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吗
㈠ 聊斋志异
黄九郎
何师参,字子萧,结草庐住在苕溪之东,草庐对面就是旷野。一天傍晚,日落西山的时候,出门看风景,看到一个妇人骑驴走过,一个少年跟在后面。妇人大约五十岁左右的样子,相貌很清雅,不象俗人;再看少年,大概十五六岁上下,丰采神秀,比女子还美丽。何子萧素有爱男之癖,看到这个男孩子,便神为之夺不能自己,踮着脚一直望着他们走远看不见为止。
第二天一清早便出门远眺,希望能再看到那个少年。直到日落西山后,才看见少年从此而过。何生连忙上前搭话,问少年去哪里,少年回答:“去外祖家”。何生请他到草庐中休息片刻,少年推辞,何生强拽着他让他进来,少年推辞不脱只好进来。刚坐下说了几句话,少年便急着要走,何生挽留不下,只好拉着他的手送出去,告诉他再从这里路过时一定要进来坐坐,少年唯唯答应便走了。何生从此便日思夜想,每日出庐观望,只盼能再见那少年一面。
一天下午,那少年翩然而至,何生大喜邀入,命小僮酌酒款待。问少年的名字,少年说:“我姓黄,排行第九,年纪小还没有大名。”何生问他为什么经常从此路过,九郎说“家母住在外祖家,体弱多病,所以经常来探望。”酒过三巡后,黄九郎想走了,何生拉着他的胳膊挽留,九郎只好红着脸坐下。二人灯下聊天,只觉九郎温柔安静得象女孩子,何生渐渐言语无忌起来,九郎羞红着脸扭过头去不作声。过了一会,何生便邀他同榻而眠,九郎只推说自己睡相不好,不同意,何生再三邀请,九郎才勉强答应,只脱了上衣躺在床上。何生大喜,吹灭烛火,与九郎共盖一床被子睡下,到半夜时,伸手拥抱九郎,苦求九郎跟他亲昵。九郎大怒:“以为你是个风雅之士才与你来往,怎能做出这等行径?不是跟禽兽相处相爱一样吗”天还不亮的时候,九郎便走了。
何生担心九郎不再来了,每日在家苦候,翘首盼望,目穿北斗。过了很多天九郎才又来,欢喜无限,极力邀九郎入室,两人促坐谈心,愉快畅美,心下窃喜九郎不念旧恶。天黑后,何生又抱着九郎求恳,九郎说:“你的一片亲爱之情我已经明白了,两人知已便好,又何必非要有肌肤之亲呢?”何生又求他只要一亲玉肌便好,九郎同意了。到得半夜,何生趁着九郎睡着了,便达成了多日夙愿,九郎被惊醒,披衣而起,不顾夜黑便走了。何生心下悒悒,若有所失。从此废寝忘食、日渐憔悴,每日只是让小僮守在门外,看看九郎来了没有。
一天九郎又从门前经过,小僮拉着他进到屋里,看到了憔悴已极的何生,九郎大惊,上前慰问。何生便把爱恋之情合盘托出,说到心痛外,泪水涔涔而下。九郎很感动,在他耳边说:“你的情意我早知道,只是这件事对我没有好外,对你更是有害,所以我一直不同意。你既已经用情如此之深,我还有什么可惜的呢?”何生大喜,病一下轻了几分,九郎走后,没几天病便好了。病好后九郎果然前来相会,两人缠绵缱绻。九郎对他说:“今天勉强尊从了你的意思,但是希望以后不要经常就好了。我有件事求你,能帮忙吗?”何生问什么事,九郎说:“家母患有心痛病,只有太医齐野王的先天丹可以治,你与他关系很好,帮我去求一副吧。”何生答应了,九郎走时又嘱咐一遍,怕他忘了。何生马上进城找太医要药,天黑时交给了九郎,九郎很高兴,不停道谢,何生便又要求与他亲昵。九郎说:“请不要再纠缠我了,我为你做一个媒吧,那女子比我强得千万倍呢。”何生问他是谁,九郎说:“我有一个表妹,美丽无伦,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愿做媒。”何生微笑不语,九郎便拿着药走了。
三天后九郎又来求药,何生怪他来得太迟,说话很不乐意。九郎说:“我是不忍心给你带来灾祸,这才疏远你,你不能理解,那以后就不要后悔了。”从此两人每日相会,欢爱无度。因为九郎的母亲每三天必要用一副药,齐太医觉得很奇怪,说:“吃这个药的人从来没有超过三副还不好的,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痊愈?”于是一次包了三副药给何生。又注意看何生的气色,说:“你的神色很不好,生病了吗?”便伸手给他把了把脉,大惊说:“你这是鬼脉呀,病在少阴脉,如果再不留心保养是要丧命的!”
