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陆文夫围墙短篇小说

陆文夫围墙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8-08 02:27:54

⑴ 《围墙》中的“墙内的人想出来,墙外的想进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结婚的人怀念单身的日子,没结婚的人想结婚。

墙指婚姻,“墙内的人”指已结婚的人,“墙外的人”指没结婚的人。

在结构方面,小说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对比结构,以两组人展开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由吴所长主持、各路专家参加的修墙讨论,与马而立和房屋管理站的伙伴蹲在旧砖头堆上的“会办”,形成了对照。

这既让读者看到了在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的“扯皮”“空谈”,也向读者展现了马而立式实干家的精明能干、生气勃勃,从而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全篇还贯穿还马而立的客观价值与人们的主观评价的对照。马而立精神力充沛、做事敏捷,却因为一张娃娃脸而被囿于固有观念的上级和周围同事视为“不可靠,不稳重”。这种对照又进一步拓展了主题,引起读者对社会心理方面问题的思考。



(1)陆文夫围墙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围墙》的幽默情趣是作家凭藉着对庄与谐辩证关系的有机驾驭而导致的。陆文夫无意对笔下的人物进行主观的褒贬,而是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勾画出他们的灵魂。围墙的修造本来是小事,但在习惯于引经据典、评头论脚的人来看,却有着玄奥精深的学问,牵扯到种种流派风格的分歧。

因此,他们尽可以就指导思想、修造原则等泛泛而论,而具体的修造方案却不置一词,尽可以对造好的围墙横加挑剔,却不愿意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花些微的气力。

从行文的笔调看,作家好象和颜悦色、心宽气朗,在从容不迫地细致地描写着他们显得过于“认真”的讨论,但遗憾的是,这讨论究其实质却是一场无休止的扯皮。形式与内容的不谐调,产生了滑稽的意味。

原来,作家是在故作庄重,启发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对是非作出坚决的判断,这种幽默所包容的力量,比之于义正辞严的谴责,似乎并不逊色。

⑵ 陆文夫作品

性 别: 男
生卒年月: 1928/3/23——2005/7/9
民 族: 汉族

简介
江苏泰兴人,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于2005年7月9日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成就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没有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局限。
文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伤痕的控诉上,而是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节的反省。崔大成写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随着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任意捏造事实,他竟凭借炮制假报道的功夫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例题。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开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谋浠�K�⒅亟�憷�纳缁岜尘坝肷铄涞睦�犯薪岷掀鹄矗�昂旯圩叛郏�⒐勐浔省保�ν纪诰蚶�肺幕�纳畈愕自蹋�园敫龆嗍兰鸵岳吹纳缁嵯质到�猩羁谭此肌!缎》肥兰摇贩从车氖氢柒教�分煸创锎蟀氡沧拥脑饧省V煸创镆孕燎诘睦妥魑�忠患胰说纳�疲�诤�涞亩�估铮���嗣撬腿ト绕�谔诘南硎埽�逖樽抛允称淞Φ南苍煤托判摹H欢��?0年中,作为一个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痉。朱源达最后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提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发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特别法庭》通过对师兄弟汪昌平和许立言不同的处世态度及不同遭遇的审视,表达了囿于传统社会心理的积淀的悲哀,和摆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一路平安》里的恋人华家乙和范萍几十年前毅然挣脱封建家庭的罗网,投身革命。几十年后他们重逢时,华家乙试图将范萍再一次从世俗的大网中挣脱出来。小说留下了一个余味未尽的结尾,传统与世俗是那么容易挣脱的吗?《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横扫乡间的关系网,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自己也成为关系网中牢固的一角,将网织得更严密。小说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则从另一角度提示了传统张力有时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怪圈,置人于身不由己的尴尬境遇。没有文化曾经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酱和消灾免祸的法宝。然而,当倒置的价值观念重新翻转过来之后,唐巧娣终于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在《万元户》中,陆文夫通过孙万山几天内从“万元户”变成“零元户”的闹剧,提示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浮夸风和吃大户所带来的危害。陆文夫针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他不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后而造成的愚昧无知,也指向了知识分子中潜藏的惰性。《围墙》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谈,不思进取,一有成绩便抢在前面的空谈家们,指出正是这种习惯势力和惰性挡住了改革前进的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传统心理的根深蒂固,人们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和建立新的社会结构,但很难人为地消除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陆文夫通过反思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提出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解放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是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陆文夫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女主人公徐丽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关系的阴影倍受歧视,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郁郁寡欢。改革后,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发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芽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压力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徐丽莎的悲剧在于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而是沉重的集体无意识的压迫。《毕业了》也反映了类似的主题。陆文夫通过揭露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心理惰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视角。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2005年7月9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⑶ 找一篇小说的名字,大概是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说一个单位要修墙,单位里n多人都在提意见。

