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索夫中短篇小说选pdf
⑴ 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小说还有吗
《快乐的小家庭》、《以及短篇小说集《黄瓜》、《鲫鱼》、《幻想家》维嘉·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科良 的日记》白公鹅, 《全不知三部曲》
⑵ 结合一部作品阐述启蒙文学的特点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自然主义文学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启蒙文学并没有独立的纲领,在文学史上对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但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从纵向上看,启蒙文学选择性继承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某些特性,但是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学的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各国发展的状况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欧洲诸国中以法国成就最高,英国和德国次之,在俄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相应的发展。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英国经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残存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经验主义哲学盛行。路易十四死后,一度是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法国开始陷入无休止的社会矛盾之中;稍晚于英国到来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激化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决心,启蒙思想较英国更为激进,并最终催生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德国在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仍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德国的知识分子则深受法国、英国知识界影响,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吁请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在这样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启蒙运动催生并得以迅速扩散,在整个欧洲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启蒙运动的两大理论来源。
作为启蒙运动一部分的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体现在文学上,基本都表现出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自由的经济竞争等等。17世纪的法国式古典主义文学在启蒙运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并未产生伟大的作品。尽管许多文学家仍借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远远超越了古典主义的范畴
整体上看,启蒙文学中的反王权、反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文学有些相似,但更加激进。由于根植于启蒙运动的土壤之中,启蒙文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哲学思辨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底蕴。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多半以来自市民阶层的平民为主要人物,在体裁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和戏剧,而是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其中尤以小说最为发达,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欧洲文学的“诗体时代”向“散文体时代”的过渡就是在启蒙文学阶段完成的。
一、英国
18世纪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代表人物如亚历山大•蒲柏(1688年-1744年)在文坛上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直到20世纪,具有启蒙色彩的作家才正式登上文坛。由于英国较早确立了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因此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是以温和的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宣扬海外殖民、清教徒精神为主。18世纪的英国文学通常被称作“奥古斯都文学”,在形式上通常比较正统,内容也比法国、德国文学轻松诙谐。
丹尼尔•笛福(1661年-1731年)是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启蒙思想比较温和,但仍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重大反拨。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和《辛格顿船长》脍炙人口,通过描写社会中下层出身的青年航海冒险的故事,宣扬海外殖民思想。爱尔兰人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则比笛福激进得多,他的《格列佛游记》享誉世界。小说极尽讽刺之能,借主人公游历过程中的遭遇和见闻全面揶揄英国社会。斯威夫特通常把讽刺的对象夸张至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诞生于20世纪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就将斯威夫特“追认”为自己的始祖。
18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英国小说的鼎盛时期。萨缪尔•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著名作品《克拉丽莎》以中产阶级女子以及女仆为主人公,关注婚姻、家庭和道德问题,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细腻变化,是英国伤感文学的先驱。亨利•菲尔丁(1707年-1754年)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代表作《汤姆•琼斯》规模宏大,共18部,是18世纪英国文学中最具启蒙特征的小说。《汤姆•琼斯》的道德寓意核心是“德性高贵”原则,批判贵族社会的伪善文明,主张建立新的“自然道德”。这部小说对英国文学的影响非常之大,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作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其结构的精巧和周密达到了让人震惊的程度。此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还包括托比利亚•斯摩莱特(1721年-1771年),其流浪汉小说广受社会底层民众欢迎。
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发端,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城市贫富分化加剧,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伤感文学”产生。通常,“伤感文学”被认为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支流,也是启蒙思想和英国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者情绪的反映。在创作上,突出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渲染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幸。
