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短篇小说小男孩出卖游击队员
Ⅰ 苏联英雄卓娅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
主要讲述了英雄卓娅小小年纪不畏强敌积极帮助游击队光复祖国,后来被德国人抓住之后仍宁死不屈,不泄露游击队的秘密,最后被残忍杀害的英雄事迹。
卓雅简介:
1923年,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出生在坦波夫州。经历幼年丧父后,卓娅和弟弟舒拉随母亲辗转来到莫斯科。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了。6月,德国对俄罗斯发动闪电战,秋冬时节逼近莫斯科。当人们撤离莫斯科时,卓娅选择留下并加入由优秀共青团员组成的苏军西部方面军游击队。11月下旬,卓娅和战友奉命前往被德军占领的彼得里谢沃烧掉德军房屋。完成部分任务后,在返回村中烧掉存放有德军器械和马匹的马厩的过程中被逮捕。挨过数小时拷打折磨后,卓娅于次日被德军绞死,牺牲时年仅18岁。1942年2月16日,被苏联最高苏维埃追授“苏联英雄”的这个崇高称号。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第一位被授予英雄称号的女兵。
Ⅱ 夜莺之歌的阅读 答案
《夜莺之歌》
作者:斯特拉文斯基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一例。
有关阅读答案:
在中国,《夜莺之歌》是一篇人教版中年级传统课文,故事很有趣。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股德寇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前苏联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1、《夜莺之歌》一课中小男孩在给德国兵看口哨时,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是为了(迷惑敌人),在接近游击队埋伏地时,他模仿夜莺叫告诉游击队员(有三十二个匪军),模仿杜鹃告诉游击队员(有两挺机关枪)。小男孩是一个(机智/沉着冷静)、(勇敢/有勇有谋)的小游击队员。
2、《夜莺之歌》一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答: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歌声诱敌”“歌声入林”“歌声联络”“歌声歼敌”“歌声又起”几个主要的故事情节,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及其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这个题目既点明了中心,又有特殊的含义。“夜莺”实际指给游击队报信的小男孩,“夜莺之歌”是那样悦耳动听,实际上为衬托小男孩那样美好的心灵。
4、想象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包围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答:小夜莺很快的钻入密林深处,从树叶的缝隙看到敌人一个个倒下,他心里激动地想:“你们这些强盗,这是你们应得的下场!看你们还敢不敢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家!”他正想着,忽然一个念头浮出来:“这伙敌人,游击队的叔叔们会收拾掉的,我还是回到山岗,继续做宵夜影吧!”于是,他飞快地向树林的另一个方向跑去。
5、《夜莺之歌》和《小英雄雨来》都是写人的文章,在选用材料上,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夜莺之歌》是通过一件事写人,《小英雄雨来》是通过几件事写人。
Ⅲ 小游击队员的作者和主人公
小游击队员的作者是王愿坚,主人公是樟伢子。
主要内容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Ⅳ 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土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裳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艺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BR>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
“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说。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眼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那个人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年)作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被永久载入史册。重温其中的一些真实故事,可以让我们再次领略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机智与勇敢。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
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
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
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