出至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名字就叫做《围墙》,作者好像叫做陆文夫

⑷ 急求陆文夫的《围墙》的读后感

在城市题材改革文学的深化过程中,陆文夫的《围墙》也是应当提到的一篇作品。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甚至有人在发表意见时拉扯上了“大观园”,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心有不甘的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

这是一部带有调侃性质的中篇小说,陆文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近乎闹剧的故事,然而这个闹剧却又具有可悲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稳妥”确实“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而像马而立这样因工作中的干练与麻利被视为毛毛燥燥、办事不稳的人又何在少数?人们的精神被异化,人们心目中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已经颠倒。陆文夫说过:“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的墙,拆一堵无形的墙,即拆掉那些紧紧困住我们的陈规陋习和那奥秘无穷的推拉扯皮。若干年来,我觉得到处都会碰上这堵无形的墙,弄得人一筹莫展,啼笑皆非。”在这篇小说中陆文夫就是试图以嘲讽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弊端,如臃肿机构中的慢性综合症、夸夸其谈的恶习、以貌取人的世俗偏见、无功请赏的鄙俗心理,并力图根除它们。可以说陆文夫的改革矛头是指向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与仅仅描写保守阻力的改革作品相比,他的思索显然要深入得多。

⑸ 小说围墙的男主角是谁

陆文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男主角
马而立

马而立
建筑设计所行政科办事员,三十七岁,头脑灵活,做起事来眼尖手快,细致周到,认真负责,但因为生得一张漂亮的娃娃脸而让某些领导不放心,怕他吃不起苦,怕他办事不稳。因此尽管在群众中受欢迎,却屡次错过升迁的机会。设计所围墙倒塌后,他根据领导交待的“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立刻找到房屋维修站站长和技术员,群策群力,利用拆房的旧砖瓦,只用一天一夜就修建起了一面堪称美观大方而且节约经济的围墙。围墙修好之后,实干家马而立的工作不但没有收到表扬,反而受到领导和清谈家们的指责。[5]
吴所长
建筑设计所的所长,一个无能而无不能,无为而无不为的领导。自称对建筑是外行,但认为对建筑并不外行,因为他懂得很多原则,如经济实用、美观大方、有利生产、生活方便。至于如何把原则化为蓝图,他认为不是他的事,但也不能放弃领导。他所谓的领导体现在发动所内的古典和现代两派人进行争议,然后将两派的方案交给取消派去统一。而自己只发表了一些所谓的指导性的讲话,振振有辞却没有一个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只不过是深奥空泛的理论而已,却自认为这是对工作慎重的态度、是一种领导艺术。他让马而立将那些空洞的原则付诸实践,而马而立快速完成任务后,他却又对马的办事效率之高感到不适应,没有立即明确表态,当众人揣测着他的意思批评马而立时,他也顺势批评马而立。当围墙受到专家称赞时,立刻认为这是他指导思想明确、充分发动群众的功劳。[3]
黄达泉
建筑设计所“古典派”代表人物,对古典建筑颇有研究,在建围墙的事上提不出什么具体意见,却醉心于大谈围墙的风格、艺术价值,一口气从我国古代的譬如花墙、粉墙、水磨青砖墙等各种样式的墙扯到大观园的墙,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以显其知识的渊博而又未牵扯到实际问题。看到马而立建好的有漏窗的围墙时,又嫌马而立没有领会他的意图,屋脊太单调。当围墙受到好评时,得意地认为是自己据理力争的功劳。[7]
朱舟
建筑设计所“现代派”代表人物,对现代的高层建筑有研究、有兴趣,专门爱和古典派唱反调,引发争论,结果让关于重修围墙的会议离题万里,最后针对围墙本身能提出的意见也不过是要造得高大牢固,至于多大多高、用什么材料却没有涉及。他害怕别人抓辫子,决不把问题落在实处。马而立把围墙建好后,尽管墙的高度、牢度符合他的心意,他却讽刺围墙中不中、西不西,没有现代气息。而当围墙受到专家称赞时,认为是自己强调实用价值的结果。[8]
何如锦
建筑设计所“折衷派”代表人物,承认既成事实,对一切变革都反对,表现为取消主义,取消不了时就调和折中。对应该怎样去修围墙,没有发表任何有价值的意见。围墙修好后,却无端质疑造价过高,引起众人对马而立的愤怒。围墙被外界肯定时,虽然有一点不甘心,但很快就觉得自己也有很大贡献。

