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小说和故事有什么区别
A. 请问,“故事”和“小说”有何区别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一般来说,小说和故事可以具体区分为:
小说讲细节,故事讲情节。细节,是缓慢的甚至是静止的,它捕捉声色光影,捕捉为日常生活所隐蔽的一刹那;情节,是流动的甚至是悬崖上跌下来的水,它是时间得出的结果,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悬念。严格说,许多“经典”小说,是故事,并非真正的小说。比如欧亨利的一些短篇。
小说与故事的第二个区别是:小说可以禁得起最苛刻的读者不断重读,故事只堪读一次或几次。若小说的理念是好看,故事第一位,那么,小说肯定要被电影电视等由于技术手段进步不断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所淘汰,毕竟电影电视不仅满足眼睛还满足耳朵。小说里面要讲故事,故事是小说的皮,不是骨。弱化故事,其实是增加小说的写作难度。从此意义出发,或许还可以这样说,小说是个体弄的小灶。故事是公众吃的大锅饭。
小说与故事的第三个区别是:信息量。小说可以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有自己的不可复制的邮局、街道、马车、飞机。故事基本不提供信息,只是说事情,说人与人、事情与事情的关系。
小说与故事的第四个区别在于:艺术性。这体现在语言、结构、人物、立意这四方面。
小说的语言更精致,更新鲜,更值得咀嚼。“利安头上冒汗了”,这是故事的语言;“汗从利安光秃秃的脑门上跳起来”,这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常是多重角度的叙述,对一件物,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面到内在,而且作者本人的心理感受也常会加入其中呐喊助威,而故事的语言着眼于交代清小说的前因后果。讲多了,就是废话。
小说的结构迥环往复,是覆盖森林的交响乐。故事要简单,一般呈线性,顺时间的河床蜿蜓,不大关心空间。
小说的人物可以上升到符号,在说明一种抽象的理念、态度的同时,它往往还是立体的,善与恶在里面按不同比例混合着。故事里的人物常为满足情节而服务,扁平化、脸谱化,或者忠或者奸,很少走中间道路。
小说的立意比故事要困难,它得从大量的故事中淬取到那个“遁去的一”。
我们看小说记住的是细节或者人物或者某一个有意思的句子。我们看故事记住的是情节,且情节很快消失在一大堆雷同的情节里,除了情感的暂时被满足,脑袋里最后还是空空无一。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故事是门,还是孩子的我们跌跌撞撞地摸到门,通过它开始了解世界。而小说,是我们进“门”后长大了有了真正的智力后所得出的思考。小说是故事的高级形式——就如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形式?
B. 记叙文和散文区别,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有解释通俗易懂
小说 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和矛盾。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
散文 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
表现形式不一样:
小说:小说是通过黄静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来表达主题,在文中很少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感慨句,主要是读者自己去体会作者的 表达情感和寄托的寓意。
散文:散文主要是通过作者写的主观句子和一些客观事物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形式有很多,其主要的母的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观点。
记叙文:记述文主要是通过叙述一些客观的事物,感觉就是发生的一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些事物能让读者总结出作者的观点。
C. 怎样区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
D. 故事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区别之一:小说可以对某一个人物进行心理刻画或某一些特定事件作描述,可以是一个故事的截面,没有结局,引发读者的深思;而故事一定得有个结局,否则就不是故事了。
区别之二:故事没有人物心理刻画仍然是故事,而小说缺乏人物心理刻画则难成小说;小说的写作手法比较精致,而故事写作手法较干脆简洁。比如:看到别人吃东西,我也觉得肚子饿了。这是故事的写法。看到他在吃东西,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才发现自己早已饿得不行了。这是小说的写法。
区别之三:小说可以展开大篇幅的环境描写,而故事如果这么做,会导致情节在阅读感上的停滞。 小说重以描述及刻画,而故事则以情节为主,线条简洁明了。
区别之四:故事可以不用考虑人物在想什么,只要把过程与结局说出来,就是故事。如上述《情劫》里的一段, 小说可以写绮文的思想活动,不用写她是否会跟枫一起走,而故事就一定要写明她不肯与他一起走了。