何生回来告诉了九郎,九郎叹气:“这是良医呀,我其实是狐狸,与我来往时间长了对你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何生不信,认为他在说谎。仍然每天把药藏起来,一点点的给九郎,深怕药没了九郎就不来了。没多久何生果然生病了,请齐太医前来诊治,太医摇头说:“果然如我所言,你的魂气现在都已经散了,人力是不能治好的。”九郎前来探视,难过地说:“你不听我的话,果然到了这个地步!”没多久何生就病死了,九郎痛哭着离去了。
早先有个太史,少年时与何生一起读过书,十七岁便考了翰林。当时一个姓秦的藩王很贪暴,赂赌通朝大臣,所以没有一个人进言说他不好的。这个太史看不过,便上书弹劾他,痛陈其恶,秦藩找了个替死鬼顶罪便顺利过关。现在秦藩升为该省中丞(即巡扶),每天寻找太史的把柄。太史少年时很英勇,曾经与叛王往来,于是秦藩买通他人得到了他们以前往来书信,以此来威胁太史。太史很害怕,自杀了,他的夫人也自缢而亡。切说这太史自杀的第二天忽然醒了,说:“我是何子萧。”旁人细盘问他,他说的都是何家的事,家人这才想到原来何子萧是借尸还魂。由于谁也留不住他,他径自跑回到家中。巡抚怀疑是太史诈死,必要致之死地。派人来向他索要千两黄金(赎买那些信件),何生只得违心地答应下来,心中忧闷欲死。
忽然有人通报说九郎来了,何生很高兴地迎了进来,两人相见悲喜交集,何生又故态重萌要求九郎与他亲昵,九郎说:“你有三条命吗?”何生说:“活着太艰难了,不如死了安逸。”于是诉说了心中的愁苦,九郎仔细思索了一番,便说:“咱们还能活着相聚,是很幸运的事。你现在仍然没有妻室,前时我说的表妹美丽智慧,如果娶过来,肯定能为你分忧!”何生想先见见表妹,九郎说:“这不难,明天我要把老母接回家中,将与表妹路过此地,你假装是我结拜义兄,请我们进来歇息,我会要求你给驴子饮水,你如果看中了,就说‘驴子死了’,我就帮你做成此事。”两人计议已定,九郎便走了。
第二天中午,九郎果然跟女郎从何生门外经过,何生出门打招呼,一边与九郎谈话,一边偷着打量那女郎,只见她修眉秀目,体态曼丽,实在是仙人也比不上的美丽。九郎说渴了要茶喝,何生便请他二人进屋喝茶。九郎对表妹说:“三妹不要惊讶,这是我的结拜义兄,在他家稍微休息一下是不防的。”于是扶着她下驴进屋,又把驴子拴在门柱上。何生亲自奉茶,看着九郎说:“你前番描诉得不详尽,现在就是死我也愿意。”女子好象悟出这话是在说自己,马上站走来细声说:“我要走了”。何生向外看了一眼说:“哎呀,驴子死了!”九郎火速冲了出去,何生便抱住女郎求欢,女郎羞得满脸紫涨,想要逃走,无奈被何生抱住,便大声喊九郎,九郎不回答。女子便说:“君自有妻,为什么还要玷辱我的清白?”何生说并没有妻室,她便说:“如果你能发誓不离弃我,我就可以惟命是从。”何生忙指天发誓,女郎便依从了他。两个人事毕后,九郎笑着走了进来,女郎生气地看着他,九郎说:“他是何子萧,是个名士,现在是太史,跟我关系最好,是个可以依赖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你的长辈,想来也不会责怪我的。”到得晚上,何生邀九郎留宿,九郎坚持要走,女郎恐怕姑母怪罪,便让九郎先行去说明。过了几天,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人带着丫环来了,她的长相很象三娘,何生便叫三娘出来看一下,三娘一看,果然是母亲来了。母亲问她:“你怎么在这里呢?”三娘惭愧得说不出话,何生对着母亲叩拜,母亲笑着说:“又是九郎胡闹惹出的事!”三娘下厨做饭侍奉母亲,她母亲用完饭便走了。
何生娶得美貌妻子非常高兴,但一想到秦藩的事便又忧愁起来,心下郁郁,脸上便显露了出来。三娘便问是怎么回事,何生告诉了她。三娘笑道:“这事只要求九兄便可以解决,你烦恼什么呢?”何生问为什么,三娘说:“听说巡抚溺于声色犬马,尤其喜爱男色,这些都是九兄的长项,你便投其所好,把九兄假送给他,巡抚对你的怨恨必可消除,而且九兄也会为你报仇。”何生怕九郎不愿意去,三娘便说:“只要哀求他就可以。”
第二天九郎前来探望,何生伏在地上用肘走路迎接他,九郎大惊说:“我与兄台两世之交,只要有可以效劳的地方,赴汤蹈火也不敢推辞,你为什么行这么大的礼呢?”何生就以实相告,求九郎为他出面,九郎听后很为难,三娘便说:“我失身给了何郎,是谁促成的?如果现在何郎因此而死,我以后要怎么办呢?”九郎不得以,只好同意了。
何生心下计谋好后,便修书给交情好的王太史,把九郎送到他那里。王太史看了信,明白了何生的意思,大摆宴席款待巡抚。席中让九郎扮成女子,跳天魔舞,美色倾城、风华绝代,简直是比美女还要美艳,巡抚马上被迷住了,于是极力向王太史说,想以重金买下九郎,王太史故意沉思了很久,装做很为难的样子,才说:“这其实是何生的人,要献给巡抚大人,以求和解。”巡抚大喜,前隙顿消,马上慨然应允前事不咎。自从得到了九郎,巡抚与他形影相随,家中的十多个美貌姬妾全都抛之脑后,视如尘土。九郎每天的饮食起居豪华苑如候王,得到的赏金数以万计。半年后,巡抚病倒,九郎知道他离死不远了,便拿着得来的财物告假回家。没过几天,巡抚就死了,九郎用这些钱盖房子置办家俱古玩,买仆婢,接来母亲与何生夫妇一同生活。九郎出入,乘坐香车宝马,跟随大批的仆从,人们谁也不知道他原来是狐狸。:)
异史氏曰:上天造出男人与女人的分别,就是这样安排。同性恋并不是正道,是件恶心的事情,而且有碍常理,希望后世的人不要学他们这样,绝了这种风气。
㈡ 聊斋志异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
聊斋志异是一部小说集,不是一部小说。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㈢ 《聊斋志异》更富有现实主义色彩,还是浪漫主义色彩
聊斋志异》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三类:第一类,尖锐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类,揭露和抨击旧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三类,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当时广大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愿望和行动。当然作品中也有的地方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或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这些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观的矛盾。《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个性十分鲜明。每一篇的情节奇幻复杂,《聊斋志异》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 。
