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明镜台耿龙祥
⑴ 为什么说"百花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小阳春
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1956年以后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类似于苏联文学的“解冻”,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丰收,形成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短暂的“百花时代”,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作品,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邓友梅的《在悬崖边上》鼓舞了一批来自“五四”新闻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如周作人沈从文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创作,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文艺理论和批判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新气象,如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与人学”》。
⑵ 百花文学的作品影响
《在桥梁工地上》。当时主持这份杂志编务的副主编秦兆阳在“编者按”和本期“编者的话”中,给予很高评价,说“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像侦察兵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的作品,已经很久了。后来,这份杂志又刊发同一作者的在文学界有更大反响的特写《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学》还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注:小说原稿经秦兆阳作了修改,发表时,篇名也由《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文革”后王蒙的选集、文集,这一短篇由作者恢复为原篇名。小说修改的具体情况,参见《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发了在《文汇报》、《文艺学习》等报刊上的热烈争论。在此前后,短篇小说《办公厅主任》(李易)、《田野落霞》、《西苑草》(刘绍棠),《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篷帆》(李准)、《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阳)、《入党》、《明镜台》(耿龙祥)、《美丽》(丰村)、《红豆》(宗璞)、《改选》(李国文)、《小巷深处》(陆文夫);特写《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爬在旗杆上的人》(耿简,即柳溪)、《马端的堕落》(荔青);诗《一个和八个》(郭小川未公开发表)、《草木篇》(流沙河)、《贾桂香》(邵燕祥);以及话剧(岳野的《同甘共苦》)、杂文等。他们在革命中获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的承诺,但他们逐渐看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新的思想形态与社会制度中发现裂痕。他们从前辈作家那里继续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并从苏联的同行那里接过“写真实”、“干预生活”的口号。他们的这些创作,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要求创作加强其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这些质疑和批评现状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唤当代已经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识。另一种趋向,则在要求文学向“艺术”的回归,清理加在它身上过多的社会政治的负累。后一种趋向,在内容上多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这两种看起来正相反对的趋向,事实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为关联的。社会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其实是事情的两面。而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础。
⑶ 百花运动是什么越具体越好!
中国的百花运动,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政治运动
受过“五四”洗礼的中国文艺界,历来有成为时代号角和鼓手的使命感,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再次激发出文艺家们的政治热情,他们希望成就文学艺术上的一番事业。中共知识分子会议鼓舞了他们,苏联“解冻文学”思潮的兴起,也激发了中国作家。他们开始对文艺界的沉闷和文艺的萧条公开表达不满。
这时为了鼓励 中国文化建设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⑷ 简述百花文学的特征
百花文学就是百花齐放的意思,百花文学里有好多题材的文学。
⑸ 什么叫 百花文学。
1956年左右毛主席提出在文学创作领域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这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就被称为百花文学。
网络上应该很详细,网络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