区别之五:从表现的主体来说,小说是写人的,所有环境、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小说的情节是由人物的思想决定而发展着,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只能按照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向下走。而故事的结局早已落定,只是其间的情节或曲折或复杂。
小说注重细节,故事讲究情节。细节,是缓慢的甚至是静止的,它捕捉人物心理一闪而过的“镜头”,常常影射社会或日常生活所隐蔽的另一面,并将画面定格放大,让读者去思考,去体会。这就是所谓作品里的“潜台词”。
而故事情节,是动态的,是一种事件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组成故事中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悬念。严格说,一些大家的“经典”小说,并非真正的小说。
当我们看完一个故事后,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会是它的故事内容,而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将故事转述给别人时,只会记住那么一个有趣或难忘的“故事”,记得有一个男人或女人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者忧伤的故事;而小说就相反了,它让我们牢牢记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物,并将人物命运背后更多值得思索的东西带给人们,引起人们的深思。
E. 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有什么区别
短篇小说一般认为,篇幅在二万字以下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也就是减少角色、缩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动的时间。另外,虽然它们时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认为短篇小说仍应符合小说的原始定义、也就是对细节有足够的刻划,绝非长篇故事的节略或纲要。
中篇小说一般认为,篇幅在二万字至八万字之间的小说,一般认为是较容易成功的小说。因为对初涉创作领域的人而言,写作长篇易陷入多数的情节造成凌乱难收的困境,而写作短篇不是转折太少而单调、就是转折太多却显得拥挤。这时考虑将原本的构想改成中篇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建议。
长篇小说一般认为,字数在八万字以上的则为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反映的事情很多,内容很丰富,字数过少不可能是长篇,而长篇小说字数最为不定,字数差距最大。有十多万字的,更有上百万字甚至数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此长篇小说还可分为小长篇(一般的在十数万到三十万间),中长篇(一般的在五十万至七十万间),大长篇(要在八十万字以上),超长篇(一般的过一百万字的),巨长篇(往往是数百万字数的)。
F. 故事与小说的异同是什么
故事与小说的异同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而今奇谈怪论却尘土飞扬。说什么小说应该回家、回到故事。仿佛小说创作如此迷惘,以至于到了居无定所的地步。呼唤故事的呐喊声,究竟是魂不附体还是借尸还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小说家王安忆曾出过一本理论集子,详尽而深入地探讨过小说和故事的关联性。此书书名为《故事和讲故事》,出版于1991年,距今15个年头。书中的文章大都写于1988年,距今18个年头。18年前几经深入的问题,而今莫名地又回到了起点。怅惆之余,真不堪回首。历来小说家理论家都给小说下过很多注解,我最为看重的是多义性。略有不同的说法有多重含义、复调、隐语、反讽张力、互文等,海明威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冰山的比喻,直接的说就是“话里有话”。杨少衡是一个长期在底层官场摸爬滚打而有着小说家眼光的叙述者。他讲述的故事固然可读,但这不是我所关心的,我所关心的是故事里的小说。因为我相信阿莱霍·卡彭铁尔在回答巴尔加斯·略萨采访时反复阐述的那句名言:“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是因为它超越了故事。”
多义性来之于转换机制,没有转换何来多义。在不经意中撕去人们早已习惯的官场之面纱,用酒后的鬼话,街谈巷议之笑去敲打紧绷的神经,以生活“无定形”的片断去修补结构的缺陷,而并不优美的行文则给十分干练的简洁所遮掩,赏心悦目的背后有着居心叵测的真相,并不精彩的情节却让可读性大大受益,这都构成了杨少衡作品的转换。曾有人总结小说创作“令人十分满意的状态是想象力沉入作品之中,而作者心中平静如水,波澜不惊”。而波澜不惊,正是杨少衡小说时空隐语最富有特征性的转换。