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政治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毛信”
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向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
故事之七:“苏联版的王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予他红旗勋章。
故事之九:孤身奋战震敌胆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离杰多夫斯克城两公里的涅费多沃村,发生了一场最不可思议的坦克战。12月7日,帕维尔.古德济中尉驾驶一辆KB-1坦克同德军18辆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毁了敌军10辆坦克。敌其余坦克仓皇逃窜。帕维尔因战绩辉煌而被授予列宁勋章。
故事之十:“两个卓娅”
卓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女英雄。她是苏军9903特种部队的侦察员,1941年11月29日被捕后遭德国鬼子杀害。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其实,在11月29日那一天,还有一位苏军女侦察员、卓娅的战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义。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称号。(来源:《环球军事》杂志)
Ⅳ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夜莺的歌声》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 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夜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 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Ⅵ 《小游击队员》里的孙逊轩是谁
“业主团”团长孙逊轩
小游击队员
基本信息·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页码:13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39142050
·条形码:9787539142050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少年红色经典
内容简介 《小游击队员:少年红色经典》讲述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作家,山东诸城人。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创作第一篇小说《党费》即获得成功。擅长描写苏区人民在白色恐怖中的艰苦斗争,红军长征的生活片断,革命前辈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小游击队员》,《林野的火星》,《征途上》,《后代》是他的优秀的短篇小说。
编辑推荐 《小游击队员:少年红色经典》:
2004年入选中室部等九部委“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2005年起入选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政府采购书目
2006年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重点图书选题
2007年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选题
2008年入选联合儿童基金会赈灾捐赠图书采购书目
目录
王愿坚(1929—1991),作家,山东诸城人。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创作第一篇小说《党费》即获得成功。擅长描写苏区人民在白色恐怖中的艰苦斗争,红军长征的生活片断,革命前辈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小游击队员》,《林野的火星》,《征途上》,《后代》是他的优秀的短篇小说。
……
序言 “少年红色经典”丛书共二十册,分“文学故事”和“英雄故事”两个系列。前者为原创的文学作品,后者多为纪实的人物传记。作品中的英雄,不管是艺术形象还是生活原型,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崇拜和追慕的偶像。英雄的壮举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典范。
丛书主要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最具影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相关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革命人民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展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意识得到了有力张扬。在这些作品中,人物个性鲜明,
文摘 小游击队员
这是一九三五年夏天的事。
