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港文学短篇小说
Ⅰ 赵小琪的作品发表简介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
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
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
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
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
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
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
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
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
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
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
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
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
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
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
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
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
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
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
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
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
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
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
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
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
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
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
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
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
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
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
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
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
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
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
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
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
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
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
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
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
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
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
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
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
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
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
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
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
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
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
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
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
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
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2010.3(cssci期刊)
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2010.5(cssci期刊)
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
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
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
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
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
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
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
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
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
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
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
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
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
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
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
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
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
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
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
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
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
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
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
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
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
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
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
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
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
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
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
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
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
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
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
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
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
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
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
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
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
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
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
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
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
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
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
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
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
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
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
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
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
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
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
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
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
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
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
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
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
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
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
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
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
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Ⅱ 谁还记得姬晓苔
是姬小苔吧.
姬小苔,这位在九○年代享有盛名的小说家,《台湾新文学概观》认为她「具有独特的描写观点与审美情趣」。
她的作品风行海内外,特别在大陆,二○○一年出版的《台湾文学》(万卷楼图书公司)指出九○年代,大陆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港台言情小说的总印数一千八百多万册印数最大的前三名为:琼瑶、岑凯伦与姬小苔。
二○○三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由副校长季羡林领衔主编了一套「人文教育通用教材」其中《台港文学》确定了台湾主要文学家,台湾小说家共有五十余位,姬小苔也与赖和、种肇政、陈映真、古龙、高阳、朱西宁、王文兴、黄凡等人并列。
代表作有:<且伴蔷薇><爱情游戏><野百合><枫若犹红><胜利女神>.
已封笔多年,现在据说已结婚生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上海媳妇!
Ⅲ 字数少的当代短篇小说经典
欧美经典:
1《疾病解说者》
2《十一种孤独》看过之后,慢慢深思
3《宇宙奇趣》,《意大利童话集》同一作者
4 《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是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短篇小说大师!他从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简单寻常的事件出发展开叙述,其中每一个词都在悄然扭转表面上的正常,渐渐抵达一个完全超出预料的情境!《万火归一》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八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是传世名篇。他优雅细密、玄妙迷人的文字能像上帝的手一样翻云覆雨,复制人类感觉与意识的质地,将你带入一个时空交错,如梦似幻的世界。
中国现代:
1《剪辑错了的故事》
是茹志鹃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写的短篇小说,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把现实和历史加以对照,揭露了极“左”思潮泛滥时期造成的虚假浮夸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那山那人那狗
3《十八岁出门远行》
是余华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1987年第1期的《北京文学》上。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表达了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的道理
Ⅳ 台港文学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纪弦、余光中、痖弦、郑愁予、白先勇、於梨华等。
1、纪弦:《纪弦诗论》《夜记》《一封信》《纪弦论现代诗》等。
2、余光中:《余光中经典》《乡愁》《石器时代》《歌》《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等。
3、白先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国葬》《花桥荣记》《冬夜》《孤恋花》等。
4、痖弦:《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5、於梨华:《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说》等。
(4)当代台港文学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台湾当代文学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现代台湾文学,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始终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日本占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日本侵占台湾以后,台湾同胞进行了连绵不断的英勇的武装反抗,但都失败了。台湾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寻找前进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正在寻找前进道路的台湾知识分子以新的启示和鼓舞,使他们认识到,“必须从新文化运动着手,以提高民族意识,改革社会风气,做为争取自由,反对日阀专制统治的凭借”(钟肇政语)。
1919年,留学日本东京的台湾青年组织了“声应会”,1920年“声应会”改组为“启蒙会”;接着又成立了“台湾新民会”,创刊<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湾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在本岛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标志着当地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以政治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他们举办文化讲演会、讲习会,设立读报所,传播科学民主思想,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工农运动也开始蓬勃兴起。
1925年,继台湾“蔗农组合”成立之后,各地纷纷成立“农民组合”,并进一步联合组成台湾农民联合会,与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掠夺进行抗争。
1926年,台北机器工会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几十个工会,并在1927年掀起了全岛性的罢工风潮。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一翼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滋养下,应运而生。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时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时期;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的沉寂时期。
Ⅳ 林明谦的挂钟、小羊与父亲(短篇小说)
挂钟、小羊与父亲(1)
林明谦(台湾)
一
小羊,你听得见我么?
一切都必须从这里开始,我亲爱的小羊。让我更准确一点,先把颤抖的手停下来,从这句话开始,我知道这里是起点。除了这里,其他什么都不是。
小羊,你听得见我么?
