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沙特的短篇小说墙是一篇重要的

沙特的短篇小说墙是一篇重要的

发布时间: 2022-08-02 09:38:19

❶ 萨特有一篇关于存在主义的文章<什么是写作>,谁有啊~~~

恶心》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总结并体现了萨特的生活和思想,因而是作家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短小精干但思想上极有挑战意味的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是一个孤独的学者,他为了撰写一个18世纪默默无闻但令人难以捉摸的贵族的传记,来到了凄凉的布威尔城。洛根丁对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发现引发了一场生存危机,于是他决定以小说写作来逃避这场危机。他要写一部小说去深深触动读者,迫使他们去获取他自己已经取得的解脱意识。�

《恶心》很可能就是洛根丁期望写成的那部书。这就使作品成了一部自我创造的小说,一部叙述自己的诞生、颂扬艺术的威力并补偿生存之平庸的小说。正是萨特后来对这种可能性的蔑视,才使他在50年代否定自己的早期作品,并完全放弃了小说的创作。当萨特30多岁还是位不知名的哲学教师时,就写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小说,对读者在个人与社会的本质问题上的自我陶醉提出了怀疑。萨特几年间辛勤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墙》于1939年出版。作为短篇小说集标题的《墙》这篇小说,以西班牙内战期间一名等候处决的共和派死囚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成,它是许多同类小说中的典型:将某个单个的人置于一个摧毁其坚定信念的环境之中。小说集的另一个出色的中篇小说《领袖的童年》,纵览了一个伪善者的一生,描写他如何由一个年轻时的恶棍变成了一个暴戾的显贵人物。

�继《墙》受到普遍好评之后,萨特又雄心勃勃地开始创作另一部关于自由的小说,并准备以《路西弗》为标题。后来发展成一部系列小说,取名为《自由之路》。萨特计划在1945年至1949年间完成的这个四部曲,实际上只完成了前三部,此后便放弃了小说创作。书中的主人公哲学教授玛第厄·特拉吕被认为是洛根丁的延伸,他由热衷于艺术上的解脱,继而发展到积极地投身于现实世界,以社会责任为己任。《自由之路》的第一部《理性时代》(1945),通过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的精神状态,但重点却描绘玛第厄和他的情妇玛赛儿如何支配他们的自由:她是否应当流产,他是否要与她结婚。�

三部曲的第二部《延缓》(1945)又增加了一些人物,包括一些历史人物如张伯伦、达拉第和希特勒等。这一部在技巧上更富有创造性,全书共8章,给人们描绘了一幅1938年9月里一共8天时间内法国全貌的绝妙图画。小说通过一系列突然的时间转换和同时发生的事件,展示了一个与未来割断联系并因此而迷茫不安的社会。

在不很成功的续集《心灵之死》(1949)里,各种各样的人物都经历了1940年6月的战争大灾难。与此同时,萨特小说中明显的政治和哲学色彩变得越来越重。后来,他决定用比文学创作更直接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哲学和政治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萨特影响很大,改变了他对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看法。战争使他认识到,写作是一项社会活动;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个以写作实现团结目的的机会。萨特作为剧作家是从德国战俘营中开始的,当时他创作并演出了描写秘密抵抗力量的剧本《巴理奥纳》(1940)。

获释后,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萨特写了许多剧本,展现了处在危险环境中的人——正如当时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法国人民一样,他们需要理智地去实现自由。《苍蝇》(1943)再现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主人公俄瑞斯忒斯对是否应向埃癸斯托斯复仇而犹豫不决。埃癸斯托斯曾谋杀了主人公的父亲阿伽门农国王,篡夺了王位,而今正厚颜无耻地躺在死去国王的床上和俄瑞斯忒斯的母亲同床。《苍蝇》虽然通过了德国的检查,但对法国的观众来讲,这部剧很明显是作家向他们发出的号召,唤醒人们为摆脱外强奴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萨特在德国占领时的另一部剧作《间隔》(1944),是他最杰出也是上演次数最多的剧本。剧中故事发生在地狱一个幽僻的房间里,三个人物开始接受惩罚——无休无止没有尽头的惩罚,每一个人竭力从精神上折磨另外两个人,反过来每个人又受他人的折磨。正如其中一个人在少有的清醒时刻所说,“他人,就是地狱。”他们三人堕入萨特式的地狱都是罪有应得,因为当他们可以选择实际上是个人生活的行为时,都选择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