⑹ 围墙是谁写的

中国作家陆文夫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过一篇《围墙》
陆文夫(1927-),江苏省泰兴县人。一九四八年高中毕业后,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一九四九年随军南下,任新华社苏州分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工业组长等。一九五五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雨花》、《萌芽》、《文艺月报》等杂志发表小说,后编为短篇集《荣誉》和《二遇周泰》。近年来发表了《献身》、《小贩世家》和《美食家》等优秀中短篇小说,受到好评。《小贩世家》获一九八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⑺ 老舍的《围墙》的内涵是

陆文夫《围墙》
有形的“墙”与无形的“墙”
发表于《人民文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并在一九八三年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中名列榜首的陆文夫的《围墙》,尽管发表了二十余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除它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依然感人外,更主要是作品中深邃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难以抹去。“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须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如此平淡的开头,所叙述的不过是一桩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但它凡而不俗,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昭示出其深刻的哲理。设计所三十多公尺的几经修补变成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可能的围墙终于在一场风雨中倒掉了。墙倒了自然要修,这是顺理成章。

⑻ 陆文夫的围墙

陆文夫-围墙2009-12-03 14:59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它太老了。看样子,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已几经倒塌,几经修补。由于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这三十多米的围墙便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昨夜的一场风雨!

围墙一倒,事情来了!人们觉得设计所突然变了样:像个老人昨天刚刚拔光了门牙,张开嘴来乌洞洞地没有关栏,眼睛鼻子都挪动了位置;像一个美丽的少妇突然变成了瘪嘴老太婆,十分难看,十分别扭。仅仅是难看倒也罢了,问题是围墙倒了以后,这安静的办公室突然和大马路连成了片。马路上数不清的行人,潮涌似的车辆,都像是朝着办公室冲过来;好像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立体电影,深怕那汽车会从自己的头上辗过去!马路上的喧嚣缺少围墙的拦阻,便径直灌进这夏天必须敞开的窗户。人们讲话需要比平时提高三度,严肃的会议会被马路上的异常景象所扰乱,学习讨论也会离题万里,去闲聊某处发生的交通事故。人们心绪不宁,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疲劳。一致要求:赶快把围墙修好!

第二天早晨,吴所长召开每日一次的碰头会,简单地了解一下工作进程,交换一些事务性的意见。不用说,本次会议大家一坐下来便谈论围墙,说这围墙倒了以后很不是个滋味,每天上班时都有一种不正常的感觉,好像那年闹地震似的。有的说得更神,说他今天居然摸错了大门,看到满地砖头便以为是隔壁的建筑工地……

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好啦,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老实说,我早就知道围墙要倒,只是由于经费有限,才没有拆掉重修。现在果然倒了,也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是被逼到梁山上去的。嗯,造新的……”吴所长呷了口水,“可这新的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对建筑是外行,可我总觉得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就等于巧裁缝披了件破大褂,而且没有钉钮扣。从原则上来讲,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请大家踊跃发言。”

对于修围墙来说,吴所长的开场白过分郑重其事了,也罗唆了一点。其实只需要讲一句话:“大家看看,这围墙怎么修呀?”不能,设计所的工作不能简单化!一接触土木,便会引起三派分歧:一派是“现代派”,这些人对现代的高层建筑有研究,有兴趣;一派是“守旧派”,这些人对古典建筑难以忘怀;还有一派也说不准是什么派,他们承认既成事实,对一切变革都反对,往往表现为取消主义。吴所长自称对建筑是外行,但是他自认对建筑并不外行,他懂很多原则。比如经济实用,美观大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等等。如何把原则化为蓝图,这不是他的事,但他也不能放弃领导,必须发动两派的人进行争议,在争议中各自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吴所长根据原则取其精华,再交给取消主义者去统一。因为取消主义者有一大特点,当取消不了的时候便调和折衷,很能服众。此种化干戈为玉帛的领导艺术很深奥,开始时总显得拖沓犹豫,模棱两可,说话罗唆,最后却会使人感到是大智若愚,持重稳妥。修围墙虽说是件小事,但它也是建筑,而且是横在大门口的建筑,必须郑重一点,免遭非议。