伤感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劳伦斯•斯泰因(1713年-1768年),他的小说《伤感的旅行》是伤感文学的滥觞。来自爱尔兰的奥列佛•歌德史密斯(1728年-1774年)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和长诗《荒村》是伤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在诗歌领域,出现了“墓园诗派”,代表人物格雷(1716年-1771年)的《墓园挽歌》是英诗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由于英国议会于1737年通过《戏剧检查法》,对戏剧和剧院严格监督,因此戏剧发展受限。菲尔丁起初就是以政治讽刺剧成名,后来被迫转为小说创作。戏剧中成就较高的作品包括歌德史密斯的《屈身求爱》和理查德•谢里丹(1751年-1876年)的《造谣学校》等,至今仍在英国上演不衰。
二、法国
法国是启蒙思想的发源地和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许多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作家,因此法国的启蒙文学比英国激进得多,富有强烈的哲理根基和深厚的政治经济底蕴。名噪一时的“网络全书派”的编纂者每个都是博学之士,在哲学、文学、史学上均有很深的造诣。这些学者型作家的作品无论是批判性还是哲理性都强于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
18世纪早期法国盛行流浪汉小说。这种最早发端于西班牙的文学样式在社会底层广泛流传,揭开启蒙文学的序幕。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年-1747年)是成就最高的流浪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包括《瘸腿魔鬼》和《吉尔•布拉斯》等。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他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成为关于国家学说的世界名著。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伏尔泰(1694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具领袖威望的作家,他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和宣传启蒙思想服务,但有强调应该遵守古典主义规则。他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中短篇哲理小说26篇,著名的包括《如此世界》、《查第格》和《天真汉》、《老实人》等。伏尔泰精于讽刺,拜伦曾称赞他“简直像一阵风,随心所欲的飘刮,拨起一切事物的根,有时教愚蠢出丑,有时把皇座也震动。”
18世纪中期,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仍然持续活动,新一辈作家狄德罗、卢梭等人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把法国启蒙文学推向顶峰。
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法国启蒙文学的中坚,也是“网络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十分博学,在哲学、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在戏剧创作上,他第一次提出“正剧”的概念,并亲自创作名剧《私生子》、《一家之长》以及至今仍常演不衰的《当好人还是坏人》。此外,狄德罗还发扬了对话体小说体裁,创作了《拉摩的侄儿》和《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格调清新的杰作,宣扬启蒙思想。让-雅各•卢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早年卢梭与狄德罗交好,为《网络全书》撰稿,其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后期。卢梭十分高产,以戏剧和小说为主,最优秀的作品包括《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悔录》等。这些作品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批判旧世界,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卢梭的作品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以至于1762《爱弥儿》出版后,整个欧洲的封建势力联合掀起反卢梭浪潮。卢梭作品开辟的新倾向发展成为19世纪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
比埃尔•德•博马舍(1732年-1799年)是法国成就最高的启蒙剧作家。他宣扬和发挥狄德罗的戏剧主张,创作了法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市民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引发巨大的反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剧,认为它会“毁掉巴士底狱”。
三、德国
18世纪的德国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和帝国城市,每个小邦国都是一个小封建国家。国家分裂,邦国之间战乱频繁,工农业比英国、法国远远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附于本土的小朝廷,不具备任何革命力量。尽管如此,德国的知识界却在英法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率先觉醒,在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不同于拥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的英国和法国,德国启蒙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改变德国文学孱弱的历史现状,创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这也促使德国的文艺理论界呈现出繁荣景象。
德国启蒙文学起始于20年代,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莱比锡大学教授高特舍德,他模仿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写成《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并积极翻译法国古典主义剧作,以改变德国文学普遍粗俗、低劣的特点。至世纪中期,德国启蒙文学开始繁荣。高特何德•莱辛(1729年-1781年)是德国启蒙文学前期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德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以及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确立了德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格调。除理论上的贡献,莱辛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市民剧《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艾米莉亚•迦洛蒂》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剧。莱辛擅长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养料,应用于对德国文学的改造中。
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是出现于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参与这场全德范围的文学运动的作家大多是出身于市民阶层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年-1832年)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西方文学历史上位居前列的文学大师。在狂飙突进运动中,他创作了大量剧作和诗歌,表达反抗暴虐专制统治和渴望思想自由的精神。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对后世的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弗里德里希•席勒(1959年-1805年)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大量市民悲剧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最好体现。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唐•卡洛斯》等在整个欧洲引发了广泛的反响。