即使在萨特放弃小说创作后,剧院仍十分理解他的关于作家是社会代言人的思想,尽管他此后的作品没有一部能取得《苍蝇》或《间隔》那样的成功。其后的10年间,萨特继续利用戏剧来传播他的思想。例如《毕恭毕敬的妓女》(1946)就是一出攻击美国阶级和种族偏见的通俗剧。

萨特自己最喜爱的剧本《魔鬼与上帝》(1951),或许也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最成功的尝试,该剧以宗教改革中的德国为背景,对创造人类自己的生命、满足历史需求的必要性进行了详尽考察。萨特曾说,他最初创作《阿尔托纳的死囚》(1959)的目的,是为了抗议法国军队对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的迫害;然而后来他却把该剧的场景安置在战后的德国,在分析纳粹暴行和罪责的过程中,更全面地探讨了本世纪各种暴力的责任和实质。�

萨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和戏剧通常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哲学。但他也直接致力于他曾正式受教育的这一学科——哲学。《存在与虚无》(1943)是萨特对形式哲学的主要贡献,虽然它是现象学理论,是埃德蒙·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的翻版。

《存在与虚无》论述了最重要的存在主义概念,如偶然性、意识和虚无等,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尽管萨特写这部著作时,法国正处于德国占领的最阴暗时期,但他仍大胆地宣称,通过不同于自在的存在这种非意识状态的自为的存在,人们能获得绝对的自由。

萨特的个人不只对自己负责,而且还要对整个世界负责,正如存在主义对责任的解释所说,“责任是作为一个事件或一个客体的无可争议的创作者的意识”。或许由于这部哲学著作的冗长与深奥,萨特开始被视为圣人,信仰者、反对者以及好奇者也纷至沓来。萨特曾试图通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一文来驳斥其他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实际上,这篇文章是他于1945年为论证和普及他的哲学思想在巴黎所作的一次演讲。�

萨特的第二部主要哲学著作是《辩证理性批判》,其中第一部分《实用整体理论》(1960)构思于阿尔及利亚战争进入高潮期间,目的是通过结合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阐述其可行性。萨特将其描述为通向整体意识、并把自我作为一个个体和历史的瞬间体现来进行整体理解的惟一方法。萨特没能完成他计划中的《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二部分,但在创作生涯的最后几年中,他仍致力于研究该书阐述的心理和历史传记这一学科理论。

萨特因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古斯塔夫·福楼拜有相似之处而对他深感兴趣,当然他也对其中许多相似点不屑一顾。由于失明,萨特没能完成《家中白痴——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57)》(1971—1972),然而这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心理人类学进行探讨的辉煌巨著,它详尽阐述了这位资产阶级作家和有关他所处时代的各个方面。

《家中白痴》虽然是萨特最后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却不是他传记创作中的惟一作品。在《波德莱尔》(1947)这部专著中,萨特论述了另外一位陷于自我陶醉的法国作家,由于对母爱的失望,他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圣·谢奈:丑角和殉道者》(1952)将当代作家和罪犯让·谢奈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英雄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作为挣脱企图使他成为牺牲品的社会的一种行为,谢奈有意识地去塑造自己。

尽管如此,萨特以自己、或者说以一个12岁就开始写作的童年作家为主人公的传记,仍然是他最受欢迎、最受推崇的传记作品。《词语》一书是萨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丰富而动人的回忆。同时,这部传记也是对自己的伪善和资产阶级虚伪本质的深刻揭露。萨特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做出了当一个崇拜词语的作家的选择,然而到1964年,他又放弃了这种选择。尚未完全摆脱抒情笔调的《词语》,可以说是萨特的告别文坛之作,但恰恰是这部著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实在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十分恰当。�

