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著短篇小说河童
⑴ 《河童》的作者是谁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河童》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于1927年。
这是一个精神病人逢人便讲的故事:
3年前的夏天,我从上高地的温泉旅馆出发去穗高山,途经梓川山谷,在追赶一个河童时,从一个窟窿里跌入河童国,被作为“特别保护住民”在那里住了下来。
河童身长一公尺左右,体重二、三十磅,头顶凹陷,长着短毛,手、足趾之间都有蹼,身上的肤色象蜥蝎一样会发生变化。
在河童中住了一段时间,我渐渐发现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截然不同:人类认为正当的事,他们认为十分可笑,而人类认为荒诞不经的事,他们却认为合情合理。
在生育问题上,河童国里公开号召健全的河童去参加遗传义勇队,与不健全的河童结婚,以消灭不良的遗传。他们认为这比人类为着争夺一条铁路而互相残杀的义勇队要高尚得多。
河童的恋爱也与人类不同。在大街上,雌河童可以毫无顾忌地追逐雄河童,政府对此熟视无睹,不加取缔。
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位蓄着长发的河童诗人陶克。他认为艺术是不受任何支配的,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成为摒弃一切善恶杂念的“超人”。可是在河童国里,警察可以因一个音乐家演奏的曲子不合心意,随意蛮横地禁止演出继续进行。
工业的迅速发展只给河童国带来表面的繁荣。虽然每月要发明七八百种新机械,但使用机械后劳动力过剩,每月解雇的职工不下4、5万。我看着大资本家、玻璃厂总理盖勒饭桌上用职工血肉换来的火腿面包,不禁心惊肉跳,不寒而栗。
河童国执政的是标榜代表“河童全体利益”的库勒克斯党内阁。支配该党的政治家罗佩连内治都奉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对人民残酷压榨。然而政治家罗佩是由《普伏新闻》的总理奎奎支配的,而奎奎却要听命于腰缠万贯的大资本家盖勒。
7年前,河童与獭发生了战争,两国人民都蒙受了巨大的灾难,36.9万多河童战死。而玻璃厂总理那时除制造玻璃外,还把石灰充当军粮送往前线。前线的河童饥不择食,大腹便便的盖勒先生大发其财。难怪一个名叫玛格的河童哲学家在《愚者之言》中写道:“我们是比人类还不幸的”,因为“人类还不及河童那样进化”。
我所熟悉的河童诗人陶克由于不满现实,成了一个厌世主义者,终于自杀了。河童国里最盛行的是近代教,或称为生活教。它的教义就是要河童忍受眼下各种磨难,“旺盛地生着”。然而,连近代教寺院里的长老也只要金钱,不信奉神。
我对河童国的生活慢慢地厌倦了,思乡情绪日益强烈。在一个年长的河童帮助下,我又从原路返回人间。1年以后,我因某事业失败而在日本走投无路,河童国的生活又栩栩如生地浮现眼前,我仿佛感到河童国就是我的故乡,朝思暮想着要回到那儿去。我偷偷离开家,刚要上火车,恰巧被警察捉住,给关进这座疯人院。可我还常常忆念着河童国……
⑵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河童》
用我的理解是,,,,,{这时河童也逃走了。}这个也好像是说他跟着某人一起走那个逃字不是说河童在逃走而后面那句{不,或许是逃走吧}那个不是这个句子的转折点》》》是在说它:河童自己也想逃走来了吧
⑶ 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到底是什么意思,请具体分析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日文原题为河童,指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两栖动物,面似虎,身上有鳞,形如四五岁的儿童。作者在原题下 现实生活中 河童的相貌注有:请读做kappa。或可认为kappa就是河童。
⑷ 如何评价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
呵呵,这篇小说就是著名电影《罗生门》的剧本原型亚(而不是龙之介的同名小说),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此电影,搜索一下相关的影评吧,肯定比这篇的文评要多多了,不过争议也不小,你见仁见智吧:) 顺便一提,老谋子的英雄也有向罗生门致敬的意思,但那个水平。。什么叫画虎不成:)。
⑸ 河童的真正定义是什么
河童是日本神话中的传说生物,有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如同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传说其弱点为头顶的碟,只要诱骗河童弯身,让他头顶碟子里装的水流尽,他就会精力尽失。据说目前日本存有河童的木乃伊。很多日本人相信有河童,虽然几乎鲜少人看过。而河童喜爱的食物是小黄瓜、茄子、南瓜、油麻的茎,而河童讨厌的东西是金属(铁)、玉米、大角豆、麻的灰烬、鹿角、牵牛花、葫芦,兴趣是跟小朋友玩相扑。
⑹ 谁知道关于河童的故事
河童,最早起源自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古时候叫做“水虎”,又名“河伯”。《幽明录》上记载这种生物名叫“水虫”,又名“虫童”或“水精”,身高约60公分至1公尺高,体重45公斤左右,貌似3岁至10岁的小孩模样,长得像人也像猿猴。身上会发出臭味,并且有粘液。
传说
河童起源
传说「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里,根据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河童传说分布极广,包括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关西的石川富山县、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北九州岛地方、九州岛的佐贺?宫崎县以及奄美诸岛和冲绳县,依据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称谓也不同。共通点是「居住在河川的孩子」所以叫做「河童」(KAPPA)。原本河童是水中的精灵,被当做是河神受到民众的膜拜,也有一种说法是河童是水神的使者,由水神降下的霜幻化而成。
关于河童的起源,可分为日本河童传说、中国古籍中的河童和另外的一种解释:
日本传说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日文原题为河童,指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两栖动物,面似虎,身上有鳞,形如四五岁的儿童。作者在原题下注有:请读做kappa。或可认为kappa就是河童。
中国古籍
河童渡来说
河童的传说,最早起源自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古时候叫做「水虎」又名「河伯」。战国时代初期,在魏国邺县这个地方。每年雨季一到,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常常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当地的巫女以「河伯娶妻」为借口串通官员大肆敛财,并且必须牺牲掉年轻女子取悦河伯。直到邺县来了一位名叫西门豹的新县令,才将「河伯娶妻」的迷信破除,后来提到「河伯娶妻」自然让人联想到以智取来抵抗暴政的故事典型。 「河伯」传到了日本之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河童」。
对中国人来说,河童就像是水鬼一般的生物,根据古书《幽明录》上的记载这种生物名叫「水虫」,又名「虫童」或「水精」,裸形人身,身长大小不一,眼耳鼻舌唇皆具,头上戴一盆,受水三五尺,只得水勇猛,失水则无勇力。日本民俗学家考证的结果,该生物应该就是该国所说的河童。
⑺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的特点
芥川龙之介
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5类: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芥川龙之介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芥川龙之介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