波澜是表相,用杨少衡小说题目来说叫“疑团重重”。《蓝筹股》中贺亚江凭着敢想敢为、能吃苦、敢碰硬的能力,聪明不失时机地顶撞庄猴子,冒死闯阵及时调解两个村子的大规模械斗,果敢地处理南大桥的爆炸事故。与此同时凭着他那套蓝筹股的人生哲学,从县文明办副主任一路升迁至县长。最终因制造一起两人三命的重大交通事故从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伴随着讲述者不时流露的同僚之伤,难以掩饰一种凉意。十年仕途一笔勾销,买股论也随着“自嘲”远走高飞。断断续续的介绍、支离破碎的信息与叙说、不断插入的分析、猜测与判断,使得故事的讲述犹如一幅“推理”的拼图,疑团在重重推进中不断地脱去外衣的同时,眼前之人物贺亚江也不断披上影影绰绰的面纱,事件逐渐明朗与形象日益复杂且多样在台上共舞。
如果说疑团重重是其波澜的话,其不惊又常常地表现在对疑团的解读。习以为常的惯性认为,故事结尾是一种结局,人物的命运等到结局时才得以摆脱、拯救与超越,深刻与不深刻的题旨才得以昭示和揭穿。此类结局的全部努力在乎于一个惊字。杨少衡恰恰相反,他的叙述遵守了很多故事的惯常路线,而偏偏在结尾处以“不惊”为落墨处。一如《祝愿你幸福平安》的结尾,已不再是康镇坤的贪污受贿如何结案。直到沉默的溃疡终于暴露时,作为妻子许丽娜并不知情,执着而又难以摆脱心理镜像开始显山露水了;一如《尼古丁》中的记者,用不足千字的一篇稿子保住了南方海边的一片树林、相应地让一个规模浩大的填海造地工程石破天惊,同时他也毁了主管浅沙湾工程的那位县长。小说不让双方的正确与错误、胜利与失败的选择作为结局,而让双方从各自的认识、行为、方法、效果等方向交叉运行,以致最后得知县长等四人死于强台风正面袭击下的浅沙湾时,钟路琳忍不住失声痛哭。正是这种不似结局为结局,以不惊为惊的讲述策略,才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想象与认识的空间。“有如一枝点着的香烟,燃烧着植物枝梗叶脉,烟雾中弥漫着焦油、还有尼古丁,焦油有毒,而尼古丁让人上瘾产生依赖。”厄普代克所称赞的“小说结尾时糅合的震撼应该像两扇对称的翅膀在朦胧中震开时那最后的一颤”。在杨少衡的作品中,我们能略知一二。
G. 小说如何区别长篇、中篇、短篇的
主要是字数。短篇小说 ,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也就是减少角色、缩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动的时间。另外,虽然它们时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认为短篇小说仍应符合小说的原始定义、也就是对细节有足够的刻划,绝非长篇故事的节略或纲要。
中篇小说,平均字数三至四万字的小说,一般认为是较容易成功的小说。因为对初涉创作领域的人而言,写作长篇易陷入多数的情节造成凌乱难收的困境,而写作短篇不是转折太少而单调、就是转折太多却显得拥挤。这时考虑将原本的构想改成中篇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建议。
长篇小说,字数在六万字以上会被划归长篇小说。如果作者打算表现人生中常见的错综复杂关系,则必须使用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笔调轻松的长篇小说,也会有一个内里的严肃主题,否则很容易陷入无组织或是零乱。初涉者在写作长篇时最需注意全局对主题的呼应、结构的严密性、以及避免重复矛盾或缺漏。
H. 小说和故事有什么不同
无论是小说还是故事所构成的主体根源是相同的,都在于“叙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讲故事。然而小说与故事之间又确有不同,所以我们只有从其相互的不同点中找出两者的差别,尽可能的把握住小说与故事之间的区别。
首先从形式上小说与故事两者表述的方式不同,故事讲究的是叙述的方法也就是语言表达,而小说讲究的是描写的方法。基于此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到故事是一种以语言作为表达形式,以口头语言进行叙述的一种文学,故事传诵的主要方式就是以口头语言将要“叙事”的情节讲给他人听,这一讲一听也就构成了故事的传播方式。当然在故事的写作中,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也不完全排除故事叙事情节的个别抒情、细节描写和叙事点评,但在故事里这些抒情、描写和点评必须凝炼,它不能象小说那样大手笔的展开。
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作者将感性的、人性的、切身的生活感觉经过构思与虚构写在白纸上的文字游戏,构思与虚构过程就是故事的臆造过程。小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经过多年的演变我们必须明确小说概念的时代性已不同于亨利·詹姆斯所说“一部小说存在的惟一根据就是它试图反映生活”,这种理解曾使小说史上一度出现过追求“表现之真实”。因为小说着重于叙事的描写,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为了使小说更纯粹,更直接地进入文学的本质,小说最常用的场景、人物肖像、动作形态描写和对话,往往会使有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进而使作品结构情节,具备有小说诗意的品质。为了使小说达到诗意的品质,小说“叙事”的表达方式就不能象故事那样进行简单的叙说,而是要求要求作者就小说的故事,人物,语言和思想,围绕情节的需要加以描写,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去理解小说的意境和小说所要传达的思想。所以小说作为文字游戏的理论性、条理性比故事更为系统。