1945年10月,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标志着他从此选择论战而脱离了富于想像力的写作。在《现代》创刊号上,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实质上是主张文学是社会活动的宣言。在这篇文章以及陆续在该刊物上发表的、后来收入10卷本《境遇》(1947—1976)的文章中,萨特宣称作家的责任在于塑造世界,使自己与其他诸如伏尔泰、爱弥尔·左拉一样的社会活动家站在一起,反对像福楼拜之类一生对欺压现象无动于衷的人。

他在此后几期杂志上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47年发表的《什么是文学?》(曾在《境遇》第二卷里再版),萨特论证了散文较之诗歌而具有的优越性,并提倡一种对作者与读者皆属自由行为的实用文学。萨特在他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利用《现代》杂志及其他刊物,有时甚至在城市街头,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非正义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早在瑞典文学院试图将萨特归属于它可以授奖的一个领域以前,萨特就已经被奉为存在主义的崇拜偶像了。然而萨特对自己的不断变换,对无数次地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却自得其乐。作为一个固执、有时甚至是执拗不已、同时又才华横溢、精力充沛的人,萨特常常使自己与西方中产阶级传统的自满自足势不两立,但他的倾向性是极为审慎的。除了在小说、戏剧、传记和哲学方面富于创造性的著作之外,这位当代最卓越的怪杰,还将以他辉煌业绩之广泛以及他为自己创建的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而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11465731

❷ 《墙上的斑点》想说明什么~

《墙上的斑点》(以下简称《墙》)是伍尔夫早期的一篇意识流小说,虽为早期作品,其中所体现的意识流技巧已很全面。现试析如下: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伍尔夫认为,真实是客观的。不过,对于相同的客观真实,人们的感受却不相同。小说家应该抓住的重要因素是人性,是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她说:“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学作品就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在《墙》这篇小说中,就很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我”看到墙上的斑点时,思绪像开闸的潮水一般汹涌而出,首先回忆起当时炉子里生着火,由火又联想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起红色骑士潮水般涌来,当幻觉被打断时,“我”又感叹起人的思维特性来。接着猜想这个斑点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由钉子联想起挂贵妇人肖像,由此又想到赝品,想到以前的房客的习惯。面对着斑点“我”弄不清它到底是什么,由此又感叹起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和人类的无知来,一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引出一连串的物象:罐子、猫和老鼠、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奔马的尾巴等等,林林总总,不惜笔墨,犹如万花筒般的幻想、想象、联想等思绪纷至沓来。引起主人公思绪蜂拥而至的“墙上的斑点”只是诱发人意识活动的客观事物,但这个客观事物并未构成人物意识活动的主干部分。“斑点”一经出现,很快就被人物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无规则的意识活动所湮没,被万花筒一般的人物回忆和亿万个意识活动的尘埃所取代,留给读者的是五彩缤纷、点点闪烁的意识火花,这些诱发物无关紧要,只是“我”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重要的是人物丰富朦胧的心理感受、动荡飘忽的思絮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再现。
2.内心独白的手法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分析起来,这一概念可分解为“内心”“独”“白”三层意思:内心即默然无声,持续不断的无声语言或心理意识活动;“独”则单独一人,寂静的心理空间;“白”即表白,依赖语言。概括起来,“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一切皆由人物的意识来展现,使读者感到真切、深刻,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比较伍尔夫不同时期的作品,即可看出其差异性。在小说《黑夜与白天》中,作者犹如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控制一切,由她介绍人物的思想感情,编串故事情节,不让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深埋在内心的隐秘活动如实地、自发地表露出来。也就是说,那些心理活动是经过作家整理的,不是生活中原生态的心理活动。但《墙》这篇小说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思想过程,这里除了主人公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时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时间:“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的时间”之后,我们便进入她的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漫无边际、复杂纷呈的意识之中,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思绪,一会儿批评“我们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一会儿感慨“哎!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正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一会儿又发出疑问:“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等等,完全是一个人活生生的心灵写照。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正常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在《墙》这篇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状态。小说从“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开始想到“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到红色骑士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斑点的出现,将主人公的思绪暂时拉回到现实中来,但她很快又想到“幻觉,是孩童时期产生的”,在感慨人的生活的偶然性时,思维又跳跃到“来世”。当责备自己不是一个警惕心高的管家时,因为壁炉上有尘土却想到了古代的特洛伊城被尘土埋了三层……在小说的结构上,“那个斑点”几次将主人公拉回到现实中来,其结果只是让她的思想骏马向更远方驰骋,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跳跃,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
以上谈到的是伍尔夫在《墙》这篇小说中使用的三种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除此之外,这篇作品还有其独特的魅力。
文章首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主人公在茶余饭后偶见墙上的斑点,其思绪纷繁却不杂乱,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具体地说就是以“斑点”为圆心,以“三次”思绪为圆周而展开的一个丰富、异彩纷呈的意识世界。比如当她第一次看到斑点后,她由此想到人们的思想多么容易集中到新的事物上去。当她第二次看到斑点时,她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进而想到人生的神秘,从人生的光阴如梭想到来世的壮丽辉煌。到第三次时,她由这个斑点可能是没有清扫掉的夏日玫瑰的落叶,想到自己不是个负责的主妇,接着又想到壁炉台上的灰尘,想到可以将特洛伊城埋三层,然后想起莎士比亚,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行为规范,男权主义,还想到知识与知识分子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由此可见,伍尔夫在此表现的既不是传统小说中的合理性、合乎逻辑的内心思考,也不是许多意识流小说中的不合理、荒谬至极的意识流动,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意识里,伍尔夫让她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真正存在时刻(moments of being)。
从《墙》中我们还看到,尽管主人公进行思想活动,伍尔夫却没有使用深奥晦涩的抽象语言,而是使用了生动如画的描绘性语言。比如她将人生比作经五十英里的时速被风吹过管道,落到另一端,由于速度太快,头上一个发卡都不剩;或比作一丝不挂地被发射到上帝脚下,以此象征人生匆匆,转瞬百年。当她想到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时,她说:“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巢上空盘旋……”优美的画面将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伍尔夫使用形象的语言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的,因为意识流其实是描写人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流动,意识处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感觉或直觉,不过她并未停留在个别与具体的事物上,她以一个斑点开始,逐渐上升到某个抽象概念后又用具体形象对它加以图解。
综上所述,在《墙》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伍尔夫运用圆熟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也看到了她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不仅使她走到了时代文学的前列,而且给了她的精神追求以合适的表现空间,这就是《墙上的斑点》给我们的启示。