红军主力长征以后,蔡溪的回乡地主、民团闹得很凶,收租,夺田,杀害革命群众,甚至把我们的革命家属也弄到外地支贩卖,欠下了人民好大的一笔血债。特别是自从那里驻上了白匪李玉堂第三师的一个排以后,白鬼子更加猖狂,“业主团”团长孙逊轩还扬出话来:“石头过刀,人要换种”——要把这块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斩尽杀绝。为了打击敌人的气焰,给革命群众报仇,我们游击队决定来一次长途奔袭,消灭这一股匪徒。这样,不但可以壮大红军游击队的声势,而且能解决一部分武器弹药的问题。
当时,就我们的力量来说,这就算打大仗了。敌人防备得很严,村子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围墙,隔不远就是一座炮楼,强攻硬打是不行的,所以先要摸清敌人的虚实,才好动手。
Ⅶ 游击队员的作品鉴赏
《游击队员》的主题思想即种族、性、暴力、政治多重主题思想。奈保尔冷峻地剖析了发生在加勒比海某岛国的黑人权力运动的实质和革命领袖的真实面目,揭开了革命的幻象,让读者看到残酷的真相。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新近独立国家越来越受到新殖民主义弊病的困扰:经济凋敝,社会混乱,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弗朗兹·法侬曾经指出,这些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所处的现实依然是“食不果腹、目不识丁,他们被抛于水天之际, 头脑空洞、眼神空虚” 。
吉米是英国黑人权力运动的“领袖”,因为强奸案在英国呆不下去了,逃回其出生地加勒比海岛国,建立了“画眉山庄”人民公社,进行着“土地革命” 。《游击队员》的背景是1970年发生在后殖民时期加勒比海岛国的“黑色权力”运动,不过小说并不直接处理政治事件,而是围绕吉米、简和罗奇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戏剧性事件,来揭示该地区混乱的政治和复杂的现实。故事发生在一个独立不久,类似特立尼达和牙买加的加勒比海某无名岛国。
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殖民地争取独立时或独立后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涉及多重后殖民文学主题:诸如流亡、模仿、身份、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新殖民主义对独立国家的影响等。 奈保尔善于用意象和象征来烘托故事的气氛,揭示小说的主题。《游击队员》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从而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灌木丛
灌木丛在文中反复出现,低矮的、杂乱、缺乏生气的灌木丛,独立后的殖民地本应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后殖民社会普遍呈现出一片荒凉、混乱的景象:由于干旱,大平原逐渐干涸成沼泽,而沼泽逐渐干涸;政治上无序;经济上萧条;本土文化贫瘠;殖民地的人民身处于此,就像身在灌木丛中一样,满目疮痍,看不清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不能续写自己的历史,也无法想像未来。任何一个想到非洲寻找新生活的人,最后只能陷入危机、绝望,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
画眉山庄
画眉山庄更是一个赤裸裸的讽刺。画眉山庄的典故来源于《呼啸山庄》,在《呼啸山庄》中,画眉山庄的环境宁静、祥和,内部也明亮辉煌,象征着理想中的文明世界。更重要的是这是书中第二代人开始甜蜜爱情、最终化解了第一代人仇恨的地方。而在《游击队员》中,这个画眉山庄伫立在荒原、杂草丛生的小路深处。山庄有个冠冕堂皇的名头——人民公社,实际上这只是萨波利切公司的所在地。该公司最初以奴隶贸易起家,通过雇佣罗奇这样的激进派和吉米这样的黑人领袖来试图维护公司的形象。
这个画眉山庄貌似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人们来到画眉山庄,这片吉米向萨波利切公司争取来的土地,并试图进行土地革命。画眉公社奉行的所谓机密“一号公告”只不过是象征性地喊喊土地革命的口号,满纸天方夜谭,画眉山庄内吉米的办公室也非常简陋,堆满了破烂的杂物,所用的复印机也是萨波利切公司丢弃不用的二手货;然而他住的地方却十分豪华,家居陈设都来自于英国,这一切都暗示了所谓的人民公社实际上就是萨波利切公司的附属品,而吉米不过是他们精心挑选的代言人。可是住在画眉山庄的吉米还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自己就是《呼啸山庄》里那个命运坎坷、却出生高贵的希思克里夫。他在日记中幻想自己是一个王子,来到加勒比海岸的这个小岛是帮助这些穷苦的黑人
性
在奈保尔的笔下,非洲本地女子的地位是最卑微的,她们丑陋瘦小,是低贱的下等女子,只能沦为男人的玩物;白人女性则往往代表着宗主国。简,这个看起来不属于这里的白人女子,她的性欲望始终与身份和政治有关。她的前任丈夫是一个年轻的政客,情人是一个左翼记者,罗奇也是因为政治经历而吸引了她, 而她对于吉米的交往来自于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对黑人领袖权利的向往和吉米性能力的好奇。简对于吉米的态度是挑逗的、轻佻的。在吉米面前,简却承担起某种男性的身份,在和吉米做爱之后,立刻把吉米视为陌路人。