该死的手仍然抖个不停,我几乎要疑心是我眼花了。站在街角,稍微探出头就可以看见我们的家。透过窗台的栏杆,垂着一株半死不活的植物,叶面腐黑,看着有点恶心,我从来没认真仔细地看过它一眼,更不知道这株植物的名字了。是的,我不知道。很多事都还来不及知道。穿过纱窗透过十字纹的玻璃,橙黄色的灯光温暖地亮着。那是召唤我回去的魔咒。但是我跑出来了,经过隔壁门口的时候还被盆栽绊了一跤。必定是太急了。胸口像快报废的鼓风炉一般,发出惊人的噪声,我大口地喘着气。
“朋友,来支烟?”
街角的小钢珠店门口蹲着一个穿花衬衫的男人,手举得老高。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退了两步定下神来看,他的指间夹着一支香烟。我接过来,怎么也凑不上打火机。他拿过去点着后,塞在我嘴里。
“被狗追么?还是被人砍?”
一个砍击的手势。
我调匀了呼吸,回头又望了望我们的家,仿佛看到小羊你的脸贴在窗子上。我告诉我自己,不应该看见的。隔了这么远,这不合理。可是我好像看见了。那是你的脸。小羊,你的脸。我惟一不会错认的。
下定了决心,我对花衬衫的男人说:
“没事,我该回家了。谢谢你的烟。”
再度拔足狂奔,往远离我们家的方向奔去。忘了看清楚给我烟的男人的脸,像我每回都忘了看那株腐黑的植物一样。
小羊,再见了,虽然我知道你因为发着高烧正需要人照顾。冰箱里只剩下一包过期的锅烧面、半盒方糖、两大罐鲜乳。水壶里没有水了(难道我们已经生饮了好几天的自来水?),衣服两个星期没洗(房东不让我们用洗衣机、烘干机),明天轮我倒垃圾……再见了。
考虑了很久,摩托车还是决定留给你用,钥匙挂在门板的钩子上。我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会,看看你在床上的白净的脸,走过去把桌面收拾干净,药包摆在更显眼的位置。皮夹里还有两千多块,我揣了一把零钱在裤袋里,其余统统掏出来和药摆在一起,像是要让你搭配着全部吞服下去。
“你听得见我么?小羊。”
再低低地唤了一声,幻想着也许你会像以前那样,突然,像梦抛锚了一般就惊醒过来,只因我可能短暂地离开床,喝口水或是上厕所之类的。你一醒过来.发觉我没有躺在身旁,立刻就会惊慌地问:
“阿非,你怎么不见了?”
“我在厕所。”
可能正坐在马桶上看着几天前的报纸,政治与国际要闻版。刚买回来的报纸我们只看体育、影剧和休闲版。“总统”从美国回来了,什么时候去的呢?你听见我的声音,确定了我还在这个房间里之后,一定又会接着一句我们都熟悉的、甜蜜的召唤,然后才又迷糊地睡去。
“快点回来哦。”
但是现在你听不见我了。医生说,吃了药会很困,骑车或开车都要小心。你果然说不上几句话便开始语意含混,大概会睡到明天早上,而我现在就要走了。小心翼翼、放轻手脚地打开又关上房间的门。打开大门和铁栅门,深呼吸了一口气之后,关上。一直跑了老远喘不过气了才停下来。一切就这么发生,小羊,没有预谋,只是我必须走。
拨了通电话给阿早,他很够意思地说半小时后来接我。还没到十二点,几个菲律宾人或泰国人在偷回收车里的旧衣服。我走过去咳嗽了一声,他们瞬间四散逃开,然后在对街会合流连着不走。我猜他们正在叽咕我大概会马上走开,于是我索性爬上回收车顶上,躺着等阿早来。我不知道为什么要阻止这些人偷衣服,也许他们是偷,也许他们需要,谁知道呢?我不知道,但是我不爱看有人当着我的面偷东西。
终于是逃走了。
挂钟、小羊与父亲(2)
这是我这个月第二次从某个地方逃走。上个星期日,我一个人搭火车去疗养院看爷爷。他耳朵有点失聪,而且事实上已经不认得我了,用塑胶汤匙边喂他吃麦片粥,边向他大声地解释我的近况。几乎都是用吼的,他若有似无地点点头,接着神情惊惶地左右张望,然后极细声地告诉我:
“我儿子昨天来看我。”
“爷爷,他没有来,不可能的事。”
他用力地扯我的手。看起来很干燥脆弱的手原来还可以发出这么大的力量。
“他带两把刀来看我,一把藏在袖子里面,另一把藏在袜子里面,用裤管盖着,以为我看不见……我们坐在外面的椅子上讲话,我一直盯着他让他没有机会下手,他很生气,就一直骂我……后来,他忍不住了,趁别人没注意的时候拔出刀子刺我,被我假装弯腰躲过去,他愈来愈生气,抓住刚好在一旁散步的一条黑狗,割断它的喉咙,让血到处乱喷。”
“你看错了。”
“我儿子要来杀我。”
接着便抽抽噎噎地流下眼泪,用衣服胡乱地擦着。
“救命啊,好心的年轻人。我儿子要来杀我。”
“爷爷!我是阿非啊!你不认识我了么?我是你孙子啊!”