9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逐渐结束,德国进入所谓的“古典文学时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古典文学”)。这时期的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起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期,跃居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包括歌德与席勒的合作以及歌德晚年的创作。法国大革命之后,歌德与席勒逐渐脱离了年轻时激进、浪漫的特征,开始创作风格崇高、内容理性的文学作品。歌德与1794年与席勒相交,此后席勒进入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发表了《华伦斯坦》、《威廉•退尔》等大量优秀剧本,而歌德最主要的成就则是完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
总体上看,90年代之后的德国文学已经脱离了“启蒙”的范畴。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特点是肃穆恬静、优雅庄重,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高度完善统一,这意味着德国终于如英法一样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德国近代文学”。
四、其他国家
18世纪欧洲的其他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其启蒙文学没有上述三国繁荣。在意大利产生了杰出的喜剧作家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年-1793年)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文学沉寂的局面,他开创了意大利“风俗喜剧”的传统,反抗“三一律”,不模仿古人,根植于通俗文化的土壤。代表作《女店主》贬斥贵族,嘲弄贪婪的资产阶级,歌颂市民阶层的智慧和勇气。哥尔多尼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行将到来的意大利民族复兴。
18世纪的俄国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农奴制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努力向西方学习,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开始出现。当时,俄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一般是开明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罗蒙诺索夫(1711年-1765年)是俄国启蒙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卡拉姆津(1766年-1826年)是伤感文学的代表。杰尔查文(1743年-1816年)的诗歌和冯维辛(1744年-1792年)的戏剧都努力冲破古典主义成规而向现实主义过渡。拉季舍夫(1749年-1802年)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他曾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亚,写成名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体现了俄国启蒙文学的最高成就。
五、影响
启蒙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由于启蒙文学和作为哲学、思想、政治潮流的启蒙运动结合紧密,因此启蒙文学无论在思想的深度还是体裁的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在启蒙文学时代同时出现,均获得充分发展,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空前繁荣打下良好基础。在英国,启蒙文学时期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小说;在法国,激进的题材取径直接启迪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即使是在政治混乱、国家分裂的德国,也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建立了体系完善的近代文学。
在纵向上,启蒙文学一方面破除了古典主义的诸多清规戒律,一方面开启了新文学风气,是19世纪西方文学空前繁荣的前奏曲。
⑶ 叶 诺索夫的资料
米·华·罗蒙诺索夫
米·华·罗蒙诺索夫
1711—1765
罗蒙诺索夫1711年生于俄国霍尔莫果尔海滨的渔民之家,1730年冒充贵族子弟考入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在这里,几年的功夫他就掌握了拉丁语、俄语和数学,学习成绩名列前矛。17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彼得堡科学院学习。1736年春天,作为三名优秀学生代表之一的罗蒙诺索夫被派往德国学习。在马尔堡,得到了欧洲公认的科学巨匠--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指导。罗蒙诺索夫喜欢听这位教授讲的课,他同意沃尔夫的见解,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应该是实验。罗蒙诺索夫阅读了介绍波义耳和伽里略最新发现的资料,以及沃尔夫本人的许多新理论。但是沃尔夫的声望并没有防碍罗蒙诺索夫对于沃尔夫的许多假说批判态度。在科学上,他力求担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其他科学家的假说,他的态度也是如此。
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院“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包括推翻“燃素”学说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提出了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观点。1748年,罗蒙诺索夫创办了俄国第一个装备有精密的分析天平等仪器的化学实验室。他最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中。1751年以后,他进行了二十多种试剂及其同各种溶剂互相作用,以及其他许多化学反应实验。1752年,他起草了关于物理化学的教学大纲。对于俄国的教育事业,罗蒙诺索夫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755年,他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由于罗蒙诺索夫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努力的工作,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1765年月4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逝了。终年54岁。这对俄国科学界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研究领域:
罗蒙诺索夫在物理、化学、天文、地质、仪器制造、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进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进入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作品:
《关于冷和热的原因的探讨》
《试论空气的弹力》
《论化学的效用》
《真实物体化学概论》
《论地层》
《数理化学原理》
《占领霍亭》——俄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首新体长诗
《俄语修辞学》
《俄语语法》
《波尔塔瓦战役》——美术作品
⑷ 《卓娅与舒拉的故事》读后感
当我读完《卓娅与舒拉的故事》这部书,合上那书页时,被书中的种种故事情节震憾了,对这部书的作者不觉感到敬佩,一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现在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书的主人公:卓娅,一个很懂事的小孩,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小女生,有非常强大的管理能力。舒拉,一个原本调皮的小孩,因为受了姐姐的影响,也是一个懂事的小孩了。然而这部书的作者就是他们的母亲!