希望能帮到你

❸ 萨特和波伏娃的介绍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

(3)沙特的短篇小说墙是一篇重要的扩展阅读

萨特晚年:1974年萨特的左眼实际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时就已瞎了),高血压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减为不到半英里。由于丧失了写作能力,他说:“我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在他最后的几个月中,他表现出一生难得的平静,并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

他令人惊奇地同许多保守分子一起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支持美国抵制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

❹ 萨特的简介是什么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生平: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获博士学位;1933一1935年赴德国留学;1934—1939年任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参军作战被德军俘获。曾来北京参加过世界和平理事会;苏共二十大和匈牙利事件后退党。他反对美国侵越战争,曾任罗素发起组织的民间审判战争罪行委员会的副主席,1964年拒绝接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积极支持1968年5月的法国学生造反运动;1980年4月逝世,约六万人自动参加他的葬礼。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在印度死于热病。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❺ 米克沙特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米克沙特,1847年1月16日生于努格拉特州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法学院攻读。他毕业后当过短期的小官吏,不久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塞格德日报》、《佩斯新闻报》担任编辑。

1881~1882年,米克沙特相继发表短篇小说集:《斯洛伐克乡亲》(1881)和《善良的波洛茨人》(1882)都是以农民牧羊人的生活为题材。这些作品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1887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1889年他被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他于1910年5月28日去世。