他显然一句也没听进去,还是径自掉眼泪。气不过他整天幻想这些无聊事,我又在他的耳朵旁边吼道:
“没有人要杀你!爷爷!下礼拜再来看你!早点休息!”
说完就头也没回地跑出了疗养院。
阿早来了。摩托车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
“跟妞吵架了么?”
不敢告诉他我把病奄奄的小羊丢下跑出来的事,讪讪地笑了笑。
“走,我陪你去洗三温暖。”
挂钟极简史
在计时工具的发明史上,有两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点。首先是大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的机械式时钟的发明。当时因为对齿轮擒纵器(verge&foliotescapement)的运作原理有了决定性的改良,时钟制造人开始设计机械时钟,形形色色的日晷仪、沙漏开始隐身于收藏品的行列。
其次则是钟摆原理的发现。著名的意大利绘画、雕塑、建筑家达芬奇(LeonardodaVinci’s)的这个大发现,启发了荷兰数学家ChristiaanHuygens和当时相当显赫闻名的时钟制造人Salomon
Coster。他们两人于一六五七年联手将此一原理运用于实际的时钟制造技术,获得非凡的成功。而这个成果也于十七世纪中叶迅速地散播至欧洲各地,其中以英国所受的影响最为深远。
早期的直立式长木箱挂钟(LongcaseClock)便是源自英国。木箱出自保护和隐藏钟摆的概念而诞生。初始的时候木箱表面绝大多数是素面、黑色的设计,主要的原因大约是基于清教徒主义特有的压抑式美学。后来,随着时代演进,因钟面的彩纹图饰、木箱造型的立体雕刻之美感追求以及哥特式的装饰风格的影响,挂钟的外貌有了极鲜活的演化。
——DerekRoberts
ACollector’sGuidetoClocks
在这篇小说中,我所谓的挂钟其实应该是一种被称为“维也纳风格”的壁式挂钟。因为这个名词相当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所以有必要先解释清楚。
所谓的维也纳风格,大抵上可以标帜着一股将挂钟之木制外箱正面覆以玻璃,以使隐藏在内的黄铜制钟摆锤能够一目了然的设计风潮。当然并非所有的此类挂钟都集中于维也纳制造。
二
到一个没有熟人的城市念书,原因是为了恨父亲。
即使又过了这么多年,父亲和他那只硕大的挂钟,仍然执拗地盘踞在我的记忆之中,仿佛注定了要一辈子如影随形地追逐我的两个幽魂。大得近乎碍眼的挂钟不但在父亲的小阁楼里经年累月地伫立下去,也在我仅有两个拳头大,塞满了情欲、好奇心和莫名所以的叛逆的大脑中硬是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
父亲在五十岁那年,没有跟任何人商议,在毫无预示的情形下便向老爹口头表示要退休。老爹是母亲的一个远房亲戚,当即转告了母亲。虽然说,母亲是全功能马桶与进口洗洁剂的直销商,而且业绩相当可观,家里并不仰仗父亲那份少得可怜的薪水过日子,但是这种举动仍旧让其实已经不怎么关心他的家人感到愤怒。他第二天就没去上班了,收拾了一些穿惯的衣物,要求我帮他将一张旧床和挂钟搬挪到阁楼上,这等于正式向家人宣告他将和母亲分房而居。
全文太长了,看这个链接
http://www.qing.com/files/article/html/26/26591/
挂钟、小羊与父亲(1) 挂钟、小羊与父亲(2)
挂钟、小羊与父亲(3) 挂钟、小羊与父亲(4)
挂钟、小羊与父亲(5) 挂钟、小羊与父亲(6)
挂钟、小羊与父亲(7) 挂钟、小羊与父亲(8)
Ⅵ 现代台港文学著名作家有
深雪 第八号当铺 ,倪匡 卫斯理系列 ,李碧华 胭脂扣 ,亦舒 喜宝等(其作品深深影响我的人生观)
三毛 闹学记 ,金庸( 除碧血剑外作品) ,古龙 圆月弯刀, 梁羽生 云海玉弓缘(结局哭死), 梁凤仪 花帜,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这个老头很犀利),
李敖 传统下的独白, 林夕 我所爱的香港(大才子不解释)
Ⅶ 短篇小说的当代短篇小说
当代短篇小说以刘心武《班主任》开反思先河为发端,成为当代文学极其重要的一种创作体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国文的《月蚀》则使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大幅提升,一时间短篇小说的影响里甚至超过长篇,王蒙、铁凝、张贤亮、张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说名家涉足短篇创作,诞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繁花似锦,其中以王阿成、陈村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新结构主义等作家,成为短篇创作主流,世纪之交短篇小说作为主流文学渗入网络时代的轻骑兵,最先得到网络读者群的接受,在传统期刊发表的优秀短篇如贾平凹《废都》(短篇,与其长篇小说《废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伟《我脑有病》、王安忆《月色撩人》等被网络版《建国后小说999篇》以及《当代优秀小说选》等网友自编集收录、传播,并获得超过传统期刊效应的广泛影响,这使得以前对网络不屑一顾的纯文学队伍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传播和影响能力,众多传统媒介作家开始进入了期刊、网络的双轨创作并因此获得成功。
Ⅷ 当代港台武侠小说的文学成就以及传播方式
近几十年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港台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50年代中后期金庸的出现。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这副对联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在19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是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时间错乱的硬伤!可能与其作品在《明报》连载有关。只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天马行空的进行。到后来造成无法更改的错误,例如:《射雕》中黄蓉出生后,梅、陈二人偷《九阴真经》叛变出桃花岛。曲灵风被断腿后在牛家村作贼时,郭靖与杨康的爹还不认识。那岂不是黄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恋,还喊什么靖哥哥,装年轻吗?后来金在修订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主要作品时,也承认这一硬伤,除此之外上再无大错。