观众逗乐。他的噱头别具一格,表演亦庄亦谐,寓教于乐,台词更是充满了海派思维和丰富想象,如“去年股市是脑充血,充发充发,就半身不遂了”;“这30年,2只轮子少了,4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在他嘴皮子的翻滚中,在紧贴时代的各种趣闻轶事里,观众们怀旧与感悟。专家称赞:“充满笑声却处处蕴涵哲理的噱头,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市民滑稽,而进入了既适合老上海人又使新上海人折服的大滑稽境界。”周立波—票房之王 被称作“票房之王”的周立波,其号召力,每次演出前伸长脖子苦等退票而不得的黄牛最有发言权。280元的演出票,开价800元收,照样有人肯买。周立波笑道:“现在许多演出票,价格都是虚高,又是促销价、优惠价、团购价,打折了再打折。有的演唱会,几百、上千元的票子在剧场门口只卖10元,但场内观众依旧寥寥。我的演出拒绝团购包场,拒绝关系赠票,拒绝任何打折,要的就是实打实的散户、个体户,票子都是一张一张卖出去的。观众掏了真金白银来买的,谁又肯随便退掉呢?” 海派清口从200多座的戏剧沙龙演到600多座的兰心大戏院,再从900多座的逸夫舞台演到如今1300多座的美琪大戏院,越演越火。兰心大戏院经理告诉记者,在周立波之前,兰心没有一轮票房能突破100万元,而他一轮就拿下了360万元。为防止黄牛牟取暴利,他们不得不在每个售票点设置专人监控,每人买票也从限制6张到4张。这下急坏了黄牛。 谈起票房奇迹,周立波快人快语:“这里没有任何偶然因素,只有必然的因果规律。” 他说,历史上经济越萧条,电影越繁盛。上世纪20年代末,人们即使排队领救济,也会挤出几枚硬币,去买票观看疯狂喜剧、热闹歌舞片以及秀兰·邓波儿的甜美脸蛋。周立波说,笑侃民生的海派清口,同样有当年好莱坞喜剧的疗伤效果,能帮助观众笑向未来,忘却忧愁。 周立波分析,海派清口受欢迎,就因为它励志向上、应景应时,常演常新,演绎的是社会热点和百姓心声,提倡的是健康思维和快乐人生。他说,清口虽说形式独到,却需人生阅历作为积淀,这就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吸引更多的新上海人、新白领观众走进剧场,他每天坚持4小时读报、上网、看新闻,并随时把灵光一闪的绝妙好词记下来。他说:“没有智慧的滑稽只能与庸俗为伍。我想靠日复一日的修炼,把表演做到最好。”主要演出 2006年-2007年 《海派清口》(兰心大戏院) 2008年末 - 2009年初 《笑侃30年》(美琪大戏院) 2009年5月 - 今 《笑侃大上海》(美琪大戏院) 2009年11月 《我为财狂》(美琪大戏院) 2010年东方卫视春晚与成龙及新七小福表演小品《拜龙学艺》 2010年3月24日~3月30日(每天一场) 《我为财狂》(长宁国际体操中心) 2010年7月海派清口启动江浙巡演 周立波“下江南” 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担任评委 2010年7月28日《闪电星感动》周立波化身“百家讲坛”讲师,现场鉴宝 2010年8月12日,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携《诙新闻》亮相上海书展首发签售主要作品 海派清口 《第二次投胎》 《笑侃大上海》 《笑侃三十年》 《我为财狂》(盗版专有,非官方版) 电视演出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饰上海滩流氓头子陆天宝喜欢玩玻璃弹珠,和林栋甫、张瑜、及上海老演员奇梦石合作 《家里比较烦》饰演周家长子,和吕凉等合作,情景喜剧 《我的老豆是大佬》 《噱占上海滩》饰演刘天宝 《马兰花》为宠物老猫配音 《唐伯虎点秋香2》饰演文征明(文徵明) 《壹周立波秀》(凤凰卫视制作的6天脱口秀节目,2010年新年期间各地卫视争相转播) 《娱乐没有圈》饰演 精神病医生 (客串) 《分手专家》出版书籍 诙系列《四部曲》: 2009 《诙词典》(现已面世) 2010 《诙新闻》(现已热卖) 2011 《诙语录》(敬请期待) 《诙歌词》(敬请期待)
⑦ 周立波写过什么书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义,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阳人。现代著名作家。1908年8月9日生出生于私塾教师之家。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7年开始创作《暴风骤雨》。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他是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优秀作家。1979年9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
主要著作有:《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集《铁门里》《禾场上》,散文报道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译著《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等。1978年发表的《湘江一夜》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⑧ 周立波小说选的作者简介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阳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短篇小说《湘江之夜》等。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
⑨ 急急急!!!周立波的代表作是什么跪求各位大仙了~~~~~~
你说的是作家周立波还是搞海派清口的那个?作家周立波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 海派清口的周立波就是《诙词典》
望采纳,谢谢
作家周立波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湘江一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