也许是吴所长的开场白把瓶口封紧了,应该发言的两大派都暂时沉默,不愿过早地暴露火力。

吴所长也不着急,转向坐在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颔首:“后勤部长,你看呢?”

所谓后勤部长,便是行政科的马而立。照文学的原理来讲,描写一个人不一定要写他的脸;可这马而立的脸却不能不写,因为他这些年来就吃亏在一张脸!

马而立的脸生得并不丑怪,也不阴险,简直称得起是美丽的!椭圆形,很丰满,白里透红,一笑两个酒涡,乌亮的大眼睛尤其显得灵活,够美的了吧?如果长在女人的身上,够她一辈子受用的。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据说他在情场中是个胜利者,在另一种事关紧要的场合中却老是吃亏。某些领导人见到他就疑虑,怕他吃不起苦,怕他办事不稳。这两怕也是有根据的:

马而立整天衣冠楚楚,即使是到郊区去植树,他也不穿球鞋,不穿布鞋,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使人觉得形迹可疑,可能是在哪里磨洋工的!如果他整天穿一身工作服、劳动布鞋、军用球鞋、麻耳草鞋等等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诚持重,艰苦朴素。”即使工作平平,也会另有评语:“能力有大小,主要是看工作态度。”“态度”二字含义不明,形态和风度的因素也不能排除。

担心马而立办事不稳也有根据,因为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显得过分地灵活;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小马(人家都这样叫他),窗户上的玻璃打碎了两块,想想办法吧。”

“好,马上解决!”

上午刚说过,下午那新玻璃便装上了,这使人忍不住要用手指去戳戳,看看是不是糊的玻璃纸。因为目前买人参并不困难,买窗户玻璃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使碰巧买到,又怎么能马上就请到装玻璃的工人,钉得四平八稳,还用油灰抹了缝隙……不好,隔壁正在造大楼,这油头粉面的家伙是不是乘人家吃饭的时候去……

当然,一切误解迟早总会消失的,可是需要用时间来作代价。马而立以前在房管局当办事员,第一年大家都对他存有戒心,深怕这个眼尖手快的人会出点什么纰漏。第二年发现他很能干,但是得抓得紧点,能干的人往往会豁边,这似乎也是规律。第三年上下一致叫好,把各式各样的事情都压到他的头上去!第四年所有的领导都认为马而立早就应该当个副科长,工资也应加一级。可惜那副科长的位置已经挤满了,加薪的机会也过去了两年。喏,在这种性命交关的地方马而立便吃了大亏,都怨那张娃娃脸!

房管局的老局长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不肯亏待下级。眼看马而立在本机关难以提拔,便忍痛割爱,向吴所长推荐,说马而立如何如何能干,当个行政科长决无问题。

吴所长答应了。但一见到马而立便犯疑:这样的人能吃苦耐劳吗?办事稳妥吗?倒霉的马而立又开始了第二道轮回……

吴所长所以要马而立先发言,一方面是想引出大家的话来,一方面也想试试马而立的功底,看看他知不知世事的深浅,所以对着马而立微微颔首:“后勤部长,你看呢?”

马而立果然不知深浅,他凭着在房管局的工作经验和人事关系,把砖头、石头、人工略加考虑:“没问题,一个星期之内保证修得好好的!”

吴所长“噢”了一声,凭他的经验可以看得出马而立头脑中的东西:“你不能光想砖头石灰呀,要想想这围墙的式样对我们单位的性质有什么意义?”

“意义”二字把人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大家都来谈论围墙的意义,其用意却都在围墙以外。

果然,对古典建筑颇有研究的黄达泉接茬儿了。这老头儿有点天真,他的话是用不着猜摸的:“这个问题我早就提过多次了,可惜没有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这次围墙的倒塌,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我们过去的设计中,都没有对围墙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想到区区的一堵围墙竟能造成动与静的差别,造成安全感和统一的局面。现在看起来围墙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的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特有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吴所长说得对,这是内容和形式如何统一的问题!”