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仙鹤神针》、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19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首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 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火红了十年后,古龙1975年以后的作品每况愈下,也许是被称为每部作品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女主人公和无数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过《护花铃》等他的半部作品后,深深地理解在后期他江郎才尽后酗酒的痛苦。从一个构思或几千字的开头就可以换来巨额的金钱和合同,到后期读者逐渐冷落、出版商追稿时的无情。英年早逝也许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结局。19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目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其新作《边荒传说》。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着挨扁吧!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量太监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备与梁、金、古、黄比肩潜力的也就仅仅几位。其他如老猪的《紫川》(军事历史小说)(确切的说,紫川是部大杂烩,并非严格意义的架空历史),贾羽的《入世龙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错。具有潜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错,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那应该划入另一个讨论的课题。现代武侠小说是纸上武侠的新阶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参考:http://ke..com/view/2629.htm?fr=aladdin
Ⅸ 《最映话》的投稿方法
小小说投稿邮箱: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email protected]
《作家天地·幽默大王》张桂生 [email protected]
《微型小说》[email protected]
《当代文苑》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安文学》(临湘)葛取兵/[email protected]
《小小说月刊.故事版》[email protected]
《小小说月刊》050000 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市庄路66号
[email protected]
《意林》[email protected]
《当代文学选萃》 [email protected]
《北京小小说》[email protected]
《台港文学选刊》[email protected]
《微型小说》 [email protected]
《小小说月刊》 [email protected]
《短篇小说》 [email protected]
《短小说》 [email protected]
《文艺生活》 [email protected]
《短小说》 [email protected]
《佛山文艺》 [email protected]
《江门文艺》 [email protected]
《小说月刊》 [email protected]
《春风·迷你小说》[email protected]
《当代文苑》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安文学》(临湘)葛取兵/[email protected]
《小小说月刊.故事版》[email protected]
Ⅹ 台港文学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台湾的有:
赖和《斗热闹》《惹事》《不如意的过年》《蛇先生》《流离曲》《生与死》《南国哀歌》
杨逵:《送报夫》《泥娃娃》《父与子》《牛犁分家》
钟理和:《夹竹桃》《原乡人》《书简》
吴浊流:《亚西亚的孤儿》《波兹坦科长》
钟肇政:《婚后》《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鲁冰花》《大坝》
林海音:《晓云》《城南旧事》《冬青树》
聂华苓:《桑青和桃红》《珊珊,你在哪里?》《千山外、水长流》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梦回清河》《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
白先勇:《台北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玉卿嫂》
琼瑶:《窗外》《烟雨蒙蒙》《在水一方》《菟丝花》《几度夕阳红》《一帘幽梦》
琦君;《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说童年》《烟愁》《细雨灯花落》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梦里花落知多少》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天国的夜市》《与永恒拔河》(都是诗集,作品比如乡愁,长城谣)
席慕容:《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画出心中的彩虹》
洛夫:《灵河》《时间之伤》《无岸之河》
罗门:曙光,第九日的底流,死亡之塔,旷野。。。
郑愁予:《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
杨牧:《花季》《水之湄》《北斗行》
其他诗人:纪弦,羊令野,商禽,叶维廉,白萩,痖弦
至于香港啊,小说家倒是有很多。
武侠五大宗师:
金庸,《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古龙,《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其他有《三少爷的剑》《武林外史》《浣花洗剑录》《萧十一郎》《绝代双骄》《流星·蝴蝶·剑》
梁羽生,《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龙虎斗京华》
温瑞安,《神相李布衣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四大名捕系列》
黄易,《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寻秦记》《大剑师传奇》
科幻类的有倪匡,《卫斯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