㈣ 《聊斋志异》属于什么类型小说
文言短篇小说集。
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融为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而优雅的文言风格,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㈤ 聊斋是现实主义还是魔幻主义
聊斋是披着魔幻主义的外衣写着现实主义的故事,因为聊斋当中大多数故事的原型都是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见到的,而且蒲松龄写聊斋的主要用意就是为了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所以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比喻手法,为的就是不让这些寓意可以轻易的浮在表面上,因为聊斋志异当时被设定为禁书,是不许老百姓阅读的。
作者总是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愿望寄托在文字上面,希望文字可以传承一种力量,给自己勇气和鼓励,所以聊斋志异的那些故事大多数都跟金榜题名或者是飞龙画凤有关,这就是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部怪力乱神的小说,但内在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文学。
㈥ 《聊斋志异》的风格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①
《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作品有完整的故事。作者不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发挥非凡的想象力,将狐鬼花妖人格化,把他们拉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作者还把人间、幽冥世界和仙界统一起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十分广阔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故事变幻莫测、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例如, 《促织》通过促织的得与失,反映成名一家的欢与悲。成名捉到的巨身修尾的促织被儿子弄死后,一家人陷于绝境。“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这又给成名以希望。但是得到的促织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这又使人为成名一家担心。这头促织的优劣还无法判断,必须经过实战考验。这头促织先与村中少年的“蠏壳青”斗,后又与鸡斗。在县里斗完后,又到宫中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使读者的心忽而提起来,忽而沉下去,关注着促织的胜负和成名一家的命运。
《西湖主》一开头就写燕人陈弼教在洞庭湖救了猪婆龙和一条小鱼,为下文打下伏笔。过了一年多,陈生北归,又经过洞庭,大风覆舟。陈生上岸后,见女郎射猎。驭卒告诉他:“宜即远避,犯驾当死!”陈生害怕,急忙下山,却误入西湖主宅第。公主荡秋千遗落红巾。陈生喜纳袖中,并题诗:“雅戏何人拟半仙?分明琼女散金莲。广寒队里应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一女见红巾玷染,大惊说:“汝死无所矣!”她慌慌张张地拿着红巾走了。“生心悸肌栗,恨无翅翎,惟延颈俟死”。过了好长时间,女又来,祝贺说: “子有生望矣!公主看巾三四遍,冁然无怒容”。当陈生饥焰中烧时,公主派人送来酒食。生徊徨终夜,危不自安。公主不言杀,也不言放。到斜日西转之时,女子坌息急奔而入,说:“完了!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跪请教。忽闻人语纷挐,女摇手避去。数人持索,汹汹入户。这时,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然而,一婢忽然认出陈郎,遂止持索者。返身急去。一会儿又回来说:“王妃请陈郎入。”王妃设华筵招待,并让公主与陈生成亲,至此,“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原来王妃和婢女是陈生救过的猪婆龙和小鱼。故事一波一折,扣人心弦。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塑造的一系列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或是同一类型,也人各一面,绝不雷同。如同是狐女,《婴宁》中的婴宁天真烂漫,纵情言笑;《小翠》中的小翠则与婴宁不同。“适有妇人率少女登门,自请为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小翠与公子踢布团,误中公公。“夫人往责女,女俛首微笑,以手刓床”。小翠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见之,怒甚,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不惧,亦不言。”从中可以看出小翠聪慧顽皮,颇有心计。《胡四姐》中的胡三姐狠毒害人,胡四姐心地善良。
《小谢》中的陶生在姜部郎的废宅中住。“夜将半,烛而寝。始交睫,觉人以细物穿鼻,奇痒,大嚏;但闻暗处隐隐作笑声。生不语,假寐以俟之。俄见少女以纸条捻细股,鹤行鹭伏而至”;“既寝,又穿其耳”。少者潜于脑后,交两手掩生目,瞥然去,远立以哂”。通过这样的描写,一个活泼顽皮的小谢跃然纸上。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花妖狐魅加以区别,使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绿衣人》中由蜂幻化的绿衣女“绿衣长裙”,“声细如蝇”;《阿英》中的阿英是鹦鹉精,“娇婉善言”。《香玉》中的牡丹花妖“袖裙飘拂,香风洋溢”。《苗生》中的苗生是虎精,“言噱粗豪”。“以肩承马腹而荷之,趋二十余里”,表现他力量大;“遽效作龙吟,山谷响应;又起挽仰作狮子舞”。这些都为“伏地大吼,立化为虎”作了铺垫。
(3)瑰丽多彩的环境烘托