这番话听起来好像是对领导意图的领会,其实是有的放矢,他先把矢引出来,再让别人放出去;他有自己的倾向,但又不愿卷进去。他的话一出口,人们的目光便悄悄地向东一移。

东面的长沙发上,坐着属于“现代派”的朱舟,他双手捧着茶杯,注目凝神,正在洗耳恭听。

黄达泉接着滔滔不绝地说:“……从传统的建筑艺术来看,我们的祖先很了解围墙的妙用,光是那墙的名称就有十多种。有花墙、粉墙、水磨青砖墙;高墙、短墙、百步墙;云墙、龙墙、漏窗墙、风火墙、照壁墙……各种墙都有它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尤以漏窗墙最为奇妙,它不仅能造成动与静的差别,而且能使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使人身有阻而目不穷!可以这样说,没有围墙就形不成建筑群落。深院必有高墙,没有高墙哪来深院?你看那个大观园……”黄达泉讲得兴起,无意之中扯上了大观园。

坐在长沙发上的朱舟把茶杯一放,立即从大观园入手:“请注意,我们现在没有修建大观园的任务。如果将来要修复圆明园的话,老黄的意见也许可以考虑,但也只能考虑一小部分,因为圆明园的风格和大观园是不相同的。我们考虑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古典建筑虽然很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还可以引起人们对我们古代文化的尊敬与怀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修建五层楼或六层楼,我不能理解,即使是十米高的围墙,对六层楼来讲又有什么意义?”

“有!”误入大观园的黄达泉折回来了,他对现代建筑也不是无知的,“即使是六层高的楼房,也应该有围墙。因为除掉四五六之外还有一二三,围墙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一二两层而言的。四五六的动静差是利用空间,一二两层的动静差是利用围墙来造成一种感觉上的距离。”

双方的阵势摆开了,接下来的争论就没有长篇大套,而是三言两语,短兵相接:

“请你说明一下,围墙和建筑物的距离是多少,城市里有没有那么多的地皮?”

“如果把围墙造在靠窗口,怎么通风采光呢?”

“造漏窗墙。”

“漏窗墙是静中有动呀,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它在动中还有静呢,这句话你没有听见!”

“慢慢,请你计算一下这漏窗墙的工本费!”说话的人立即从腰眼里掏出电子计算机。

吴所长立即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别扯得太远了,主要是讨论如何修围墙的问题。”

朱舟不肯罢休,他认为“守旧派”已经无路可走了,必须乘胜追击:“没有扯得太远,这关系到我们应该造一堵什么样的围墙,要不要造漏窗!”

吴所长掌握会议是很有经验的,决不会让某个人随意地不受羁绊,他立即向朱舟提出反问:“依你看应该造一堵什么样的围墙?具体点。”

“具体点说……”朱舟有点措手不及了,因为具体的意见他还没有想过,只是为了争论才卷进来的,“具体点说……从我们的具体情况来看,这围墙的作用主要是两个。一是为了和闹市隔开,一是为了保卫工作。机关里晚上没有人,只有个洪老头睡在传达室里,他的年纪……”朱舟尽量地绕圈子,他知道,意见越具体越容易遭受攻击,而且没有辩白和逃遁的余地。

黄达泉知道朱舟的难处,看看表,步步紧逼:“时间快到啦,抛砖引玉吧。”

“具体点说,这围墙要造得高大牢固。”朱舟不得已,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了。可这意见也不太具体,多大、多高、用什么材料,他都没有涉及。

黄达泉太性急,见到水花便投叉:“如此说来要用钢骨水泥造一道八米高的围墙,上面再拉上电网,让我们大家都尝尝集中营的滋味!”