显然, 这样不平等的性关系象征了西方的政治优势,这种强势的态度背后正是西方国家对于殖民地国家的一种文化强势。她对于自己外貌的在乎,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恋倾向,这也是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自恋的形象化表达。而吉米对于简的性挑逗,以及之后的性交往中表现出的性无能和性暴力,是与吉米的身份息息相关的。吉米是个混血儿,一个出生在中国杂货店的穆斯林。吉米和奈保尔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一样, 注定是一个边缘人物。在代表着宗主国利益的公司来说, 吉米只是个玩物,是他们挑选出来扮演黑人领袖这一角色的演员而已,小说尾声,奈保尔暗示了吉米的领袖生涯是短暂的,他扮演的只不过是个替罪羊的角色。在那个黑人居多的小岛上,因为种族血统,尽管他享有黑人领袖的名声,却被视为一个异类,不被当地黑人所信任,甚至被蔑视,他的命运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也是为什么吉米和简的交往过程中充斥着性暴力。奈保尔巧妙地以吉米在简面前的性无能,表现了其政治文化的劣势。而小说结尾,吉米强奸了简之后,伙同布莱恩特将简残忍地杀害了。这种暴力的性关系背后是一种变态而无力的种族荣耀感的宣泄,也象征了吉米内心强烈的混乱,缺乏稳定和安全感。小说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成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被压迫的现实写照。女性最终还是沦为了下层的下层,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耐人寻味的还有吉米和同性恋情人布莱恩特之间的一段关系。布莱恩特是男女乱性之后的产物,也是个一出生就被抛弃的孩子。他身材矮小,相貌奇丑;他既是吉米的手下,也是吉米的同性恋情人。他们都是社会双重边缘人的代表,都渴望别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同处在这个边缘的岛屿上,远离文化中心,他们都感到了深深的绝望。正是共同拥有的“边缘人”的身份,使他们在这个混乱的社会中相互慰藉。在《游击队员》里,种族、暴力、性、政治紧密相连,纠葛在一起。
《游击队员》中, 奈保尔再次表达了对于非洲后殖民社会无序、混乱、落后、疯狂和杀戮状态的担忧。通过“ 灌木丛”、“性”等象征手法的运用,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危机和悲惨命运, 暗含了深刻的蕴意和指涉。而“简”、“画眉山庄”的意象象征, 颠覆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更增添了对于后殖民社会的讽刺意味和悲剧氛围。
小说虚构结合历史和游记笔法
《游击队员》作品是虚构结合历史纪实的笔法,还有自传的色彩,一方面表现了个人在文化认同方面的追求,以及移民的族群意识和主流文化的矛盾冲突等主题,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殖民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动荡不安和人民对于压迫的反抗,是一种更有历史高度的眼界。就如瑞典学院颁奖词所说的,在读者熟悉的历史叙述下,还有“被压抑的历史”。作家感到仅凭小说虚构的手法展示历史已经不够得心应手,必须结合历史笔法的精确和准确,而这种历史观,又要是超脱于流俗之上的,并且不受权势影响的。这就是瑞典学院的颁奖词所说的,“结合了感觉敏锐的叙事和不受流俗腐蚀的审察”。 空间不仅是虚构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地,同时也是展现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奈保尔喜欢强调空间的人为性和文化建构性,其空间观念与后现代地理学的空间观念相契合。空间是一种语境假定物,而以社会为基础的是社会组织和生产人造的空间……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在《游击队员》叙述中,否定性空间获得了一种凌驾于人物和事件之上的优势地位,决定了人物出现的方式和事件发生的方式。正如韦斯利·A·科特所说那样:“在一种非常消极的环境中,生存而不是发展与丰富成为主要的关注。人物抱有空虚的幻想并几乎毫无选择。这种状况导致一切现代叙述中已经被不同的指陈的消失的英雄﹑ 贱民﹑ 流亡者和陌生人。”
“吉米总是说自己出生在一个中国杂货店的后屋里。在英国,这样的出身听上去贫寒。”如同德里克·汉弗莱和戴维·廷德尔在迈克尔的传记中分析的那样,迈克尔懂得如何利用英国人,特别是有钱人的历史罪恶感、害怕和同情心为自己获得赞助和支持。在吉米与简的第一次性关系失利后,他没有马上让克拉丽莎代替简受罚,而是一边等布赖恩特出现一边再次给罗伊写信。他的性无能转变为一种社会暴力的幻想,他向罗伊报告斯蒂芬斯这个危险分子:“现在我看不出我如何控制革命。”接着,吉米说出了奈保尔用作《游击队员》引言的话:“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东西值得去战斗。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争,人人都是游击队员。”这段话后来成真了,骚乱爆发以后,哈里来到简和罗奇的住所,谈话中他说:“我觉得不能怪警察。他们不知道他们在打谁,也不知道在为谁而战。现在人人都是头儿。”奈保尔运用叙事空间来体现《游击队员》作品的丰富的意象、互文性和反讽等写作技巧。
Ⅷ 小游击队员 的主要内容
《小游击队员》出版于2008年,主要内容: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撤退时被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
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8)苏联短篇小说小男孩出卖游击队员扩展阅读
樟伢子人物性格:
当樟伢子看到侦察员被俘时,他不是盲目的先冲上去救人,而是去找游击队,将情报送出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樟伢子足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游击队员。
从樟伢子做事冷静、不冲动等行为可以看出,樟伢子聪明机智,不轻言放弃的优良品质。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网络-小游击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