从书中,我可以看到,卓娅和舒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前苏联时,当德国法西斯侵入前苏联的领土时,姐弟俩为了保卫祖国,捍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不惜捐躯。
姐姐卓娅参加了由共青团员组成的敌后游击队,在一次对敌行动中,她不幸被敌人抓住,临刑时,她慷慨就义,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久以后,弟弟舒拉参加了苏联军队的坦克部队,在战场上与德军浴血奋战,在战争胜利的前4天也不幸英勇地壮烈牺牲。那时,姐姐年仅18岁,而弟弟才17岁!然而,从另一方面想,她们的母亲将是何等的伤心欲绝啊!
90后的我们将会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我们应该学习卓娅和舒拉的精神,从中受益,以他们为好榜样,努力学习,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行列中去。同时,也为祖国的富强出一份力。卓娅和舒拉是两位苏联英雄,为了祖国他们牺牲了。虽然这样,他们的精神还是会在我们的心中存活永远!
我清楚地记得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两位爱国青年的形象。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苏联时,卓娅参加了由共青团组成的敌后游击队,在一次行动中她不幸被捕,即使在敌人的严型拷打下也不吐露半点军事机密。就在临刑时,她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随后舒拉也参加了坦克部队,在战争胜利前夕,他英勇地牺牲了。他们的牺牲给他们的母亲带来了多大的打击啊!可是她只要想到他们是为国牺牲,就会为他们而自豪。同样那字里行间不正是母亲的爱吗?那看似平凡的生活记述,不也真是母爱的伟大之所现吗?
这是两位多么伟大的青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他们永远无法看到战胜后的美好春天了,但是他们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人们为他们的牺牲而伤心,看到了人们继承了他们未尽的事业,同时我仿佛也看到了多少个卓娅和舒拉在茁壮成长……
曾经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身上看到这样的精神,今天我在这本书上看到同样的东西。那是在这个物质横流的年代人们常常会隐藏在心中的美好品质,他们隐藏了自己的那种美好的期望,但是卓娅的那种对美好的渴望,勾起了我们心底的那份渴望,至少是我。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环境中,没有无情的战火,也没有残暴的敌人,但是我们不忘记热爱祖国是我们永远的主题。即使我们不能为祖国浴血奋战,也不能遗忘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做一个新世纪的接班人。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来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自己虚度年华而痛苦,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只有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才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作的斗争!”
是啊!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们为何不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更富有光彩,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呢?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读到这样好的书,我相信此书的精神会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⑸ 介绍几本和<小王子>一样好看的书
《青鸟》,《长腿叔叔》,《小公主》,还有一个是讲列那狐狸的,具体叫啥忘记了,都蛮好看的
⑹ 德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1、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诗歌集》(1827年)为海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包含《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
代表作有《哈尔茨游记》、《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论浪漫派》、《西里西亚织工之歌》、《罗曼采罗》等。
2、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3、汉斯·霍夫曼
汉斯·霍夫曼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维森堡 ,早年在巴黎以立体主义风格画静物和风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德国。1930年迁居美国,1934年创办霍夫曼美术学校,传播现代派绘画原理,提倡纯抽象创造性表现,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他本人1940年以后的绘画作品多为抽象画,
代表作有《春》、《大门》。
4、阿尔布雷 希特·丢勒
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祈祷之手》、《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和《骑士、死神与魔鬼》等。
5、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原名格奥尔格·菲利普·弗里德里希·弗莱赫尔·冯·哈登贝格,德国浪漫主义诗人。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尔德附近的上维德施泰德一贵族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随费希特学习哲学,并结识席勒。1791至179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
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或《夜颂》)(1800),《圣歌》(1799)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书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的憧憬的象征,非常著名。他也因此被誉为“蓝花诗人”
⑺ 叶.诺索夫 代表作
叶·诺索夫又名罗蒙诺索夫,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711年生于俄国霍尔莫果尔海滨的渔民之家。1730年冒充贵族子弟考入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叶·诺索夫他从一九三八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来,写儿童,为儿童而写,辛勤耕耘了四十年,直到无情的病魔逼他搁笔为止。
代表作有《白公鹅》(已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鲫鱼》、《维嘉·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科良的日记》、《快乐的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