❻ 米克沙特的作品有哪些

米克沙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80年代起,他的作品的题材更为广泛,发表于1898年的长篇小说《在匈牙利的两次选举》及《围攻别斯特尔采城》(1895)、《新兹里尼阿斯》(1898)、《圣彼得的伞》(1895)等作品,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社会习俗的落后,展示了匈牙利多方面的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米克沙特陆续发表了带有强烈社会批判内容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奇婚记》(1900)、《年轻的诺斯季和托特·玛丽的故事》(1908)和《黑色的城市》(1910)等。《奇婚记》写男主人公在婚姻上所遭受到的不幸,反映了反动与进步力量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教会的虚伪,抨击了统治阶级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年轻的诺斯季和托特·玛丽的故事》叙述了一桩企图猎取陪嫁财产的婚姻的失败,反映了国内阶级分化的过程。《黑色的城市》以一个采矿区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匈牙利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现状。这3部小说揭示了匈牙利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它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虚伪面目;表达了作者对受苦难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他的作品,特别是许多短篇小说,刻画了勤劳朴实、善良正直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❼ 萨特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在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萨特19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24岁通过中学教师就业考试,后在巴黎等地任中学哲学教师多年。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1941年获释。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一个法西斯头子幼年时代的邪恶无耻行径,揭露某些上层人物的丑恶的灵魂。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觉醒的描写,说明一个人处在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求正义与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在《肮脏的手》(1948)一剧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东欧国家共产党内两个派别斗争的情节,宣扬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的意志冲突。《死无葬身之地》(1946)刻画了一群反对维希卖国政府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图表达了对烈士的崇高敬意。

《恭顺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残酷迫害,以及对普通人民觉悟的寄托,深切的期待。这个剧本是萨特所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的体现。

萨特的作品还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发表《理性的年代》(1945)、《缓期执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3卷。剧本还有《恶魔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0)等。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文学论著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1947)、《境遇》1~10集(1947~1976)、回忆录《字句》(1964)。

1955年,萨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访问中国。萨特的剧本《恭顺的妓女》已有中文译本。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逝世。

❽ 围墙是谁写的

中国作家陆文夫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过一篇《围墙》
陆文夫(1927-),江苏省泰兴县人。一九四八年高中毕业后,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一九四九年随军南下,任新华社苏州分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工业组长等。一九五五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雨花》、《萌芽》、《文艺月报》等杂志发表小说,后编为短篇集《荣誉》和《二遇周泰》。近年来发表了《献身》、《小贩世家》和《美食家》等优秀中短篇小说,受到好评。《小贩世家》获一九八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❾ 萨特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指的是谁存在主义的小说主要有什么

最早听说萨特,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一篇名为《墙》的小说,使我对这个世界的荒诞以及啼笑皆非印象深刻。后来,上大学后对于萨特其人,及其存在主义听到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奇。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关于萨特的书并不多,其实就是整个跟文学沾得上边的书也不多,三楼可怜兮兮的排了几排,且多半磨损严重,面黄肌瘦,不敢乱翻.

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自由是这一学说的核心,但他所谓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这里,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因素:一是对现存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否定;二是在意识到人的异化和贬值的情况下,力图恢复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努力。萨特认为,无论人的处境多么恶劣,意识总是自由的,思想总是由自己支配的,人毕竟可以按自己的意志选择行为方向。你被敌人俘虏,失去人身自由,但你是成为宁死不屈的英雄,还是卑怯可耻的叛徒,全凭自己的决断。一个残疾人,受到生理的局限,他可以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救的途径,全看自己作何选择。

热点内容
完本经典灵异小说排行 发布:2025-07-13 00:32:24 浏览:596
第一风华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3 00:25:54 浏览:684
全班参与死亡游戏的小说 发布:2025-07-13 00:24:37 浏览:275
乳球总裁小说 发布:2025-07-13 00:19:52 浏览:504
网络小说排行榜网游 发布:2025-07-13 00:04:23 浏览:202
男主进入游戏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07-12 23:45:30 浏览:809
六百字短篇小说摘抄 发布:2025-07-12 23:44:07 浏览:224
网游之弑神传说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2 23:43:08 浏览:413
最新章节完整版小说 发布:2025-07-12 23:42:21 浏览:462
毒医嫡女小说全文免费 发布:2025-07-12 23:23:20 浏览: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