“那就把我们的风格破坏无遗了,人家会望而却步,以为我们的设计所是个军火仓库!”有人附和。

朱舟生气了:“我又没有讲要造集中营式的围墙,钢骨水泥和电网都是你们加上去的。真是,怎么能这样来讨论问题!”朱舟抬起了眼睛,争取道义上的支持。接着又说:“高大牢固是对的,如果要讲风格的话,我们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座高大厚实的围墙,墙顶上还须栽着尖角玻璃或铁刺,以防不肖之徒翻墙越户。”

“栽尖角玻璃是土财主的愚蠢,它等于告诉小偷:你可以从围墙上往里爬,只是爬的时候要当心玻璃划破手!”黄达泉反唇相讥。

一句话把大家都说得笑起来了,会场上的气氛也轻松了一点。

身处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坐在那里一直没有发言。争论激烈的时候他不参加,事态平和之后便来了:“依我看嘛,各位的争论都是多余的。如果这围墙没有倒的话,谁也不会想到要在上面安漏窗、栽玻璃,都觉得它的存在很合适,很自然。现在倒了,可那砖头瓦片一块也没有少,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何必大兴土木,浪费钱财!我们的行政经费也不多,节约为先,这在围墙的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这番话如果是说在会议的开头,肯定会引起纷争。现在的时机正好,大家争得头昏脑胀,谁也拿不出可以通过的具体方案。听何如锦这么一说,好像突然发现了真理:是呀,如果围墙不倒的话,根本就没有事儿。倒了便扶起来,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可争的。两派的人点头而笑,好像刚刚是发生了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吴所长向何如锦白了一眼,他不同意这种取消主义。他的原则是要修一道新颖而别致的围墙,为设计所增添光辉。会议的时间已到,再谈下去也很难有具体的结果,只好先搁一搁再说:“好吧,关于围墙今天先谈这些,大家再考虑考虑。围墙是设计所的外貌,人不可貌相,太丑了也是不行的。请大家多发挥想象力,修得别致点。散会!”

吴所长的话又使得两派的人苏醒过来了,觉得何如锦的话等于零,说和不说是一样的。他们不让何如锦轻松,追到走廊上对他抨击:

“你老兄的话听起来很高妙,其实是无所作为。”

“按照你的逻辑,设计所可以撤消。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还设计个屁!”

吴所长倾听着远去的人声,微笑着,摇摇头。回过头来一看,那马而立还坐在门角落里!

吴所长奇怪了:“怎么啦,还有什么事吗?”

“没……没有其它的事,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马而立站起来了,一双大眼睛睁得更大了一点。

吴所长笑了。他是过来人,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活泼鲜跳的,心里搁着一件事,就像身上爬了个虱子,痒痒得难受,恨不得马上就脱光膀子。其实大可不必,心急吃不了热粥,你不让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脱光了膀子是会伤风的,这是经验!这种经验不便于对马而立讲,对年轻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多加鼓励:“到底怎么修嘛,这就看你的了。我已经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你可以根据这些意见来确定一个方案。修围墙是行政科的职责范围,要以你为主呢!”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你年富力强,大有作为!”

马而立对所谓方案不大熟悉,不知道从方案到行动有多长的距离。听到“以你为主”便欢喜不迭,觉得这是吴所长对自己的信任,一开始就没有对他的娃娃脸产生误会。士为知己者用,今后要更加积极点。

马而立不积极已经够快的了,一积极更加了不得。不过,这一次他也郑重其事,先坐在办公室点支烟,把自己的行动考虑一遍,一支烟还没有抽完,便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而去……

房屋修建站的房屋非常破旧,使人一看便觉得有许多房屋亟待修理,他们的内容和形式倒是统一的。

马而立的速度快得可以,当他赶到的时候,修建站的碰头会刚散,站长、技术员和几个作业组长刚刚走到石灰池的旁边。马而立进门也没有下车,老远便举起一只手来大喊:“同志们,等一等!”

人们回过头来时,马而立已经到了身边。

“啊,是你!”

马而立在房管局工作过五年,和修建站的人都很熟悉。不知道是什么原故,他的娃娃脸在基层单位很受欢迎,人们都把他当作一个活泼能干的小兄弟。

马而立跳下车来直喘气,“可被我抓住了,否则又要拖一天。”

“小马啊,听说你高升了,恭喜恭喜。”

马而立撸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少恭喜几句吧,有这点意思就帮我办点儿事体。”说着便掏出烟来散,“喂喂,坐下来谈谈,这事情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为了稳住大家,马而立首先在旧砖头上坐下,百忙之中还没有忘记衣服的整洁,用块手帕蒙在旧砖上面。

技术员坐下来了,站长蹲在马而立的面前,几个作业组长站在旁边抽烟。

站长笑嘻嘻地看着马而立:“什么大事呀,把你急的!”