《聊斋志异》描写景色,不只是交代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例如《婴宁》写婴宁的居住环境。“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作者用这种花香鸟语的优美环境来烘托婴宁天真活泼的性格。
《王桂庵》中孟芸娘的住所则是另一番景象。“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反映孟家清贫,另一方面烘托孟芸娘恬淡高洁的性格。当王桂庵戏言家有妻室之时,芸娘毅然投江。这时,“夜色昏蒙,惟有满江星点而已。”则烘托王桂庵“悼痛终夜”的心绪。
(4)画龙点睛的评论
《聊斋志异》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结合。书中近2/3的作品篇未缀有“异史氏”评语,类似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文字简洁,含义深刻。除对本篇故事加以评论外,有时还加以引伸,更加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聊斋志异》语言精炼,惜墨如金,既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吸收了当代口语方言。句法多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妙笔生花。但是,由于运用典故过多,给读者阅读增加了困难。从作品的语言风格来看,作者是接受了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的影响。
㈦ 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特色的短篇小说集
书中大多数作品都以狐、鬼、花、木、神等异类为题材,作者以丰富的幻想把这些幽冥世界的非现实事物,写到现实生活中来,借以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暴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它对人们的毒害,讴歌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合理的事件,往往依靠神的力量能得到合理解决,除暴安良,扬善惩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㈧ 《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参考资料:http://www.3703.com
回答者:fzhydyzd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15 20:36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简介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补、增订,年近50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12卷,近500个短篇。
《聊斋志异》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三类:第一类,尖锐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类,揭露和抨击旧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三类,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当时广大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愿望和行动。当然作品中也有的地方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或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这些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观的矛盾。《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个性十分鲜明。每一篇的情节奇幻复杂,《聊斋志异》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
㈨ 聊斋志异的有关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蒲松龄(公元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人。蒲松龄从小有文才,可惜年长后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在家中教书为业,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76岁过世,所著有《文集》4卷,《诗集》6卷,《聊斋志异》8卷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它们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他的花妖狐魅大多秉具人情,和霭可亲;但又行动鹘突,擅长形变,并非常人。这种因素促使作品想像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以婴宁为例,真个是她到那里,笑声就跟到那里。作者在描写花妖狐魅所幻化的人物时,常能掌握妖魅原型的特点,也有助于人物的个性化。如《绿衣女》中写绿衣女是“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其声娇细,活画出一个绿蜂幻化的女子形象。
故事情节倏忽变化、离奇曲折,也是《聊斋志异》的突出成就。《聊斋志异》虽基本上是传记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的曲折有味,以紧紧吸引读者。
《聊斋志异》还善于描写景色,不只画面鲜明,而且常常造成一种气氛、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聊斋志异》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聊斋志异》刻画人物注意个性和细节的描述;安排情节注意故事的曲折有味,文章的波澜起伏,语言的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