其次是从内容上小说与故事情节层面不同。小说与故事的“叙事”都是由情节作为支撑的,所以在情节内容上可能相通,但因对情节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最终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故事应当是小说最基本的层面,小说的内容包含有故事的内容,是故事的延伸和拓展。故事注重的是情节和结果,所以求奇求变求曲折,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止于或等于其描述,写故事的时候,故事大量融入了作者对素材的编排,所体现出的是对生活的拾捡和拷贝,所以要尽量把情节突现出来。小说注重的是细节和过程,所以求真求思求感人,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大于其描述,小说一般融入了作者对素材的艺术想象,因此体现出的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所以写小说时往往要把情节线索隐藏起来写,更多地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更注重侧面描写故事注重情节的曲折与跌宕、结构的完整和严密,更着力于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内心情感的刻画与挖掘。故事追求的是情节更为完整,不在意细节的描写(当然我们不排除故事的精彩的细节),故事的情节完整就是故事核心情节,也就是我们称的故事核。小说就不同了,小说为了力求的是情节更加曲折,可以有这样的核心情节,也可以没有,它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来引出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活动来反映情节主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描写渲染故事的情节,所以小说缺乏细节就难以成小说。
叙述的结构、叙述的节奏、叙述的语言也是区别小说与故事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小说的修辞技巧了民可以用来作为区别小说与故事方法和手段。总之,小说与故事的区别方法还有,但这些主要的区别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在此就不面面俱到,就此罢手吧。
下面还是来谈具体的。
“一个漂亮的姑娘,天天会在这个时候在这路过,路人还是象往常一样匆匆走过。” 这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漂亮姑娘的出现并没有引发什么事情,所以这段文字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连简单的故事都算不上,是多只是平铺直叙了所见的一件事情。可这样的文字我们在小说或故事中又似曾相识过。因此,象这样的文字只是流水账式的叙述。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漂亮的姑娘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出现在这条街上,也不知从那天起,她天天都会在这个时候在这路过,他也天天会在这街上等待着她的出现。”好了,故事开始有了,但仅有这点不够,因为在这里还没有我们所讲的故事核——即故事的情节。“一天,天下着小雨,急匆匆的行人从他面前走过,她也急匆匆从他面前走过,也许是她走的过于匆忙,只顾注视于她的他竟一头撞到了一个路过的女子的身上,那女的尖叫一声,他赶忙收下手中的伞,在收伞时无意中雨伞又把那女子的裙子给掀起来了,那女子大骂“流氓!”,一声“流氓!”羞得他礼也来不及赔掉头就走,“吱——”雨中的小车已把他撞到在地……。
他走了,路人还是象往常一样匆匆走过。”
怎么样?不过到这里还只能算是故事,如果要使这故事成为小说那就要去将故事的情节展开来写,如他撞女子和他撞车作者可以把这撞的细节展开写也可以把这两个不同撞联想起来写,还有可以把他看见姑娘的心里感觉和他撞到女子身上时的心里感觉描写出来,那这当是一篇小小说了吧?我们也可以在“那女子大骂‘流氓!’”后面构思其它的结尾。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杨柳含烟写的征文《鬼非鬼》
从前,城外有一所老屋,因为年代久远,残垣断壁的庭院杂草丛生,院中一棵老梧桐,茂密的枝叶盖满了整个空间,一丝阳光好象也无法入内,真有点梧桐深院所清秋了。而屋内更是蜘蛛网的的乐园了。人们传说这老屋一到晚上会经常传来近似鬼的哭声,便认定这老屋经常出没恶鬼,所以大家一提到老屋往往毛骨悚然,谁也不敢靠近,更不敢在里面住宿。
一天,有一个人自称胆大包天,“我要进这老屋住一晚上”说完真的进去了。稍后,又一个自称胆子大的人听说这里经常闹鬼,也想试试自己的胆量,打算到里面住宿。他推门准备进去,这时先进去的那个人认为推门的是鬼,就用力把门堵住,不让鬼进入。而后来这个人也认为屋里有鬼。于是两个“鬼”互相争斗起来,也没有分出胜负,一直搏斗到天亮,里面的那个人已筋疲力尽,好奇心促使他看个究竟,自言自语到:这鬼还蛮厉害的啊。于是悄悄地把门打开。而后来这个人也累的瘫坐在门口,心想,天亮了,我守住门口,看你这恶鬼光天化日下逃到何处。这时门开了,等到双方都看清楚了对方,才惊讶的目瞪口呆了。
原来,两个都是人而不是鬼。
故事的第一段为了把读者引向歧途,对故事的场景进行了必要的描写,但作者把握住了写故事的尺度没有在这里过多的用笔,(如果作者在这里过多展开就会导致故事情节在速度感上的迟滞。)而是直指故事核心情节去揭示鬼非鬼的真相,故事也就完了。