“事情也不大,我们设计所的围墙倒啦!”

“就这么大的个事呀,回去吧,给你修就是了。”站长站起身来,修围墙对他来说确实算不了一回事。

马而立一把拉住站长的裤腿:“叫你坐下你就坐下。听我说,修这座围墙并不是容易的事,领导上把任务交给我,要我拿主意。我有什么能耐呀,全靠各位撑腰呢!”接着便把围墙之争详细地说了一遍。

站长搔头了:“这事儿不好办,我们只能负责砌砖头。”

技术员笑笑:“是呀,设计所不能砌一般的围墙,这是个招牌问题。”

马而立立刻钉住技术员不放,他知道这位技术员肚子里的货色多,很快就要提升为助理工程师:“对对,老兄,这事儿无论如何要请你帮忙。下次再有什么跑腿的事儿,一个电话,保证十五分钟之内便赶到你府上。”马而立的话是有所指的,去年技术员的老婆得急病,是马而立弄了辆车子把她送到医院里。

技术员高兴地捅了马而立一拳:“去你的,谁叫你跑腿谁倒霉。何况这事情跟弄车子也不同,你们那里的菩萨难敬,讨论了半天也摸不着个边儿。”

马而立翻着眼睛:“不能这样说,边儿还是有的。”他的头脑确实灵活,善于把纠缠着的东西理出个头绪,“综合他们的意见有几条:一是要修得牢。”

“那当然,总不会今天修好明天倒!”技术员拿起瓦碴在地上画线了,他是个讲究实效的人,善于把各种要求落实到图纸上面。厚度、长度、每隔五米一个墙垛,够牢的。

“二是要造得高,但也不能高得像集中营似的。”

“围墙的高度一般的是一人一手加一尺,再高也没有必要了。”技术员写了个2字,高两米。

“三是要安上个漏窗什么的,好看,透气。”

技术员摇摇头,拈着瓦碴画不下去:“难了,两米以上再加漏窗就太高了,头轻脚重也不好看。砌在两米以下又不能隔断马路上的噪音,还会惹得过路的人向里面伸头探脑的,难!”

马而立挥挥手:“好,先把这一难放在旁边。四是要能防止小偷爬墙头,但又不能在墙顶上栽玻璃。”

“又难!”

“好,再放到一边。第五个要求是节约,少花钱。”马而立拍拍屁股底下的旧砖头,“喏,这个难题由我来解决,把你们拆下来的旧砖头卖给我,多多少少算几文,除垃圾还要付搬运费哩!”

人们都笑了,堆在这里的旧砖都是好青砖,哪里有什么垃圾。

站长摇摇头:“机灵鬼,便宜的事儿都少不了你!”

技术员还在那里考虑难题:“怎么,还有几条?”

“总的一条是要修得新颖别致。”

“那当然……”技术员用瓦碴敲敲地皮,“最困难的是漏窗,安在哪里……”

一个作业组长讲话了:“不能安空心琉璃砖吗?我们去年从旧房子上拆下来一大堆,一直堆在那里。作业组长向西一指:“喏,再不处理就会全部碰碎!”

技术员把头一拍:“妙极了,一米七五以上安空心琉璃砖,又当漏窗又不高,颜色也鲜。老王,你去搬一块给小马看看,中意不中意。”

老王搬过一块来了,这是一种尺五见方的陶制品,中间是漏空的图案,上了宝蓝色的釉,可以根据需要砌成大小长短不等的漏空窗户,在比较古老的建筑中,大都是用在内院的围墙上面。

热点内容
小说坏总裁的俏丫头 发布:2025-07-11 06:32:32 浏览:442
重生在欧洲的黑帮小说 发布:2025-07-11 06:27:48 浏览:325
最牛网络小说打赏 发布:2025-07-11 06:27:06 浏览:271
怎么写日常向轻小说 发布:2025-07-11 06:11:13 浏览:575
什么言情的小说好看比较yue 发布:2025-07-11 06:11:07 浏览:756
都市超级捉鬼系统小说 发布:2025-07-11 06:07:29 浏览:764
都市系统流加点小说 发布:2025-07-11 05:55:51 浏览:992
类似死亡武侠游戏的小说 发布:2025-07-11 05:50:59 浏览:118
古言先婚后爱言情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1 05:48:06 浏览:990
沐漓墨辰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11 05:27:36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